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卫君 丁小丰 李文学 柳昌德 谢淑玲 吴志温
(1.浙江省庆元县农业农村局 浙江 庆元 323800;2.丽水市农业农村局 浙江 丽水 323000;3.庆元县吻之缘家庭农场 浙江 庆元 323800)
田螺,泛指田螺科的软体动物[1]。日常所称田螺,隶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中腹足目、田螺科、圆田螺属。高山薄壳田螺,俗称:合湖田螺、薄壳田螺,是一个独特、稀有品种,被认定为一个新品种:合湖圆田螺,基本只存在于浙江省丽水市高山地区[2],主要分布在浙江省庆元县的百山祖镇合湖、三堆、兰泥[3],及荷地镇等海拔1000 m左右的地区[2-3],具有悠久的种养历 史[2,4]。相比普通田螺,其以壳薄著称,并呈半透明状,手即可捏碎,食用时只要用牙轻咬就能把壳咬破。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素有“高山鲍鱼”的美誉,具有较高知名度,颇受欢迎,市场价格较高,供不应求,前景广阔,是增收富民的特色产业。经实践探索,总结形成了一套高山薄壳田螺稻田种养技术,双产双收,旨在为促进产业发展、技术推广提供参考。
田 螺 耐 寒 怕 热[5-7],多 夜 间 活 动[6,8],栖 息于冬暖夏凉、水质清新、饵料丰富、土质松软的环境[5,8-10],常聚集在清凉的微流水处,如入水口、有流水沟坑等地[8]。田螺的最适温度为20~28℃,当温度低于10℃或高于30℃时,田螺会钻入泥中、草丛等处;当温度升到约10℃时, 则爬出活动;超过40℃,田螺会死亡[5-6,10]。
雌雄异体,雌螺大而圆,雄螺小而长。雌螺左右两触角大小等同,头伸出后,向前伸展;雄螺右触角比左触角短且粗,末端为螺旋状并向右内弯曲,特化为交接器[8,10]。寿命一般雌性4~5年,雄性2~3年[6,10]。田螺为卵胎生动物,受精、胚胎发育和仔螺发育等均在母体内完成[8,11]。一般1龄后性成熟,繁殖期3~10月,春秋季为繁殖高峰期。分批产仔,数量随环境、亲螺等而异,每胎产3~20只,多达20~50只,一年可产50~200只[9-11]。
稻田要求水源充足、水质优良,土质肥沃、保水性好,排灌便利、无旱涝,背风向阳、海拔适宜[1,5-7,9,11]。
田埂加高、加宽至40 cm,确保不坍塌、不渗漏、可蓄水,并方便日常作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在田埂内坡铺设水产养殖土工膜等加固。
视田块的大小,可在田埂内侧开挖环形围沟,宽20~30 cm、深10~30 cm,高温时可保持水深10 cm以上的蓄水;田中开挖“十”“丰”“井”等形状的田沟,宽20~30 cm、深10~30 cm,与围沟相连。此外,可开挖田坑,深10~30 cm,形状可为长方形、正方形等,位置可在田中或四周、四角,与围沟、田沟相连。开挖田沟坑等设施时,注意避免破坏耕作层,沟坑面积一般不超过稻田面积的7%。
创造微流水环境,一般在稻田对角田埂上设置进水口、排水口。为防止田螺逃逸及敌害生物、杂物等进入,须在进排水口设置栏网等设施。
在放养田螺前,先使用生石灰等清田消毒,稻田水位约15 cm,生石灰用量450~750 kg/hm2[5,7,9]。
稻田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多施基肥、少施追肥。田螺对化肥非常敏感[1],禁用碳酸氢铵等化肥[12]。优先选用绿肥、农家肥、生物菌肥等肥料[1]。可将切碎的稻草和畜禽肥以1∶3比例混合发酵后作为基肥,均匀施撒,用量约 4000 kg/hm2[3,7,12]。发酵须完全彻底、充分堆熟,由生肥转熟肥,否则易产生甲烷、硫化氢等有害气体,不利于田螺养殖[1]。也可用埋施稻草等方式,但注意不可过多,以免影响底部田螺呼吸。若确需施化肥,采用水稻根基部“点施”等方法为宜。追肥宜少量多次,注意保护田螺安全,先排出部分水,将田螺引入沟中,再施追肥[1]。放养前,先用少量田螺测试水中毒性、药性[9],避免损失严重。
此外,首次种养的稻田,须进行翻耕松土[9]。后期及第二次种养,可根据实际情况,再翻耕松土或铲动稻根以保持底泥松软。
螺苗种宜在本地稻田收集,也可本地养殖苗种或本地收购等。需注意苗种质量,应选择鲜活体圆、受惊迅速回壳、厣盖紧闭有力、螺壳完整无损、壳面光泽干净、螺体无寄生物的健康优质螺苗种[3,5,7,9,11-12]。
在3~6月和9~10月分批放养,也可一次性放足[1,9],高山地区一般在4月投放[3]。应避开炎热酷暑,以提高成活率,一般在秧苗返青后进 行放养[7,11-12]。若首次养殖,宜在田螺繁殖前放养[7]。投放时,应轻拿轻放、均匀分布,并仔细辨别,避免混杂其他螺。
