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灵
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教学经验,探讨分析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几种运用形式,并以《植物结果了》的具体教学为课例,阐述实际课堂各个环节中思维导图的运用方法。
古人云:“行成于思毁于随。”可见,“思”在学生的学习成长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它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是学生成长的目标,是思维的开始与创新的基础。在新教育时代,教师的主要责任已不再仅仅是将知识单纯呈现给学生,而要围绕学生的具体情况,为学生搭建起从学习到理解之间的桥梁,让学生能在更可视的知识思考与分析中,得到知识、技能,提高素养,获得多方面的成长。基于此,具有直观、形象、可控特点的思维导图便逐渐赢得广大教师的青睐。那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利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思”的能力、催生学生的智慧萌芽呢?
一、思维导图在科学课中的运用形式
思维导图有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加深学生抽象认识印象、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优势。在实际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形式远不止一两种,本文以小学科学教学为例,简单分析几种切实可用的思维导图教学模式。
第一,网状图。网状图能将一个点分出若干小点,在实际教学中,其能解决学生的知识零散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建构。如在教学《给动物分类》一课时,教师便可搭建“动物分类”的网状图:先为学生展示“丹顶鹤、小丑鱼、海豚、孔雀、蚂蚁”等不同动物的图片,让学生依据这些动物各自的特点进行分类,以此引入“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这一分类模式。同时,在讲解中,教师可将学生想到的分类方法以大分支的形式填入网状图中,并在各个大分支的第二层对分类方法的原因进行归纳,以此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提前梳理。再講解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各自的特点,并据此以“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为大分支,以“动物特点”等为各自小分支列入网状图中,以便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对比分析。随后,将所展示的动物分别填充进“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的网状图分支里,作为图示的实例依据。最后,将各项知识点以一层一层的方式串联成有结构的网络,以此搭建出学生的“思维桥梁”。
第二,鱼骨图。鱼骨图能够将课堂知识点整理成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的图示,并能将其中的重要因素凸显出来,可以说,这是一种能够通过现象看透本质的知识分析方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将鱼骨图作为总体思维导图的一部分,并借此进行课堂教学重点的讲解。如在《声音的传播》一课的教学中,为让学生能更清楚地掌握“耳朵的构造”,教师便可用“鱼骨图”的方法,带领学生将耳朵中“耳郭、鼓膜、听小骨”等结构以“鱼骨”分支的方法列入总体图示中,并以“这些结构分别位于什么位置?它们各自的作用是什么?”等问题进行鱼骨图的完善。在鱼骨图的辅助下,这部分教学难点便会迎刃而解,学生不仅能对此产生更深刻的记忆,而且能有逻辑、有顺序地记住耳朵中各个结构在接收声音方面的用处。这样,也就能够实现促进学生智慧成长、提高学生科学学习效率的教育目标。
二、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运用路径
柏拉图认为“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而在如今大开放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已不能再局限于单纯的“自我谈话”,要从这一框架中跳出来,通过各种思想的碰撞与交流获得更好的发展及成长。小学科学肩负着启蒙学生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的重要责任,借助利于学生思维可视与思维交流的思维导图进行小学科学的教学升级,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前文已经简单介绍过各种思维导图的运用策略,本部分将以苏教版《植物结果了》为蓝本,分析思维导图在整节课中的运用路径。
(一)课前预习
预习是打开学生学习大门的钥匙,是点燃学生科学思维的火把。因此,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预习过程,利用科学预习,为新课讲述奠定坚实基础。为确保学生预习的逻辑性与科学性,教师可利用思维导图任务单的方式,要求学生依据预习任务,以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进行课堂知识的提前梳理。其中,在此课教学前,教师可先引导学生结合种植记录,以“植物的一生”为核心点,画出植物的成长导图,包括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等。因为前三个环节已经在课堂中学过,所以学生可以将前三部分的教材重点与观察结果直接填充进去,以此搭建起学生的知识联系树,促进学生知识建构能力的培养。再引导学生针对“结果”这一分支,通过果实观察与教材预习的方法,进行小分支的寻找,如果实的组成、果实的区别、生活中常见的果实等等。随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的方法依据所绘思维导图进行交流、评议,以此对自己所绘制的思维导图进行填充,并根据完善后的思维导图进行课本的进一步预习。在学生的思考、讨论、巩固中,一幅说明“植物一生”的思维导图便会更直观地展现到学生眼前。这时,教师便可通过这种更可视的方法探析学生的思维状况,确定此课教学的重点。另外,在导入环节里,教师也可利用学生的思维导图进行课程的切入,以此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感与知识学习欲望。
