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童童 于溯洋 周瑾 赵士彭
1907年,Owtschinnikow[1]以“慢性纤维包裹性腹膜炎”首次报道腹茧症患者,后于1978年由Foo等[2]以更形象的“腹茧症”正式命名,也有文献将其称为小肠茧状包裹症或者局限性小肠包绕症[3]。其特点为部分甚至全部小肠或者其他腹部脏器被一层致密、质韧的纤维膜所包裹,形似蚕茧。其诊断名称较多,但由于纤维膜把腹腔脏器作为一个整体包绕固定于后腹壁,故大多数学者以“腹茧症”命名此病。本例患者以肠梗阻20天为临床表现,追问病史,患者20年来间断出现饱食后呕吐,经手术证实为先天性腹茧症并小肠发育不良,追溯文献,先天性腹茧症合并小肠发育不良未见报道,特报告如下。
患者男性,55岁,汉族,因“恶心呕吐20余天,停止排便3天”于2020年11月27日入院。患者2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进食后恶心呕吐,呕吐为胃内容物,伴有反酸、呃逆、腹胀、腹痛,无发热、寒战、呕血、黑便等。就诊于“某中医院”,行腹部超声:腹腔积液,腹部肠管积气。口服中药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3天前停止排便。入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胃肠外科查体:T:37.2℃,P:72次/min,BP:150/80 mmHg(1 mmHg=0.133 kPa)。一般情况可,心肺未及明显异常,腹部膨隆,不对称,未见胃肠型和蠕动波,上腹压痛,无明显反跳痛及肌紧张,右上腹可触及包块,约10 cm×8 cm,质韧,活动度好,肝脾肋下未及,Murphy征(-),肝肾区叩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弱。辅助检查:CT检查示:中上腹可见一簇空肠肠袢被膜性结构包绕形成团块,肠系膜上动脉受压向右移位,网膜囊可见液体影。考虑十二指肠旁疝可能(图1);血细胞分析示:白细胞:14.2×109/L,中性粒细胞:7.18×109/L;尿常规:酮体+1;生化全项:总胆红素:26.2 μmol/L;结合胆红素:10.7 μmol/L;凝血功能、血气分析、心电图等均未见明显异常。入院诊断:肠梗阻,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给予禁食水,胃肠减压,抗炎和支持对症治疗。2020年11月30日患者症状加重,腹痛剧烈,无法耐受,查体:腹部膨隆,全腹压痛,反跳痛,无明显肌紧张。肠鸣音弱。急查血细胞分析:白细胞:4.6×109/L;C反应蛋白:26.39 mg/L;ALB:24.77 g/L;HGB:110.7 g/L。积极术前准备,于2020年12月1日进入手术室,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腹部右旁正中切口逐层进腹,切开腹膜即可见淡红色纤维膜包裹全小肠及其系膜,呈囊状,包膜表面光滑,与两侧周围组织粘连,大网膜缺如,囊内有淡黄色液体,压迫十二指肠水平部。囊上界为十二指肠,下界达盲肠水平,左右侧达侧腹壁(图2)。切开纤维膜,吸出淡黄色液体约1 000 mL,内可见被液体浸泡的小肠肠壁充血水肿,色淡红,有散在白斑,肠管扩张(图3),小肠全长约1米(图4)。仔细将纤维膜分离后切除纤维索带,松解肠管粘连,冲洗腹腔,查肠管红润,蠕动好,逐层关腹,手术顺利,术后胃肠减压、抗炎、补液对症治疗,患者恢复可。将切除的纤维膜和囊液送病理。术后病理报告:(1)纤维组织;(2)液体未找到瘤细胞。诊断:腹茧症。患者于术后7天后痊愈出院。
图1 腹部CT。中上腹可见一簇空肠肠袢被膜性结构包绕形成团块,肠系膜上动脉受压向右移位,网膜囊内可见液体影
图2 逐层进腹部,腹膜下即可见淡红色纤维膜包裹全小肠及其系膜,呈囊状,内有黄色液体。囊上界为十二指肠,下界达盲肠水平,左右侧达侧腹壁
图3 纤维膜切开后可见小肠扩张,肠壁水肿增厚。表面有黄色或白色纤维素沉积
图4 完全去除纤维膜后,暴露小肠,测量发现全小肠仅有1米
鉴于腹茧症发病率较低,至今仍缺乏对其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还有诊治手段的深入认识,相应的循证医学证据仍局限于个案报道,缺乏大样本的对照研究[4]。根据病因是否明确,腹茧症可分为原发性(特发性)和继发性[5]。腹茧症是一种罕见的引起肠梗阻的疾病。前者多因先天发育畸形,如大网膜缺如、肠系膜血管畸形等[6]。后者主要由于一种或多种因素(如外伤)致纤维化细胞因子释放增加,造成腹腔内纤维素大量分泌并机化,纤维蛋白沉积在腹膜上引起形成纤维包膜包裹腹腔脏器。由于其发病率极低,鲜有报道。而同时合并小肠发育不良,国内尚未见报道。
腹茧症诊断较困难,术前确诊较少,本例患者全部小肠长度仅为1米,完全包裹于纤维膜中,由于纤维膜呈囊状,囊内渗液越来越多,压迫小肠,患者出现肠梗阻症状才前来就诊。特发性腹茧症伴肠发育不良和大网膜发育不良在临床上更为少见。该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如我们所知,原始肠中段的器官发生在妊娠6至10周之间,首先是肠环的延长,然后是其生理性疝入脐带,双旋转,最后重新进入胎儿腹腔[7]。我们认为,此例患者的脐囊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没有完全退化,与小肠一起落入腹腔,形成包裹小肠的囊壁,导致肠发育不良,全长仅1米,肠管代偿性增粗,肠壁增厚。然而,其他医生对短肠有不同的看法。Werf等[8]证明腺病毒受体样膜蛋白(adenovirus receptor-like membrane protein,CLMP)的突变导致隐性形式的先天性短肠综合征(congenital short-bowel syndrome,CSBS)。CLMP编码一种紧密连接膜蛋白,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在肠内表达。CLMP的突变阻止了这种蛋白在细胞膜上的正常定位。这种突变导致人类发育过程中小肠细胞增殖减少,致使出生时小肠即短于正常人。一些文献报道,手术是治疗腹茧症的首选方法[9-10]。腹茧症一般只有剖腹手术后才能确诊。然而,术前明确诊断也并非不可能,如果临床医生对腹茧症比较熟悉,结合其腹部CT断层扫描,也有术前诊断的可能。腹茧症的术后早期并发症主要有炎性肠梗阻、肠瘘和短肠综合征等[11]。手术中切记要注意不能像切除囊肿一样切除被包裹的小肠,否则会导致短肠综合征和严重营养不良。更重要的是,不能把囊肿当做肿瘤晚期的广泛腹腔转移,直接关腹结束手术,延误病情。而最关键的是要充分了解腹茧症的生理特点,避免上述错误。手术的目的是释放小肠,解除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