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位获得:高校学术职业流动的动力机制

2021-10-11 12:40李雪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1年9期
关键词:声望职位流动

李雪

[摘 要] 根据马克斯·韦伯提出的收入、声望和权力三位一体的社会地位概念,学术职业流动通过教师个体职位、职务的变化而指向一定的社会地位获得。地位获得构成了学术职业流动发生的根本动因。学术职业流动中,流动教师个体的地位获得方式具体包括:学术职位的提升、学术声望的提高、学术权力的增强以及经济收入的增长。

[关键词] 社会地位;地位获得;学术职业流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09-0011-03

随着学术劳动力市场的构建与完善,学术职业流动逐渐走向常态化与规模化,对学术职业流动的研究成为高等教育领域内的热点问题。学术职业流动发生的动因及其产生的影响是多维的。本研究引用社会学中关于地位获得的理论,对学术职业流动所带来的具体的地位获得方式进行分解,进而探讨地位获得促进学术职业流动发生的根本动因。

一、地位与地位获得

地位作为一个社会学的术语有多重层次的含义。在本研究中,我们认为地位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中的职位、职务以及由此显示出的重要程度,即个体的价值在社会环境中的相对位置。马克斯·韦伯提出了收入、声望和权力三位一体的社会地位概念,后来地位获得研究中的社会地位的概念基本上源于此。基于地位的定义及其要素,地位获得是一个社会流动的概念,是社会主体在流动的过程中通过其职位、职务的变化所带来的自身收入、声望和权力的改变。它是不同地位之间的差额,是通过流动而体现其意义与价值的变量。正如储庆在其博士论文《国家——教育与地位获得》中指出的:地位获得的本质是对稀缺资源的占有[1]。在这里,资源就是社会中一致确定的有价值的物品[2]。因此,地位获得是人们对资源进行动员与投资,并为了获得一定的社会经济地位回报的过程。索罗金在1927年出版的《社会流动》一书标志着关于地位获得的研究被真正导入社会学领域[3]。美国社会学家布劳和邓肯在1976 年出版的《美国的职业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地位获得模型。此后,社会学研究者不断地对该模型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做出修正,在自变量方面逐渐添加其他的先赋因素或自致因素,如性别、种族、年龄、智力和期望等;在结果变量方面,用经济地位取代职业地位,或将二者同时纳入布劳邓肯模型又产生了许多衍生模型[4]。工业化理论、社会资本理论、文化资本理论都对地位获得产生了相应的影响。

二、地位获得与学术职业流动

学术职业作为“以学术作为物质意义上的职业”,流动贯穿整个学术职业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5]。克拉克曾指出:在“学术共同体”(academic community)机制的作用下,教师更多地与其他大学的同行进行交流,容易在学校之间进行流动。因而流动性是由学术职业的本质属性决定的,反过来,流动性又是学术职业得以延续的一个重要保障。同时,流动不仅发生在学术组织系统内部,也存在于学术组织系统之外。因此,它是学术组织系统与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个体行为,受到来自各个社会维度的影响。菲利普·G·阿特巴赫说:“学术工作条件的差异,包括实验室与研究设施的充分与否、工资结构、聘用的要求和条件、学术自由等其他因素可能使学者到其他国家谋求更好的职位。”概括而言,产生学术职业流动的原因包括:社会主体价值观、组织压力与文化、学术发展机会以及高等教育领域内组织之间对高校教师一直存在的广泛竞争。这些影响因素都通过流动个体的主观意愿而起作用。流动教师个体根据其所处的客观条件,综合各种影响因素,基于收益最大化的原则做出流动的决定过程,实际上就是其职位与职务发生变化,并引起相应的重要程度发生变化的过程。而这一系列的变化实质上涵盖了流动教师个体的职业收入、声望和权力的整体调整,最终指向一定的地位获得。纵观流动教师个体的主观意愿与其所处的社会支持环境的影響,微观与宏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教师的职位、职务及其重要程度处于持续的动态变化之中,带来流动教师个体的地位获得。所以,地位获得是促进学术职业流动发生的根本动因。

三、学术职业流动过程中的地位获得方式

根据《Changing Academic Mobility Patterns an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What Will》一书中归纳的学术职业流动模式,新兴的学术流动模式包括横向流动(Lateral Mobility)、纵向流动(Vertical Mobility)和代际流动(Generational Mobility)。不管是哪一种流动方式,既然地位获得是流动教师个体做出流动选择的一个主观动因,而学术职业流动又伴随着流动教师个体的社会地位变化,那么这种职位、职务及其重要性程度的变化方式在具有复杂性和差异性的同时,还具有共同的特征,即宏观的变化方向是正向的。按照社会学对社会地位评价的三种维度:财产地位(经济地位)、权力地位和声望地位,我们认为学术职业流动过程中的流动类型,即地位获得方式包括学术职位提升、学术声望提高、学术权力增强以及经济收入增长。

