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杰
程金城在复旦大学中文系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到故乡甘肃,在兰州大学任教。他在教授文学课程之余,又因地利而研究起马家窑文化来,并扩展到整个陶瓷艺术,写有这方面的专著。他知道我对中国古代美学感兴趣,曾多次邀请我到甘肃去参观马家窑彩陶文化,我也很想去长长见识,但都因杂事而未能成行。今年他又发出邀请,我想,我已年届八五高龄,再不去,以后怕要走不动了,于是下定决心,付诸行动。另一位甘肃籍学生林少雄,在上海大学任教,也对马家窑文化很有研究,亦写有专著。他怕我年老体衰,独自上路不安全,要陪我前往。这样,我们就在暑假开始时,于七月九日飞赴兰州,开始陇上之行。本来,在杭州师范大学任教的学生杜卫,也相约同行,打算一起走走、看看、聊聊,共同交流审美的感受,但因为临时有事,脱不开身,只好告缺了。
兰州是我旧游之地。四十年前,一九八一年纪念鲁迅百年诞辰时,兰州大学和西北师范学院(现为西北师范大学)曾联合邀请钱谷融先生、濮良沛学长和我前去讲学,主持其事的是兰大的吴小美教授和师院的支克坚教授。克坚兄还陪我们长途跋涉,到敦煌参观了莫高窟,并顺道游览了酒泉市、嘉峪关,以及玉门关、阳关遗址,过去在边塞诗中看到的景象,都亲身经历了一番,很长了些见识,也加深了对古诗文的理解。可惜我此次再游甘肃时,钱先生和克坚兄已经作古,小美则移居北京,当年曾将皮大衣借给我御寒的在西北民族学院执教的复旦同班同学乔惟森兄,也已过世多年。真是应了“物是人非”这句老话。
不过,用“物是人非”一语来形容我再次造访兰州的感受,也并不准确。因为兰州虽然还是老地方,但是市容路景却已是新面貌了。下机之后,在兰州机场所见之物,与四十年前大相迥异。当年我们下机时,只见机场一片荒凉,兰州大学的小汽车能直接开到停机坪上来接客,在到市区的路上,车窗外也是连绵的荒原;而这次下机后,所看到的机场,已是现代化的设施,相当规模,候机楼人来人往,很是热闹。金城自己开车来接机,归途只见很多路段旁边都是新造的楼房,虽然远距离看不到街面是否热闹,但显然已非荒山野岭了。及至市区,更是高楼林立,无异于江南大城市。上次我们住在兰州饭店,这是当时兰州最好的宾馆,但设备已经陈旧。金城说,现在兰州好的宾馆很多,兰州饭店已排不上档次了。我希望找个中等的住处,金城带我们到宁卧庄,是一个亭园式的宾馆,环境优美。只是我们仅住了一晚,第二天一早就启程到外地参观去了。
甘肃的地形是从西北到东南走向的狭长地带。上次克坚兄带我们游敦煌,是从兰州向西北走,走到靠近新疆地界;这次金城带我们参观马家窑文化,再加上我提出要看的麦积山石窟,则是从兰州向东南走,走到靠近陕西地界。上次是东道主包了一辆小吉普,这在当时 是很高的待遇了,但四个人挤得满满的,路况又很差,灰尘多,颠簸得厉害,三个客人中数我年纪最轻,旅途上当然要尊老谦让,不过当时年轻力壮,一路上充满旅游的喜悦,为新奇的北国风光所吸引,并不以为苦。这次是自驾游,车子的设备和性能都好,又有高速公路可走,当然要舒服得多了。一路上金城开车,少雄联络,当然也都很辛劳,因为我是老师,所以备受照顾。金城的车子是新的,副驾座可以放倒,成为躺椅,我经常躺着与他们聊天,聊得累了就睡觉。我的好处是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睡得着,所以容易恢复体力。不过,我已是耄耋之年,还能跟着他们到处参观,有时要爬山登高,自己也觉得不错。我不赞成给老年人定出许多条条框框,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行,来束缚他们的老年生活,却认为人虽老了,但精神上应该有所寄托,适性而行,这才是养老之道。我年届八十从头开始研究中国古典美学,不时写些审美随笔,并非想有什么作为,只是一种精神寄托而已,这样晚年生活可以过得充实一些。
