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 毅
(长江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重庆 408000)
笔者作为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川渝地区民间雕塑原生态与当代发展研究”课题组成员,参与实地考察、访问,了解手艺人的生产、生活状况。专访了重庆市合川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合川泥塑”第四代传承人刘明君。课题组通过分析民间泥塑的工艺过程来梳理民间泥塑非遗的生存、传承、和延续之道,以个案研究探索当代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泥塑非遗的生存状态和经济来源
合川泥塑非遗传承人的主要经济来源是靠自己的寺庙塑像,其次是政府资助。2018年合川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引进非遗推广项目,现在有两个泥塑班,学员孩童,也有大学生。资金来源是重庆市青少年宫的非遗扶持资金,一年6000元,劳务费以课时计算。
2.合川泥塑非遗传承的内容
民间泥塑非遗传承主要体现在寺庙塑像。包括进场、计划神台、菩萨的高矮、找泥巴,处理泥巴后陈放备用。神台、金刚柱、木桩、铁丝、水泥、石灰等都要准备好。建筑上懂一些,就是在他们修的时候提下建议,让他们修得更像寺庙一些。
3.合川泥塑非遗传承教学方式
根据学生的能力,按照自己的传统做法这样教,泥塑班有3-12岁的学生,看他能接受多少,小学生基本上以卡通为主。寺庙泥塑则是师徒相传方式。
合川民间泥塑非遗传承人的技艺在一段时间内毫无用武之地。有段时间,没有泥塑可以做(新中国成立后),根本没有佛像可以做,为了求生活,刘明君的爷爷和父亲做过一些小型佛像,结果卖不掉。刘明君和父亲学过一年牙医。后来从1986年开始在福建做了3-4年的寺庙泥塑。母亲在老家参与修庙,把父子从福建叫回来,就30多年没有间断过。
1.口口相传
民间泥塑佛像的样子都是靠心记。由于没有书,刘明君对佛像的认识来源于父亲的讲述。例如药王真龙作虎塑像,药王坐在虎背上,手里举着龙。大概形式就是这样,但是否能得到他人的认可,还要看作者的艺术加工。要体现“生龙活虎”,整体塑像相呼应。老虎的头要偏过来一点点,因为老虎不服任何人就服药王,因为药王治好了它的眼睛,它很感恩,所以后来就被孙思邈收为坐骑。药王还治好龙王的病,所以龙王拜师药王,听命于药王孙思邈。
2.自我探索
以肖像为例,首先是观察和做大形,带徒弟首先要教他去总结人面部的特征,传承人大多都是通过自己摸索。疫情的时候,刘明君到河北、天津去学习进修(通过熟人关系去的)。合川石雕、木雕都有,就是没有泥塑的研修班,陶艺也有,没有人组织泥塑研修,就只有靠自己去找可以研修的地方。
3.“像”由心生
刘明君是祖传第四代,主要是泥塑佛像。佛像造像的诀窍基本上来说佛像做的东西和人不太一样,取人的某一长处,就按照唯心方面来说,传统面相学来说,菩萨耳朵很长,双耳齐肩,像婴儿的面相,眼睛低眉,似睡非睡,鼻子肥大如玄蛋,鼻翼要饱满,嘴巴呈四方口。像大足石刻,他的嘴巴就做得四四方方的,但嘴巴的宽度大部分都没有超过鼻翼,如果按照西方解剖学来说正常人都要超过鼻翼。做像的时候,一鼻通天到印堂穴的地方都是饱满的,没有正常人的幅度,大足石刻是典型的一鼻通天。其实相由心生,如果做的人很饱满做的佛像就饱满,如果做的人瘦,佛像就偏瘦,没有这种富态、福相的感觉。从佛的角度来说,他就是不够庄严,佛像的考虑和人完全不一样,佛像就是把所有的长处集中在一起,集万人之所长于佛像一身。人在祈求佛时,佛就要考虑你求的是什么,他就根据你的事来和你感应。
4.请尊佛像的人缘
有私人定制的,一般就是家里供养的,原来在农村的人多一些,那时候定制的人多一些,后来农村的到城市来了,也会在家里设个神台,供奉香火,菩萨的话,他要受万人之香火。
现在寺庙需求反而更多些了。现在合川有大大小小一千多所寺庙,有些寺庙不被政府承认,一些信仰的人,自己修一间房间,把自己信仰的菩萨供奉在里面,私人经营也不收钱,修菩萨的钱找人出,照亮的菜油他要收点钱,经营寺庙不挣钱,政府要开放一所寺庙要达到3000建筑平方,一般人承受不了。
1.泥塑佛像的定制要求
根据客户要求,像请哪尊佛,就按照传统佛像形象进行构思。(这里基本上没有自己的艺术加工,按照既有定式塑造即可,佛像的样子靠心记,师傅教授徒弟以及塑造过程的积累。千佛一面。)
2.泥塑佛像的材料准备
主要有柏木桩、泥巴、草绳、桐油、夏布、瓦片粉末、颜料和藏料包等。现在还加了石灰和水泥。
