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地域性的限制和传承人的不足,使得很多非遗处于无人知晓的境地。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进步,搭建互联网共享平台对非遗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文化内涵是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方向。本文以豫西地区为例,针对非遗文化推广策略进行研究。
關键词:“互联网+” 豫西 非遗 推广策略
豫西地区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具有豫西地区特有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互联网+”平台的建立为地区非遗文化的传承找到了突破口,地方高校也在非遗人才培养、非遗文化进校园、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对非遗文化进行推广和传承,为其他地区非遗保护与传承带来了启示。
一、“互联网+”豫西非遗服务平台构建的必要性
(一)集中展示豫西非遗文化。通过文字资料的查阅和实地的考察后,依据非遗文化的地域特点、历史沿革等方面对其进行整理归类,并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将其展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能够直观清晰地了解非遗的现状、历史发展、形态特点以及文化价值等,搭建豫西非遗网络博物馆。
(二)第一时间发布豫西非遗文化资讯。即时发布非遗活动组织安排、详情介绍、传承和保护方面的进展等等。可以采取“约稿制”,如由地方学院新媒体运营中心带头,与专项研究人员或是相关文化部门合作,定时发送有关新闻。
(三)便于随时接收大众的意见和建议。豫西非遗文化保护相关部门及时在平台上某一种非遗项目的下方,注明其传承和发展的责任方及联系人,记录传承人的联系方式,随时得到社会大众的反馈信息。
(四)拓展宣传和人才培养渠道。设置豫西地区非遗文化专栏,利用互联网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加大对非遗的宣传力度。针对现如今非遗文化传承人年岁渐大却后继无人的状况,提出一定的优惠条件吸引青年人加入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中来。现在,很多地区纷纷建立了非遗专题网站,内容包括非遗传人、非遗项目、热点新闻、人才建设等,内容广泛且条理清晰,方便大众尽快找到感兴趣的内容。
根据目前的市场分析,人们更喜欢利用手机查阅新闻、沟通联系,使用率远超PC端,所以要在网站的基础上,以豫西的非遗文化为载体开发手机非遗App,方便人们查阅信息、了解信息以及接收信息。在非遗App中还可以加入转发和评论两项功能,将人们从信息的接受群体转变为新的传播者。充分使用专题网站进行全面、积极的展示,让豫西地区的非遗文化与群众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为豫西地区的非遗文化网络传承的蓬勃发展打牢基础。
二、“互联网+”视域下豫西非遗文化推广策略
(一)构建“互联网+推广平台”
大力宣传豫西地区的非遗文化,除了依靠专题网站外,还可以采用新媒体的方式进行网络推广,从而拉近社会各个群体与豫西非遗文化之间的距离,积极参与到豫西非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来。新媒体使用门槛低、用户广、更新频率快,通过建立豫西非遗公众号,将豫西非遗的热门消息利用图片、文字、视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报道。除了公众号的日常发布,还可以利用相关的节日和活动,在不同的时间范围内开发出系列性的资讯报道,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的效果。还可以利用短视频推广,其与文字和图片相比内容更具感染力。与国内的腾讯、优酷等主流网站建立合作方式,及时上传豫西非遗文化的制作过程、传承者访谈等内容。还可以采取现如今最热门的直播方式,利用直播参与性强、覆盖面广等特点,在快手、火山、抖音等平台对豫西非遗文化进行现场直播,让观众可以凭借语音、文字等方式与非遗传承人进行交流和沟通。这是一种全新的、接地气的宣传方式,能够构建浓厚的参与效果,加大推广的范围。
(二)构建“互联网+营销平台”
文化产业在最近几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渐渐由朝阳产业转变为支柱产业。针对非遗文化,各种形式的保护和推广,究其根本在于“输血”。如果失去外部的联系,本身的发展便难以运作。如今,非遗文化继承和发展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将“输血”变成“造血”,其中最主要的手段就是进行产业化发展。通过互联网时代搭建网络宣传平台,将此作为非遗产业化发展的新起点。目前,很多地区非遗工作都通过传承人的技艺让非遗形成消费文化,除了获取相应的利润,更为主要的是解决非遗传承人的生活问题,以及地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断代问题。当前,还有一些人提及非遗就联想到书本上枯燥的文字概念,或是陈旧的古董,对其缺乏全面的了解。由此看来,只有非遗重新走进市场,人们才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非遗的特点与魅力,才能让人们产生消费的冲动,这才是非遗最好的传承和保护的方式。