放养密度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规格为1.25~2.5 g/只的田螺120 000~300 000只/hm2; 规 格 为5 g/ 只 左 右 的 田 螺150 000 只/hm2[5,11]; 规格10 g/只左右的田螺30 000~50 000 只/hm2,并适量培育亲螺,但注意个体不可过大,以免螺龄大,寿命有限。雌雄比3∶1。
田螺属杂食性动物,多以田中腐殖质、微生物、藻类等为食,人工可投喂米糠、麦麸、草、薯藤、玉米叶、南瓜藤、配合饲料等。投喂时间与地点必须固定,一般选在早上或傍晚,每1~2 d 喂1次,投喂量、频率可根据摄食、环境等情况调整,避免一次性投喂过多,过于频繁,防止水质变质。当水温15℃以下或30℃以上时田螺不摄食或摄食量减少,遇阴雨天可少投喂或不投喂[11-12]。投喂点数量适量,均匀分布,形成食场,利于摄食、减少浪费[9]。
养殖水体要求饵料丰富、水质清新,溶解氧3.5 mg/L以上,宜保持微流水[9]。根据稻螺生长情况,适时合理调节水位,平时水深约10 cm,水稻扎根分蘖、拔节孕穗等时期,保持田沟坑水 位[7,11]。遇高温天气时应提高水位。水质恶化、缺氧时应及时加换新水。酷暑夏日水温高,宜适量换水;早春晚秋水温低,可少换水[9]。
田螺易从进排水口、水满的田埂等逃逸,每天必须巡查进排水口,防止堵塞、破损。特别下雨天要及时疏通进排水口,防止水过满田螺从田埂逃逸,同时防止水满导致田埂坍塌[7,9]。
养殖中,若田螺厣片下陷,则提示饵料不足,应增加投喂量;厣片收缩,螺肉溢出,则表示缺钙,可适当添加含钙饵料或适量泼洒生石灰[7,9,11],但注意不要过量。
田螺的敌害有鸟、鼠、蛇、鸭、蚂蟥、水蜈蚣等。防止鸭等水禽进入稻田吃食,蚂蟥可用猪血浸过的丝瓜、草把等诱捕。田埂的草等要及时割除,防止鼠、蛇等敌害。有条件的,可在田埂内侧设置围网,既防敌害,也可防田螺逃逸。此外,养螺稻田不可放养鲤、鲇、青鱼、罗非鱼等鱼类,防止吃食田螺[3,6-7,9,11]。
水稻病虫害的防治,宜采用生态防治方法,虫害可用杀虫灯、生物防治等方式。慎用农药,确需使用时,宜选择高效、低毒、合规农药,在晴天进行喷施,提前加高水位,并使喷嘴斜向上,在水稻茎叶等处施用,避免大量农药落入稻田水中[1,12]。
入冬前,强化培育,使田螺体质健壮。入冬后,水温降至7~9℃,田螺钻入泥中冬眠,不吃食,只在泥面留小孔换水呼吸,保证水深 15 cm以上,以利保温,还可在田中投放适量稻草等,供其越冬[3,6-7,9,11]。
当田螺规格达到10 g/只左右时,可分批收捕,但应避开繁殖高峰期,并错峰上市。根据田螺生活习性,春冬季节在中午收捕,夏秋季节在清晨或傍晚收捕[12]。按照捕大留小原则,留养小螺和亲螺,以便后续繁殖使用。此外,水稻收割时尽量采用人工收割或小型收割机,避免对田螺造成损伤,并注意稻田水不排干,保持田沟湿润状态[3,5-7,9,12]。
田螺运输较方便,可用普通的篓、桶、袋、盒等盛装,但注意保持湿润,防止暴晒,避免挤压[7,12]。夏季等高温时期,可用放少许冰袋的泡沫盒等运输。
稻螺综合种养,螺养成规格40~100只/kg,平均规格75 只/kg;螺产量375~750 kg/hm2,平均产量585 kg/hm2。稻产量3900~7500 kg/hm2,平均产量6000 kg/hm2。扣除田地承包(流转)、设施设备、人工、苗种子、饲料等成本,相比常规种植水稻可增收4950元/hm2,效益大大提高(表1)。
表1 种养产量及效益情况表
高山薄壳田螺稻田种养,一般适用于多梯田的山区丘陵等地,借助自然地势落差,采用微流水方式开展田螺养殖。因常规种植水稻的耕田、施肥、用药、晒田、收割等作业,都将影响田螺生长,必须做好防护措施。
田螺放养密度不建议过大。樊荟慧[8]研究表明,中华圆田螺亲螺、仔螺的质量增加率、特定生长率及单个雌螺的产仔数量、仔螺均重,均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减小;仔螺的末重、存活率,也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以上研究表明高密度养殖可能直接影响亲螺的生长,并影响性腺、受精卵等发育,从而间接影响产仔数量,导致对田螺的生长、繁殖、存活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不可为追求高产高效,盲目增加养殖密度,宜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