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ssion-RPE训练负荷量化方法的发展及对运动训练的启示

2021-10-11 10:02于洪军王晓昕
体育科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量表负荷监控

于洪军,王晓昕

(清华大学 体育部,北京 100084)

训练负荷研究是运动训练领域的核心问题。训练负荷主要包含训练强度、训练时间和训练频率3个指标(Borresen et al.,2009;Thorpe et al.,2017)。适宜的训练负荷刺激可以增加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训练负荷不足则会造成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成绩得不到预期的提高;运动负荷过量则会引发运动员运动损伤、疾病、训练过度,最终导致运动能力表现不佳(Foster et al.,2017;Gabbett,2020;Mujika,2017)。对训练负荷进行科学监控是保证科学安排训练负荷的前提。session-RPE(s-RPE)训练负荷监控方法能够兼顾训练的外负荷刺激和内负荷(心理疲劳感知)反应,容纳了训练过程中的单调性因素,且便于运动员和教练员日常操作。该方法是目前广泛使用的衡量复杂训练项目和特殊训练内容(如力量训练)的便捷负荷量化方法,该方法在各类训练项目的负荷监控中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Foster,1998;Foster et al.,2001)。使用s-RPE训练负荷监控方法不仅能简单便捷的将内负荷状况快速反馈给教练员和运动员(Gabbett et al.,2017),而且能及时调整运动员的训练负荷和训练计划,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运动成绩,避免运动损伤发生。相对于传统的训练监控方法,s-RPE训练负荷监控方法具有简易和便捷操作的优点。基于此,本研究通过综述s-RPE训练负荷量化方法的起源、原理及在竞技体育中的应用,总结该方法在当前体育科学研究中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操作经验。

1 s-RPE训练负荷量化方法

教练和运动员的最终目标是在特定时间(如比赛中)取得胜利或个人最佳运动表现。一般认为,增加训练负荷会提高运动成绩,然而盲目增加训练,尤其是随机增加训练强度、训练时间或训练频率,将会增加运动员受伤的概率和过度训练的风险(Budgett,1998;Halson et al.,2004;Williams et al.,1989)。因此,训练负荷科学量化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制定最佳的训练计划以防训练不足和过度训练,并寻找运动员训练负荷的最佳区间,提高运动能力和运动成绩。s-RPE量表为运动员提供了一个简单有效的训练负荷量化方法,该量表主要是Carl Foster在Brog的RPE量表和Banister训练负荷刺激单位(Training Impulse,TRIMP)基础上研发而成。该方法最早可以溯源至19世纪心理物理学开始研究感官刺激的物理特性和相关感知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图1)。Stevens(1957)提出了心理物理学领域著名的“幂次法则”,为Borg的RPE量表奠定了理论基础,他开发了6-20量表及CR-10、CR-100量表(Borg,1962;Borg et al.,1987,2001)。Banister等(1975)提出了训练负荷适应-疲劳模型及TRIMP的概念,基于心率评估运动员内负荷的方法在各竞技项目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Carl Foster受到Borg及Banister等学者的启发,以修改后的RPE量表代替心率进行训练负荷的量化,并于1995年首次使用于跨项训练对运动员跑步成绩影响的研究中(Foster et al.,1995)。在其后的5年里,经过不断修改和应用,他于2001年正式提出s-RPE法是一种训练监控的有效且实用的新方法,为训练负荷量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工具(Foster et al.,2001)。

图1 s-RPE量表训练负荷量化方法起源图Figure 1.Origin of s-RPE Method for Training Load Monitoring

