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爱芳 许雅婷 鲁 超
(邯郸学院,河北邯郸 056000)
在师范认证下,非师范舞蹈专业的实践与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从培养方案的修订、社团课程化改革、项目式教学、校企合作四个方面入手,对非师范舞蹈专业的改革进行探讨,力图探索出适合普通高校非师范舞蹈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
机遇与挑战表面看上去是对立的双方,但也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共同体。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所谓危中有机,机遇中也蕴含着挑战。师范专业认证下对非师范舞蹈专业的发展就是危中有机,彰显着辩证思维的存在。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非师范舞蹈专业面临的困难也是希望,挑战也是机遇。在师范认证的大背景下,非师范舞蹈专业面临的巨大的挑战也带来了发展机遇。应对新形势,需要擅长借助辩证思维,提升忧患观念、意识,增强自信心,全方位掌握各类挑战、机遇,把压力变动力,把危机变机遇。师范认证改革,是对原有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完善优化,让师范类专业进行内涵建设,并对培养体制进行改革,构建鉴于产出的质量保障机制,持续增强专业人才的培养效果、质量。处于师范认证下,很多高校的建设重心,政策导向与资源配置不断向师范专业倾斜,给非师范专业改革发展带来诸多困难。同时师范专业认证追求卓越以生为本的理念为非师范改革带来诸多启示。首先贯穿于育人的全过程的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非师范专业改革与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理论。其次、非师范舞蹈专业改革也应与师范专业认证一样遵循学生成才成长规律,明确学习产出标准,质量要求,聚焦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培养,建立基于产出的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从而打造非师范舞蹈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文化。最后、师范专业认证建设推广以及研究成果为非师范专业改革建设提供了大量经验与有效数据资料。
在机遇与挑战面前邯郸学院舞蹈专业迎难而上,辩证的寻找适宜的方法解决难题,走出一条符合专业特点的特色化改革之路。
1.修订培养方案。对于地方高等院校来说,培养方案的制订是课程设置的前期规划,包括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以及各类课程所占比例等做出全面的设置。培养方案质量的高低对于专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培养方案的修订就显得尤为重要。舞蹈专业通过充分的调研、细致的论证,完善培养方案的修订。该方案对接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能够体现区域发展趋势和新动向。在培养方案中吸收师范认证的理念,聚焦舞蹈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改革培养体制机制,凸显专业的特色与生命力,充分体现舞蹈专业发展规律以及专业本身的内在价值。把舞蹈学习质量与效果当作导向,参照毕业生的各项要求,反向设计出相对应的培养方案,把教学、师资团队、资源间彼此整合。建立基于校企合作,项目式教学与社团课程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舞蹈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并且根据社会、企业与学生三方的反馈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和质量文化。在培养方案中明确“学到了什么”和“能做什么”,强调学习产出标准,对接社会需求。舞蹈表演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高尚的道德情操,具备舞蹈表演方面知识能力和素养,有表演、创编、指导、分析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适应区域社会文化发展,在各类文化机构、(企)事业单位、专业文艺团体等部门担任舞蹈表演和舞蹈艺术指导工作。可从事舞蹈演员、舞蹈培训师、舞蹈编导、艺术管理人员等职业,能够胜任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和大型文化活动的策划、导演、排练等岗位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针对这一目标舞蹈表演专业制定了一个科学合理、符合应用型人才相关培养特点的“1+2+1”式人才培养方案,即借助1个学年的时间进行通识教育,借助2个学年的时间进行学科专业教育,借助1个学年的时间进行教学实践。总体上按照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技术技能平台、拓展平台四大平台设置。通识教育分为思想政治系列、公共基础系列、学业导航系列三大系列,专业教育分为学科基础系列、专业基础系列、专业方向系列这三大系列;在每一个系列中的课程均需要参照其重要程度,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等。专业主干类课程仅限在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系列课程中设置。根据每个平台设定的课程,确定最低学分要求。本着“理论够用、强化实践”的原则,压缩理论学时,大幅增加了自主学习的课时,保障了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参加教学实践。通过实践,学生不但熟练掌握了专业技能,同时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培养了学生为地方社会文化服务的意识。
