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润哲
(山东农业大学 山东·泰安 271000)
(1)研究背景。
城中村是中国大陆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表现为:进程上属于“急速城市化”,人口城市化虚高;空间上,建设布局出现无序乃至失控。由于对城乡二元体制的碰撞与冲突不够重视,村落与城市之间土地政策及管理制度上的不同意,城市的扩张将城市周边的农村纳入城市的规划范围,城市周边的农村逐渐被城市的高楼大厦包围,成为了“都市里的村庄”,即城中村。
我国目前的城中村存在的几类问题:①居住人员和社会组织方面,存在着人口密度过高、社会治安压力较大、村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城中村管理薄弱等问题;②土地、房屋权属状况方面,存在着土地权属混杂、结构失衡、房屋使用性质更改随意、缺乏有效管理手段、建筑质量参差不齐、安全隐患大等问题;③规划建设状况方面,存在着村庄规划缺失、规划落实和建设管理难度大、公共服务设施欠缺、居住环境差等问题。城中村改造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将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而房地产开发一般是指房地产开发商获得土地使用权后的建设行为,不需要再对土地所有权性质进行变更。
(2)研究目的与意义。
城中村的原始聚落形态经历了剧烈的“空间撕裂与重组”,在当代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从“自然村”到“边缘村”再到“城中村”三个明显不同的阶段。城中村作为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不能忽视、短时间内必须与城市共存的问题,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中村在经济、社会以及文化方面的重要价值渐渐凸显,相关的拆除重建类更新也面临着经济利益难以协调等重重阻力。城中村已经是当代中国一种城市化的空间,城中村的相关研究对于当代探索中国社会的认知与美学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全面对目标城中村公共空间现状进行评价,在探究构建体系时同时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进行评估。客观评价包括实际调研城中村环境、观察居民使用情况,并对搜集到的公开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其物质空间和与使用相关的特性,评价过程以客观的物质环境对行为特征影响为核心,将与此有关的部分作为问卷设计的根本依据;主观评价则包括线上线下的问卷调查和对城中村居民的访谈来倾听城中村居民对其公共空间主观印象和使用感受,独立分析其对空间的情感,避免受客观分析思维干扰。本次城中村公共空间的研究框架及主客观角度结合下对城中村公告空间现状评价体系总体构建思路如下(见图1):
图1:城中村公共空间评价体系整体构建思路
问卷调查法作为主观信息获取、对居民在公共空间使用情况的满意度进行评价的核心,采用线上线下结合、多时间段分批次发放等方式来对使用城中村公共空间的居民实用信息、使用偏好、使用特征、使用需求以及其中各个过程的满意度和不满意的因素进行综合统计,此次问卷方案设计过程分为问卷内容甄选与组织、问卷发放与回收和评价结果分析三个部分。
2020年,泰山区抢抓改造政策机遇,新启动13个旧村改造项目,全面发起城中村改造扩面提速攻坚行动。
泰安市的城中村总体来看不算太多,但在城市中也分布有不少的村庄,这些村庄基本上都无限接近于城市的边缘,在市中心是很少有城中村的存在的。而小组选择的研究样本是靠近学校的宁家结庄和堰北社区,两个城中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宁家结庄相比较于堰北社区像是更落后和更像一个村庄一样,有着很多农村村庄所有的通病。更加适合对城中村所存在问题的研究。而堰北社区则更像是升级改造后以一个小区的形态呈现在眼前,通过调查堰北社区可以看到城中村比较好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方法,并通过堰北社区研究探讨出关于城中村发展的出路。
问卷调查方案设计:
