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了理解儒家服饰观对新时代青年着装理念的影响,通过文献梳理、实物考证的方法,首先探究了不同阶段儒家服饰观的文化内涵及意义。然后,对《光明日报》中近几年有关现代青少年着装、消费观念等文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儒家服饰观注重“文”与“质”并存,而现代青年却存在注重外形轻视内涵的问题。因此,如何帮助新时代青年形成既重视外在又注重内在修养的正确着装理念成为本文最重要的研究目的。同时,为提高全民服饰审美素养,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作出贡献。
关键词:新时代;儒家思想;服饰观;青年;着装理念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儒家经典服饰观对新时代青年着装与消费观念积极影响的研究”(QN202008282)研究成果。
本文以“儒家”并“服饰”为关键词在CNKI数据库核心期刊中进行检索,共得到十余篇文献,其中题目为“儒家思想与中国服饰文化”的文章被收录在清华大学主办期刊《装饰》中,它主要“阐述了儒家思想对中国服饰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且揭示了中国服饰所蕴含的深刻的美育品格。”[1]在《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中的“中国服饰文化与儒家道德观”[2]、《江西社会科学》的“儒家审美观及其对国人服饰审美的影响”[3]两篇文章中,前者以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和变化的影响为主题,后者是讲儒家审美文化对国人的服饰审美观和审美行为的影响。除此之外的11篇文献中,虽然都是在研究儒家文化对某个时代、民族的影响,但都未曾将儒家文化与现代人的着装理念作为研究对象。然而,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對不同阶段的儒家服饰观进行了总结分析,并且在中国权威报纸《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中搜寻近几年的相关案例及专业分析,发现新时代青年中存在不积极甚至是错误的着装理念。“文质彬彬”的儒家服饰观经过优胜劣汰保留至今,它既对服饰的外形有一定的见解,同时又重视着装者的内在修养,是新时代服饰观的典范。因此,本文在探讨新时代儒家服饰观的继承与发展时,重点阐述了服饰观对青年的启示,帮助青年认识到服饰观的重要性,做一名内外兼修的新时代青年。
一、儒家服饰观的产生与发展
儒家学说创始人孔丘是中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活动家,他提出“文质彬彬”的观念是整个儒家服饰观的核心。同属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浩然正气”;荀子的“衣服有制”等服饰观念,基本都是在“文质彬彬”的范畴下,进一步拓展开来的。
(一)孔子“文质彬彬”的服饰观
“文质彬彬”出自《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4]106“文”与“质”释义历来有多种疏证,但目前孔子所言的二字已在学术界得到了一致的认识。关于“质”,《论语·卫灵公》中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5]35孔子认为君子应以道义为做人的基础,将礼义贯通于万物,用谦逊的言语表达,以诚实的行动实践。孔子所言的“质”即人的内在所具有的道德品质与涵养。对于“文”则在《论语》中有不同的释义,但将其放在服饰观上去讲,“文”则指“文章”。古语中“文章”一词的释义与现如今截然不同,古代指服饰上的文饰或文采。后人可直指纹样或形式。“彬彬”,书中指文质相和谐即符合礼仪。由此得知,孔子的服饰观提倡内在修养与外在表现相互结合,以避免两者的进退不当,即如孔子所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孔子要求服饰还要因人的身份,穿着时间、地点、场合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切勿“贯甲胄而入宗庙”,作出不合时宜的着装行为。这在《礼记》《仪礼》中有非常具体的规定。
(二)孟子“浩然正气”的服饰观
孟子是孔子的继承者,他在孔子的思想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且更加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品质。在《孟子》中有:“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5]40-41“斋戒沐浴”既指人的内在品德修养,也指人的外在着装的典雅与整洁。孟子“浩然正气”的“气”是指人的品质、气质等。他提出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品质都可以通过其外在的着装等表现形式体现出来。追本溯源与孔子所言“文质彬彬”相统一,并且将儒家服饰观推向了更加成熟的阶段。这对于新时代青年的着装理念起到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告诫着装者,一方面不要盲目追求潮流而丢失人的内在品质,另一方面,要注意在合适的时间、地点选择恰当合宜的服饰装扮,这是对自己更是对他人的基本尊重,同时体现出自己的综合素养。