2.社团课程化建设。社团课程化是对社团发展以及社团作用的全新探索。社团课程化建设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教学为辅,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及实践能力的强化。社团的选取本身就是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进行的自我选择,这在根本上就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强化了学生在教学中的核心和主体。在社团活动中学生成了主人,主导着活动的进程,使社团从呆板僵硬的程式化活动变为自主性、多样性的学习助力器。同时为防止学生迷失方向,教师对学生进行干预式的指导,引领学生学习方向。每个学期末会进行社团展演,从客观上使学生有了自我学习的动力和学生进行学习成果展示的机会。社团的自我选择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度;社团的自主管理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辅助性指导为学生引导正确的方向;社团展演给了学生学习的动力,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社团奖项的设置认定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在这样的环境下,社团课程化建设得以完善且高效地进行。
3.项目式教学。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项目式教学是通过完成一个完整项目的工作内容而进行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活动,这是一种注重培养实践性、组织性的渗透式教学手段。舞蹈表演专业基于自身的特点,把服务地方与项目式教学有机结合,强调项目式教学在为社会服务的基调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我们创新性的设置了“河北地方舞蹈”课程,以“井陉拉花”“武安地方戏曲”表演、“邯郸赵奢战鼓舞”“磁县兰陵王入阵舞”等一大批颇具河北和邯郸地方特色的舞蹈艺术形式纳入教学体系,充分盘活了地方舞蹈艺术资源,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面,这为较好的服务地方文化建设、开展项目式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学校已完成四个横向项目:中国建安诗歌文化节、河北省道德好人颁奖晚会,邯郸市旅发大会、磁州重阳节。并有多个服务地方项目:海后基地文化活动、邺城文化节等。
4.校企合作。根据舞蹈表演专业的特点、学生成才成长规律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充实实践平台。2016年我院与石家庄傲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制定了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低年级学生以校内专业课程的学习为主,高年级学生以校外实践教学为主,使学生的学习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成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在实践教学之前会将学生分为订单班和非订单班,有了区分,学生们也有了竞争意识,一方面可以鞭策学生加强专业技能的提升,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为学生选择更为适合的实践基地。在外实践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单一的舞台表演,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相应的专业课程的设置,专业学习与舞台实践双向进行。在这种氛围下,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后快速地进行舞台实践,检验了自我的学习成果,快速提升自我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校外实践之后,用人单位与学生可双向选择是否在实践基地进行就业,这样大大提升了专业就业率业。
在一系列改革方案的推动下非师范舞蹈专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校内成果。从2016年起,艺术学院积极组织舞蹈表演专业的学生进行各类舞蹈实践活动,如:社团展演、迎新晚会、元旦晚会、舞蹈专场等,参与学生超过500人次。在此次抗击肺炎疫情期间,我院舞蹈表演专业师生积极参与“艺起战‘疫’和“扶贫映像—战胜2020”为主题作品创作。
2.实践成果。通过多场演出锻炼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满足我院多种不同的教学实践需要。通过与文化传播公司合作,突出了教学实践,充分发挥表演特性,在教学中得到实践,在实践中实施教学,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收获了巨大的成果。近四年参加实践的总量超过800人次,2018年参加首届邺城建安文化诗歌节颁奖晚会;2019年学生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演出、中国馆日开幕式演出,世园会闭幕式演出;2019年参加河北省宣传部部署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为配合省委宣传部主题教育活动,参加西柏坡《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演出团队,并赴我省多地演出。
3.专业比赛。2017年舞蹈作品《赵奢战鼓》《清风荷影》分别荣获河北省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二等奖;2018年作品《飒飒伴影》荣获河北省首届民族舞蹈大赛二等奖;2019年学生姬玲参加第十四届大学生体育舞蹈锦标赛(总决赛)获一等奖第一名。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非师范舞蹈专业的改革息息相关,我们进行的培养方案修订,社团课程化的强化,校企合作的提升,推动着舞蹈表演专业向更全面、更优质的方向发展。非师范舞蹈专业的改革研究还在不断地探索,在改革之路上我们遇到了很多的阻碍也赢得了一些掌声,现在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但是我们还会继续改进,优化改革方案,使非师范舞蹈专业在师范专业的风潮中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