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节目的核心把关人,是一档电视节目质量好坏的关键所在,也是语言规范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角色。作为主持人,应自觉肩负社会责任,在突出节目的同时,也要通过强化自身综合能力与素养来彰显个体特色,加强语言规范与文化传承。本文重点探讨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规范与文化传承相关问题。
【关键词】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规范;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5-111-03
【本文著录格式】王京.试析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规范与文化传承[J].中国民族博览,2021,08(15):111-113.
随着我国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加深,普通话早已成为通用和规范语言,电视媒体是文化传统的关键途径,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能力与水平直接影响节目吸引力、感染力,也直接影响节目的收视率,更是语言传播文化的重要桥梁,由此可见,主持人语言表达至关重要。接下来,谈谈对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规范与文化传承的几点思考。
一、电视节目主持人发展相关概述
主持人是一档节目的编辑者、把关者,要想保证节目的品质,就必须仔细阅读、严格审查新闻内容,注重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规范性和实用性,利用各种语言表达方式来引导受众对节目语言的理解和掌握,尽可能防止出现因为表达不到位而引起各种歧义现象,如此来突出电视节目的亲和力、感染力,引发受众强烈的情感共鸣。相反,如果电视节目主持人存在用词不当、滥用成语俗语的问题,那么会严重降低节目的权威性和价值,引发受众的不满。甚至有少数相亲情感类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过程中,因为自己主观偏见的存在而对嘉宾、观众进行方向引导,更甚者会利用不当、不雅言辞来宣传自己的愤恨和不满之情,如此会引发观众树立错误的认知、导致节目发展方向有所偏颇,如此不仅影响节目的健康长远发展,更会在社会上引发不良影响[1]。其次,电视节目主持人需要全程参与节目制作过程,全方位、多角度来进行正确的节目定位,正确领悟编导们的创作意图,真正领悟其中的内核,进而运用与节目方向、定位相符的语言风格,运用极具感染力、渗透力的语言来提高电视节目的品质。另外,电视节目主持人还充当着引导者、示范者的身份,因此,语言表达更要严谨、规范,并且随时要结合电视节目具体需求来调整语音、语调和语速,在语言中渗透正确的情绪情感,进而引发受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增进电视节目和受众的感情,彰显语言的魅力与艺术性,促进电视节目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发展现状
从大量的市场调研来看,现阶段电视节目主持人大多能够利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进行主持,且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但同时也存在用词不当、发音不标准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视节目品质[2]。具体分析如下。
(一)具有风趣幽默的语言、随机应变的能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我国广播电视市场不断放开,电视节目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壮大,且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大部分电视台为了增强市场竞争能力、适应广大受众多元化的需求而不断创新发展。目前市场上很多电视节目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开始明确了节目定位、节目主持人也开始纷纷立足于节目实际发展情况来不断调整和优化自己的语言表达,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塑造了自己的电视节目品牌,增强节目感染力、亲和力和社会影响力的同时,也能凸显电视节目主持人文化传承的功能。电视节目主持人经过长时间的锻炼,随机应变能力、抗压能力不断增强,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来控制节目整体发展节奏,进而推动电视节目健康长远发展[3]。如,新闻类电视节目主持人为了掌握事件发展最新进展,多会到事件现场进行采访,但现场具有较大的突发性、不可控制,这就要求主持人能够在短时间内结合具体进展来突出重点。如,综艺类节目主持人往往需要根据节目实际发展来控制节奏、引导节目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其次,电视媒体还应具备捕捉关键镜头、提取核心信息的能力,需要站在客观的角度,为广大受众提供全面、客观真实的事件信息,旨在为受众创造切身感受、身临其境的感受。最后,电视节目主持人多经过长时间的系统训练,他们多具有风趣幽默的语言能力,且能够根据节目的定位来不断调整自己的语言表达,根据节目需求来选择语言表达风格,引发受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并充分调动受众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存在用词不当、发音不标准等问题
