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效果评估
——来自高新技术企业的证据

2021-10-09 05:03马卫华刘善敏吴秋花陈雄辉
科技管理研究 2021年17期
关键词:科技人员高新技术专利

马卫华,刘善敏,叶 衡,吴秋花,麦 穗,陈雄辉

(1.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2.广东省审计厅,广东广州 510630)

1 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创新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这期间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出台了大量的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政策文件和具体举措。若按照创新驱动发展实现程度的不同,划分为创新发展和全面发展两阶段的话[1],当前我国正处于创新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关键是科技创新,也就是通过促进自主创新高投入的科技优势转变为技术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因此,当前的研究应多聚焦于创新环境和创新投入是否促进创新主体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否促进企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

已有研究大多集中于创新主体的综合体、区域经济体的创新能力和企业创新能力等方面研究。一般从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社会贡献等维度建立创新能力指数来衡量区域经济体的创新能力[2],区域创新指数的创建有利于从宏观层面考察一个区域的创新能力,可以进行不同区域的比较研究,但不能区分各创新主体的具体创新能力。以企业为研究对象的创新能力研究,一类是通过上市公司研究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3-15];另一类是以多维度指标构建企业创新能力指数进行的研究[16-19]。两者的研究都未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视角展开,也未能较全面地反映市场主体中众多非上市公司的创新能力状况。

因此,本文以广东省部分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逻辑出发,按照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企业发展与社会贡献的思路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显示国家通过推行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取得了一定的政策效果,提升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通过本文研究可知,从创新环境营造到创新投入和创新能力提升再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个长期的过程,特别是创新能力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长期的政策推动,且应加强创新驱动发展政策实施效果评价,引导和规范资金使用;同时也可为其他创新主体在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效果研究时提供参考。

2 制度背景与理论分析

2.1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制度背景

2.1.1 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演进

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正处于起步阶段。2012年7 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首次明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一概念。党的十八大提出我国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中国未来的发展要靠科技创新驱动,而不是要素和投资驱动;二是创新的目的是为了驱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发展重心放在创新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系统阐述,强调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2016 年5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发(2016)15 号),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文件;十九大进一步提出:“要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十九大五中全会进一步确立“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这些都说明我国科技创新已进入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将迈入新阶段、站上新平台。

2.1.2 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路径

根据《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未来30多年我国将实现创新驱动的系统性变革,将按照“坚持双轮驱动、构建一个体系、推动六大转变”进行布局,构建新的创新驱动发展动力系统。

我国在具体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将在创新驱动发展路径“创新驱动基本格局——完善创新驱动机制——搭建创新驱动平台”的基础上[20],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特色,打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建立各层级创新平台,增强各主体的创新能力,最终辐射到实体经济的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体路线如图1 所示。

图1 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路径

从创新的主体来说,王珍珍等[20]研究发现美、德、日三国都高度重视企业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并制定了专门的扶持企业创新发展政策。而高新技术企业是企业创新的主力军,是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动力源。自2014 年我国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始,国家不断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截至2020 年6 月,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已突破20 万家。因此,对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用于企业实施效果的研究可以通过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驱动发展状况来窥见一斑。

根据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颁布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国科发火〔2016〕195 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流程是企业申请、组织认定、备案公告颁发证书、办理税收优惠。政府通过税收等政策优惠鼓励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但要获得认定必须同时满足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即增加创新投入、获得创新产出、提升创新能力。由此将形成创新投入、产出和能力周而复始的良性政策导向,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最终建成国家创新体系。

2.2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基本逻辑

本文以市场创新主体企业中的创新先锋——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检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用于该类企业的具体实施效果。根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路径的分析,可以归纳出政府通过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本逻辑是:(1)营造企业增加创新投入的政策激励环境。通过挂钩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资金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踊跃申报高新技术企业;(2)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制定相应的创新投入与产出指标作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企业出于利益驱动希望享有政府的税收资金等政策优惠,就要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而要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则要满足一定的创新投入、产出标准,以及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等条件;(3)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与创新能力的提升。打算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公司则会增加自身的研究开发和科技人员投入,以获得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带来企业专利数量的增加和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的提高,进而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4)促进企业发展和社会贡献。企业创新产出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将会带来企业价值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以及税收的增加;(5)实现创新目标。企业创新投入增加、创新能力提升、企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周而复始形成整个社会的创新文化及国家创新体系的建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当然这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具体逻辑如图2 所示。

图2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本逻辑

政府通过搭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平台,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具体实施路径之一。但这项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到底如何?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投入能否带来创新产出的增加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是否促进了企业的发展?这需要进一步的实证检验。本文尝试利用广东省部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

