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亚辉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四川成都 611756)
我国作为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几个国家之一,在汶川大地震,玉树泥石流等灾害发生时当地居民及地方建设损失严重。2020年,在COVID-19 的影响下,后疫情时代如何建设具有抵抗高风险能力的安全城市成为人们迫切的希望[1]。
同时在城市外延式发展之下,城市中心许多老旧社区存在建设条件较差,空间容量不足,自身安全性不足等诸多问题。随国土资源部提出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率的总要求[2],对老旧社区改造中防灾空间的研究也成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社区防灾空间是为社区居民提供紧急、快速、就近、安全的避难场所;是避难人员紧急疏散或临时安置的安全场所;是避难人员集合并转移到固定避难场所的过渡性场所[3]。
美国是最早提出“防灾社区”概念的国家[4]。后日本提出“防灾生活圈”,强调围绕学校设置社区防灾设施,形成结构清晰、防灾资源合理分布的应急避险空间体系。瑞典提出的“安全社区”采用人车分流模式减少事故。而我国社区防灾空间研究是在建国后,且重点在城市防灾空间的设计优化及建设[5-7]以及城市防灾系统设计体系的适宜性指标[8],所以对社区小尺度空间领域的防灾问题还未深化研究,这是城市防灾规划所不能替代的[9]。
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如何让老旧社区的安全空间与城市防灾空间网络体系联系到一起为研究目标而展开。
我国老旧社区是在一定的地域、社会、时间中整体功能状态出现“综合性陈旧”的社区[10],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949 年初,受苏联规划理论影响,住宅多为“兵营式”“邻里单位”布局,后才将住宅围成不同院落形成功能多元、边界封闭、空间情感稳定的周边式街坊布局。1958 年左右,住宅以“小区规划”布局为主,在80年代城市人口突增,住宅开始垂直发展,高层住宅兴起[10-11]。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的住区规划为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注重环境建设,与初期相比环境品质明显提升,布局结构多样化[12]。
我国老旧社区更新历程如表1 所示。
从表1 看到,虽然社区更新进程中也在逐步完善社区空间安全系统,但社区安全空间的具体策略还不成体系,所以对老旧社区提前做好社区防灾空间的体系优化是刻不容缓的。
表1 我国老旧社区更新历程(表格来源:作者根据资料整理)
在构建社区防灾空间系统时,必须严格遵循科学合理的优化原则:①平灾结合原则。在平时,社区空间主要承载居民的日常活动及灾前防护等;灾害发生时,社区防灾空间需作为居民紧急疏散和消防救援的场所。即社区空间在选址、布局与优化过程中必须同时兼顾;②安全性原则。作为逃灾通道和避难据点的防灾空间,要保证空间的安全性,如确保周边建(构)筑物抗震能力强,不易倒塌,能避开高压线、燃气管道等危险源等;③因地制宜原则。各社区建筑物、道路、工程管线、等空间环境都不同,因此其灾害风险、空间分布等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具体的社区防灾空间系统优化中必须遵循因地制宜[13]。
社区防灾空间常结合社区广场、道路等开敞空间进行综合规划、利用和开发,形成以专项和非专项元素互相配合的社区防灾空间。
防灾空间专项元素:指在社区内专为防灾空间设置的元素,涵盖各类防灾系统的所有元素,这些具有不同防灾功能和防灾效力的防灾系统,统一形成社区防灾空间体系,如表2 所示。
表2 部分防灾系统的构成元素与指标内容(表格来源:作者根据资料整理)
防灾空间非专项元素:防灾空间非专项元素指具备防灾功能的一般性社区空间元素,如社区宅间绿地、地下停车空间等均可作为临时避难场所,难燃植被绿化带可作为火灾隔离带、社区低层服务中心可作为应急指挥中心等。对非专项元素在社区空间规划中需围绕“平灾结合”的原则合理处理,与专项元素相互协同构建完善的社区防灾空间。