我们出游的第一站是武山。那里有个景点叫水帘洞,牌楼做得很高大,不知与《西游记》里的神话传说有没有关系。不过我们的兴趣并不在此,进了牌楼里面,并没有去看水帘洞,而是直奔拉梢寺。这拉梢寺,据说是拉了树梢建成的寺院,故有此名。但我们已看不到庙宇,不知是怎样的建筑结构,岁月沧桑,剩下的只是一幅很大的摩崖浮雕,是北周时期的。北周有毁佛和崇佛的交叉历史,佛像保留下来实为不易。画面中央是释迦牟尼和两个菩萨,都还相当完整,释迦的慈祥,菩萨的纯真,都很吸引人。两侧还有十佛像,则是在石胎外面包着泥塑,历经风雨侵蚀,泥塑就剥落得厉害了,有些佛像只剩上身,而无下体,残破不全。这摩崖上有石阶和木架的残迹,想来当初是有建筑物遮挡的,而且还可攀登,但现在完全是露天了,恐怕会侵蚀得更快。
拉梢寺的摩崖壁塑
離开拉梢寺,直奔天水城。入住宾馆后,即有少雄的学生来访,带我们出去参观市容。天水是历史文化名城,是甘川陕三省的交通要冲,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前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李广曾经驻兵于此,有一家门楣上还写着“李广故居”的字样,它又是三国时期诸葛亮的接班人姜维的故乡,留有许多故事传说。现在的天水市有新旧两个城区,新区高楼林立,旧区则瓦房小院。我们是为访古而来,当然去的是旧区。但仔细一看,无论是瓦房民居,或是石板大街,虽然式样是老的,但材质却是新的。大概以前在城市改建时,把旧街旧房都拆掉了,后来悟到旧城的历史文化价值,这才重新打造一个。虽然式样照旧,但毕竟已非原物了。保存古迹和创建新城,的确是一对不容易处理得好的矛盾,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不能不面对。
可喜的是,现在的青年,很有些懂得保存和发展传统文化的人。少雄的学生带我们到一个文化馆去休息,承蒙主人热情招待,请我们喝罐罐茶。我的故乡浙江是茶乡,我是老茶客,却未见过这种罐罐茶,它是放在炭炉上烹煮而成,一小杯一小杯地分给客人饮用,有如闽粤一带的功夫茶。闲谈间,知道主人原来在上海经商,赚了一些钱后,就回到故乡天水来经营文化产业,想把天水的民间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介绍出去,所以承包了这个文化馆作为工作基地。当时正在办剪纸艺术展,主人说,展过之后,就推销出去,下一期再办别的展览。这工作虽谈不上轰轰烈烈,但细水长流,还是能见成效的。
天水的古迹很多,第二天上午我们参观了伏羲庙和南郭寺,吃过中饭,就直奔大地湾而去。大地湾是一片黄土坡,在这里发掘出了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石器和墓葬,测定下来,有五千年之久。文物工作者将出土的文物办了个大地湾博物馆。那天参观的人不多,讲解员仔细地给我们做了介绍。展品很有特色,最引我注意的有两件东西,一是人形陶罐,头部的造型很完整,很生动,在艺术上已是相当成熟了;另是一组字符,是比甲骨文还早得多的古文字,应是文字学史的新资料,不知有没有人专门加以研究、解读?
参观好展品出来,已是关门的时候。我们也转得累了,就在门口坐下来休息,少雄善于访谈,就与门卫老马聊起天来。这位老马先生做的是门卫工作,但却很有钻研精神,少雄提了许多专业性问题,他都能对答如流,谈出自己的见解。谈得高兴了,就带我们去参观发掘现场。那地方离博物馆不算太远,但要爬坡。我为他们的热情所带动,也跟着爬了上去。其实那里早已种上庄稼,不经人指点,已看不出是发掘现场,但仔细寻找,却还能找到一些细碎的陶片,看到一些古人的遗迹。因为流连的时间长了些,待下得坡来,太阳已经下山了。我们赶紧告别老马,驱车直奔麦积山而去。大概那地方太偏僻了,网上显示不出详细路况,所以我们走错了路,车子没有能上高速公路和国道,却在省道和县道上到处转,深更半夜,有点令人紧张。不过大家都还沉得住气,金城慢慢开车,少雄在网上找路,终于在半夜之前到达麦积山宾馆,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只是宾馆中除了夜班门卫,都已入睡,周围一片荒野,无啖饭处。好在我们在车子上吃过一些糕点,也就将就了。
