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情境化教学

2021-10-11 20:10朱继超
新课程·上旬 2021年37期

朱继超

摘 要: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需要在探索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既学到知识又学会怎样做人。为此,教学要为学生创设适合学习的情境,并追求“一例到底”进行深入探究,将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让学生在自主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以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使学生能独立地、探索性地获取知识。

关键词:教学情境化;问题情境化;学生主体化

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更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而让学生在探索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运用这种方式不仅能提高课堂质量,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让他们在轻松、愉快中学到知识、学会怎样做人,为此,教学要为学生创设适合学习、探究的情境。但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往往会设置大量的情境,导致学生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去阅读和消化,而课堂情境的频繁变换,造成知识点衔接生硬,给人支离破碎的感觉。因此,本节课的一大亮点就是努力追求“一例到底”的方式,使整个课堂结构线条明确、重点突出、情景交融,教学效果突出。

课堂第一个环节以“青春期”作为导入,踏入初中之后,学生进入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期——青春期,而家长在欣喜于学生成长的同时,也在为此而担忧,因为这一时期往往是学生与家长最容易产生矛盾的时期。在引导学生对自己进入青春期后的表现进行简单的讨论交流后,通过电视剧《小别离》当中方朵朵母女之间的矛盾争执片段,创设情境,并设置讨论:“我们与父母之间还有哪些想法的分歧?为什么我们会与父母产生这些分歧?”

情境的创设需要与学生生活相联系,这样才能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吸引学生针对情境深入探讨,学会自主在情境中提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些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必须探究的三大问题。将情境问题化,使学生围绕情境进行主题式问题探究,并自主解决问题。本课第一环节以视频作为情境,视频中方朵朵因隐私问题、兴趣爱好等方面原因,和父母发生争执,最终恶语相向,情境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可以说是学生目前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因而通过这一情境引发学生对青春期逆反心理所产生的原因、表现进行深入探讨。而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漫画(“背个棒”唱歌、买衣观念……)进行补充说明,一方面增强课堂趣味性,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思考角度和内容的提醒,最终让学生得出本课内容一大重点,即逆反心理的原因:一是随着年龄增长和见识增多,与父母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等存在差异,在许多问题上可能会和父母产生不同的看法。二是青春期渴望独立、挑战权威,在不能接受父母思想观念、管教方法和严格要求的时候,我们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本课第二个环节采用角色扮演或配音这一形式,让学生重演本课导入视频中方朵朵与父母发生争执的片段,使学生仔细揣摩人物心理和人物台词的同时,深入分析方朵朵与父母沟通时的语句、语气以及表达方式是否恰当,并在表演之后设置讨论:“找一找这些争执中,父母和我们的哪些语句不利于良好的沟通?如果是你,你会如何与父母沟通,以什么方式沟通?”这一环节的创新教学形式,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使学生在揣摩剧本的同时,代入自己的日常生活,思考自己与父母发生争执时该如何与父母沟通,将书本知识的归纳演变为自主探讨如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最终使学生自主归纳出本课一大难点内容,即如何主动调适逆反心理,在沟通中增强理解,和父母产生矛盾时,我们应当保持冷静,换个角度、换种语气、换种方式。这一环节真正做到了把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自主的“学”,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人物和事件中汲取营养和力量,不断提升道德情感水平。

最后,以桥梁的画面作为小结,引導学生在了解逆反心理的成因和表现的基础上,换个角度、换个语气、换种方式,搭起沟通的桥梁,最终跨越逆反心理所带来的危害,与本课课题架起沟通心桥相呼应,前后呼应,做到了内容和情感的升华。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需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立足以人为本、学生主体性的思想上,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努力创设问题化情境,并追求“一例到底”的主题式探究,让学生在自主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促进知、情、意、行相统一。唯有如此,才能使道德与法治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真实、有效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