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柯笛 马楚倩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00)
在科技飞速发展、深刻改变人类生存状况的当代,科幻电影凭借其科学元素和幻想情节逐渐成为最有票房吸引力的电影类型之一。科幻电影通常在科学基础上展开叙事,探讨科技与人类未来以及人性伦理等重要议题,其独特内容使其叙事风格和美学特征与其他类型电影区别开来。弗雷德里克•杰姆逊谈及后现代主义时表示,后现代主义文化已将文化和工业商品紧密相连,无所不包。后现代电影无论从镜头语言还是叙事上都有着解构宏大叙事、挑战权威和规范的特征。这些后现代特征符合科幻电影的叙事策略和美学追求,因此科幻电影也更多地呈现出后现代的艺术和文化特征。本文拟从叙事结构、叙述视角、价值内涵、视觉风格、元素拼贴等方面,深入分析探讨科幻电影的后现代特征。
时代背景影响观念与价值,观念转变投射在艺术创作中,往往需要符合新取向的表达风格和方式以适应新需求。20世纪以来的科学猜想如相对论影响广泛,传统时空观念被打碎颠覆,弥漫对现实物理世界的不确定和不信任,科幻电影在充满怀疑的文化基因中发展。后现代去中心化和碎片化表现在叙事层面多呈现为碎片化和非线性叙事结构。二者相辅相成,线性时间短、时空线索复杂交错,破坏了时间线索和情节因果的连贯性、传统叙事的稳定性和秩序感。这与科幻电影的时空观念和叙事需求有着天然契合性,所以其叙事结构表现出浓厚的后现代特征。科幻电影对非线性碎片化叙事结构的需求有别于其他类型电影如悬疑片,但悬疑片是为了增加故事悬疑难度,配合多重线索并以隐藏焦点、制造反转等为特征。科幻电影则不同。科幻故事的文化基因中印刻着时空重构的特征,顺叙故事线不能满足科幻电影的幻想成分,也不能反应有别于传统神话传说的科幻特质。因此只有碎片化、非线性叙事结构并行,才能体现出具有科幻性质的时空观念。
以《盗梦空间》为例,倒叙开篇,插叙解释柯布妻子的故事,在空间上多重梦境打破了影片的完整性。非线性叙事会导致叙事时间的错乱,整合后则可看作一组相对独立的碎片,碎片化属性更加明显。回环式套层结构和缀合式团块结构等多种结构叙事,主要以梦境为主体连接内容,形成多重时空对比。现实和多重梦境同时展开,使观众积极参与情节和逻辑的建构,随着影片抽丝剥茧。同时,非线性叙事使时空来回跳跃,展现后现代风格的矛盾性、复杂性和多元化。
科学理论的发展与科技的扩张不只影响观念,人类之于世界的视角也逐渐转移,文艺复兴以来人本主义把人看作万物的尺度,而19世纪70年代兴起的科学主义以自然科学视为人类知识的典范,消解人的主体地位。这样的转变对人本地位提出了挑战,而现实世界对外太空和地外星系的探索,动摇了人类价值和地位的确凿性。短暂的地球文明加深地外是否存在其他文明的怀疑,在科幻电影中表现在外星人、异形、机器人等。这些生物和机器都有着强大的力量和高级的智能,人类的血肉之躯无法与之抗衡,从各个层面上削弱了人类为中心的观念。消解权威和打破理性的去中心化,也注重描写在某一特定环境中群体的动态状况,并不拘泥于某一个个体或人类。因此从叙事视角来看,后现代意味的视角更宏观地反映着人物心理和剧情走向。
视角变换对于更注重未来幻想的科幻电影来说,分解了主人公的主体地位,限制视角的同时切换人称,模糊了主人公与一些重要配角的界限。例如太空科幻《星际穿越》中穿插了第三人称视角的机器人TARS和CASE对人类私心的反应的镜头,机器人本来应该是冰冷的机械产物,但它们的人性化表现丰富电影的娱乐性,观众对机器人之后的话语和举动更加期待,多视角叙事也可以对人物、群体心理进行更独到的解读。
科学猜想改变了人们的观念,科学技术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其成果不断渗透日常生活中,科幻影片中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刷新着观众的感知。后现代主义反叛传统,解构同一性,强调多元价值观念。当科幻电影的风格架构和视角都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大量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充斥在科幻电影中,碎片化的手法烘托得混乱无组织的环境下,影片更多地呈现出多元价值观念,反英雄人物形象丰富。人物不必有高尚的品格,身份各异,其中有无业游民也有政府机构人员,甚至人造人、机器人,通过这些形象打磨故事并挖掘情感,这背后体现出后现代主义的反叛和包容性。