对问卷内容的推定经过了预先的理论研究、探究框架推演,结合早期进行的客观环境调研、人群特征观察等环节综合进行,共设置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用于获取城中村使用者的基本信息以构建特征模型,使用封闭式问题;第二部分用以调查使用者在公共空间的活动习惯。
图2:根据需求理论进行的问卷甄选过程
摸清其使用特征,采用半封闭的问题,鼓励答者进行补充;第三部分仅设置一个问题,了解居民对城中村公共空间的期望和需求;第四部分则采用李斯特量表,进一步统计影响居民对公共空间满意度和造成不满意的各类因素,将满意度评价结果进行定量处理。
为全面对城中村居民在城中村公共空间的使用特征和使用满意度进行把握,并显露不满意因素来发掘问题探寻解决方案,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在设计时尽量保证覆盖更多的城中村居民,并需要保证能够真实地反映居民的性别、年龄、从事工作、从事活动的情况,以保证研究结果真实有效,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客观性。
调研分别于工作日和休息日的早中晚三个时段共六个时间,分别在堰北社区和宁家结社区的街巷空间和主要公共开敞空间随机选择居民进行问卷的发放,同时考虑到堰北社区流动性较大、宁家结社区存在一定数量的学生租客群体等情况,与社区负责部门联系,于社区公示栏张贴问卷二维码进行线上问卷征集,最终在每个城中村发放线下问卷40份、线上问卷20份,共120份,有效回收问卷116份,有效率96.6%
问卷主要针对城中村居民基本信息及他们在城中村公共空间的行为特征,对公共空间各要素的满意度以及不满意因素进行调查。根据综合调研结果,主要使用SPSS23工具进行科学分析统计结果,以获得使用者基本信息及其行为特征、对空间使用的需求以及对公共空间的满意度和不满意因素。
2.3.1 使用者基本信息及其行为特征
对城中村使用者的基本信息收集主要关注能够影响空间使用偏好和满意度的要素,并将其作为构成问卷的基本要素,如性别、年龄、工作情况、受教育程度等信息。
对使用者的使用习惯调查则主要收集其在城中村公共空间活动的地点和活动的类型,以及活动的时间相关要素如时长、频率、时间点等具体问题,这类问题能够集中反映城中村公共空间使用者在使用中的偏好使用的特征、习惯、满意度等研究要素。
由于两个社区的居民群体在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将在后续进行分别讨论。
2.3.2 使用者空间需求分析
此次调查设置一个问题来了解城中村公共空间使用者的需求,试图呈现目前城中村公共空间在为居民提供活动场所中的不足,选项分五个方面,即:露天剧场/影院、传统节庆等文化活动、棋牌/休憩/交流等休闲娱乐场地、羽毛球/广场舞等运动场地、运动器材健身场地五个方面,从文化类、休闲类、体育类三个活动种类进行需求调研,从而考虑是否可以把提供额外的可承载相应活动的公共空间作为一项优化策略施行。
通过对两个城中村公共空间使用者行为特征的观察综合问卷统计结果对城中村公共空间使用者的特点总结如下:
表1:城中村公共空间使用者的使用特征
2.3.3 公共空间满意度分析
根据前期影像文献材料探究和预先的客观调研,结合需求层次理论及土地管理学、经济学理论等要要素进行了满意度影响要素的甄选判定,同时根据两个社区的实际构成和本次调研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相应调整,从街巷空间及公共开敞空间两个方面进行满意度要素影响的选择和组织,最终分析得到综合满意度,如下所示(见表2、图3):
表2:城中村街巷空间和公共开敞空间对满意度的影响要素
图3:城中村居民对城中村公共空间的满意度对比
为集中考量城中村公共空间使用者对其的满意度,釆用POE调查法中的李克特量表法进行量化,按很不满意、较不满意、一般、较满意以及很满意五个评价等级,设置赋值为1、2、3、4、5 作为原则,如下表所示(见表 3):
表3:满意度评价等级赋值原则
2.3.4 不满意因素分析
在制作问卷对居民关于城中村公共空间使用的满意度进行评价时,已经基于先期对城中村公共空间的客观环境调研情况和访谈内容,并结合需求层次理论及土地管理学、经济学理论进行了可能存在较大影响的不满意因素的预先组织,同时将问卷设置为半开放问卷和李斯特量表相结合的形式,由作为被调查者的居民对相关不满意因素根据其实际使用感受进行选择并进行补充,以不满意因素占比=不满意因素的频次总和/总的有效问卷数的计算方式来归纳各因素的影响作用大小,以确定关键待解决问题,并综合客观调研和访谈信息进行具体分析,提出解决方案。
