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蓓蓓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话作为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日益受到老师的关注。本文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出发,从对话教学中问题设计这一角度切入,分析如何利用问题构建有趣、有深度、开放性、有高度的对话教学,希望对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实践提供参考。
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在对话教学中,提问是关键。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有效的问题设计,能够为对话教学提供强大的动力,让师生之间进行平等交流,让学生之间主动交换观点,也能够让老师、学生重新回归教材文本,进一步理解知识内容。但是,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对话教学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而导致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老师的课堂问题设计不合理,学生在问题中无法完成活跃的思考,而看似热闹的对话实则没有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针对此,小学数学老师有必要结合教学问题的设计,将对话教学的运用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结合问题设计,开展有趣的对话教学
相较于灌输、讲解知识,激活、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重要。在小学数学对话教学设计中,老师可以通过营造生动的课堂情境、设计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展开对话交流,并在思维的发散与延展中,实现对问题的思考。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关内容的时候,老师利用课间为学生展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长方形的花坛,并提出问题:请认真观察,并说一说这两个花坛哪一个更大?为什么?在图片的引导以及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之间开始进行对话。生1:这样直接观察,图1好像更大一些。生2:但是,图2 的底明显更长,我觉得图2的面积更大。生3:长方形的面积能够计算出来,但是平行四边形怎么计算呢?如果两个都是长方形就好办了。生4:那可以不可以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呢?它们看起来好像有一点联系呢。生5:怎么变?我们现在学的这些方法有没有和这个相关的?生6:在纸上画一画看吧。生7:如果用拼接的方法呢?……在这样的对话中,老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互动机会,而学生在动态交流中,对探究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在不断对话中进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探究过程,为进一步研究夯实了思维基础。
二、结合问题设计,开展有深度的对话教学
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渗透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成为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老师在开展教学设计过程中,应立足数学学科的特点,利用问题提升对话的深度,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推理,构建数学模型,促使学生从数学知识出发,生成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例如,在“分数”的相关教学中,老师通过提供几何图形,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并围绕“二分之一”的概念为学生提出问题:同样一张纸,为什么折法不同,涂色部分也不同,但表示的却都是二分之一?学生在问题中展开对话,并逐渐认识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任何一份都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这样,学生在对话中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提高了对“二分之一”的認识,也体会了严谨、抽象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
三、结合问题设计,开展开放性的对话教学
在小学数学对话教学中,老师应善于引导学生的对话突破思维的局限,在拓展延伸中自主探究数学知识,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基于此,老师可以通过设计问题、构建开放性对话情境,在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观点、相互启发包容,从而达到拓展学习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了“圆”的相关知识后,老师从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并利用问题组织探索活动:想一想,一个矿泉水瓶盖滚动一圈,能滚多远?在活动中,学生纷纷展开对话:有的学生表示在瓶盖上涂上颜色,在纸上滚动一周后,两个颜色点之间的距离就是要求的答案;有的学生表示测量瓶盖的直径,用所学的知识计算周长即可;有的学生则表示用细线绕着瓶盖转一圈,测量细线的长度就可以替代测量瓶盖滚动的距离……这样,在开放性的对话中,学生不同的观点相互交锋,而老师也可根据学生的不同思路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实现对“圆”的问题的拓展探究。
四、结合问题设计,开展有高度的对话教学
数学课的育人作用不仅体现在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更体现在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和价值引导。基于此,在对话教学中,老师应有意识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自我对话,在对话中感悟、反思,体会其中的人文情感。例如,在“搭配”的活动设计中,老师以“妈妈的生日礼物”为主题,出示3束鲜花和2块蛋糕,要求学生采用1束鲜花和1个蛋糕的搭配方式进行组合。在对话交流中,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在妈妈生日期间曾送出的礼物,表达自己对妈妈的感恩之情。这样的对话引导,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接受情感的教育熏陶,从而在学生反思自己、澄清价值、体会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思想高度。
总之,对话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老师围绕学生的主体发展需要,合理设计问题,进而利用问题调动学生对话的兴趣,引导学生的主动思考,促使学生在对话中不断提升,实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