2010年起,淘宝网就已经存在“故宫淘宝”网店。但是由于科普形式和内容无法引起人们的兴趣,经营惨淡。于是在2015年,故宫对店铺进行了彻底的升级改造,将原来宫廷式的文创风格改为动漫形式,晦涩难懂的文言文也变成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段子,点击量和成交量在短时期内急剧上升。其明星产品《韩熙载夜宴图》等手机小程序,设计古朴精美,还加入了视觉和听觉的元素,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从经济、人文和品牌形象方面实现巨大的收益。豫西的非遗文化也可以以故宫淘宝店为参照,借助网络平台销售,在产品设计上既迎合当代人的需求,又保留原有的艺术文化精髓,并推出定制服务。在手工艺的基础上,还可以推出“线上+线下”的全新体验模式。例如,人们可以在网络上了解豫西剪纸的有关信息,在网络平台上购买文化产品,也可以在实地体验,不仅增加了消费者在当地食宿方面的需求,还可以促进有关纪念品的再次消费,进而达到由“输血”变成“造血”的转变,增强可持续发展。从实际情况来看,大众愿意接受非遗,也愿意购买有关非遗产品,只是非遗文化缺乏有效而全面的宣传和营销方式。借助网络就能提供全面而有效的宣传方式和营销模式,将非遗展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了解和接受非遗文化,促进非遗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并形成理想的继承和发展机制。
(三)利用高校对非遗进行传承
1. 地方高校的特殊使命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域文化血脉相连,它孕育、发展于独特的文化环境下,不仅贴近实际生活,贴近广大群众,同时也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紧密相关,拥有共识性和民族性特征。地方高校是研究与传承地域文化的教育中心,汇集了地域内广阔的资源,在传承地域文化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是传承和保护地域文化的重要阵地,担负着推动和引导地域文化发展的主要职责。高校将自身的优秀人才与科研优势相结合,对非遗进行系统性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并将其转换成教学内容,将学校教学与非遗文化相结合,将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向大众传播,是培养新的传承人的重要途径。高技能人才培养主要依靠各高职院校,他们担任的非遗工作能够借鉴传统的师徒、父子的传承方法,把现实要求、职业最新理念相结合,并不断进行创新,对原生态非遗进行传承和发展。
2.高校参与下的非遗传承与创新研究成果显著
目前,通过政府的大力提倡,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非遗逐步提升了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一步步实现了由“草根文化”转换为国家“文化象征”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民族文化基因”。非遗进校园,能加强与爱国主义教育、学科教学等方面的结合,利用校园文化的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有关非遗文化的活动,提高学生对非遗的了解和保护意识,打造非遗文化品牌,培养大学生群体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责任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应该被高高地放在让人瞻仰的位置,而是要将其与生活相融合,其不仅是地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更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高校在新时代环境下设立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自身的人才和科研为依托,利用教学资源的优势,不断转变办学模式和办学理念,把学生培养成综合人才。例如,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把非遗资源和学校科研资源进行有机融合,通过建立科研平台、优化教师队伍以及建立丰富的课程体系,挖掘出一条全新的人才培养道路。
三、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实用价值,更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是几千年积淀下来的艺术瑰宝。豫西地区非遗资源丰富,本文从豫西非遗服务“互联网+”平台构建的必要性入手,从构建“互联网+推广平台”、构建“互联网+营销平台”、利用高校对非遗进行传承几方面提出了豫西地区非遗保护与传承策略,希望相关研究者有所参考。
参考文献:
[1]白丽.文旅融合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职业教育中的传承探究——以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0(35):101-102.
[2]肖友.從民间剪纸看非遗的产品营销[N].中国文化报,2015-03-14(008).
[3]曹洋.非遗衍生品,为古老技艺注入活力[N].中国文化报,2014-12-15(008).
[4]贾吉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其传承问题——以乌市七坊街剪纸工艺为例[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06):270+272.
[5]魏迎涛.豫西民间剪纸艺术的区域性特色[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58-60.
[6]王蓓.陕西民间剪纸的创新与应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三门峡职业技术学校项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研究——以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项目编号:SZY-2020-047)。
(作者简介:段蕾,女,本科,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信息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非遗)
(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