(二)主题分析
第一,依据思维导图进行果实形成知识的分析,展示植物花与植物果实的图片,并通过对图片的讲解,进行“果实形成”这一思维导图核心点的分析。具体片段如下:
师:当雄蕊上的花粉落到雌蕊上后,雌蕊的柱头就会萌发向下,直至植物的子房。这时,子房壁会变成……
生:果皮。
师:(在“果实形成”核心点上绘制分支:子房壁→果皮)子房会变成……
生:果肉。
师:(在“果实形成”核心点上绘制分支:子房→果肉)子房中的胚珠会变成……
生:种子。
(在“果实形成”核心点上绘制分支:胚珠→种子)相比于以往单纯想象下的知识灌输式讲解而言,此种模式能让学生更真切地“看”到果实的构成与由来。
第二,利用思维导图,依据学生的观察记录与已有知识进行植物生长过程的分析,以此进一步实现学生已有知识的建构,加强学生单元学习的串联。具体片段如下:
师:我们之前播种过黄瓜,那么黄瓜是怎样长大的呢?(展示学生种植记录,并依据种植记录建立以“黄瓜的生长过程”为核心点的思维导图,将日期与观察结果填充进去。例:12月4日→播种→种子尖尖的,很薄→经验:浇水;12月13日→长出嫩黄色的小幼苗→高度:约为2厘米→经验:保持土壤半干;12月18日→长出嫩绿幼芽→高度:约为5厘米→经验:保持土壤半干等)
师:黄瓜的生长过程和西红柿相比有哪些共同点?(展示黄瓜与西红柿生长的视频,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黄瓜的生长过程”进行分析与总结)它们的一生都要经历哪些过程呢?
生:种子发芽期、幼苗期、生长旺盛期和开花结果期。
(绘制以“植物生长共同特征”为核心点,以“种子发芽期、幼苗期、生长旺盛期和开花结果期”为主要分支的思维导图,并简单结合这一思维导图与学生的先前预习内容进行重点知识的分析)在这种基于学生观察与知识建构的方法下,学生自然能获得此课知识的提前梳理与思维的充分准备,其不仅能在循序渐进中实现后续学习基础的奠定,而且能给学生以充分的“思维缓冲”时间,利于学生做好此课学习的准备,如此便能更好地实现高效课堂的打造要求。
第三,在学生已经具有充足的思维准备之后,教师便可继续结合思维导图,利用引导、思考的方法与学生一同进行《植物结果了》一课主要内容的学习。具体片段如下:
为学生展示西红柿与黄瓜的果实图片,为每个学习小组发放西红柿与黄瓜实物。
师:观察西红柿与黄瓜的果实,看一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它们都有果皮和种子。
师:因此,果实都是由果皮和种子构成。(以“果实”为核心绘制思维导图,添加分支“果实的组成”与小分支“果皮、种子”)现在,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切开西红柿与黄瓜,观察它们的内部特点。
生:它们的种子都包裹在果实之中。
师:(在小分支“种子”后添加解释词“大部分果实的种子包裹在果实之内”)我们继续观察,在一株结果的植物中除了果实和种子之外,还包括哪些内容?(展示植物图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生:还有花,叶,茎,根。
(以“植物的构成”为核心点,以“种子,果实,花,叶,茎,根”为分支绘制新思维导图。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果实的特点进行总结,将总结结果填充到相应的思维导图中)这种引导的方法相比于单纯讲述,更易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在此模式下,学生能够在互动的氛围中真正参与到知识讨论、交流与学习中,因此,这一教学方法也更易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另外,以思维导图进行新课讲述的方法能够将教学重难点充分展示到學生眼前,在直观的展示与感受中,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也自然会加深。
第四,为巩固学生的知识,在教学完成后,练习必不可少。练习不仅能让教师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效果的诊断,助力教师了解学生在此课学习中的不足之处,以便进行教学的查漏补缺,而且能让学生明确自己学习中的疏忽点,为其后续复习提供科学方向。在练习方面,以往部分教师会采取“题海战术”的模式,而枯燥的练习与单纯“对、错”的题目只能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因此,为提升学生知识记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也可借助思维导图的方法。如在此课教学中,教师可依据“植物的构成”一图,将“胡萝卜、四季豆、花生、芹菜、甘蔗、南瓜”等常见食物名称列在思维导图一旁,并以连线的方法与学生一同对各个果实进行分类,分类结果会直观呈现在思维导图之中。
在所有知识点讲解完成后,教师便可以“植物结果了”为核心点将各个思维导图串联起来,以分别复习、整体讨论的方法进行此课教学的总结。以此让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此课知识结构与此课中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更为清晰、完整的知识概念网络,实现学生对知识的高效理解。
三、结语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能够借助图示语言将原本不可见的思考过程,以更清晰、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真正让学生的知识思考能够在“看见”“听见”中得到深度发展。用更科学的“脚手架”搭建出通往美好科学未来的桥梁,为学生未来的科学成长做足铺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