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娟 周华 刘玉洁 张秀敏 段红莉
【摘 要】目的:对中风后抑郁治疗,柴胡疏肝散应用效果进行观察。方法:样本98例,选自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均分两组,观察组用药柴胡疏肝散,常规组用药右佐匹克隆片、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比对疗效。结果:抑郁评分,观察组得分较低(P<0.05)。结论:中风后抑郁症可采用柴胡疏肝散进行治疗,效果良好。
【关键词】中风;抑郁;柴胡疏肝散;效果
中风在心脑血管疾病中,危害性、影响性均较高,因疾病群体以中老年为主,患者预后就恢复进程普遍较为缓慢,且并发症及后遗症发病概率较高[1]。中医治疗疾病采用辨证论治,通过分析发病机制给予患者治疗用药,其治疗作用及用药后疾病康复概率较高。以具有疏肝理气作用的柴胡疏肝散,对中风后抑郁患者行治疗,能够使患者抑郁情况得到充分改善,在疾病治疗中用药效果显著,可提高患者预后生活质量,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样本98例,选自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均分两组。观察组,男25例,女24例,共49例,年龄55岁~60岁,平均年龄(58.33±2.17)岁,病程1个月~3个月,平均病程(2.12±0.43)个月;常规组,男26例,女23例,共49例,年龄55岁~60岁,平均年龄(58.46±2.21)岁,病程1个月~3个月,平均病程(2.35±0.26)个月,未见差异(P>0.05)。
1.2 方法
右佐匹克隆片、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常规组:右佐匹克隆片:单次给药3mg,24小时给药一次,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单次给药10mg,24小时给药一次,患者服药时长共2个月。
柴胡疏肝散治疗观察组:柴胡疏肝散由白芍20g、柴胡20g,香附10g、枳壳10g、川芎15g、陈皮8g、甘草8g组成,清水500ml,煎制饮剂200ml,早晚各取100ml口服,服药时长共2个月。
1.3 观察指标
HAMD量表评测治疗前、治疗7d后、治疗15d、治疗30d患者抑郁情况,分值24分,高者抑郁明显。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评估结果比对,观察组疗效组间显著(P<0.05),见表1。
中风后抑郁的发生,多是在中风疾病影响下,患者精神、心理负担感加重所导致,因疾病干扰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语言表达能力、自理能力等,因此生活质量较既往明显下降,加之疾病所引发的痛苦感受,促使心理状态出现异常,由此导致抑郁症发病。
抑郁作为情感障礙类疾病,发病后除造成患者个人行为异常外,且在疾病长期影响下,人体组织器官功能将出现明显下降,造成不良机体感受,干扰患者生存质量。中医认为,中风后抑郁,是由中风所致肝肾亏虚为根本,引发气血阻滞、郁结、肝失疏泄,发病在肾经、肝经,因此,疾病的治疗应从疏肝理气方面入手,辅以活血通络,以此做到有效治疗[2]。柴胡疏肝散在中成药组方中,对肝气郁滞证具有针对性治疗作用,多应用于肋间神经痛、肝脏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治疗当中,组方由白芍、柴胡、香附、枳壳,川芎、陈皮、甘草等组成,柴胡、香附属君药,药性温和,主肝经,可通经理气,散淤止痛,具有活血、行气等功效,加入组方中,与柴胡、香附药性综合,能够调节肝经,散肝经淤[3]。芍药、甘草均为佐药,存养血、柔肝、散急等作用,对人体气血不足起到调节作用,陈皮作用于肺、脾经,理气效果极佳,枳壳可以理气宽中、行滞消胀,因此陈皮、枳壳合用,可调节经络,顺气行血,将上述中成药物合用,组成柴胡疏肝散组方,具有疏肝理气,活血止痛等功效。采用柴胡疏肝散对中风后抑郁症患者进行治疗,用药后,患者气滞血瘀症能够得到有效缓解,同时调节肝经,使肝气得以疏导,由此化解患者‘郁证,疏散情志,同时有效养血聚气,调节中风所致肝肾亏虚,从根本上对中风、抑郁起到有效治疗,以此加快患者康复进程,对患者抑郁、中风疾病具有良好治疗效果,提高其疾病康复概率,药用价值十分显著[4]。此外,柴胡疏肝散在中风后抑郁治疗中,药用安全性较西药更为良好,因组方中药物均属中成药物,毒副作用较小,因此,柴胡疏肝散在疾病治疗中,多重用药优势。
综上所述,柴胡疏肝散治疗中风后抑郁,疗效确切,疾病治疗效果良好,药用价值极高,建议对其进行使用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益伟,梁晖.柴胡疏肝散治疗肝气郁结证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8(23):44-46.
[2] 尤圆圆,刘泰.柴胡疏肝散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16(18):2638-2641.
[3] 袁锋.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8,30(8):1557-1559.
[4] 赵成巧.加味解郁通络汤联合柴胡疏肝散治疗中风后抑郁症效果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8,27(4):717-718.
基金项目: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课题(2018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