1.1 s-RPE法的提出和计算

session-RPE即课次主观疲劳训练负荷量化指标,Carl Foster教授在Brog的RPE量表和Banister的TRIMP方法的启发下,开发的一种简单有效的训练课次负荷监控量表,用Borg的疲劳感知量表代替心率进行训练负荷的量化,要求运动员对自身在整个训练课程中所作的努力程度进行评分,用实验测试数据证明了训练课次RPE与受试者的血乳酸强度区间和心率监测区间之间有很好的一一对应关系,因此,认为该方法有望成为一种在不同类型训练课中量化训练负荷并为训练周期计划评估提供量化的工具(Foster et al.,2001)。

s-RPE的计算方法:课次训练负荷=训练时长×RPE值。

从该训练负荷数据中还可以计算以下变量:周训练负荷、训练单调性(training monotony)和训练压力(training strain):周训练单调性=周训练负荷平均值/周训练负荷标准差。

训练单调性是一周训练负荷变化程度的量度(Foster et al.,1997)。当运动员经历一段缺乏变化且比较单调的训练后,过度训练综合征发生风险明显上升,运动员出现身体不适及运动损伤的风险增高(Foster,1998)。

另外,训练压力代表一周训练中运动员所承受的总体压力(Foster,1998):周训练压力=周训练负荷×周训练单调性。

该方法可用来评估运动员在不同训练课次及比赛中的负荷,运动员只需在训练课后根据Foster修改更新后的CR-10 RPE量表(Foster et al.,2001)(表1)回顾性的报告1个在0~10分的具体疲劳感觉数字,但根据该量表收集RPE等级之前,应根据程序让教练员及运动员都熟悉此量表,以便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表1 Foster修改后的CR-10 RPE量表(Foster et al.,2001)Table1 ModifiedCR-10RPEScalebyCarlFoster(Fosteretal.,2001)

1.2 s-RPE评估方法的使用建议

运动员在训练课结束后何时[10 min(Uchida et al.,2014)、15 min(Kraft et al.,2014)或 30 min(Foster et al.,2001;Thornton et al.,2016)]报告RPE更准确?上述研究认为,不同的项目应有所区别。Foster等(2001)的研究表明,训练结束后30 min收集RPE分值,避免因训练课次接近尾声时特别累或特别轻松而影响受试者的主观疲劳感知评定。还有研究认为,在训练实践中,建议训练课结束后约15 min报告s-RPE分值比较合理(Hornsby et al.,2013;Lupo et al.,2017;Singh et al.,2007;Thornton et al.,2016;Uchida et al.,2014)。

s-RPE作为评估运动员训练负荷的常用方法,如何计算训练总时间也至关重要。有学者就量表监控中是否应该排除训练课中的休息时间进行了研究(Minganti et al.,2011b;Rodríguez-Marroyo et al.,2021),研究认为在运动训练监控过程中,不排除休息时间的训练负荷计算更为便捷,基于总课次时间的训练负荷量化评估更有利于训练实践操作,因此,建议教练员可以不排除休息时间,这样更便于操作。

2 s-RPE训练负荷量化方法的信效度验证研究

量表的可靠性及有效性对于教练和体育科学家而言较为重要,因为其表明了测量的可重复性及准确程度。可靠性差会降低教练跟踪个人训练负荷测量值变化的能力,有效性差则会造成超负荷或恢复不足。研究数据证明,s-RPE对运动强度的估计是可靠的,在相同运动强度的重复试验中,用%V˙O2peak、%HRpeak、%HRreserve和 s-RPE 测量的运动强度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Herman et al.,2006)。从s-RPE法提出至今,已有众多研究对其在不同项目、不同性别、不同运动水平运动员训练负荷量化中的信效度进行了报道(表2),虽然报告的s-RPE法与基于心率测量之间的相关性由于项目、性别、运动水平等的不同略有差异,但总体上证明了s-RPE法的效度,其可以作为简单、独立的方法用于负荷的量化,使教练及运动员能够及时有效地监控其训练计划。