现阶段,不少电视节目主持人多存在用词不当、发音不标准等语言能力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电视节目的权威性、严肃性,进而影响节目收视率、市场影响力。因为知识结构、文化水平的影响,少数主持人也存在无法润色电视节目稿的能力,如此使得主持人的语言表达比较枯燥、单调,语言存在浅显性等劣势,导致电视节目难以朝着更深层次发展。少数主持人因为不具备丰富的词汇量储备,使得语言表达不精准、不到位,甚至出现词不达意等问题,如此会使得广大受众无法领悟主持人的意图,甚至会出现歧义,扭曲了节目本应该传达的思想和意图,导致受众朝着错误的方向去思考,如此会大大降低电视节目的感染力、吸引力,进而降低节目收视率[4]。其次,不少主持人在随机应变的时候会发生语句不通顺、滥用成语俗语等问题,使得语言表达歧义性强,更甚者会引发受众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导致受众出现反感、抵触心理,严重削弱了节目的权威性、严肃性。值得一提的是,少数节目主持人的主持过程中会不自觉或者刻意将方言渗透到电视节目主持中去,如此引发受众难以对电视节目树立正确的认知,难以引导受众进行规范标准的语言表达,甚至不利于文化的有效传承[5]。
三、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规范与文化传承的辩证关系
文化传承是电视媒体的核心功能之一,简言之,就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电视节目主持人履行这一功能时的主要方式就是利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达。不难发现,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规范与文化传承息息相关[6]。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普通话发音标准和文化传承的关系
我国汉字文化博大精深,存在大量的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和多音字。同时,汉字也会由于偏旁部首、读音、场合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意思。电视节目主持人是语言的重要传播者,应高度重视规范汉字发音,通过标准的发音对广大受众进行正确的示范。我国《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中明确规定普通话一级水平应做到:“朗读和自由交谈时,语音标准,词汇、语法正确无误,语调自然,表达流畅。”由此可见,作为电视节目主持人必须完全掌握所有汉字的读音,切忌在主持过程中出现汉字发音错误等问题。如,将“给予”读成“gei yu”,将“着想”读成“zhao xiang”等,如果不及时纠正错误的读音,那么错误读法传播越来越广,误导大众,又岂会不误导处于识字阶段的青少年群体,进而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产生不利影响[7]。
(二)方言和网络用语的过度使用不利于文化传承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与日俱增,网络流行语盛行,如,“奥利给”“爷青回”“打工人”等这些网民们共同产生的表达方式波及范围广泛,甚至存在如果不懂这些词语的意思就会被嘲笑的问题。网络流行语的运用是电视节目与时俱进的重要体现,能够增加受众的喜爱程度。值得一提的是,如果电视节目一味追求亲和力而过度使用网络流行语,那么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拉低电视节目的档次和水平,同时网络用语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传统语法的混淆,如此会增加受众的误解,进而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不少电视节目为了追求地域效果而运用方言主持,这虽然会让节目变得接地气,但是,主持人所说的方言并不是地道的方言,与当地老百姓的方言还存在一定的差别,因为不少方言的使用方法违背了汉语使用规则,如果在电视节目上加以运用,会让受众,尤其是外地受众混淆,进而不利于汉语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8]。
(三)语言倾向性会不利于文化传承
主持人在主持节目过程中会加入一些评论性语言,在提高节目灵活性的同时,也体现了主持人的理论素养。在节目主持过程中渗透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有利于将语言与文化深入融合在一起,进而优化文化传播效果,对受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电视节目主持人在发表自己见解的同时应注意措辞,切忌有所倾向性,语言表达应公正、客观,切忌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以影响受众的认知[9]。如,在评价“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时,主持人切忌直接表达自己的喜好,切忌直接用肯定或者否定的语言来评判这一历史人物,否则受众会认为这是节目传达的正确态度而无条件相信,并对历史存在误解,进而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由此可见,作为电视节目主持人,在主持时一定要立足于具体史实之上,坚持有理有据有节,引导广大受众树立正确的认知。
四、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规范与文化传承的具体对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难度系数,广播电视媒体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媒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电视媒体拥有广泛的受众群体、影响力惊人,能够将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同时,也可能会无限放大错误,导致不可挽回的损失[10]。电视节目主持人是电视媒体的“发言人”,与文化传承密切相关,加强对主持人的语言规范对文化传承工作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一)加强对主持人普通话水平测试