3 研究设计

3.1 样本来源

研究样本来源于广东省申报并已得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数据库。由于数据公开原因,获得数据库中2016 年3 000 家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研究样本。这3 000 家是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数据库中随机抽取,基本可以反映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基本情况。剔除数据不全公司后,得到有效样本量2 706 家,不包括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

申报企业由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公室组织专家评审小组采取申报材料和现场检查相结合方式,依照高新技术企业评审指标要求,最终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且企业的所有财务数据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数据来源真实可靠。

3.2 变量选择

(1)创新投入指标。创新投入一般指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数量和质量,借鉴现有文献以及数据可得性,本文创新投入采用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投入(LnR&D)、科技人员数量投入(Researcher)、科技人员人均研究开发费用(AVG R&D)以及研发费用是否加计扣除(R&D Deduction)等四个指标衡量。采用科技人员人均研究开发费用作为创新投入的替代指标,主要是从创新投入质量角度加以衡量,可以更为全面地反映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投入水平。

(2)创新产出指标。创新产出主要包括企业技术创新产出和创新产品产出两方面。本文采用高新技术企业当年申请的总专利数(Patent)、一类专利数(PatentI)、二类专利数(PatentII)以及当年新产品销售收入(Income)等四个指标衡量。一类专利是指发明专利;二类专利包括国内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外观设计专利等三种。创新产出方面重点关注一类专利和新产品销售收入,因为这反映了企业的实质性创新产出。

(3)企业发展指标。企业发展方面主要采用销售收入增长率(Growth)和企业所得税增长率(Tgrowth)衡量。

控制变量包括高新技术企业是否引入风险投资(Risk)、高新技术企业是否上市(Market)、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营业利润率(Profit)、衡量企业规模大小的净资产总额(Asset)以及企业成立年限(Age)等。具体指标定义见表1。

表1 变量定义表

3.3 模型设定

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路径:一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投入带来了企业的创新产出;二是企业的创新产出促进了企业发展。为了评价这两个阶段的政策实施效果,构建如下模型:

模型1 主要验证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投入是否带来企业的创新产出。其中,Innovation output 代表创新产出,具体为高新技术企业当年申请专利的总数(Patent)、一类专利数(PatentI)、二类专利数(PatentII)以及高新技术企业当年新产品销售收入(Income);Innovation input 代表创新投入,具体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费用投入(LnR&D)、科技人员数投入(Researcher)、科技人员人均R&D(AVG R&D)以及研发费用是否加计扣除(R&D Deduction);控制变量Control 有高新技术企业是否引入风险(Risk)、是否成功上市(Market)、营业利润率(Profit)、净资产总额(Asset)和企业成立年限(Age)等。为了进一步验证创新产出是否促进企业的发展,构建如下模型:

其中,Co Growth 代表企业发展能力,具体为企业销售收入增长率(Growth)、所得税增长率(Tgrowth),其余变量与前文一致。

4 实证检验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由表2 可知,在2 706 家样本企业中,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支出差异较大,最大的年均8 858 万元,最小的12 万元,具有明显的企业规模差异;研发人员投入最多的有261 人,最少的才3 人;科技人员人均R&D 均值为年10.64 万元。从企业创新投入指标看,公司之间差异较大,可能与公司规模大小有关,所以在回归时应控制企业规模的影响,也可以按不同企业规模分样本回归。

表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企业的创新产出方面。样本企业平均专利申请量为24.39 个,最小值为3,最大值为261;而一类专利数、二类专利数均值分别为0.899、9.082 个,说明高新技术企业的专利主要集中于二类专利研发,这或许与为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有关。新产品销售收入均值7 875 万元,中值2 299 万元,最小值为332 万,最大值为23 亿元。也具有典型的规模差异。

企业发展方面。样本企业中企业销售收入增长率均值为33.2%,有500 多家企业销售收入负增长。企业所得税增长率均值为55.1%,主要是由于极值的存在,上年所得税为负下年转为正的所致。

除了124 家企业引入风险投资外,其他企业都没有引入风险投资;样本企业中包含69 家上市公司;488 家企业营业利润率为负;企业成立年限均值为8年左右,中值9 年,数据呈现左偏分布。

各主要变量间的单变量相关性方面(由于篇幅原因,这里不提供图表)。创新投入指标LnR&D、Researcher、AVG R&D、R&D Deduction 分 别 与 创新 产 出 指 标Patent、PatentI、PatentII、Income 在Pearson 检验中均呈显著正相关。但创新投入指标(LnR&D、AVG R&D)与企业发展指标销售收入增长率(Growth)、企业应交所得税增长率(Tgrowth)均呈显著负相关,而Researcher、R&D Deduction 与Growth、Tgrowth 均不显著,表明创新投入对企业发展负影响或没有影响。创新产出指标与企业发展指标之间也是显著负相关或不相关。这可能与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对企业发展是个长期影响作用有关,同时也可能说明我国目前正处于创新投入驱动创新产出阶段,对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正面影响需要长期的投入与产出的循环推动。另外,本文VIF 值均小于10,表明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4.2 多元回归分析