在本研究检索到的报道中,均报告了s-RPE法量化的训练负荷与基于心率的评估方法呈中高度(r=0.5~0.9)相关关系(表2)。但目前鲜见关于不同项目、不同运动水平、不同性别运动员之间s-RPE法在量化训练负荷时有效性差异的比较研究。在未来的研究中,这将作为体育科研人员、教练及运动员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以表明s-RPE法是否在量化不同项目、不同运动水平、不同性别运动员运动负荷的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为教练及运动员在实践中具体使用s-RPE法提供更加科学化、数据化的研究支撑。

表2 2001—2020年有关s-RPE训练负荷量化方法的有效性及可靠性的研究文献Table 2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s-RPE Method for Training Load Monitoring Reported in 2001—2020

续表2

续表2

续表2

3 s-RPE训练负荷量化方法的应用研究

训练负荷量化能够为教练员及运动员提供重要的训练信息,避免无效的训练及过度训练带来的受伤风险,训练负荷监控方法应科学、直观且简单易行,并提供有效的数据分析及科学的反馈(Halson,2014)。尽管微型设备(如心率监视器、全球定位系统、加速度计和可穿戴设备等)在体育领域广泛应用,且具有跟踪精确信息的能力,但这些设备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成本高、对专业技术要求较高以及传输中断、数据丢失等,此外,通过设备获得的数据相对复杂,要做到随时随地评估训练负荷比较困难(Haddad et al.,2017)。s-RPE法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已被作为一种简单、无创且廉价的方法来监控各种竞技体育运动中的训练负荷,为避免过度训练而导致的运动损伤风险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训练监控工具。

3.1 s-RPE方法对预防运动损伤风险的应用研究

3.1.1 在球类项目训练监控中预防损伤的应用

在球类竞技体育项目中,对运动员的速度、力量、耐力、敏捷性等都有较高要求,尤其团体项目在同一训练单元中存在不同的目标和训练内容,内负荷的监控可能更加复杂。能够取得成功的训练计划必然包括超负荷训练刺激,但还必须避免过多的超负荷训练与恢复不足造成运动员损伤的情况。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团队运动的运动员表现并限制与过度训练压力相关的任何有害影响,教练必须了解训练与适应之间的最佳剂量-反应关系,充分考虑负荷刺激-运动损伤的风险阈值(Craig et al.,2013)。自s-RPE法提出以来,众多研究者及教练员将其运用于球类运动员日常监控中,以及时了解运动员的训练状态、制定并调整训练方案、预防运动员伤病。根据每周训练负荷值可以计算每周负荷的绝对变化、急性/慢性负荷比、单调性、训练压力和损伤风险等指标(Rago et al.,2020b),从而使教练在随后的训练当中以更优化的方式进行训练负荷安排(Comyns et al.,2013)。

该方法在足球、篮球、橄榄球、排球、板球等球类项目运动负荷及损伤监控中均得到了应用(表3),为教练提供有关运动员在所有训练方式下所经历的内负荷的主观信息,帮助球队训练负荷的管理,并在跟踪周期性训练和逐渐细化的训练阶段方面具有潜在用途(Comyns et al.,2013),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运动员适应和表现能力,将伤病的风险降到最低(Comyns et al.,2018)。

表3 s-RPE训练负荷量化方法在竞技体育项目的应用研究Table 3 Application of s-RPE Method for Training Load Monitoring Reported in Sports

续表3

续表3

大多数存在受伤风险的球员没有为所需承受的负荷做好准备,负荷的急剧增加与受伤风险的增加有关,通过s-RPE及时量化运动员的训练及比赛内负荷,是教练员和运动员降低受伤风险的参考指标之一。减少由于训练负荷安排不合理导致的运动损伤风险对球类运动项目运动员具有重要意义,但教练员和运动员要清晰地认识到,训练负荷和急/慢性负荷比率(chronic workload ratio,ACWR)并不能解释所有的损伤风险(Gabbett,2020),因为运动损伤所涉及的因素较为复杂,教练要因人而异、因项目而异去理性把握受伤风险的影响因素,以防陷入误区。