(三)荀子“衣服有制”的服饰观
荀子是先秦时期儒家思想最后一个重要代表。他所倡导的“衣服有制”强调社会秩序,包括上述提到的孔子、孟子的服饰理论,其都在直接提到或暗示服饰的等级制度,这有利于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昌盛。荀子的“衣服有制”主要针对各阶层人物身份的不同而定,其中存在着歧视底层重体力劳动者的含义。但是,荀子服饰观应该说更强调有序和有制,较之孔子、孟子来讲更具有创见性并对服饰制度的建设有一定的加强作用。
荀子重视“礼”的观念还是值得提倡的,他认为服饰的工艺水平会跟随社会的发展不断进步与创新。同时提到了“礼”的重要性,即无论工艺如何变化,都应以“礼”为前提,为“礼”服务。他所说的“礼”,既有儒家的主体思想,又有具体的秩序现实,至于孟子所说的工艺,当今中国的科技迅猛发展,不仅体现在火箭、高铁等硬件设施上,还应用在纺织材料等日常用品的制作方面。近些年来,服装工艺引进了3D打印技术,在应用材料和制作工序上也出现了高科技的辅助,让服装设计制作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益。这当然是值得可喜可贺的工艺发展态势。但是,在今日如何合乎“礼”的要求呢?实际上就是要结合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在运用高科技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创新、注重精益求精的精神,同时全国一盘棋,共同协作发展,这是儒家思想结合新时代中国发展产生的新理论。
二、新时代儒家服饰观的继承与发展
在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中,孔子注重用恰当的外在形象把内心特定思想情感表现出来,不越礼,不失态,又令人赏心悦目[6]。在《论语·乡党》中记载:“升车,必立正。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4]191描写了孔子坐车时的礼仪表现及注意事项,虽然这里涉及的只是极少一部分,但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尊礼守节的良好修养。这对后人起到了重要的榜样作用,其修养意识和社会品质是永远不会被时代所淘汰的。
(一)中国服饰观的演变
东汉时期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在《白虎通义》中提到衣服作用时说:“衣者,隐也。裳者,障也。所以隐形自障闭也。”[5]73-74极为显明地道出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着装理念,也就是说,中国人认为着装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将身体严实地包裹起来,不能够将形骸外露。因此,《礼记·深衣》中描述的“长毋披土,短毋见肤”的深衣受到了当时男女老少的喜爱(如图1)。穿着极为保守的服饰习惯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时期,只是盛唐时较为例外,由于隋唐时期,疆土辽阔,经济、政治等方面空前发达,特别是中外交流频繁,再加上人们的思想比较开放,所以才出现“大敞口领裙装”等较为开放性的服饰,但并未持续太长时间。紧接着宋代“程朱理学”泛滥,又迅速恢复了先前的服饰制度,即着装中规中矩。
清代末年以后,西服东渐形成趋势。20世纪后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服饰观上有了更多的转变,改良旗袍、高跟鞋、喇叭裤、蛤蟆镜等西方物品传到中国,迅速在中国年轻人中流行开来。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服饰观越来越开放。21世纪以来露脐装、破洞裤在街上屡见不鲜。服饰观的国际化是一种好的趋势发展,但因此也导致一部分年轻人对于新鲜事物不加思考进行追捧,只重视服饰的审美价值,即使价格已经超出自身的经济范围,导致青年形成畸形的着装理念。“过度消费”“提前消费”等消费意识形态也在青年消费者身上愈演愈烈,在《光明日报》中提道:“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到2020年,中国将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市场。”“奢侈风暴”在中国青年中一发不可收拾,“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一种畸形的消费意识形态已经在当代中国抢滩登陆,這是中国在当今世界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最严重的挑战与危机。”[7]因此,继承与宣传儒家服饰观、更理性地对当前错误消费意识形态进行批判是一项艰巨而有意义的任务。
