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秀莲
(厦门市第五医院,福建 厦门 361101)
研究表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主要由于病毒感染导致[1]。从致病因素的角度分析,病毒感染是导致小儿群体出现病毒性心肌炎的重要诱因,其中,登革热病毒、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水痘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狂犬病病毒等均被证实与该病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2]。此外,近年来,随着医疗研究工作的不断发展与深化,部分研究表示,辐射与激素药物也是诱发改变的重要因素。研究人员表示,为了帮助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合理实现健康的有效保障,医护人员在护理工作中能积极做好对于传统护理模式的探究[3]。针对这一问题,近年来,大批医护工作者结合临床护理经验提出了采用家庭协同式护理干预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进行护理的构想,现将相关护理模式的应用情况报道如下。
在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期间医院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中选取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列表将其分为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纳入标准:(1)患儿家属对于研究内容知情同意;(2)患儿精神状态良好,可以有效实现与医护人员的沟通交流。排除标准:(1)患儿伴有恶性肿瘤;(2)患儿伴有其他器质性疾病。
1.2.1 对照组 行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内容如下:(1)做好患儿体征的密切监测。(2)严格遵照医嘱进行相关药物的合理使用并对药物使用剂量进行核对。(3)在患儿入院时积极对其及其家长进行入院注意事项的相关说明,从而帮助患儿及其家长更为充分地了解病房环境,为其有效规范自身行为奠定基础。
1.2.2 研究组 行家庭协同式护理干预,主要内容如下:
(1)日常生活教育指导:相关研究表明,在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应积极就患儿及其家属进行日常生活指导。在此过程中,为了有效确保相关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医护人员应组织患儿家属参与相关教育工作,从而合理推动家庭协同式护理干预的落实,为患儿医疗健康知识掌握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
(2)饮食健康教育指导:在饮食问题上,医护人员应结合患儿实际情况为其制定科学的膳食计划,从而帮助患儿进一步实现对于新鲜果蔬的食用并确保维生素的合理补充,避免病情的进一步加重。在这一问题上,通过合理推动家庭协同式护理干预的落实,医护人员可以组织患儿家长对于相关饮食方案进行监督与执行,继而确保患儿饮食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3)医疗健康知识教育:在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应积极结合患儿实际情况就病毒性心肌炎的相关知识进行说明,从而帮助患儿及其家属进一步实现对于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疾病的充分了解与合理认识。在这一问题上,由于患儿健康知识水平相对偏低,因此,医护人员应积极引导患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将相关知识向患儿进行渗透,从而确保患儿可以实现对于相关内容的充分了解。
(4)心理健康教育:在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应积极做好与患儿之间的情感交流,同时引导患儿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对其给予情感支持,从而帮助患儿实现对于负性心理的合理疏导,引导其实现康复信心的建立与完善。
本次研究将患儿医疗知识掌握水平、心理状态、护理依从性作为评价标准。其中,医疗知识掌握水平采用相关问卷进行测评,满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掌握水平越好;心理状态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与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估,得分越高表示患儿心理状态越差;护理依从性依据患儿在护理过程中的相关表现分为依从、一般依从以及不依从。
选取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工作,在此过程中,使用±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使用n(%)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对于患儿数据差异,以P<0.05证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儿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基本资料比较[n(%)/±s]
表1 两组患儿基本资料比较[n(%)/±s]
组别研究组对照组χ2/t值P值例数(n)60 60男女40(66.67)35(58.33)0.889 0.346 20(33.33)25(41.67)0.889 0.346年龄(岁)5.69±0.21 5.79±0.25 2.372 0.019
在医疗知识掌握水平掌握情况方面,经护理,两组患儿均有所提升,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医疗知识掌握水平比较(±s,分)
组别研究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n)60 60护理前35.17±2.56 35.21±2.55 0.086>0.05护理后80.25±3.56 72.58±3.71 11.555<0.05
在心理状态方面,经护理,两组患儿的心理状态均得到了改善,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心理状态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儿心理状态比较(±s,分)
组别例数(n)SDS SAS研究组对照组t值P值60 60护理前46.43±3.51 46.44±3.49 0.156>0.05护理后20.11±1.74 26.75±1.69 21.204<0.05护理前46.61±3.54 46.58±3.61 0.046>0.05护理后20.87±2.12 27.01±2.14 15.789<0.05
在护理依从性方面,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护理依从性比较[n(%)]
近年来,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协同作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在我国的发病率出现了大幅升高的趋势,对小儿群体身体健康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与威胁。总的来看,该病主要由于病毒感染导致[4]。在护理过程中,通过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人员表示,基于传统护理模式下,医护人员所采用的护理工作相对较为笼统,不利于患儿实际需求的合理满足[5]。针对这一问题,大批医护人员结合临床护理经验针对患儿护理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旨在进一步实现患儿护理水平的合理提升[6]。实践表明,在护理过程中,通过家庭协同式护理干预的开展与落实,医护人员可以引导患儿家庭更为充分地参与到护理工作中,对于患儿医疗健康知识理解质量的提升具有良好的促进意义[7]。与此同时,相关数据表明,基于这一护理模式下,患者家长可以有效扮演患儿的引导者,对于其情感需求的满足具有良好的导向性作用,继而有效实现患儿对于不良心理状态的自我调节[8]。
本次研究表明,通过家庭协同式护理干预的应用,医护人员可以帮助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进一步实现医疗知识掌握水平的提升,对于其心理状态的优化与护理依从性的提高具有良好的推动价值。与此同时,基于这一护理模式下,患儿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可大幅提升。
综上,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护理工作中,为了进一步实现患儿护理水平的全面提高,医护人员应积极做好对于家庭协同式护理干预的合理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