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师表 教改旗帜

2021-10-11 05:59谈永康
民主 2021年9期
关键词:于漪识字民族

□谈永康

于 漪

人物名片

于漪,曾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候补执行委员,上海市第七、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现任上海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市教师研究会会长。198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019年被评为“人民教育家”。

于漪如火。

在我眼里,于漪老师,就是将一生脂膏燃烧的红烛。

2019年12月28日,“人民教育家——于漪教育思想研讨会”上,于漪老师发言——

孩子是最耽误不起的。生命对任何人都只有一次,人生是一张单程票,每一站都要遇到好老师,因此我们需要敬畏孩子的生命。

所以我说,教师的生涯是双重奏,一是教师要演奏好自己的人生,要奏一曲有中国特色的、美妙的、中华民族的人生曲。同时,教师还要指引学生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环境下树民族精神之根,筑爱国主义之魂。用中国人博大的情怀、用真正的本领为中国作出贡献,为人类作出贡献。

于漪老师年逾九旬,却依然慷慨激昂,满是激情,用她特有的思维和语音语调,在整个会议大厅回响。与会人员屏息凝神。她最后说道:“我一辈子想的,是做一个大写的‘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愿意做一块铺路石,让老师们从我身上跨过去,创造基础教育更辉煌的未来!”话毕,全场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

生活是信仰的重要源泉。于漪老师15岁丧父,亲眼目睹日寇烧杀抢掠,倍感民族软弱的屈辱。她说:“国家被侵略,遭灾难,普通老百姓家同样遭殃,受罪,童年快乐美好的生活被炮火打得烟消云散。社会现实的教育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她爱孩子,她常说一句话,人是最输不起的,母语是民族文化的根,语文深深影响人的一生。于漪老师是这样追求的:要让我们的孩子一捧起中国文字写的书,就马上升腾起理想信念,以及对语言文字的挚爱深情;一捧起经典作品,就会想到在这些经典作品里蕴含着民族精神,民族情结,民族睿智,乃至民族思维方式。

于漪如水。

于漪老师的课一清如水。她早先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先要有一桶水”,后来又把“一桶水”发展为“长流水”。谈到学科育人,于漪老师喜欢用“滴灌”这个词,因此,她的语文课堂润物无声,以水的载歌载舞,让学生在水的抚摸与浸润下臻于完美。

20世纪70年代,电视直播了于漪老师执教的语文课《海燕》。一时间,人们纷纷守在电视机前,争睹她上课时的风采。于漪老师的课堂动听、动心、动情,神采焕发,她说:“精神焕发来自教师职业担当的觉醒和语文专业需求的自强。这种觉醒、这种自强来之于内心的驱动力,把迅速治愈社会的创伤放在心上,把国家建设时需早出人才、多出人才的急需放在心上,把再穷再难也不能耽误孩子的成长放在心上。”

为此,于漪老师的每堂课都成了“公开课”,她一辈子上了2000多节公开课。崇明县发展计划委员会原主任听过于漪老师整整一年的语文课,发现她上课从不会讲重复内容。

1986年,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阅读于漪老师《学海探珠》手稿,拍案赞叹:“于漪教书简直教得着魔了!”“着魔了”三个字,道尽了于漪老师如痴如醉的教育人生。这样的课堂,学生如坐春风,如沐春雨。

为了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于漪老师首创教师与教师的师徒“带教”方法,组成培养的三级网络:师傅带徒弟、教研组集体培养、组长负责制,有效促进了青年教师队伍的成长。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她先后培养了三代特级教师,共“带教”100多名全国各地青年教师,涌现出一批教学名师。

从2006年开始,于漪老师开办了一期“名师基地”,专门进行“德智融合”的研究。从2009年至2018年,她又开办了三期“语文学科德育实训基地”,每期30人,包括小学、初中、高中教师,每期三年。三期共培训近百人,时间长达10年。通常每个月安排两个周六,要求每位学生都要上课,然后同学间相互评课、交流。于漪老师会听整整一天的课。这10年,于漪老师正好是从80岁走向90岁。以这样的高龄,培养了她人生中最后一批教师。这百余位教师身上带着“于漪精神”的种子,播撒到全市的各个中小学校。

识字事小,但育人价值深远。如何教好汉字,把文化的种子、做人的种子播撒到孩子的心田,让他们也铭记一辈子?对此,于漪老师有自己的看法:“小学语文教学,语言是根本,文字也是根本。小学要教识字,初中要教识字,高中还要教识字。因此,如何教儿童识字,大有学问。这里不仅有技术的问题,作为汉字,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要挖掘,还有强大的德育功能要发挥。”

于漪老师如灯如塔,笑眯眯地,引领我们一起眺望教育的春天,眺望中国的未来。

猜你喜欢
于漪识字民族
我们的民族
“人民教育家”于漪:坚守三尺讲台,胸怀江河世界
识字
多元民族
识字儿歌
识字谜语
教出说明文的“立体感”——从于漪老师《晋祠》一课的经典性与现实意义说起
弘扬于漪精神,聚焦教师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