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非遗与景区旅游融合研究

2021-10-09 07:24杨静
参花(上)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文化命脉,将其作为旅游资源和景区旅游融合将是未来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对如何推进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地景区旅游融合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以积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三明市未来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景区旅游 融合 三明市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的,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具有重要价值的表演艺术类、工艺技术类和节日仪式类传统文化事项,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所有旅游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伴随文化与旅游融合,非遗走进景区是必然趋势。将非遗项目与旅游业结合起来,通过和旅游融合达到一定经济目的,形成“旅游+非遗”的业态,融入景区旅游中,非遗产品丰富旅游商品市场,借助旅游平台,非遗项目呈现展演、展示、展销特色,实现非遗保护开发、利用传承理念。本文对如何推进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地景区旅游融合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策略。

一、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景区旅游资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明市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全市共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18931条,调查项目4534个。截至2020年,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0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5个,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4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9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83人,体现了广泛性、多样性、特色性。

(二)景区旅游资源

三明市旅游景點和景区密度居福建省首位,现有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50家,其中,5A级1家、4A级17家、3A级32家;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8家;省级旅游度假区2家;省级观光工厂9家;省级养生旅游休闲基地4家;省级体育旅游休闲基地1家;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15家;省级职工疗休养示范基地4家;市级职工疗休养基地17家;市级“绿野乡居”特色村5个、民宿112家。

二、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景区旅游融合现状

(一)非遗项目进景区

在泰宁风景旅游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尚书第内,除了有明代的古建筑可看,还可以看到泰宁特有的梅林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里设有专门的泰宁县梅林戏剧团演艺馆,一天会上演5~8次梅林戏的片段,能让前来参观的游客体验到泰宁独有的人文气息。在重大节庆日、大量团队游客预定参观期间,在宁化客家祖地景区里可以欣赏到各级非遗项目宁化牌子锣鼓、宁化古游傩、池氏文武关刀灯、水茜木偶戏等8个项目在此进行展示展演。在大田县广平镇,省级非遗项目郭居敬“二十四孝”诗选及怜目唱本落户五龙山生态旅游景区,建设郭居敬孝廉文化馆,全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打造“孝道故里 好客广平”文化名片。

(二)非遗传承人进景区

在宁化客家祖地景区里设有省级非遗项目木活字印刷术(宁化)传习所,非遗传承人邹建宁现场展示木刻字技艺,并向游客介绍木活字的历史渊源、印刷道具、印刻工艺等知识,演示印刷流程,固版、刷墨、覆纸、刷印、晾晒……游客不仅可以观看到木活字印刷术技艺制作过程,还可以动手进行印刷流程体验,现场感受宁化木活字印刷艺术的独特魅力。在福建客家擂茶制作工艺(宁化客家擂茶制作工艺)传习所,非遗传承人向游客介绍制作擂茶所需要的材料,青草药、花生、芝麻、炒米、炒豆、油茶等,现场展示擂茶技艺制作过程,将这些材料放入擂钵,手握擂持,频频擂捣、旋转,将擂钵内的东西擂成稀泥状,游客积极参与现场互动,体验擂茶技艺。通过一番体验后,游客还品尝到自己亲手制作的独特的客家美食。

(三)非遗产品进景区

在泰宁,福建(泰宁)乡村非遗博览苑设立了非遗文创产品展销区,对当地非遗类商品进行销售。汾信草鞋、弋口蓑衣、竹编、打锡、走马灯、上青棕编等非遗项目,通过非遗传承人对产品的创作、非遗技艺的创新,制作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旅游产品。现在这些特色文创产品还推广在泰宁各景区进行销售,销售产品的同时又介绍了当地的特色旅游。

三、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景区旅游融合存在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如何在景区让旅游更有文化,便需要景区在提升文化内涵、文化体验等方面下功夫。通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三明市205个市级非遗项目,真正做到非遗进景区,做到文旅融合的项目不到10个。

(一)三明市非遗旅游资源在景区旅游产品设计中缺少整体性规划

据了解,三明市文化旅游产品中没有设计一些非遗与景区相融合的旅游线路,或提供当地的非遗主题旅游。大部分旅游线路中与非遗有关的内容,目前还只是安排观看当地景区一些民俗节庆活动、非遗展览馆,且民俗节庆活动还受到时间的限制(多在春节期间才有);由于涉及内容不够丰富,导致游客无从了解非遗的历史脉络,也无从了解三明的文化,景区旅游过程也就是走马观花。

(二)三明市非遗旅游资源缺少景区旅游产品体验

从现有发展实践看,由于许多干部群众对非遗助力旅游扶贫缺乏认识,非遗融入旅游扶贫缺乏专项规划引领,非遗项目与旅游产业结合不多,非遗展演、乡村旅游等单打独斗,没有紧紧围绕旅游扶贫战略做文章、搞配合、促融入。对非遗表现形式多样性认识依然不够,非遗价值研究和挖掘不深;大部分非遗项目都不能直接产生现实经济效益,更多停留在节假日展示展演上。目前非遗在景区的情况多数是非遗传承人在卖力地表演,游客只是走走看看,互动体验较少,没有提供让游客体验非遗项目、感受旅游产品的机会。