4.2.1 企业创新投入对创新产出的影响

由表3 可知,企业的研发费用投入会带来企业创新产出的增加,且均在1%水平上显著。研发费用投入对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产出和新产品销售收入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这与已有文献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也与国家倡导建立创新型国家要从研发费用投入开始的理念相一致。

另外,从表3 还可得到,高新技术企业规模越大,创新产出越多;上市公司的创新产出要高于非上市公司;但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产出与其盈利能力和是否有风险投资参与无关。另外有意思的是,创新产出与企业成立年限显著负相关,说明企业的创新产出和创新能力一般在企业刚成立的前几年表现更为激进,这时若得到较多的政策扶持,将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更为有利。

表3 研发费用投入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

表4 所示科技人员投入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与研发费用投入的影响基本一致,因为都是从研发投入的数量角度考察,且研发费用投入一般与科技人员的投入正相关。

表4 科技人员投入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

为了从创新投入质量角度考察其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表5 采用科技人员人均R&D 与创新产出指标的回归检验。可知,科技人员人均R&D 与一类专利数、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显著正相关,但与二类专利数显著负相关。说明科技人员人均研发费用的投入有助于高新技术企业实质性专利的增加,而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和软件著作权专利的获取可能与此关系不大。因此,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投入的衡量采用科技人员人均R&D 指标可能更为有效。

表5 科技人员人均R&D 对创新产出的影响

表5(续)

加计扣除研发费用,即增加费用而减少了应纳企业所得税税额,因此,可以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由表6 可知,R&DDeduction 与创新产出指标均在1%水平显著相关,表明国家实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产出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表6 研发费用是否加计扣除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

4.2.2 创新产出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最终作用点是驱动企业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本部分检验创新产出是否促进企业的发展。

回归结果如表7 所示,高新技术企业一类专利(PatentI)和新产品销售收入(Income)与企业销售收入增长率(Growth)显著负相关;新产品销售收入(Income)与企业所得税增长率(Tgrowth)负相关。其他指标均不相关。说明企业的专利和新产品销售并没有带来企业销售收入的增长,可能的原因有:(1)从专利和新产品销售转入企业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而我们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采用的是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当年,时效性没那么快;(2)在研发投入获得专利的过程中,研发费用支出较大,影响了原主营产品的生产。另外,新产品刚进入市场时,推广费用较大,消费者接受新产品需要时间,从而降低企业销售收入增长率;(3)研发专利到产业转化需要众多条件,有些科技成果并不能快速地转化为产品的生产与销售。

表7 创新产出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4.3 稳健性检验

创新投入对创新产出的稳健性检验。我们采用研发费用投入强度代替研发费用支出,即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回归结果与上述结论一致。

创新产出对企业发展的稳健性检验。研发费用和科技人员人均研发费用投入与企业销售收入增长率显著负相关;科技人员人均研发费用与企业所得税增长率负相关;其他指标均不显著。回归结果与创新产出指标的回归相一致。另外也将部分创新投入、创新产出指标共同对企业发展进行回归检验,以及将创新产出作为中介效应进行回归检验,其结论都基本与上述一致。

5 进一步分析

5.1 按不同企业规模分组回归

由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可知,企业的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的规模差异。一般来说企业规模越大,资金实力越强,对企业研发投入更为重视,因此应该有更多的创新产出。根据一般的划分依据,本文将销售收入小于等于500 万的定义为小规模企业,销售收入大于500 万的定义为大规模企业。考虑到论文篇幅问题,这里只披露研发费用投入(不同企业规模的科技人员数量投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回归结果与研发费用投入结果相类似)和科技人员人均R&D 对创新产出的影响(以下相同)。关于创新投入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因其回归结果与总样本的回归结果基本一致,故未在正文中加以披露。

从表8 的(2)(3)列可知,小规模企业组的研发费用投入与一类专利之间不相关,与二类专利在5%显著性水平上相关。表明相比二类专利,一类专利的质量更高,研发难度更大,需要投入更多的研发经费,而小规模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源有限,其更倾向于二类专利的研发。

