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惠丽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民进海南省委会副主委)
青少年阶段是心理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最脆弱、最易出现问题的时期,抓好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极其重要。近年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明确提出要“五育”并举,特别强调要“完善人格”“大力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先后出台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等重要文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作出规划和部署。但是,由于工作机制不够完善、宣传教育不够扎实、专业师资不够充足、筛查评估和早期干预机制不够健全等原因,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据某高校对新生心理健康持续监测显示,有10%以上新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尤其是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社交封闭、学业变化等,引发和恶化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全国各地陆续发生多起学生自杀事件,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因此建议,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筛查评估、早期干预治疗等,三位一体、相互促进的工作机制。
学校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落地见效。建议做到“三统一”“三纳入”。“三统一”,即统一教材,由国家统一编写青少年心理健康教材,明确不同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统一课时,将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列入国家或省定课程方案,规定必修课时;统一师资,建议国家部委制定心理教师配备标准,各地按标准配备并落实好相关待遇。“三纳入”,即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质量监测范畴,定期抽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情况;纳入对各级政府履行教育工作职责评价内容,督促市县政府落实国家和省的有关要求,重点是落实好师资、课程、经费;纳入教育教学督导评估范畴,开展专项督导评估,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性评估。
一是建立统一筛查标准。建议国家层面根据不同学段,研究制定学生分级分类心理健康标准,规定学校每年定期开展学生全员心理健康情况筛查评估,筛查评估工作,根据标准要求,由区域卫生机构和学校共同实施,建立档案,分级分类管理和指导。二是创新筛查评估方式。国家按照标准,研究制定统一、分类的测试量表,可开发适用的APP或网站,精准服务青少年心理健康筛查需求。同时加强隐私保护和数据保密制度,确保青少年心理健康筛查数据安全。
有效早期干预是减少心理致病率和心理安全事故的重要手段。一是建议国家出台指导意见,各省市由卫健部门牵头,成立青少年心理健康公共服务机构,整合医疗机构、教育、社区等专业资源,以服务学校、学生为重点,与学校形成固定关系,指导学校筛查评估工作,信息互联互通,为筛查出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提供跟进服务,对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早干预、早治疗,减少致病率,将该机构纳入各地医疗公共服务体系,政府提供工作保障。二是各级财政部门,设立学生健康管理专项资金,纳入预算管理,专款专用。
一是社会和媒体要加强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引导社会和家长树立科学心理健康观念,营造友善的社会环境。二是加强家校共育机制,办好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摈弃急功近利教育观,引导家长与学校形成育人共识;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对家长培训的重要内容,帮助家长了解孩子成长规律,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加强学校与家长信息沟通,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及时引导,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