(1)社区公共空间避灾能力不足。我国老旧社区空间大致分为围合式、并列式以及混合式三种,围合式社区公共活动空间虽然道路通行能力良好,社区中心集中,但整体空间衰败且多被杂物占据,避灾功能容量不足且增加了公共安全风险(如图1 所示);并列式社区公共活动空间集中性差、容量低,道路小于4m,限制了现在的消防救灾行为(如图2 所示);混合式社区各项环境空间多样,活动空间容量差异较大,整体呈现各属性空间避灾能力不一,相较于前两种更复杂(如图3 所示)。
图1 周边式社区(图片来源:网络)
图2 并列式社区(图片来源:网络)
图3 混合式社区(图片来源:网络)
(2)避灾场所分布不均匀。我国老旧社区多缺乏对应急防灾空间系统地规划和建设。在针对围合式、行列式、混合式三类老旧社区现存空间的调查中显示专项避灾空间分布严重不均衡、容量不足。其中围合式社区公共空间呈多中心分布,且环境差、占用现象严重,造成应急场所容量不足。并列式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多为宅间绿地改建,容量小。混合式社区中公共活动空间可作为应急场所,但无规律分布,造成分布不均衡。
(3)空间避灾系统导向性弱。在空间应急系统的通畅性方面,围合式社区道路与城市道路系统连接,其共空间连接性较好。但在引导性方面,但该类社区复杂的道路网系统影响应急系统的引导性。并列式、混合式两类社区在空间应急系统的通畅性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即社区公共活动空间、道路空间之间被占道,道路空间连接不畅,造成空间应急系统连接不畅。
(1)公共空间避灾能力不足原因。部分老旧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在“环境”“容量”上分配不合理,缺乏对应急空间的规划而引发社区公共空间应急能力不足。同时通过翻阅对老旧社区空间功能性的调查发现,居民占用公共空间自发建设的这一特殊性行为带来的消防隐患也造成了公共空间应急能力不足。
(2)避灾场所分布不均匀原因。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可利用性低多为引发老旧社区应急场所分布不均的原因。如在行列式社区中利用宅间绿地增补公共活动空间,但未考虑到其均等性,部分社区户外空间缺少公共活动场地等问题都是避灾场所均匀分布的限制因素。
(3)避灾系统导向性弱原因。空间结构不具有导向性,如围合式社区空间结构特点鲜明,但道路空间复杂,引导性较弱;并列式社区空间结构较清晰;混合式社区道路空间较为多样,影响社区居民的应急防灾。同时老旧社区空间结构在应急系统导向性方面的不足从根本上影响了应急系统的引导性。
合理的防灾空间规划能在灾难发生时快速为人们提供避灾空间和路径。首先选取连续多个老旧社区为研究区域,对社区内空间元素进行同类标识,形成专项防灾空间元素点阵和非专项防灾空间元素点阵,对避灾路径线性绘制分布图做出更优的通道系统。其次,依据人们在各阶段的行为进行统计对空间的避灾需求点进行布局设计。最后,对防灾空间形成的点阵图、路径图和人群避灾需求点叠加可得灾时人群所需空间及所需路径,从而设计出更优的社区防灾空间布局方案。
对防灾空间专项元素的建设配置排查是否齐全并再次加建,同时对既有的站点空间的位置、数量、宽度、剖面等依据前文原则和规范再设计,这一过程必须结合社区非专项防灾空间元素协调处理,运用社区更新理念在设计中让两空间元素相互兼容,增强社区整体适灾性的同时节省资源。
老旧社区中老年人与小孩居多,在面对灾害时的反应明显迟钝于年轻人,所以可以结合智慧城市理念,采用智慧设施装置,如一旦发生灾害,通过铺地颜色、引导牌等色彩变化、声音播放等提示引导人迅速通过正确的避灾方向找到最近的避灾空间。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很多既有老旧社区都存在防灾空间质量不够、分布不均、容量不足以及与当下时间人群的活动特征不一致等问题,所以老旧社区的更新更要加强安全空间体系。未来,我们将会频繁地面临各类灾害,所以,积极探索既有老旧社区对灾难的应对方法和措施,对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