主持人普通话水平直接影响电视节目文化传承功能的发挥。基于此,相关部门应定期组织测试电视节目主持人普通话水平[11]。创新采用集中测试、分批次测试等方法,也可利用考试、比赛等方式进行,对优秀者予以一定奖励。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表彰那些表现突出的主持人,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其次,对测试不达标的主持人,要进行一定的惩戒,甚至可将普通话测试纳入裁员的衡量标准。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提高电视节目整体品质,还能引导主持人高度重视普通话训练工作,引导主持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运用规范的语言来主持节目,并对主持人在文化传承中的身份树立正确的认知,进而自觉肩负传承文化的重任。
(二)提高主持人传统文化素养
主持人的言行举止能体现其文化素养,其不仅代表节目形象,更代表电视台形象,肩负着向受众传递知识、信息和技能的重任[12]。若主持人传统文化素养偏低,不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那么在日常工作中多会发生常识性错误,如此会影响节目和电视台形象,更会让受众误解,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基于此,主持人应注重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素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致力于成为一名“杂家”,熟悉各行各业知识,增加文化底蕴,在评论人和事时始终秉承公正、客观的理念,进而对文化传承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增强辨别能力
主持人在运用网络流行语时应提高对这些流行语的辨别意识和能力,积极使用那些容易理解、文明规范的词语、短句,如,“奥利给”,如此有利于提高节目灵活性、活跃氛围,帮助受众提高文化理解能力,提高文化传承效果。但切忌运用那些不雅、难理解和意思含糊的词语,如,“累觉不爱”,这些词语不符汉语使用规则,受众无法理解和接受的同时,也不利于文化传承发展。其次,在运用方言时要符合规范,摒弃那些违背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的方言,切忌对受众产生误导,如此有利于方言文化的传承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规范与文化传承息息相关,作为主持人,应提高自己的要求标准,增强规范语言的意识与能力,注重提高自身的普通话水平、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增强辨别能力,进而在主持节目过程中能够运用规范语言来有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邱诗涵,解丹丹,程新宇.新闻素养与中国古代文化——论大众传媒语言中的文化缺失问题[J].西江月,2012(21):152- 153.
[2]陳智勇.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文化传承者身份[J].新闻爱好者,2012(1):80-81.
[3]靳思远.文化传承类节目主持人的基本素养[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0(5):123-124.
[4]司伟.关于综艺类电视节目主持人今后语言规范化的思考[J].传播力研究,2019(13):256-258.
[5]姚喜双,李桃.广播电视语言问题研究(二)——试析网络视频主持人语言规范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12(2):41-52.
[6]李继波.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积极传承优秀文化[C]//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2018(一),2018.
[7]龙仕平,田光宏.湘西民族地区实施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调查报告——以龙山县、永顺县土家族小学教学及文化传承为例[J].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7(18):112-113.
[8]张颂.语言和谐艺术论: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品位与导向[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9]高敬华.试析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现状和规范策略[J].戏剧之家,2019(27):97-98.
[10]王家红.理解字义 读准字音——规范语言文字广播电视主持人要先行[J].视听纵横,2011(5):124-125.
[11]高敬华. 试析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现状和规范策略[J]. 戏剧之家,2019(27):97-98.
[12]李继波. 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积极传承优秀文化[C]// 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2018(一),2018.
作者简介:王京(1976-),男,山西太原,讲师,山西艺术职业学院播音主持系副主任,研究方向为有声语言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