3.1.2 s-RPE方法在搏击对抗项目训练监控中预防损伤的应用

搏击是运动员将出拳和出腿的速度、步法、逃避技巧、肌肉力量和爆发力以及高有氧运动能力相结合的对抗类项目(Zazryn et al.,2006)。由于项目的复杂性,使用传统的技术设备(如心率、GPS、加速度计等)很难在训练过程中评估运动负荷,因为上述设备较易受到训练的干扰,尤其是在陪练身上。此外,搏击项目运动员的表现取决于体能、心理、技能、战术和对手等综合因素影响,对训练负荷量化的监控变得困难和复杂(Guidetti et al.,2002)。对于从事搏击运动的教练和科学家来说,这种复杂性使得训练负荷难以量化,而s-RPE法提供了一种可靠手段,可以作为评估运动员在训练期间整体运动强度的个体差异的有效工具(Milanez et al.,2011)。Agostinho等(2015)指出,通过数学建模了解负荷对柔道运动员特定表现的影响,发现由s-RPE的评估可获得训练负荷与运动员成绩变化之间的最佳关系。

3.1.3 s-RPE方法在技巧类项目训练监控中预防运动损伤的应用

训练计划的成功在于训练量和强度的有效结合,高单调性、高强度与高训练量结合时,被认为过度训练风险急剧增大(Foster,1998)。训练负荷和恢复之间也应达到最佳平衡,才能使运动员获得最大的提升。研究表明,体操运动员的受伤率很高,且与运动水平成正比(Desai et al.,2019),由于超负荷训练男子体操运动员的急性和慢性损伤发生率更高,而女子体操运动员则是由于技术不良、教法不正确,训练负荷安排单调性较高,提高了体操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双重负荷从而造成了运动损伤(Kolar et al.,2017)。总之,对体操、花样滑冰、舞蹈等技巧类项目运动员而言,由于心理压力在运动表现中的影响较大,采用s-RPE方法监控训练负荷,探究训练负荷和睡眠以及训练成绩表现的关系,为比赛前科学合理地调节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负荷压力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负荷监控手段。

虽然最佳训练和过度训练的界限并未明确,但有研究表明,RPE等级在运动员对训练生理和心理耐受性方面的变化较敏感(Morgan,1994)。在分级训练研究中也同样报告了运动员在给定心率训练时报告的RPE值更大(Martin et al.,2000),在疲劳状态加剧时运动员对标准运动刺激的 RPE值增加(Snyder et al.,1993)。Impellizzeri等(2004)建议,RPE比心率对运动员疲劳状态更为敏感,这可能解释了在部分体育领域研究中观察到的s-RPE和基于心率方法量化的训练负荷之间的中度相关性。因此,s-RPE可以被认为是指导运动员在竞技运动中监控训练疲劳,避免过度训练的有效方法之一。