(三)三明市非遗旅游资源缺少景区旅游品牌建设意识与品牌传播能力

目前,三明市及十二县(市、区)的非遗网站、非遗微信平台的视频、资讯等栏目,主要展现本市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和传承人基本情况,无法看到当地的景区旅游情况。游客在出行选择旅游目的地时,都会事先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当地的旅游品牌,当非遗旅游资源与景区旅游品牌建设不完善时,这就无法吸引游客到当地旅游的愿望。三明的非遗旅游资源虽然丰富,由于缺少可持续的非遗旅游资源品牌传播能力,非遗各类数字化平台并没有与当地景区旅游进行很好的融合,导致许多游客不了解三明非遗文化及客家文化,非遗文化并没有真正“走”出去。

四、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景区旅游融合发展策略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非遗旅游开发模式。非遗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实践形式是文化旅游,非遗资源也逐步体现了为文化旅游服务。“非遗+景区”已经成为各地文旅融合的一种新型模式,协调文化遗产与人文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改变非遗传承生存的困境,有效实现文化和旅游的最佳融合。

(一)充分利用非遗,巧妙融入景区

三明旅游景点和景区密度居福建省首位,旅游发展过程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了新的生存空间,也对当地特色文化进行了挖掘、打造、传播,更加有效地促进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既可以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又可以满足各类游客对文化的体验需求,以及对文化寻求差异的需求。通过将三明十二县(市、区)非遗旅游资源在景区旅游产品设计中进行整体性规划,利用非遗资源优势打造以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绿色文化为主的三明市文化旅游产业。在将乐开展文博小镇建设,打造集文玩市场、非遗传承、文化创作和地方美食于一體的特色小镇;在大田建成闽中戏曲文化产业园,将非遗展示、戏曲传承与文化旅游商业街区建设相结合,丰富夜间文旅生活和旅游市场;在泰宁明清园以山水画卷长轴式古村落环境为背景,以馆藏文物观光鉴赏为基础,融旅游观光、非遗文化体验、休闲购物、影视拍摄和文创产品系列深度开发功能于一体,形成了三明市非遗旅游景点的精品旅游路线。利用非遗文化繁荣当地的旅游市场吸引消费者,形成一条旅游产业价值链,从而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景区旅游的融合,同时,也会为非遗项目的保护提供资金支持,两者相辅相成。

(二)创新“非遗+景区”主题展演模式

在全市主要景区内展示民俗、技艺类非遗项目,充分利用景区的自然景观营造非遗的活化场景、将非遗传习所建设在景区,让游客在景区内感受和体验到看得见、摸得着的非遗,真正让非遗文化成为景区的重要部分。

深入挖掘当地人文历史文化资源,依托当地自然优美的特色景观,培育文旅演艺产业,充分调动地方文旅部门、艺术院校等各方力量,创新编排“绿都三明·最氧三明”实景演出节目,既展现三明多元文化,又提升游客夜游体验。围绕“娱”,创作与非遗项目相关的舞蹈、技艺展示、民俗表演等节目,整合提升泰宁梅林戏、沙县肩膀戏、永安大腔戏等地方戏曲,提升永安青水畲寨“三月三”等民俗节庆活动,引导重点景区推出互动性文化娱乐项目,采用现代高科技声、光、电技术,吸引游客参加各具特色的主题活动、DIY工艺品制作等。

(三)加强宣传营销,推动非遗走出去

通过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文化与自然遗产日等各类活动形式,向社会宣传普及非遗知识;利用网站、微信、抖音平台等网络媒体为传播平台,让大众形象生动地了解非遗、感受非遗。编辑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对非遗项目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展示,开启全社会认识和了解非遗的大门。通过举办非遗博览会,通过现场集中展示展销和非遗节目调演等方式,吸引当地群众和各地游客。积极组织非遗项目参加各大非遗博览会和展会,赴全国各地开展宣传营销。

梳理我市205项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52位非遗传承人的作用,对当地非遗旅游商品进行创新研发,将传统文化、传统技艺、传统美食创新转化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旅游产品,将尤溪的朱子家训、宁化的活字印刷、将乐的西山纸有机结合,形成特色伴手礼,彰显文化底蕴,延续传统文脉。大力推进“随手礼”在景区销售并全面上线,通过互联网络销往全国;大力推广与各种旅游App展开品牌线上推广传播。通过传统媒体与现代融媒体相融合的综合优势,制订多渠道、多视角、多样态的传播方案,切实传播好非遗文化。

参考文献:

[1]唐晓云.非遗和景区结合,为深度文旅融合探路[N].中国文化报,2020-06-20(001).

(作者简介:杨静,女,本科,三明市艺术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非遗、公共文化)

(责任编辑 葛星星)

猜你喜欢
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
三明市海斯福化公有限责任公司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三明市海斯富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融合菜
三明市海斯福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聚焦三明市获得福建省政府质量奖和三明市质量奖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