第二天我们起得较晚,等我们赶到麦积山景点时,那里已经有很多游客。进得大门,远远看去,山体恰像一座麦堆,感觉这名字起得真好。但走近去,只见崖壁上都是石窟,它不是农家的麦堆,而是宗教圣地。据记载,这里开窟造像始于东晋,是僧人修行的地方,并非百姓游览之地,所以攀爬甚为不易。唐人杜甫在安史之乱时,从长安逃往蜀中,路过此处,作《山寺》诗,其中有云:“野寺残僧少,山圆细路高”,“乱石通人过,悬崖置屋牢”,可见其荒凉难走。现在则在石窟外做了多层钢铁栈道,而且外装栏杆,攀爬起来很方便,且没有什么危险了,我们就顺着人流,一层一层地往上攀爬。只是管理方为了保护雕像,并不是所有石窟都开放,虽然对我们单独开放了几个石窟,但也没有看到全部。这里的塑像,有北朝十六国如北周、北魏、西魏、后秦等时代的作品,也有隋、唐、宋的作品,时代不一,因而风格各异,丰富多彩。但我们只是匆匆行过,虽有导游的讲解,也无法仔细端详,更谈不上深入研究,所得的只是初浅的印象。使我感受颇深的是,这些雕塑,颇多生活气息,富有人情味,如第133窟的阿难像,第127窟左壁龛的左胁侍菩萨,都很贴近生活。连罗睺罗都塑得很平易近人,见第133窟的释迦牟尼与罗睺罗像。而这罗睺罗,在传说中却是凶神恶煞,林琴南在《妖梦》中就曾请出他来,攫食新文化运动者。他描写道:“行可三里许,忽见金光一道,远射十数里,路人皆辟易,言罗睺罗阿修罗王至矣。金光浓处,见王身长十余丈,张口圆径可八尺,齿巉巉如林,直扑白话学堂,撄人而食。食已大下,积粪如邱,臭不可近。”两者相比,天壤之别。
就这样匆匆看过,已经到了下午一点多钟。我们到停车场小饭店吃了点面食,马上开车赶路,目的地是陇西。
听到陇西这个地名,我马上想起小时候看见外公家的灯笼上写有“陇西李氏”四个大字。那时候我们老家县城,除了一条大街外,都没有路灯,手电筒又不普及,一般人家也买不起,晚上出门总是提着一盏灯笼来照明,所以印象很深。但我自幼就有叛逆精神,对有些事常持怀疑态度。我曾听历史老师说,李渊、李世民得天下后,曾封了一些功臣姓李;而自古多攀附者,非功臣而自称为陇西李氏者一定也不少。所以对外公的“陇西李氏”宗谱,也就颇为怀疑。我将这情况说给金城和少雄听,但他们都说,冒牌货虽然存在,但真的陇西李氏的确也很多,既然到了陇西,就应该去参拜一下,算是认祖。少雄说,他就是陇西人,“文革”期间,李氏祠堂改成小学,他就在那里读书,地方很大,值得去看看。次日上午,我们就去参观李氏宗祠。
大地湾博物馆中陈列的人形陶罐
大地灣博物馆中的远古文字
我在皖南参观过一些宗祠,雕梁画栋,三进开间,很是讲究。我以为李氏宗祠也不过如此而已。但进去一看,却出乎我的意料,其规模之大,超过一个小皇宫。我曾经参观过清朝入关前的旧宫和伪满的皇宫,都没有如此之大。李渊、李世民在这里也没有太高的位置,他们有塑像,但只与另一个姓李的皇帝一起,放在一个大厅壁后不起眼之处,最后一进大厅的主要位置供的是伏羲和女娲像,其次是老子李耳。伏羲和女娲是传说中华夏共同的始祖,没听说他们姓李,这里真正供奉的李氏始祖当是老子,门外广场上有个石坛,汉白玉石的围栏上就刻着老子的《道德经》。而且,到了这里才听说,李渊、李世民也不是正宗的陇西李氏,而是在打下天下之后,为提高宗族的地位而强贴上来的,可见陇西李氏地位之尊,而假陇西李氏数目之多。最后参观的是陈列室,只见墙上有一长卷,上写李氏宗谱,列朝列代以及现代名人姓李的都写上去了。
从李氏宗祠出来,我们离开陇西,到临洮去参观马家窑文化。
从陇西到临洮的途中,有一处叫渭源,是渭河的源头。金城停车下来,叫我们去参观渭河源景点。这景点只有一石材建构的大门,里面却空空荡荡,渭河的源头也无甚奇特处,我们看了一下,就上车赶路,傍晚到达临洮县。少雄有一个朋友在此工作,热情招待我们,第二天又陪我们参观奇石博物馆和马家窑文化博物馆。
中饭后离开临洮,途经和政县,顺路参观了那里的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当晚抵达临夏州,那里有一个更大的马家窑彩陶文化博物馆。据介绍,有六个大展厅,分布在两个楼层,总面积有三千零三十四平方米,展品有一千两百七十多件。第二天我们从上午一直看到下午两点,才出来吃饭,饭后又参观了八坊十三巷民俗风情地区,这才驱车回兰州,到达时已是八点多钟了,仍住宁卧庄宾馆。壸