3.2 s-RPE方法在赛前减量和运动表现提升监控中的应用

长期以来,运动负荷与运动成绩之间的量效关系(dose-response)一直是教练员和科研人员关注的热点问题,探寻个体运动员运动成绩提升的最佳负荷区域,寻找赛前减量的最佳区间和最佳减量模式,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最理想的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和教练员共同追求的目标。s-RPE方法的出现,为探究运动负荷与运动成绩之间的量效关系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在水上项目的应用研究中,有研究认为,游泳运动员应在重要比赛前几周逐渐减少训练负荷和科学安排赛前减量,以提高运动能力(Bosquet et al.,2007),在逐渐减小负荷期间已经观察到心理、生理和与表现有关参数的积极变化(Hooper et al.,1999;Papoti et al.,2007)。Nogueira等(2016)以s-RPE评估游泳运动员训练内负荷和外负荷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不同强度下的游泳距离与s-RPE密切相关(r=0.71,P<0.05),回归分析显示,有氧和无氧训练量共同解释了内负荷变异性在50%以上,低强度大训练量比高强度无氧训练对s-RPE的影响更大。Toubekis等(2013)记录了游泳国家级总决赛前4周运动员训练负荷和生理参数与竞技运动表现的关系,研究发现,游泳运动基于s-RPE负荷与运动员能力变化呈中度正相关关系(r=0.63,P=0.03),且s-RPE训练负荷评估方法有助于游泳运动员的赛前减量训练规划,增加赛前4周与比赛前最后一周训练负荷之间的最大可能差距,以促进运动员的恢复,提高运动成绩。Botonis等(2019)以s-RPE法量化水球运动员负荷,研究赛前训练,包括超负荷(第1、2周)和减少训练负荷(第3、4周)时段对体能和游泳成绩的影响,与第1周相比,第3、4周内负荷减少了19.0%±3.8%和36.0%±4.7%,运动员在第4周体能得到改善,且在400 m和20 m游泳测试时成绩得到提高,表明训练负荷的减少改善了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和游泳成绩。

通过长期监控训练负荷,对于教练员及时了解运动员状态、制定及调整训练方案至关重要,可以帮助了解运动员是否正在积极适应其训练计划,理解个体对训练的反应、评估疲劳以及相关的康复需求,科学安排赛前减量,提高运动员表现及运动成绩,并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过度训练、受伤和患病的风险(Bourdon et al.,2017;Kellmann et al.,2018)。Collette等(2018)的研究显示,s-RPE相较于ACWR,与恢复-应激状态(recovery-stress state)之间的关系更强,建议游泳运动员使用s-RPE来监测训练负荷,以探寻运动员最佳的运动负荷区间。尽管有研究表明训练负荷与运动员成绩方面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但鲜见其运动训练剂量-效应关系的报道,这也是未来教练员和研究者都应关注的研究课题。

从目前的研究文献来看,鲜见采用s-RPE方法探究训练负荷与赛减量和运动成绩提升方面的研究,有待于更多的实践应用研究来探讨训练负荷与运动成绩之间的最佳量效关系。

4 s-RPE训练负荷量化方法的优缺点述评

在没有心率监测设备或需要更简便的评估和计算训练负荷时,s-RPE法可以对有氧训练负荷进行合理准确的评估。但许多因素会对自我感觉努力程度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包括激素水平、有机物浓度、性格特质、通气速率、神经递质水平、环境条件或心理状态等(Williams et al.,1989),s-RPE训练负荷量化法有其独特的优势,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教练员在使用的过程中充分了解项目及运动员特性,以便更好地利用s-RPE方法量化运动训练负荷。

4.1 s-RPE方法在量化训练负荷中的优点

s-RPE量表在运动员负荷监控过程中简单无创,不需要昂贵的设备,在教练员量化训练负荷、设计分期训练策略、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预防运动员伤病等方面非常实用和有效。

4.1.1 s-RPE方法将心理因素纳入负荷监控中

运动员不仅是一个生物个体,更是一个社会个体。由于社会压力而导致运动员的睡眠质量较差和训练单调所带来的附加训练疲劳,将增加运动员的训练负荷压力感知。基于s-RPE方法训练负荷监控,将上述心理压力和训练单调性等内容凝练成一个简单的指标,将心理疲劳和生理疲劳整合为一个变量,以综合反应训练计划和生活心理压力给运动员施加的综合压力,通过负荷量化的形式,为监控运动损伤和确立最佳的负荷阈值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4.1.2 s-RPE方法反馈简单易行

Carl Foster提出的s-RPE法计算简单,可以做到随时随地量化负荷的目的。近年,由s-RPE推导而来的一些指标,也广泛应用于评估运动员表现、疲劳、损伤等方面。根据运动员自主报告的RPE分值与训练课的时间相乘即可获得此次训练课的负荷值(Foster et al.,2001),对教练员和运动员而言,操作起来简单易行。