从上一部分的城中村公共空间使用状况评价中可以看到,相较于整体社区成员满意程度较高的堰北社区,宁家结社区各要素的满意度整体评价呈现出了比较负面的效果。这说明宁家结社区的居民对本社区的公共空间的使用情况较为不满意。前面章节通过对各要素的不满意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得到了对居民影响较大的因素,现将针对这些因素从街巷空间层面提出相应的改造优化建议,以满足社区居民对居住的舒适性安全性等多方面的需求。
居民在城中村改造后社区的街巷空间内的主要出行活动方式是步行,所以必须将提升街道空间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作为街巷空间优化的重要基础。
所以社区的管理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要注重街道卫生情况的维护,要做到有清洁人员定时清扫打理。此外针对一些地面有高差的地方,在一些有阶梯的巷道内,应考虑到推儿童车通行的行人以及行动不便者的需求,应设置坡度不大于1:12的坡道,并设置扶手作为辅助。
社区内人车混行的情况导致了区域内居民的出行安全性较低,但是由于庄内的行车道路较为狭窄没有条件做到人和车的分开行走,所以可以在机动车的行驶道路上设置减速带路障等设施,以降低机动车的车速,使人车能在城中村道路中和谐共存。
针对一些夜间亮度不足的额主要道路,在适当的间隔范围内设置街边路灯,以保证行车安全及行人安全;针对较为狭窄的巷道,则在适当的间隔范围内不知壁灯,为居民的夜间出行提供照明,以保障在巷内通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经过的实地调研,社区内缺乏相应的空间进行景观绿化的布置,所以缺少道路景观绿化是城中村普遍存在的问题。城中村街巷空间虽然无法种植大型的乔木,但针对一些没有商铺的两侧,可以进行墙面绿化的种植,同时可以将一些街角放大空间的小型构筑物及居民摆放的杂物进行清理,设置享用的小型休憩活动设置及相应的景观绿化,增加居民之间交流的机会,提高街巷空间的步行体验。
本文以城中村居民对城中村公共空间的切实需求为出发点,进行了公共空间使用满意度的调研,发现城中村公共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提升优化策略,使城中村公共空间最大限度上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
本文分析了北堰、宁家结等具有代表性的城中村综合整治案例,分析这些案例在公共空间优化方面的可取之处及局限性。然后采用用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城中村公共空间评价体系的构建。同时以其作为研究样本进行了城中村公共空间物质环境调研、公共空间使用者及其行为特征调研分析和公共空间使用满意度及不满意因素分析。
研究发现,在城中村公共空间内活动的人群学历构成以初、高中学历为主;年龄构成以儿童和中老年人群为主。在城中村公共空间使用者的活动特征方面,由于活动设施的缺乏,导致公共空间内的活动类型较为单一,以闲坐/晒太阳、带孩子和散步为主。在城中村公共空间使用满意度及不满意因素方面,街道空间的主要不满意因素是路面不平整、街道卫生条件差、人车混行以及缺乏街道景观绿化;道路附属设施的主要不满意因素是停车占用道路空间、交通空间亮度不足和道路缺少减速带等机动车限行措施;公共活动空间的主要不满意因素是缺乏儿童娱乐设施、缺乏运动健身设施、公共空间尺度小以及缺乏文化活动/氛围;公共开敞空间景观绿化的主要不满意因素是绿化遮阴效果差以及景观种类单调无特色;公共开敞空间环境配套设施的主要不满意因素是缺少公厕、休憩设施不足、活动空间夜间亮度不足和缺乏遮阳避雨设施。
最后,针对调研所发现的城中村公共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街巷空间和公共开敞空间两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城中村公共空间优化提升建议。街巷空间方面,提出了对路面进行优化、提高步行环境的舒适性,完善交通设施、采取机动车限行措施,增加道路夜间照明,适当增加街道景观绿化等措施等;在公共开敞空间方面,提出了完善相关活动设施、强化功能构成的复合、景观绿化优化、完善相应的环境配套设施等措施。本文针通过对城中村居民的调研得到他们比较关注的公共空间要素,从而提出基于居民需求的城中村公共空间优化建议。该建议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可以为今后的城中村综合整治项目提供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