泥巴。初胚用粗泥,用不带有较大、较多杂质的泥巴和稻草或谷草混合用人力或畜力反复踩压(用手拿起稻草泥巴就在里面就算踩好了),然后打成泥片备用。刻画细节用细泥,未加工的粗泥浸泡成泥浆子,用细麻布过滤,在桶里沉淀十天半个月,把表面的水去除,用长形的木刀砍成条状,把约五十厘米成的泥条上铺上一层薄薄的棉花,再用木刀反复锤打。瓦片粉末,把瓦片粉碎成粉末,用筛子筛后备用(和现在腻子灰相同功能)。
草绳,加固和挂泥。
颜料。矿物质颜料,如图案较为精细需沥粉去除较大颗粒。
藏料包。包括中药、桔梗、朱砂、珍珠、云母、盐、茶、米、豆、高粱等。
3.工艺流程
(1)下(搭)骨架
用柏木桩按照设计的佛像大小把身体骨架搭建起来,柏木桩的高度就是整体的高度,其中柏木桩还有一部分要插入神台固定佛像。柏木代表了菩提树,对神的感应要强一些,佛在菩提树下才能大彻大悟,柏木用来做他的主心骨的一根柱子。
(2)塑造初胚
把骨架搭好以后,用处理好的粗泥片依照骨架贴成佛像大体动态、形象,待干至百分之六七十时在检查是否牢固,再用草绳捆绑加固,期间不断调整造型。等两三个月后,出现裂纹,用稍微干一点的泥巴用锤子锤进裂缝,直到表面没有出现裂缝。把黄泥龙成泥浆子,把棉花搅进去,把胚子整体敷一层,在上面塑造衣纹的大形,五官和手、指甲等,像女像身上装饰的珠子等装饰品都加了棉花的。初胚里加谷草,一般粗泥和细泥,细泥要求得细致一些,初胚的时候泥巴含沙量重一些都可以,里面有些小的杂质都可以,细泥过去用漏布,细腻的麻布过滤,现在用螺纹网把它沥成泥浆子,把它震上十天半个月,然后把上面的水去掉就要干一些,往里面加水泥,如果不加水泥就要太阳晒干,外面一层现在要加水泥,过去不加。原来做一尊佛像至少要三年,要去七八次甚至十次。
还要装金喉,就像我们人的三尺咽喉,用金子打成薄片,裹一根拇指粗的喉,然后装在咽喉部,装了以后佛像要灵验一些。
(3)塑造细节
待初胚表面硬度合适了,用处理好的细泥塑造各处细节,例如衣纹,用成条状的细泥从衣纹开始的地方一直用手指按到尾部,然后再用工具刀边抹边转动直至饱满光滑。整体抹光,按传统做法今天抹好以后,用湿毛巾盖好明天继续抹,一直到泥塑表面呈现泥巴自然的光泽度,这一过程一般持续十几天。刻画细节了,把泥浆加棉花加石灰水泥抹一遍,抹光。遇到衣纹的走向,就要把泥巴搓成泥条,从衣纹开始的地方一直用手指按到尾部,然后再用工具刀处理,在用工具刀的时候,要边抹边转动,不这样做的话,你做的衣纹就永远是扁的,不仿真,要圆润,衣纹的接头要细,像老鼠的尾巴,叫他蛇身鼠尾,如做棉布衣纹,把衣纹做实一些,如做绸缎衣纹就做圆润一些,每一个因为从细一直到身体,到最后结束的时候,就用刀子把他这一块抹匀,有来有去,衣纹的精髓,一条衣纹来,一条衣纹去,要有呼应。
(4)裹布、刷桐油
用烧开了的桐油,整体刷两遍,用来防潮,把桐油刷了以后外面的湿气就进不去来。用夏布整身裹一次,然后再来刮灰,那时候没有腻子粉,就用瓦片粉碎成粉末,用筛子筛了以后,然后再像刮腻子灰一样通刮一遍,用刀子刮的时候要顺势,该鼓起的地方要鼓起,做衣纹的工具是自己做的,外面没有卖的。
(5)彩绘
传统步骤有很多,用夏布刷桐油,以前是脱漆做法,现在只有一层,脱漆做法至少三层以上,把夏布贴了以后,处理了然后再贴,做到三层以后,把里面的泥巴掏空,现在是直接在泥塑上制作。只裹一层,然后就刮灰,绘制图案,有些图案要沥粉,有些不沥,像要雕龙画凤的就必须沥粉就像苏绣一针一针地绣上去,有点像线描。
把头像和衣纹做好以后,就要等他彻底干透,佛像后背一定要留一个洞,有多个说法。一个方面是表面塑造的时候,反复的压制,密度大了,湿气不易挥发,背后的洞是除湿气的。我们做的佛像背后都要挖空,没有五脏六腑就没有神力,里面装中药、桔梗、朱砂、珍珠、云母、盐、茶、米、豆、高粱等。五谷丰登,高粱代表步步高,中药代表五脏六腑,如果要求的严格一些,胃要做得像胃,心要做得像心,用红布来做,把中药按分类属胃的药,属肾的药分开放,但现在不这样做了,然后贴符,装好藏包后用泥巴把洞封死。还包括开光、请神、迎神等。
泥塑作为一门传统的民间工艺,大都是门内师(重庆方言--家族内父子相传)。刘明君的泥塑技艺,源于他的曾祖父在实践中一代一代的言传身教,不用图纸,就少了禁锢,传承中就有了创新。刘明君绰号“刘菩萨”,善于捕捉细节,比如刘明君独创的蛇身鼠尾的衣纹等,使造像活灵活现、眉目传情。民间泥塑的工作地点大多在乡间,远离村庄,有的地方甚至连电都没有,工作环境差,吃饭喝水都需要自己解决。刘明君说从事泥塑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饥饿。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泥塑也在与时俱进,在材料方面也开始使用石灰和水泥。在技艺传承方面打破“家传”旧俗,对外收徒。并且利用周末时光,固定在合川青少年活动中心给有求学意愿的学生传授技艺,因材施教,目前扩展到两个班。他立志把“合川泥塑”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