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传统戏曲的现代发展方向

2021-10-09 00:36潘婉婉
参花(上) 2021年10期
关键词:传统戏曲发展方向现状

摘要:中国传统戏曲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观众基础,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现代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涌现以及现代观众对传统戏曲的漠视,不断挤压着传统戏曲的生存空间,传统戏曲引领娱乐文化主导地位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如何让传统戏曲脱离生存危机,已成为当前传统戏曲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从传统戏曲的发展现状入手,介绍戏曲的历史沿革,分析传统戏曲在当代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出传统戏曲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传统戏曲 现状 发展方向

中国戏曲主要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但是当前快节奏的生活让外来流行文化更加适应现代人的生活,人们很难悠闲自得地静下心来品评一段传统戏曲。传统戏曲在现代的传承接续出现了困难,很多戏曲唱腔的内容、技巧、风格、流派等,面临着后繼无人而默默消亡的窘境。当前如何让传统戏曲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的活力,在传承中接续戏曲前路,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传统戏曲的历史沿革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早在汉代,民间街头就已经出现了戏曲表演的雏形,到了南北宋交替时期,戏曲有了最早的较为成熟的表现形式——南戏,而后一直发展延续至今,前后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360多种。传统戏曲内容繁多而传播方式单一,即一个舞台、一群演员去表现一个故事,舞台上,演员通过扮演特定的角色,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从而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能把五光十色的人间生活都铺展于小小的舞台,也为了使寻常百姓能在观剧时感受到种种意想不到的精神刺激,它不断地吸收其他门类的艺术如诗歌、音乐、舞蹈、说唱、杂技、武术等诸多营养,逐渐成为一种包容广泛、花样繁多的综合性艺术。这同时也对演员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要求演员本身具备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和深厚的表演功底。正是在这种高标准、严要求的条件下,在戏曲的历史发展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戏曲表演艺术家,创造出了各种流派唱腔,传统戏曲也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况。从传播途径来讲,戏曲舞台作为主流的传播手段延续千年,社会各阶层生活方式大同小异,舞台上的戏曲成为当时人们休闲娱乐、了解时事、抒发感情的唯一选择,因此,传统戏曲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传播,积累了深厚的观众基础和文化底蕴。

二、传统戏曲面临的困境

首先,传播方式单一。到了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业余生活方式变得多种多样,人们足不出户即可通过互联网观剧,手机移动端可随时接收信息。社会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使扎根于农村的戏曲舞台渐渐退出了大城市的视野,传统戏曲依然局限于舞台、剧院,这极大地挤压了传统戏曲的传播空间,降低了传统戏曲的受关注度,遏制了传统戏曲的发展与传播。

其次,戏曲人才断代。受众群体数量下降,致使青年一代愿意从事戏曲文化传承事业的人少之又少,新老艺术家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老一辈艺术家由于年龄关系渐渐淡出了戏曲观众的视野,而新一代戏曲表演艺术家则不仅在人数上大幅减少,表演能力更是参差不齐,传统戏曲市场被极大地压缩,渐行渐微。

再次,观众基础的薄弱使传统戏曲进一步走向衰落。90年代以前,大众对于戏曲还是比较熟悉和热爱的,传统戏曲存留有一定的观众基础。但是90年代后,随着科技革命成果融入现实社会生活中,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人们越来越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互联网上巨大的信息量也提供了选择的多样性,传统戏曲也渐渐备受冷落。此外,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没有很多时间去静下心来了解一个事物,一些人更多追求直截了当的感官和内心情感的宣泄,戏曲舞台、剧院不如演唱会、竞技体育等充满激情、充满感染力,所以更多的人从剧院走进了演唱会、体育馆,造成了大量观众的流失。观众基础薄弱,传统戏曲的市场进一步缩小,造成传统戏曲发展的困境,传统戏曲更是进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畴,生存岌岌可危。

最后,一些传统戏曲晦涩难懂,对观众的文化底蕴有一定要求。一些传统戏曲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对于新生代成了一个陌生的领域,成为并不太受欢迎的事物。传统戏曲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一定文化积累的人无法理解其所要表达的内容。尤其有些新生代对戏曲文化了解不够,对其中唱腔难懂的部分望而生畏,甚至有的人认为其是过时的事物。