4.1.3 s-RPE方法实现了个性化监控

团队及个人的训练负荷量化存在差异,不同运动员对相同的训练刺激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身心反应,需要教练员因人而异的制定训练计划和科学合理安排训练负荷。训练过程的个性化取决于对运动员身体和生理状况进行适当评估(Borresen et al.,2009;Mikolajec et al.,2012,2016)。外负荷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所做工作的绝对量度(如距离、加速度等),而内负荷(如心率、血乳酸等)则表示个体对所承受外负荷刺激的生物学反应(Bourdon et al.,2017)。单个监控运动员的训练负荷不仅能够筛选出对训练计划没有表现出积极反应的运动员,同时也能辨别外负荷和内负荷之间没有关联的运动员。有研究发现,s-RPE是一种敏感的工具,除训练强度外,它还提供有关累积疲劳的信息,日常训练中可通过s-RPE来了解增加训练期间累积的疲劳,无需再测量血乳酸(Fusco et al.,2020)。为了优化个人表现,应根据运动员的特点量身定制训练。因此,s-RPE为个性化监控运动员负荷提供了一个简便有效的方法。

4.1.4 s-RPE方法监控过度负荷预防运动损伤

成功的训练计划必然包括超负荷训练,并且还要尽可能地避免过多超负荷训练与恢复不足造成运动员伤病的情况(Meeusen et al.,2013)。急/慢性负荷比率(ACWR)在近年的研究中成为判断运动员疲劳及损伤程度的指标(Andrade et al.,2020;Gabbett,2016),其中,急性训练负荷定义为1周的总训练负荷(s-RPE),而慢性训练负荷则代表前4周训练负荷的平均值(Nielsen et al.,2014)。Murray等(2017)指出,澳大利亚足球赛前季和常规赛中,指数加权移动平均值模型比滚动平均值给出的ACWR检测到运动员损伤风险增加的敏感度明显更高。有研究表明,介于0.8~1.3的ACWR被认为是最佳区域,而当ACWR≥1.5则表示危险区域,将会增加受伤风险,在训练的同时应尽量避免短期训练负荷出现过多的峰值或低谷(Blanch et al.,2016;Gabbett,2016)。s-RPE法可协助负荷管理,其目的是优化训练配置,以使运动员最大限度地适应训练刺激,并将伤害风险降至最低(Soligard et al.,2016)。s-RPE还可以被教练用作训练负荷和运动后适当恢复时间的有效评价工具(JÚnior et al.,2017)。虽然目前有关训练负荷ACWR的具体比值与运动损伤之间关系的研究仍存在争议(Gabbett,2020;Impellizzeri et al.,2020a,2020b),但该方法为探究训练负荷与运动损伤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简单和科学的量化研究工具。

4.1.5 s-RPE方法探究运动成绩提升的最佳负荷

在运动训练的实践中,运动训练负荷刺激和运动成绩的提高之间存在着重要的相关关系(Banister et al.,1975),尤其是在赛前训练阶段,科学地安排负荷减量,在比赛当天获得理想的运动成绩和运动表现是教练员和运动员所共同努力的目标(Mujika,2017)。在以往的训练实践中,赛前训练负荷的安排主要是保持训练强度,减少训练量,以快速促进运动员的机体恢复,同时保持运动员的竞技状态。s-RPE的负荷监控把赛前训练的负荷强度与负荷量的关系整合为一个指标,能够更加科学和有效地监控赛前减量的有效性,以保证比赛中取得理想成绩。

4.2 s-RPE法在量化训练负荷中的局限

通过RPE量表对运动员训练负荷进行记录和监控简便有效,但目前其在量化训练负荷过程中主要的局限在于运动员对训练的反映来自主观感觉(Hopkins,1991),可能个体会因经验、身心感知的忍受度及理解等问题报告RPE分值与实际存在差异,特别是当用短、较短、长、较长、简单、中等、艰难等词形容训练时长或强度的时候,容易造成误差(Shephard,2003)。因此,不同课次中s-RPE的描述客观性问题是该方法的主要局限之一。