(一)学术职位提升

学术职位的变动方向是学术职业社会地位等级和流动教师个体的社会地位层次变化的最直接的反映指标。同时,它也是流动教师个体经济地位、权力地位和声望地位发生变化的载体。因此,学术职业者通过流动而发生的地位获得可以直接通过学术职位的变动来表现,学术职位的向上流动才是流动教师个体选择的方向。在流动的种类中,学术职位的提升属于学术组织系统内部的纵向升迁。通过学术职位的提升,流动教师个体拥有的社会资源与学术资源更加丰富,其在学术组织系统内部的重要性程度增加。这种对资源掌控能力的提升自然带来更加可见的社会价值。于是,社会对学术职业流动者的评价提高,流动教师个体因为其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得到对自己和学术职业的肯定。双重的评价带来流动教师个体的社会地位包括收入、声望和权力的全面提升。反之,如果学术职业的流动方向是向下的,那么流动教师个体对学术资源的占有能力会相应地减弱,两种不同的社会地位之间的差额呈现负值,从而违背了地位获得的根本原则。

(二)学术声望提高

学术流动指向流动教师个体社会地位获得的另一种方式是学术声望的提高。流动教师个体的社会地位遵从一般的社会地位概念,他们对自身职业声望的追求与评价有适合学术职业特征的评判体系。首先,任何一种职业,其职业声望都面临一定的社会评价,即社会成员对某一职业在职业社会地位体系中位置的主观判断。这是外在的评价标准,它决定了该职业在社会地位体系中的相对位置,反映社会成员对该职业和从业者的认可程度。学术职业这种高级专业技术职业稳定处于职业声望等级的上层,社会成员对学术职业较高的认可程度又会带来较高的心理期望,所以学术声望面临着外在的要求与评价,从而需要不断地自我完善与自我提升。

其次,职业声望还面临着自我评价,即各主体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及其他属于同类性质职业的社会声望位置的主观判断。它是考查社会成员职业阶层意识的重要指标,是社会成员对职业不平等状况及自身职业的社会经济地位状况的主观意识、评价和感受。学术职业的从业者是高校教师,相比于一般的从业者,他们对自己和学术职业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主观追求。学术职业者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丰富的社会、文化、经济资源,在此基础上,他们通过自己的高深学问整合各种资源,为社会提供贡献。这个过程伴随着学术职业者自身的价值追求和自我实现需要以及学术职业声望的巩固。因为高声望的职业往往与对某一类资源的占有优势以及对社会的贡献有关。而学术职业的合理流动是为这种资源和价值实现提供更好的途径。同时,合理的流动有助于减少学术职业组织系统内部的不平等状况,改善流动教师个体的主观感受。流动教师个体通过流动进入更好的学术平台、学术环境中,其拥有的各种社会与学术资源更加广泛,教师能够更好地实现其职业发展目标,这一结果自然地服务于社会,从而提升社会成员对学术职业声望的社会评价舆论。而且流动教师个体实现一定的地位获得,对学术职业的主观追求与评价得到肯定。学术职业声望的外在评价与内在评价都得以提高。此外,声望地位与金钱地位和权力地位相抗衡,三者的合力决定着人们真实的社会地位。学术职业声望的提高对流动带来的其他地位获得方式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三)学术权力增强

社会学认为:权力是指产生某种特定事件的能力或潜力。其本质是主体根据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对自己和其他主体的价值和资源进行有效的影响和制约。学术职业流动者享有由其职业所决定的特定权力,即学术权力。学术权力属于权力的一个子类,它具有一般权力的特征,即它反映的是学术职业主体为了自己的学术发展需要,对自己和其他主体的学术价值和资源进行有效影响和制约的能力。学术权力的比重直接影响学术职业主体在学术组织系统内部维系自身价值层次的程度,也是他们对自己的社会地位与学术职业地位进行评判的一个参考指标。

