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蕾
(连云港市艺术学校,江苏连云港 222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终身学习与教育体系要求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对个人学习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不建立学习型思维,很难适应当下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一方面人的认知水平很难匹配社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从个体而言,人们想要生活越来越好,不去主动的完善自我、积极学习,可能也会遭受工作或生活的不顺利带来的身心摧残。终身学习对于一个人成长的影响没有争议,而且青少年是人生积累和转折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建立学习型的思维,不善于自主学习,未来再去弥补将会困难重重。
首先,中职学校对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基础学科的关注度高于声乐教学,甚至有些学校以考学为目的,文化课、音乐基础理论课过多的占用时间,导致学生没有专业自习的时间,仅靠每周一至两次的声乐课是很难解决问题的。而且声乐课非常抽象,可以说是一门“后知后觉”的课程,课下学生如果想找到上课时的状态很困难,也需要时间。其次,声乐艺术也是舞台艺术,学生只有多上台体验,克服了舞台和观众带给自身心理状态的压力之后,才能了解到艺术揭露的是人类的主观世界,是情绪的反馈和情感的体验,只有歌者自身沉浸于音乐作品,再加上良好的歌唱技术,才可以传递给观众声乐的艺术美。歌唱者也能真正体会到自己并不是歌唱的机器,而是美的传递者。而除了考试之外,很多中职学校为大部分声乐学生提供的个性化的舞台并不是很多。
声乐学习较为抽象,所以“填鸭式”教育在中职声乐教学中效果并不好,反而会让学生对于声乐艺术的理解有失偏颇。教学模式单一,大多采用小组课或者“一对一”教学,上课时也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学生很难发挥自主能动性。另外,很多教师存在学习停滞状态,教学思维不够开阔,靠曾经在校学到的知识来教学,不及时更新教学思路;布置学生演唱的作品陈旧,引导方法老套,很难提起学生对于歌唱的兴趣。“对于中职院校中的教师来说,在心理上普遍认为音乐教学就是表面的学习。因此在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也只是向学生讲述理论知识,并没有注重到要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按照上述引用的说法,有很大一部分中职院校的老师,认为声乐教学就是技术的学习,或者说技能教育大过美育,给学生审美上的帮助并不大。声乐的歌词美、韵律美、节奏美等方面的涉猎较少。本人曾经参加过一次演出,其中一个节目是一些年龄较大的演员站在舞台上做各种伸手的动作,看起来像是期盼但表现力不足以让观众相信,节目的指导老师在一个个的摆弄着他们的手臂和手指,但舞台效果依然不尽人意。当时演出的总导演上台以后告诉演员们:“你们的孩子们马上就要上战场了,你们在跟他们挥手告别,要让他们知道你们期待着他们平安回来,挥着手用眼睛告诉他们一路珍重,大家动作没有必要一样”。当时演员们的挥手变得温情了,眼神也更加打动人了。声乐教师也应该多注重声音美感的培养,除了要不断研究技术技巧,使之科学和精进,还要思考从多种角度引导学生声音呈现出来符合作品特有的音色。
1.学生学习基础较差
中职学生的自律性和对音乐的理解能力较差,文学素养较低,导致接触到专业系统的声乐学习时就不能很快地适应,有些学生刚进校时嗓音条件和表现力都还可以,学了一两年不仅没有进步,却到了不会唱的地步,站到舞台上竟然六神无主,更可惜的是想放弃声乐的学习。因为他们接触的流行音乐较多,选择歌曲或演唱歌曲的随意性比较强。而学校声乐教育更加注重发声的科学性,艺术处理严谨,相对来说需要歌者更加理性,并且要不断学习理论知识,以及大量练习作为支撑才能学好声乐。
2.学习目标不明确
中职学生大概有三类:一是以升学为目的,每天在琴房苦练,甚至能把声音练哑,导致以大音量和完成大歌曲为目标,也就是通俗说的炫技。而不是以怎样把美的声音和流畅的音乐传达给观众。另外一种是中考分数不满普通高中,退而求其次来中职求学,这类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习惯不好,缺乏一定的学习能力,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不用心完成,而只是混学历。第三类就是摇摆不定的学生,他们的学习三分钟热度,看到榜样的进步就会努力几天,但是惰性太强,很容易受到差生的影响。他们非常不稳定,最终对于声乐学习也只是一知半解。
