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智凯
随着摩尔定律失效,传统芯片性能的提升速度开始放缓。如今的加工工艺在不断接近物理极限,可人们对算力的需求不会减少,因此全世界在寻找新的出路,来提升芯片的算力。实现量子计算所使用的光芯片,成为人们目光的焦点。
在相同的芯片面积下,光芯片的延迟、能耗,仅有传统芯片的千分之一,而工作频率则增加了10倍。光芯片对工艺尺寸要求不苛刻,而且稳定性良好,信息传输不受温度、磁场等常见环境因素影响。作为算力提升的希望,它究竟是怎样的芯片呢?
与传统芯片不同,光芯片采用光作为信息的载体。光子相较于电子,可携带更多信息,使信息传递更高效。同时,光传输时相比铜线损耗更小,使用的能量也更低,速度更快。
为了保持较快速度,传统芯片在工作时要处于随时待命的状态,就如同手机的常亮状态;而光芯片待命时,则处于近似完全关机的状态,能耗很小。
光芯片根据基础材料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在以InP为代表的“有源材料”上集成制作元件的光芯片;另一种则是在以硅为代表的“无源材料”上制作的。
这两种芯片各有长短。InP光芯片,原料来源不够广泛,导致价格高昂,但性能优异。而硅光芯片能和现有的传统CMOS芯片工艺兼容,这有利于更快的商业化。可由于硅材料自身特性,其发光性能远不及InP,这极大地限制了硅光芯片。
光芯片和传统芯片在结构上也有所不同:传统芯片是少数大量重复的几种结构,经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实现极其复杂的功能。对于光芯片,功能独立的器件种类繁多,并且都要进行不同的设计,包括了激光器、调制器、放大器、滤波器、耦合器、复用器等。
光芯片的延迟、能耗,仅有传统芯片的千分之一。
较为典型的光芯片中,信息在内部传递时,存在发射和接收两个过程,这是两个相反的过程。不同功能的器件经过一定顺序组合,形成两个部分,一部分负责发射光信号,另一部分负责接收光信号。
发射光信号的部分中,有许多条光通道,每一条都由一个激光器产生光,经过其他器件的调制,处理为特定类型,再经过复用器与其他波长的光汇合,最后输出为光信号。
而接受光的部分与其类似,复合光信号经过“解复用器”,分解为不同类型,再经过探测器就可以将信息提取出来。在一个光芯片上,每条光路调制的过程越快,复合的类型越多,发射与接收的通道越多,芯片能达到的速率就越快。
光芯片的应用也十分广泛,比如在计算产业有量子计算芯片、人工智能芯片等;在通信产业有光通信发射机芯片、光电探测芯片等;在物联网产业有激光雷达芯片、生化检测芯片等。
和传统芯片发展初期相似,光芯片如今处于一个发展迅速的时期,并且也有类似摩尔定律的规律:光子芯片的集成度,每隔两年半就能翻一番。2004年,集成50个光子器件的芯片出现,为大规模集成的光芯片发展拉开了序幕。
之后,世界各国都在这一领域进行研究,迄今尚无一个国家在这个领域形成绝对的优势。虽然中国在传统芯片领域发展滞后,但在量子科学基础研究领域领先,如果能将量子科学研究推向工程化,势必会带动光芯片研究领域发展。
在20世纪末,芯片从业者就开始为半导体芯片产业寻找出路。其中,光芯片曾被视为最有希望的继承者。但现实是残酷的,科学家们总被纳米级的光学透镜难倒。
如今的光芯片,最难的仍然是高精度的微纳加工技术。由于光芯片所需功能器件比传统芯片多,导致更难集成,所以发展的核心仍在于芯片加工。
2020年4月29日,在山西大學光电研究所某实验室内,教授正在调试光电检测设备
首先,目前还未形成有效的系统性设计方法,设计流程不固定,辅助设计工具不完善。
其次,光芯片制造并不容易—它内部的器件都是三维结构,集成要考虑的因素就变多了,同时还引入了光学相关因素,会出现一些不规则的结构。而且,加工的材料也不单纯是硅,还有化合物,这让制造的复杂性进一步提升。
还有,硅光芯片和InP类的光芯片,都涉及光的耦合,物理模型不好建立,同时制作成本也比传统芯片高。由此,工艺仍不完善,成品率也不高。
此外,两种不同类型的光芯片,还各有各的难。InP类有原材料的光芯片,尽管性能优良,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并且距离大规模商用任重道远。其中,内部部分器件高昂的价格,使其难以大规模推广。
而对于硅光芯片来说,硅基激光器难以制备,同时性能与InP类存在较大差距。硅制成的光电子器件,大多严重依赖材料的温度特性及其他物理效应,受环境影响大,目前与CMOS工艺未达到最大限度的兼容,以致不能充分利用先进的半导体工艺。
硅光芯片在数据中心的光互连方面,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JePPIX致力于构建一个通用工艺加工平台,降低InP光芯片高昂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