学术职业主体的流动过程伴随着他们学术权力的变化。遵循权力的天然扩张性原则,权力在变化中天然地寻求扩张与增强。所以,学术权力也在通过流动寻求其对学术资源的制约和影响程度的增加。此外,学术职业流动的结果指向流动教师的地位获得,而学术权力地位是构成学术职业主体的社会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综合学术权力内在的变化特征和流动教师个体的主观选择,学术职业流动带来的是流动教师个体学术权力的增强。具体而言,这种权力表现在:第一,流动教师个体获得一定的学术资源配置权,即能够对一定范围内的学术资源进行分配与重组,在任何情形下有机会维护自己和影响其他主体的学术利益。第二,学术团队的领导与管理权。根据现代管理学的理念,组织成员都有参与管理的欲望,而满足这种欲望是激励成员的非常有效的方式。流动教师个体通过学术职业流动获得对相应学术团体的领导与管理权,由此而带来的不仅是其对学术资源的控制与影响,还有其作为一般职业者所得到的肯定与激励。反过来,它又积极促进流动教师个体对学术职业的忠诚与投入,进而更加有利于他们的学术发展和社会地位获得。如此形成良性循环。第三,权力的社会承认度提高。学术权力虽然只是对应于学术职业的特殊界定,但是随着学术职业的社会影响力急剧提升,它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与重视。尤其是在高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这种二元权力结构备受争议的今天,学术权力逐渐成为一种标志与衡量标准。所以,随着学术职业流动带来的流动教师个体的学术权力不断增强,它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加深,将逐渐引起社会承认度的提高。这既是对学术职业的职业地位的承认,也是对流动教师个体的社会地位承认。

(四)经济收入增长

除了学术职业声望和学术权力的变化,学术职业主体社会地位获得还包括经济收入的变化。与前两个因素的正向变化一致,以学术职位的提升为载体所带来的流动教师个体的经济收入也是朝着正向方向发展的,总体而言,经济收入是增长而非减少的。因为流动教师个体所获得的经济收入是学术组织向教师支付的货币报酬,它是流动教师个体所付出的学术劳务的价值表现形式。相比于學术职位的高低、学术声望的强弱与学术权力的大小,经济收入更加量化。它直观地反映了流动教师个体在学术组织系统中所处的层次以及他们所创造的学术和社会价值。根据《高校学术职业流动的人力资本产权博弈》中的界定:高校教师流动本质上是人力资本在组织系统中的转移,是人力资本产权在组织间、组织与流动个体之间的交易。这种转移会带来人力资本的价值变化。根据学术职业流动的一般流向,更好的学术环境、更高的学术平台、实现两种职位的社会地位之间的增值是流动教师个体的选择,那么他们自身的人力资本会在这样的环境里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甚至通过学术组织、教师个体和社会环境三方面力量的后续投资而得到增值。通过转移而得到的人力资本增值部分有其对应的价值,实际的衡量方式便是不同学术组织所付出的薪酬差额,这也是流入组织所支付的一定的交易成本。所以学术职业流动的发生带来的一个重要影响便是流动教师个体的经济收入增长。

事实上,经济收入作为一个价值计量标准,既是流动教师地位获得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也是学术职业流动发生的经济学动因。因为“人们的绝大部分经济利益通过职业途径实现”。学术职业主体也通过从事具体的学术职业获取经济利益。对于流动教师而言,通过学术职位的变动来增加经济收益也是一种利益实现途径。既然流动中的教师个体是一种人力资本,那么对物质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共同构成了流动教师对自身人力资本收益的预期,这种预期的最大化状态便转化为教师选择流动的基本动力。合理的经济收益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为学术职业主体开展学术活动提供保障,帮助他们更加忠诚于学术。另外,社会根据薪酬这一指标对流动教师所从事的职业予以评价,流动教师个体也据此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做出相应的主观判断。所以,在流动教师的自我实现需求通过学术职位的提升、学术声望的提高和学术权力的增强得到满足的同时,其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同步进行的。它们一起组成流动教师对自身人力资本收益的期望衡量体系,促进学术职业流动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储庆.国家、教育与地位获得——基于CGSS200

6数据的实证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

[2] Lin N. Social resources and instrumental action [M] .Beverly Hills,CA:Sage,1982: 131-45.

[3] 许嘉猷.社会阶层化与社会流动[M].台北:三民书局,1986.

[4] 张艳.阶层背景与个人职业地位获得——以杭州市居民调查为例[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5] 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55.

(责任编辑:刘洁)

猜你喜欢
声望职位流动
领导职位≠领导力
程序员在俄罗斯最具声望
悼李公正中先生
流动的光
流动的画
跟踪导练(一)5
职位之谜与负谤之痛:柳治徵在东南大学的进退(1916—1925)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流动的光线
美最高就业率地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