三、传统戏曲在当前的发展策略

(一)传统戏曲与新媒体结合

以前,传统戏曲的传播者就是演员本身,传播载体为舞台、剧院,传播过程就是演员在舞台上的演出过程,而台下观众就是接受者,四个方面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传播系统。从传播途径来讲,观众只有进入剧院才能接触到传统戏曲。新媒体技术的一大特点就是传播方式多、覆盖面广,不论电视节目还是电影,都能出现在家里、商场、电影院甚至是交通工具上,突破了时空限制。传统戏曲与新媒体的结合主要是传播载体、传播方式的结合,并不影响整个传播系统的完整性。在整个传播系统中,传播者依然是演员自身,传播载体从舞台、剧院扩大到整个社会的各个角落,传播过程还是演员的演出过程,观众从剧院内的观众扩大到每一个接触新媒体的人,这无疑释放了传统戏曲传播的洪流,观众随时随地都能接触到传统戏曲。

传统戏曲与新媒体结合得比较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比较经典的是白先勇老师指导的青春靓丽版昆剧《牡丹亭》。此剧在演出阵容和演出内容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结合新媒体丰富传播途径和方式,突出剧中青年演员的爱情观念,成功地吸引了一大批现代青年的眼球,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

传播载体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传统戏曲的魅力。传统戏曲在舞台、剧院的传播过程中,由于演员跟观众是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舞台上的氛围、感染力弥漫整个剧院,观众不知不觉会被带入剧情中去,从而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表演者所表达的感情。但是通过新媒体而接收到的观众,由于传媒介质无法将现场的氛围传达给观众,观众只能通过感官去欣赏演员的表演,剧院里观众所受到的感觉冲击是通过传媒无法感受到的。基于此,传统戏曲不同的传播途径、传播方式的侧重点应该不同,对于剧院内的演出,戏曲表演更应注重演员的功底、戏曲表达的内涵和感染力;对于部分新媒体传播则要注重戏曲的亮点与时代潮流的契合,比如京剧《狮吼记》就成功地制造了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话题,在观众中产生了很好的反响。

(二)培养观众基础

1.不忘初心,留住老一代观众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戏曲拥有深厚的观众基础和一大批铁杆粉丝,这些老一代的观众对传统戏曲有深厚的感情,对戏曲有着一定的审美和欣赏能力。面对老一代观众,传统戏曲应不忘初心,坚持高要求、高水准、原汁原味的演出,满足老一代观众的需求。

2.引领潮流,吸引新一代觀众

90年代以后,新一代观众对于戏曲的记忆更多的是舞台边、剧院边的小吃、玩具,现代人生活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业余时间少,接收外界信息主要靠新媒体,信息量大与阅读时间少形成矛盾,产生的结果就是对大量信息的略过并选择性观看。如何避免传统戏曲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过程中被忽视成了关键所在,这就要求传统戏曲在传播过程中抓住信息潮流、突出亮点,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只有将信息潮流与戏曲亮点有机结合,传统戏曲在传播过程中才能成为“头条”,成为信息中的焦点信息。

3.以老带新,发展下一代观众

少年是传统戏曲的未来。开设各种公益戏曲培训班、传习社,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让下一代观众从小接触戏曲,感受戏曲的魅力;利用老一代观众对戏曲的深厚感情,积极带领他们的后辈学习戏曲,从而为传统戏曲的未来埋下希望的种子,有可能他们之中就会出现下一个戏曲之星。

4.走出国门,培养海外观众

互联网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也不断加剧。国外一些优秀的文化作品传入国内并受到大众的追捧,同样,传统戏曲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有必要走出去一展风采,利用国外的文化园地,发展传统戏曲,培养海外观众。

四、结语

与时俱进是一切事物延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传统戏曲只有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及时捕捉到现代社会发展环境的变化,适应社会环境变化,不断创新,充分利用新媒体培养自身的受众基础,扩大生存空间,才能不被历史淘汰,在历史的长河里永葆青春。

参考文献:

[1]霍玉魁.浅谈中国传统戏曲的群众性、艺术性、国粹性[J].齐鲁艺苑,2001(01):41-42.

[2]任金龙.元曲繁盛的当代价值[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04):68-70.

[3]邱金凤.谈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与创新[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08):239-240.

[4]汪利娟.传媒制度推动传播公平实现研究[D].湖南大学,2013.

(作者简介:潘婉婉,女,本科,温州市越剧院,国家三级演员,研究方向:越剧表演的传承与创新)

(责任编辑 王玲)

猜你喜欢
传统戏曲发展方向现状
舞台装置在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中的作用
谈传统戏曲的改革与发展
探讨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发展方向
分析医药市场营销的策略与发展方向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浅谈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的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