麦积山第13 窟东崖大佛
麦积山第127 窟菩萨
马家窑文化距今四五千年,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迹。一九二四年为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肃临洮马家窑村所发现,因其与仰韶文化相近,故定名为仰韶文化马家窑期。一九四四年至一九四五年中国考古学家夏鼐到甘肃进行考古发掘,认为马家窑文化与仰韶文化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不宜并称,建议应将半山、马厂类型与之合并,统称马家窑文化,得到许多人的赞同,名称就此确定。
这个彩陶博物馆的展品,是从无彩的泥缽开始的,接着才出现了具有花纹与图形的彩陶。可见陶器的出现,最初是为生活实用的需要,继而才满足审美的要求。彩陶上的水波纹、平行线纹、网状纹、叶纹、蛙纹、旋涡纹、动物纹、锯齿纹、葫芦网纹,等等,显然也是参照生活中的实物而画成。可见原始艺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但也不能完全用反映论来解释彩陶图案,因为有的彩陶上画着太阳和女阴的符号、大肚青蛙的形态,显然另有寓意,这或者与古人的巫信仰有关。巫信仰是人类早期普遍存在的意识,中国也不例外。可惜我们对此研究得太少,将来是否可以作为彩陶研究的重要课题呢?当然,巫文化不仅体现在彩陶中,同时也体现在其他领域。
回到兰州后,我在此又停留了两天,参观了文溯阁四库馆、国学馆、碑林、甘肃博物馆、兰州博物馆,还有河滨公园等处。印象最深的,是文溯阁四库馆。
马家窑类型舞蹈纹陶罐
马家窑半山类型扩胸状神人纹陶罐
四庫全书是清朝乾隆年间奉旨编成的大型文库,后人毁誉不一。称誉者以为,它保存了中国的文化典籍,是为国宝;批评者指出,该套全书在编辑过程中,销毁了很多不合圣意的书籍,删掉不少违碍的字句,这是对中国文化典籍的严重破坏。现在则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被顶礼膜拜。这四库全书共抄写了七套,分藏在北京紫禁城、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沈阳故宫,以及扬州、镇江和杭州。历经战乱,损失很多。剩下来的,就更加珍贵了。一九五四年暑假,我到杭州旅游,在游孤山时顺便到浙江图书馆参观,刚好他们在晒四库全书,我还去翻阅了一下,后来管理严格,就不再有这种机会了。一九六六年十月,中苏关系紧张,沈阳的文溯阁四库全书搬到甘肃存放。后来他们在兰州北山九州台建造了新的文溯阁来储藏这套四库全书。金城是兰州知名文化人,托他的福,我们得以进入地库参观,那里是恒温设备,而且馆方从浙江订制来许多樟木箱来装书,十分考究。樟木最能防蛀,我们浙江人原来常用来打造家具,有钱人家女儿出嫁时,总要做几只樟木箱来装嫁衣。但现在樟木原材料已经稀缺,他们能搞到那么多樟木箱,真是不易,可见其对四库的爱护。
参观过这些主要景点后,我准备要回上海了。金城和少雄怕我太劳累,想留我休息几天再走。但我担心的是另一件事:高原反应。记得上次到兰州讲学时,最后几天突然感觉浑身乏力,拉肚子,吃不下饭,也不知是什么缘故,因为并不太严重,就没有声张,未敢惊扰主人。那次在兰州讲学后,接着还要与钱谷融先生一起到武汉大学讲学,所以是坐火车到郑州去转车的。车过宝鸡,所有的症状突然都消失了,只感到浑身轻松。这才悟到,原来我是高原反应。这次陇上之行,已届老年,体力当然不如当初,旅游时金城还特地买了氧气袋,放在车上备用,幸好没有用上。但我怕待久了会再次出现高原反应,所以还是见好就收,早日返沪为是。
七月十八日,我告别兰州,飞回上海。十天陇上之行,看得很多,囫囵吞枣,待回来再看些书籍,慢慢消化。
二〇二一年八月二十八日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