此外,后现代解构主义强调无中心、反权威、没有标准,但解构主义的本质不是完全的破坏与否定,而是进行重构。科幻电影的叙事重构两个对立方的关系,如机器与人类存在的形式与表现的关系。机器在类人表皮和高级智能的驱动下模糊了与生物体之间的界限,但智能会引起恐慌心理,如“恐怖谷”理论所表达的一样,机器反而倾向于被推到人类对立面上。《终结者》系列电影中,终结者最终可以学会人类的思维和情感,那么当一个客体拥有人类的表象和思维,他与人类到底有什么不同;机器是否可以被改造为生命,或者有机体被机器化逐渐成为热门议题。
后现代视觉风格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夸张地融入互相冲突的元素并抛却理性,与工业机械的结合突出大批量、重复、缺乏人性的特点,视觉效果瓦解日常生活中的稳定秩序。科幻电影运用了诸多消解中心、体现冲突的色彩与风格,以后现代元素来塑造场景和调性,围绕视觉风格制造出的矛盾折射人类社会与工业机器、科技之间的冲突。《银翼杀手》通过黏腻的雨水、晦暗的天空、高纯度色彩,以极强的视觉冲突架构出集权主义盛行、高犯罪率的反乌托邦世界。《攻壳特工队》《头号玩家》等影片视觉风格都符合赛博朋克的主题“高科技,低生活”,典型的风格将观众代入科技十足,生活环境却倒退几十年的矛盾世界里,激活观众的定势反应,通过视觉丰富观众的内心体验。后现代风格从画面展现视觉冲突以揭示深层次的精神冲突,无论是近未来既视感的装备和机械,还是虚拟现实技术呈现的虚拟人和赛博空间,无一不从视觉层面上凸显出后现代风格的复杂交织。
将现成的元素拼贴重组是后现代波普风格创作方式之一,波普艺术的表述方式以非艺术的手段切近现实,现成的物品可以直接作为材料或作品。科幻电影中的拼贴混合等手法屡见不鲜,《头号玩家》中用拼贴的方式重现了大量的经典形象和元素,包括赛车比赛中的金刚,《回到未来》的时间机器老爷车DeLorean DMC-12,游戏第一关出现的霸王龙等,拼贴的形式作为彩蛋出现在观众们的视线里,不仅增添了观众的乐趣,更增加了沉浸和互动感,利用现成的物品巧妙地丰富了观众的视觉感官,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心理期待。《蜘蛛侠:平行宇宙》将不同画风和形式的角色进行拼贴,各次元在不同风格的调和下却显得和谐一致,展现二战时期风貌的暗影蜘蛛侠,日漫科幻风少女蜘蛛侠,通过拼贴的手法将平行宇宙的特色呈现在画面上,构成了这部影片的惊喜之处,风格的切换使观众能够更直观而清晰地认知到不同的叙事时空概念。
20世纪50年代后,科技飞速进步,科幻电影中充满大量的科学幻想,尤其是机器人、外星人等非人类角色丰富,现实与虚拟的界线逐渐模糊,对机器的辨识度越来越低,这体现了鲍德里亚的“仿象”“拟像”理论。信息无限增殖逃脱了主体的控制,便实现了主客体之间的角色逆转。真实从仿真脱出且比仿真更真实,即“超真实”。这些后现代理论一直在探索我们世界真实的存在,《黑客帝国》系列表现的就是他所描述的景象,世界到底是不是真实的,存在的一切是不是只是被伪装出来的幻象。同时这些理念也加深了对身份认同的危机感,很多机器人为主题的电影都在描述一个充满大量仿真的世界,机器人与人类越来越相似,甚至有了自主意识。科幻电影也更多地围绕着智能和机器展开叙事,呈现更多关于本体和仿象之间关系的场景,观众更多地思考人与机器的关系,机器的发展路径是否会威胁到人类命运。
与上述主题相适应,在后现代思潮影响下,科幻电影表现出鲜明的后结构主义叙事手法和叙述视角。上文提到的将人类作为主人公的地位削弱,以更群体化的模式和视角来叙事推动情节发展,并且从更加主观的角度来剖析人类的内心世界。在叙事结构的时间线上,穿越时空和多重宇宙的概念更加普遍,如漫威系列电影能够存在多个时间线和多重宇宙,这些都适合利用后现代的非线性和碎片化表达方式传递精神和理念。此外,后现代元素和风格也更有利于观众迅速掌握细节,沉浸到科幻电影特有的场景氛围中,如《蜘蛛侠:平行宇宙》的拼贴风使观众快速了解每个宇宙蜘蛛侠的特色。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科幻电影中后现代艺术特征的辨析,结合多部科幻电影的解读,探索了后现代叙事风格和美学特征在科幻电影中的运用和表现。无论是叙事结构和叙述视角的后现代风格,还是电影主题和价值观念的后现代精神,以及视觉效果和拼贴手法所呈现的后现代美学追求,后现代艺术表现在电影创作中的应用,都为科幻电影注入新的活力,增加沉浸和互动感。在观众审美日益多元化的今天,科幻电影创作更应加强多种艺术元素和表现手法的融合创新,不断探索表达科幻精神的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