(二)重视内在品质,做“内外兼修”的新时代青年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核心思想也为“仁”,即将自身的真切感情释放出来并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以此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展现精神与外界互通的力量。在当今文明社会,以人为本已成为了人类的共识,人们在精神、物质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着装者特别是青年人更加注重追求服饰之间的搭配,不断地满足自己的修饰本能和突显自我意识等。这是时代发展最正常不过的硕果,正如俄国作家高尔基所说,小鸟尚且知道梳理自己的羽毛,人为什么不关注自己的衣装呢?[8]
选择趋于时尚、流行的服饰,是大部分青年人对于自身的要求,与此同时,人们更要树立正确的着装理念——“文质彬彬”。新时代的青年人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中流砥柱,在紧跟时代创新潮流的同时,更要将外化表现与内在品质结合起来,使其共同进步与发展,以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做一个内外兼修的新时代青年。
(三)儒家服饰观对新时代青年的启示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形成了一国之风。现如今逐渐将物质与精神结合起来,将生活打造成了一种审美艺术。这恰恰与中国愈益繁荣昌盛的新时代有着直接的联系。这更要求在着装理念上达到一个很高的精神层面的提升。《光明日报》中曾对“邮轮旅游中公共礼仪”问题进行调查采访,一位资深旅游爱好者回答道:“在不同场合都应遵守相应的要求……着装方面,在晚宴、舞会、宗教场所、运动场所等不同场合要遵守着装的礼仪规范等。”[9]这一说法正是说明了公众对不同场合着装规范与理念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与提升。
事实上,一个地区人民的穿着特别是妇女的着装是最能体现经济水平的,现在放眼全中国几乎不存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地区。人民的生活有了保障,在服饰、艺术等方面的需求也随之不断提高,特别是年轻人的要求更高。如今的服饰时尚更是日新月异、变化万千,难免会形成眼花缭乱、迷失自我的情况。在上千种服装款式齐头并进时,人们更应该以“文质彬彬”的儒家服饰观来警醒自己。习近平总书记曾鼓励青年人“勇做时代的弄潮儿”[10],这是年轻人的使命与责任,但是在创新发展的同时还要复兴。“复兴”的是传统,更是中国古人的哲学思想和优秀品质,将其恰当地运用在新时代下的中国,无疑会对年轻人的着装理念产生良性作用,这正是对“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当代诠释。
三、结语
西方美学家黑格尔曾提到,美“这一概念并不处于片面的、抽象的、有限的境况中,而是与其客观存在融为一体。这种本身固有的统一和完整使美变得无限。”[11]对于外在显现的美,在《论语·述而》中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4]139的说法,这体现了君子乐天知命,俯仰无愧,心静自然舒坦。儒家服饰观“文质彬彬”同样需要内在美与外在形式的相互结合。这样的思想可以帮助新时代青年培养正确的着装理念,纠正注重外表而忽略内涵的错误思想。中国作为文化大国,更应该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继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孔子儒家思想,并将其思想与新时代中国发展相结合,提高青年的传统文化意识,明确我们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懈奋斗的信心与决心。
参考文献:
[1]孟桂颖.儒家思想与中国服饰文化[J].装饰,2006(6):44.
[2]诸葛铠.中国服饰文化与儒家道德观[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1997(6):1-17.
[3]郭东.儒家审美观及其对国人服饰审美的影响[J].江西社会科学,2011(11):61-65.
[4]孔丘.论语全集[M].陈才俊,编.北京:海潮出版社,2007.
[5]华梅.服饰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6]许丙泉.论孔子儒家思想与艺术人生[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82-87,96.
[7]刘士林.略论畸形消费意识形态[J].光明日报,2006-04-04.
[8]华梅.人类服饰文化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9]鲁元珍.邮轮旅游,公共礼仪不可忽视[J].光明日报,2017-02-07.
[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70.
[11]黑格尔.美学[M].寇鹏程,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6:216.
作者简介: 段宗秀,硕士,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