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完善人格是核心

2021-10-11 02:37何妍俞国良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28期

何妍 俞国良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未来需要整体规划各年龄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和详细内容,形成横向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纵向符合人格发展规律,大中小幼各阶段有效衔接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新格局。俞国良教授及其研究团队经过系统研究指出,完善人格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核心、促进道德认知是基础、设置课程是关键抓手。本期访谈将邀请俞教授分享人格發展与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关系、各学龄阶段学生的人格发展特点和关键任务,以及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完善人格;人格发展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8-0004-04

俞国良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心理研究所所长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秘书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专家委员会委员

以人格发展为核心,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新格局

何妍:俞教授好!随着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国家、政府、社会和学界的关注与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构建成为发展方向和趋势,这是心理健康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时代的外在要求。作为较早关注这个问题的学者,您提出可以从人格发展的视角考察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格局的构建,是基于什么样的理论思考?为什么说完善人格是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核心?

俞国良: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格局的构建,从人格发展的视角考察是有规可循的,发展心理学的“人格发展观”是实施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理论基础。

不同学龄段的个体面临的突出问题不尽相同,典型性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煮饺子”过程,整体上呈现出阶段性爆发的特点。从人格发展的观点看,心理健康问题的阶段性变化规律与个体人格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不谋而合。埃里克森认为,与个体生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类似,人格的发展和完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按照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向前推进的,同样存在明显的年龄特征,每个阶段皆有发展的主要任务与目标,均要经历一场心理社会困境的考验。困境会导致发展危机的出现,也意味着发展机遇的来临,危机的成功解决会使个人和社会之间产生平衡,发展出积极的心理品质,进而进入下一阶段的顺利成长。反之,则容易导致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不利于个体的健康成长和良性发展。

从毕生心理发展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来看,心理发展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在不同阶段把握恰当的促进要素,选择适合发展的、可替代发展的可实现发展的最优化。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个体人格发展的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社会性为核心,把握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任务,形成“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新格局,以促进其身心全面、协调、有序发展,使不同阶段的学生均达到心理发展的最优化。

幼儿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

何妍:根据毕生发展理论,不同年龄阶段会有不同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任务,个体的人格发展也遵循这个规律,请您按照从幼儿、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发展顺序,分别介绍一下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人格发展特点和目标任务。

俞国良:我们先从幼儿阶段说起,幼儿通常指3-6岁的学龄前儿童。幼儿在与外界环境的交互影响中逐步展现出个性或人格的“花纹”,其中最明显的是自我意识的发展。整体上看,幼儿自我意识的各个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是逐渐成熟的。具体来讲,自我概念和认知水平还处于具体形象阶段,还不会描述内部的心理特征;自我评价能力比较差,评价时往往依据外部的线索而非独立判断、聚焦于个别方面而非多个方向、主要涉及外部行为而非内心品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而非理性思考;自我体验逐渐出现但是容易受到外界的暗示;自我控制能力偏弱,在活动过程中容易表现出冲动性并缺乏坚持性,到幼儿晚期个体才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此外,幼儿的社会适应性也获得了初步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亲社会情感和行为更加具有主动性和社交性,同时也变得更合群,更懂得与人交往的社会规范,羞耻感等内在道德情感也慢慢发展出来。

何妍:基于幼儿的人格发展特点,这一阶段幼儿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围绕主要目标和任务,幼儿园和家长应该在哪些方面促进幼儿的人格发展?

俞国良:埃里克森认为这一阶段幼儿发展的主要目标是获得“主动感”,体验“目的”的实现,否则个体就会在自由发展的过程中遭遇创伤和挫折,导致心理危机的出现,进而引发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在幼儿阶段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在这一阶段要把握并平衡生态系统理论中的家庭和幼儿园等重要的微系统对儿童发展的促进作用,围绕发展的主要任务,着重培养幼儿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帮助幼儿树立自尊和自信、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基本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幼儿人格获得最优化发展。第一,家园双方应同心协力,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来培养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第二,要塑造幼儿的情绪稳定性。第三,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第四,提高幼儿的基本社会适应能力,引导合作交往,不断适应新环境,扣好心理健康的第一粒“纽扣”,为日后的心理健康发展夯实基础。

小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

何妍:小学阶段的儿童身体和心理进一步发育,活动空间和场所不断扩展,交往对象增加,学习内容更加丰富,这些都推动了学生人格的发展。总体上,小学生的人格发展呈现怎样的特点?构成儿童人格的各个成分有什么发展和变化?

俞国良:小学阶段,小学生对自身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加深的过程,但并不是直线发展的,表现为渐变上升的趋势。首先,从自我概念来看,小学生的自我概念产生了分化,由原来对个人的整体认识转向具体领域的认识,如对自己社会能力、认知能力的认识等。其次,从自我评价能力来看,小学生开始更多地使用内在特质评价自己,虽然这仅是一个发展趋势,但其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和稳定性也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再次,从自我情绪体验来看,小学生的自我情绪体验逐渐深刻而复杂,且与自我评价的发展密切相关。最后,从自我控制来看,小学生自控能力的发展从低年级向高年级呈现线性增长趋势,且女生的自控水平在初始状态和后续的发展速度上均高于男生。此外,小学生人格系统中的亲社会性在该阶段也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大致呈现二次增长的变化规律,在3~7岁时发展最为迅速,而后增长变缓,11岁之后开始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