就大环境而言,中职类学生与普通高中的学生依然有一定差距,有些学生选择声乐专业虽然基于一点对唱歌的兴趣,但是走上舞台的欲望并不强烈。声乐艺术是需要实践体验的,学生们如果能多上台演出,他们获得观众的反馈才能越多,学生也会越来越明确自身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而中职类的学生年龄较小,阅历尚浅,舞台表现力差强人意,如果学校不主动为这些学生制造机会,得到锻炼的永远都只有几个有天赋的学生。而大部分声乐学生需要后天的锻炼和引导才能慢慢适应舞台,也许他们真正发光的时刻就在毕业之后。作为学校来说,教育学生立足的不能只是升学率或就业率,而是从长计议。
中职只是学习的一个小阶段,怎样将这一阶段的基础打牢,让学生能有底气去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或工作才是学校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声乐学生除了要有老师的良性引导,还要有舞台的历练,学校不应只将舞台表演成熟的学生推向舞台,而是要尽可能多的磨炼学生,包括差生。这样学生才能带着经验和自信步入社会或者更高阶段的学习。
声乐接近是一门口传心授的学科,仅仅靠自学或看理论书籍是不能够学好的,如果互联网不发达时,教师凭借自己的学习经验来教学还有情可原,而在信息如此发达的当下,教师如果还吃老本就实在不应该了。当下的时代可以说是勤奋者的天堂,我们可以在手机上看到各种我们想学习的信息,并且足不出户就可以跟世界级的大师连线上课,大大地节约了学习成本。因此老师们要及时地更新教学理念,调整教学思路,善于接受新鲜事物,活到老学到老,这样不仅能更有效的帮助中职学生学习声乐,也能提升中职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1.投其所好,利用短视频等信息化资源刺激学习
近两年短视频的出现,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各类资源都可以搜罗的到,如抖音上有很多账号专门推送国内外歌唱家演出的视频,清晰度很高,并且内容也经过了精挑细选。很多歌唱家也都开设了自己的抖音号,一些最新问世的作品包括大师课都可以随时随地查看到。还有一些APP或者微信公众号专门有大师的线上课程,如:“人人讲”“国际声乐”“音乐全方位”等等,教师们可以先做初步的学习,把容易让学生听懂的课筛选出来,再带领学生一起学习。多让学生接触前沿的声乐理念和作品,能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将学生演唱的视频拍摄成短视频公开发布到网络平台,让学生们能看到各类的评价,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唱好一首作品的重要性,以及所能带来的社会效应。
2.教师引领学生读书
读书对于一个人的帮助毋庸置疑,从小有读书习惯的学生,即便很多时候成绩一般,但是他们很有可能厚积薄发。而且这类孩子相对来说心理更加健康,做事也更加成熟,关键时候其爆发力大概率是很强的。“对于艺术专业课的传导除了注意手法和技艺的训练,要更加注重理解能力。通过大量的阅读来拓宽知识面,是艺校学生提升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
阅读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增强学生的逻辑,而这一系列作用也适用于教师。因此,教师要营造读书的风气,不仅能促进学生们理解声乐作品,同时也能发挥出声乐艺术的文化价值。
3.在生活中找到二度创作的灵感
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包括仪式感的重视等等,比如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演唱关于母爱的歌曲,如《天之大》《母亲教我的歌》《烛光里的妈妈》等,使学生们的演唱更加有对象感,同时可以感受到自己演唱的价值,认识到真情实感带来的声音变化。在演唱《大森林的早晨》时,有条件的可以带学生们早晨去爬爬山,在山间的树林里歌唱,体会作品如何进行艺术处理才能更加准确。
中职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也就是青少年阶段容易出现的问题。而且信息发达的当下,既是勤奋者的天堂,又是懒惰者的地狱,很多学生沉迷于游戏或短视频,让他们本就薄弱的学习基础更是不可收拾。首先,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多读书、读好书,和学生一起做读书笔记,分享读书心得,让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不仅有利于他们对于作品的艺术处理,唱出来的歌声更加动人,同时也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以及今后的生活都有帮助。还可以为学生分享有价值的视频学习资料,除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同时教会他们正确利用互联网。其次,多鼓励学生运动,因为运动会增加多巴胺的分泌,使他们精力充沛,热情洋溢,既可以刺激他们歌唱表达的欲望,又可以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热爱生活。第三,多跟学生一起分享美的音乐,注重音乐美学的培养,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