Borresen等(2006)研究了运动员凭借主观感觉叙述的训练时间及实际训练时间之间的关系,发现24%的运动员高估了其所接受的训练时间,17%的运动员低估了其训练时间。由于自我报告数据中的这种误差幅度可能会影响训练方案,所以在s-RPE量化训练负荷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使用前教练员与运动员的培训,使其对训练负荷的判定是吻合一致的,更好的形成对应关系,以及时间监控和调整训练方案。与基于心率等仪器的量化方法相比,采用量表收集运动负荷的数据信度和效度也受到限制(Shephard,2003)。如量表的信度会随着训练和回忆之间间隔时间的增加而降低(Hopkins,1991;Shephard,2003)。Foster等(2001)的研究表明,s-RPE 与 Edwards’TRIMP对运动负荷的量化程度高度一致,但s-RPE法始终比TRIMP给出的分数更高。同样,有研究强调,s-RPE不是心率方法的有效替代品,因为s-RPE得分仅能解释约50%的心率变异(Impellizzeri et al.,2004)。在高强度训练过程中,报告了较高RPE等级但心率相对较低的个体(r=0.72)和在心率功率输出关系上有较大变化的个体(r=0.76)一样,都可能对赛前减量训练有更好的表现反应;心率与s-RPE关系的变化可用于监控个体对赛前减量训练积极反应的程度,也是监测高强度训练疲劳方面的一个实用指标(Martin et al.,2000)。虽然s-RPE法是简单、有效、可靠的训练负荷量化方法,但配合以心率的监控可能有助于理解其无法解释的差异。

此外,有研究将训练外负荷(即距离、频次等)及训练内负荷(心率、血乳酸)分别与s-RPE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s-RPE与训练内负荷之间的关系比与外负荷的更紧密(Scott et al.,2013;Sinnott-O'connor et al.,2019),且内负荷与训练期间施加的外负荷有关(Impellizzeri et al.,2004)。这可能是由于心率是对训练内负荷的一种度量,而外负荷度量了训练负荷的不同结构,是个人承受的整体负荷的因素之一,另外还有其他因素,诸如训练状态、疲劳状态以及先前的训练,以及遗传学也可能影响运动员对所承受训练的反应(Impellizzeri et al.,2005)。外负荷和内负荷量度提供了训练的不同信息,因此,有研究建议教练和体育研究者使用训练外负荷来制定训练方案并评估运动员所承担的负荷,利用训练内负荷监测运动员对所施加训练负荷的反应(Scott et al.,2013)。Dan Weaving等(2014)的研究表明,在技能训练期间,外负荷更能反映总体效应并解释训练负荷的变化,在速度及力量等体能训练期间,内负荷(s-RPE、TRIMP)量度则更好,而在不同训练内容组合的训练方案中,内负荷和外负荷量度的结合更能解释运动表现,仅使用单一的量度可能会低估训练负荷。上述研究表明,尽管s-RPE量化方法拥有足够广泛的适用性,但仅采用一种方法来监控运动员所承受的训练负荷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进一步研究建立针对个体训练的内外负荷量度组合的剂量-效应关系。

Wallace等(2009)研究发现,训练强度与教练员和运动员的主观感觉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教练员在低强度训练中感知的RPE分值低于运动员,高强度训练中感知的RPE分值高于运动员,该研究表明,运动员和教练在低强度和高强度下对训练强度的理解不匹配,提示,对训练变量的控制不足,可能会使运动员面临训练风险增加的问题。因此,尽管s-RPE法在量化运动负荷的过程中已经经过了不同竞技项目、人群信效度的验证,但在监控运动员训练的过程中,由于其评估过程中受到运动员心理状态、理解力、主观感受等因素的影响,在运动负荷的量化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还需要教练及学者考虑不同项目、人群、年龄、性别等方面的独特性,以探索该方法在最大程度上提高适应性和降低伤害风险方面的潜在应用,并结合其他内外负荷评估量化方法,以期为运动员提供更科学、更合理的训练方案。

