刘志勇 范宁 侯文华 周坤
摘要: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标志着我国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如期实现了建成小康社会的百年目标。今后三农工作的主要任务将由脱贫攻坚逐步向乡村振兴转变,把农村打造成人人向往的打卡地。
关键词:农村人居环境;环境政治;乡村振兴
2018年2月4日国务院发布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是为根本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达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的。人居环境治理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重点任务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现全国行政村环境整治全覆盖,基本解决农村的垃圾、污水、厕所问题,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1.1 是党进一步牢固执政基础的内在需求
近年来,尽管我国城镇化步伐越来越快,截止到目前仍有7亿人生活在农村,许多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对农村老家也一直关心关注,甚至有一部分还会打算退休后回农村养老的想法,所以说农村的生产生活水平、乡村治理水平、环境宜居程度被多数人所关心关注,可以说农村工作是国家治理的“压舱石”“稳定器”,做好农村工作对党和政府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第3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指出“重污染天气、黑臭水体、垃圾围城、农村环境已成为民心之痛、民生之患,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老百姓意见大、怨言多,甚至成为诱发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好这些问题”。因此,做好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缓解农村矛盾,也有利于维护党和国家的权威,进一步牢固党的执政基础。
1.2 是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美好生活的内在需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明显改变,主要表现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农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再局限于物质方面,他们对周围生产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恰恰相反,随着农村经济快速發展,农村环境却日趋恶化,表现为有的农村仍存在垃圾满街、污水横流、道路泥泞,乱搭乱建乱占、禽畜散养等现象严重,加之自来水供水、雨污排水、污水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不到位,严重影响农村的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农村群众营造干净整洁宜居的生产生活环境,增加农村群众的幸福指数,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符合人民至上的治国理念,是化解矛盾的有效途径。
1.3 是实现乡村振兴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由之路
乡村振兴战略,是基于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实施的一项新的重大战略。乡村振兴的阶段性内容,都嵌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之内。乡村环境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织成部分,没有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乡村振兴的成色必然大打折扣,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也无从谈起。因此,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由之路。
2.1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机制不完善
当前阶段,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具体实施中,涉及多个权属不同的治理主体,比如房屋建设规划由乡建部门管理,污水处理归环保部门负责,农业废弃物多由农业农村管理。受职责范围、行业性质等方面的限制,治理主体间各自为政、条块分隔现象突出,导致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上出现“各扫门前雪”的现象,不能协调联动、形成合力,甚至会出现相互扯皮、推诿现象。
2.2 村民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认识不到位
受传统农村生产生活习俗的影响,特别是一些离城市较远的偏僻地区,多数村民对环境治理的认识不到位,总以为除自家以外地方的环境问题与自己无关。许多地方存在村内乱堆乱放现象,“柴堆、草堆、粪堆、土石堆、垃圾堆”等五堆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人居环境,乱圈乱占现象普遍存在,方便了自己影响了村集体整体形象。
2.3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受国家整体发展规划的限制,在城乡建设中的投入以城市建设为主,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严重滞后。而且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在多数农村,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集体和个人投入极少。
2.4 农村人居环境规划不完善
从调研情况来看,多数村庄制定了村庄建设和产业规划,但从实施的情况来看并不乐观,有的规划是出于上级有关部门的政策要求,并没有真正得到实施,个别村庄仍存在无序建设情况,乱搭乱建情形普遍存在。
3.1 增加投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综合工程,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工程,不是单独哪个部门或单位自己就能办好的,必须多部门联动、多资金整合、多人才聚集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从当前农村条件来看,影响人居环境最大的障碍是基础设施严重滞后,阻碍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因此,各级政府应将农业、环保、交通、水利等涉农资金进行整合,推动人居环境整治与农业项目无缝对接,最大限度地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倾斜,补齐农村环境整治短板。
3.2 做好规划,确保农村建设的连续性
人居环境整治具有项长期性、系统性的的特点,这项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当前人力、物力、财力还不充分的条件下,必须要要有一个长远的、科学合理的村庄规划,制定规划时要考虑民房建设、土地规划、生态保护等因素,因地制宜,保留特色。在规划执行中对于有条件完成的立即实施,不具备条件的先放一放,等条件成熟了再进行,决不能盲目建设,杜绝先建后拆,无序建设,造成浪费的现象发生。
3.3 协同治理,形成人居环境整治合力
农村环境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居环境整治的公共属性决定了其治理难度和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仅凭一方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立足农村环境治理碎片化现实,协同治理模式的建立需要塑造协同治理文化理念,构筑农村环境治理信任机制,构建协同治理组织体系,完善农村环境治理整合机制,构筑农村环境治理协调机制。整合政府、社会组织、个人等各种力量,根据农村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此,需要政府出台相关制度,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村集体为主体、以村民为主角,各种力量共同参与的体制机制,形成强大合力,有序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3.4 多措并举,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人居环境整治的目的就是让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更加优越宜居,增加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但一定要保证村民在人居环境整治实施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变“要我整治”为“我要整治”。一要强化舆论引导,通过广播、电视、墙报、微信等方式,倡导移风易俗,引导群众树立良好的环境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全面提高村民文明意识;二要完善村规民约等规章制度,划分责任区,明确责任人,;三是要通过评先树优,比如开展星级文明户、美丽庭院等评选,营造人人爱卫生、整洁最光荣的氛围。
3.5 精准施策,把村民意愿作为工作出发点
政府部门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引导指导和配套政策的制定,以及各种关系的协调上,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不能越俎代庖,特别是在制定政策时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尽可能的考虑人民群众的意愿,不能片面地为追求环境美而增加群众的负担,影响村民的收入。要把村民放在第一位,凝聚广大村民共识,发挥村集体的积极性和村民的主动性,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村里的一项重要工作,形成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监督的良好局面。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全面部署,也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作者简介:刘志勇(1971-),男,农业推广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2019年4月至今担任山东省派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