表8 不同企业规模的研发费用投入对创新产出的影响

通过大小规模企业LnR&D 的回归系数对比可知,大规模企业组的回归系数均大于小规模企业组,且通过组间系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表明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费用投入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具有明显的规模差异,这可以为实务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由表9 可知,在两组不同规模企业组中,科技人员人均R&D 与专利总数都呈显著负相关,这应该受到人均R&D 与二类专利负相关的影响。而从两组不同规模企业组的人均R&D 与创新产出的回归系数对比来看,大规模企业组的回归系数只是略大于小规模企业组的。且这种差异未通过组间系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也就是说若按照创新投入数量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则应考虑企业规模因素;若按照创新投入质量(科技人员人均R&D)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则不用考虑企业之间的规模差异。换句话说,若政府按照创新投入数量进行补贴的话,则尽量倾向于大企业;若按照创新投入质量进行补贴,则不用考虑企业规模差异。

表9 不同企业规模的科技人员人均R&D 对创新产出的影响

5.2 按不同行业分组回归

在2 706 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先进制造与自动化行业753 家、电子信息行业840 家、新材料行业443 家、高技术服务行业219 家、生物与新医药行业138 家、新能源与环保等其他行业313 家。由于这些行业都属于高新技术行业,回归结果差异不大,故选取样本量较多的先进制造与自动化、电子信息两个行业的企业进行实证检验,以验证创新投入对创新产出的影响是否具有行业差异。

由表10 可知,先进制造与自动化、电子信息两个行业的企业研发费用投入与创新产出指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总体样本的回归结果相类似。从回归系数来看,电子信息行业的回归系数均大于先进制造与自动化业的,但不存在明显地组间差异。也就是说研发经费的投入对企业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在先进制造与自动化和电子信息行业没有显著差别。

表10 不同行业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对创新产出的影响

表11 的回归结果显示,先进制造与自动化行业中科技人员人均R&D 与专利总数、一类专利、二类专利均不显著相关,只与新产品销售收入显著正相关。这说明在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领域的创新活动,可能资金需要量大,需要较长的创新持续期,专利获得较难。

表11 不同行业企业科技人员人均R&D 对创新产出的影响

在电子信息行业,科技人员人均R&D 与一类专利、新产品销售收入显著正相关。这可能与现阶段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态势紧密相关,国家大力扶持电子元器件、芯片业的发展,推动企业创新产出的增加。对比表10 的回归结果,再次说明使用科技人员人均研发费用指标比单纯使用研发费用总额来衡量企业创新投入更为有效。

本文也对443 家新材料行业的样本公司进行了回归,其结果与先进制造与自动化行业的基本一致,这里不予反映。此外,按照企业注册类型(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公司)进行分组回归,研发费用投入对创新产出的影响与总体样本一致,都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科技人员人均R&D 与创新产出的关系,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境外公司组的科技人员人均R&D 与一类专利和新产品销售收入显著正相关。股份有限公司组的科技人员人均R&D 只与新产品销售收入正相关。没有体现出企业注册类型方面的差异性。

6 总结与启示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成为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整体战略之一,也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举措。那该项战略的实施效果到底如何?本文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视角,分析其具体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路径,并利用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部分数据实证检验其实施效果。得到如下主要结论:

(1)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平台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具体路径之一。国家通过打造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平台,促使企业增加创新投入、获取创新产出、提升创新能力,最终推动企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

(2)目前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促进企业增加创新投入,获得了创新产出,但创新投入、创新产出的增加在短期内未促进企业的发展,这需要政策的长期贯彻与执行。

(3)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投入的衡量,采用科技人员人均研发费用指标更为有效。创新投入的衡量主要有研发费用、科技人员数等数量类指标和科技人员人均研发费用的质量类指标,从前文的回归结果可知,科技人员人均研发费用指标更为有效地反映了企业的创新投入。

(4)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创新投入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具有明显的企业规模差异。并且是研发费用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具有规模差异,而科技人员人均研发费用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则不体现出规模的差异性。另外行业之间和企业注册类型之间的创新投入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差异不明显。

本文至少还存在以下不足:(1)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数据来验证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效果,可能有失偏颇;(2)本文的样本量较少,且只是高新技术企业2016 年的认定数据,可能对回归结果有影响;(3)对于企业发展方面的检验,采用的是2016 年相对于2015 年的销售收入增长率和企业所得税增长率,是一个短期衡量指标,不能反映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对企业长期发展的贡献。因此,接下来可以通过获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全样本数据,进一步完善本研究。

猜你喜欢
科技人员高新技术专利
声 明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高新技术在跨境并购中的价值评估
贵州省2019年高新技术企业增长40%
全省前三季度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1.6%
北京科技人才拥有指数全国最高
科技人员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内蒙古将每年选派科技人员到边疆贫困地区服务
2007年上半年专利授权状况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