5 s-RPE训练负荷量化方法对运动训练的启示

5.1 s-RPE方法对运动训练科学研究新范式的启示

库恩(2012)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所论述的科学范式问题,即在科学共同体中,新的科学范式出现,将彻底改变科学界对以往科学问题的研究视角和科学共同体思考问题的方式。s-RPE训练负荷量化方法的出现,将训练负荷监控中的心理和生理刺激融合为一个研究指标,将传统训练负荷量化中的强度和量融合为一个研究变量。该训练负荷量化监控方法,可能改变以往传统周期训练理论中的量与强度在不同训练周期此消彼长的二元研究思路和研究路径,未来将更加便捷有效地对负荷与疲劳损伤、负荷与运动成绩之间的“剂量-效应”关系科学问题进行探究,更加准确地避免运动损伤发生,准确预测运动成绩的提升。

5.2 s-RPE训练负荷量化量表本土化的应用

有研究表明,s-RPE是在各体育项目中的有效性,但自感劳累反映的是多种生理和心理因素共同干预的结果,因此在训练负荷量化中,关注这些主观评估如何改变至关重要。主观评价的方法在不同的文化环境里具有差异性影响。因国内外人群对等级的理解、心理状态、主观感受等会因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在对RPE分值的报告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报告偏高或参考队友报告分值的情况,因此该方法在我国运动员群体中的应用,需要进行本土化的改良,亟需将Foster修改后的CR-10量表进行中国化,并完成使用中的信效度检验,适用于竞技体育运动员群体,符合不同国家文化下运动员的精确理解,才能使RPE评分更加精确。该量表的应用需要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并在应用群体进行信效度研究,深入了解训练中不同运动参数对s-RPE反应的稳定性和有效性,以帮助教练和运动员更有效地评估训练方案的效果,成为科学地监控训练负荷的有效工具。

5.3 s-RPE方法预防运动员训练损伤的启示

s-RPE方法提供了一种对运动员长期纵向监控训练负荷的方法,该方法为许多训练项目,尤其球类项目和搏击类等受伤率较高的项目预防过度训练导致的运动损伤提供重要启示。通过监控运动员的负荷,计算其急/慢性负荷比率(ACWR),确保训练负荷变化比率安排在最佳区域,避开负荷安排的危险区域,能够降低运动员由于过度训练导致的运动损伤风险,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取得理想的比赛成绩。

5.4 加强训练负荷的剂量-效应关系研究

探究合理的运动训练负荷和运动成绩提高的量效关系是运动训练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也是运动训练实践中的难点问题。在训练负荷安排中,如何根据运动员的个性化特点,确立出最佳负荷区间是长期以来困扰训练学研究者和教练员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s-RPE方法为负荷量化提供了一种重要的研究工具。随着神经网络模型和AI机器学习、大数据等多学科技术应用于运动训练负荷的研究中,通过建模手段构建出最佳运动训练“负荷-适应”和训练“剂量-效应”的模型,为未来运动训练学者、教练员和运动员探究出不同项目、不同训练阶段和不同特点运动员的最佳训练负荷提供了可能。

猜你喜欢
量表负荷监控
英语写作评分量表研究
人造革合成革拉伸负荷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生态旅游景区服务场景的量表开发研究
积极人格教育量表编制与现状调查研究
3项标准中维持热负荷要求对比分析
MIV-PSO-BP神经网络用户热负荷预测
冬奥项目训练监控方法的研究——TRIMP、sRPE在短道速滑训练监控中的应用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生如夏花
通信电源监控系统在电力通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