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与体系构建

2021-10-08 14:57张为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5期
关键词:教育内容体系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摘要】在当下社会中,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度越来越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比例甚至要低于吸收外来文化,其实这是因为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和社会不断加大开放程度,在支持多元化文化的同时,还不能丢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针对外来文化来说,需要做到吸取精华的原则,吸收精华发扬优良传统是每个中华儿女都应该具备的历史使命。本文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体系构建进行研究,提出了相应措施。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5-096-03

【本文著录格式】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与体系构建[J].中国民族博览,2021,08(15):96-98.

在新时期建设的过程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从传统文化教育培养新青年的社会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民主主义以及爱国主义是十分必要的。政府及有关部门也提出了有关传统文化发扬和传承的口号,重点培养传统文化方面,需要在教育中有具体体现。之后教育部也相应出台了有关文件,具体内容是需要加强对中国优秀文化的推进和发展。

一、发扬传统文化的作用

我国的传统文化实际上需要以中华民族为主导,在清朝的时候,基于我国民族的土地上产生和发扬起来的,世代传承发展并且具有稳定结构和鲜明的特点,同时直接影响着我国广博通达的文化体系。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日久岁深的特点,其中涵盖了大量渊博且珍贵的文化资源,我国传统文化也作为中华民族发展至今的强有力支撑,并且为日后民族艺术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人类悠久的历史中融合了很多的中华文明。我国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过渡,给每个中华儿女留下了很多优秀文化。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自改革开放之后很多中华优秀文化逐渐变少、变淡,然而,这并不表示外来文化可以取代我国传统文化,我国在幅员辽阔的土地上孕育着56个民族,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具有差异性,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它是我国华夏子孙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想让世界看到文明古国下的中国人并且想让我国传统文化走向国际化,那么就需要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发扬和传承,让我国传统文化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站稳脚跟,从而能屹立不倒。一个国家的文化象征着一种精神,具有一种无形的力量,代表着国家的软实力,确信每个中国人都想国家能在世界中步步高升,那么就要从小做起摒弃糟粕、传承创新,付出自己的努力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肩负起中华子孙的使命和任务走向世界[2]。

二、中华优秀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自强不息作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核心动力,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自强不息精神是中华文化中努力拼搏精神的具体体现,它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鞭策着每一代中华子孙推动中华文化传承和发展。针对社会政治生活来说,自强不息精神主要内容是通过中华儿女的不断努力,反抗侵略和欺压。哲学家张岱年曾说过,中华人民对外来侵略是不可以容忍的,并且对外来侵略进行抵抗。这种自强不息的优良文化传统,可以通过《易传》中得以体现,使人们有足够的勇气推翻暴政,从而建立新政权;正是因为这样的努力拼搏的精神,使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安全得以保卫。针对人生态度和个人品格塑造方面,自强不息的精神具体体现在锲而不舍、勇往直前以及积极进取的态度方面。孔子特别看重“刚”的品格,同时他用自己百折不挠的精神对仁政思想进行宣传,即便面临生命危险,也会有天命自觉的乐观精神,虽然孔子仁政的思想没被统治者予以采納,但是他在晚年的时候依旧把重点放在教育学生和典籍整理方面,积极宣传自己的理念。先辈创造的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也是受到了自强不息精神的影响。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前辈通过自己的持之以恒以及自力更生,着重强调了“我国的问题需要按照我国的方式解决”,需要通过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完成,不管是之前还是现在艰苦奋斗、都是我们的发展重点,从而使一穷二白的现状得以改变,同时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都以传承和发展[3]。

(二)具有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就是对故乡深厚的感情,就国家而言,家国情怀是人们对国家的强烈归属感和认同感,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个人来说,家国情怀是维系国家和人民的精神纽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和传承,同时也是对中华文化中家国情怀的教育和熏陶,然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体体现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我国原始社会实质上是从农业社会发展而来的,主要以血缘关系为根本的宗法专制社会,这种专制制度与宗法社会的结合就形成了社会的政治结构。国是由无数的小家组成的,家和国之间相互促进,治家和治国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家是基础的社会单位,如果要治理好国家,首先需要治理家庭,治国是平天下的基础。所以,在传统社会中,治家的方式一样适合于国家。治国齐家的情怀使一代代中华儿女受到激励。家国同构社会政治结构下的很多思想并不适用如今的社会,但是发扬和挖掘对国家和家庭的担当与责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有重要意义的。修身就是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良好品德的培养,是为了更好的实现“齐家”奠定基础,然而,“齐家”可以使国家更稳定的发展,治国齐家的思想是把国家和家庭以及个人的发展集于一身,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作用。传统文化的治国齐家情怀教育目标是为了对热爱国家和家乡的情操的培养,对治国齐家思想的确立,这比单纯的强调树立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理想要有意义的多。做到热爱家人和热爱家乡,进一步延伸到热爱国家。加强乡土情怀和家庭观念的培养,从而对民族和祖国的感情起到促进作用,这就是治国齐家情怀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大启示[4]。

三、运用合理方式建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1993年,党中央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显示,需要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培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指出了首先需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其次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培训和教育,后来有关教育机构颁布的很多政策中也提出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的培养和学习。传统文化教育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基本没有什么明显的效果,具体是因为传统文化教育没有系统性,传统文化教育并没有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当中。并且需要对社会和学校以及家庭的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创造良好的传统文化传承氛围[5]。

(一)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一方面需要对相关政策法规进行完善和健全。教育和立法机关要对有关政策法规进行完善和修订,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到公共教育的内容中,不再填补其他知识的空缺。例如把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纳入到每年级的学科教学大纲里面,对每个年级的学生采取相应的传统文化内容教学[6]。《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规定了对我国优良传统文化培养进行合理的推进;对低年级的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着重培养小学生的热爱我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培养高年级的小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感知力,使学生的认知能力能够得以提高;并且培养初中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使学生可以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同时培养高中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使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有所感悟;以及培养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大学生可以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行弘扬和传承。与此同时,也需要调整不同年级有关教育内容,把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融入到教学目标和计划当中。并且,需要对有关课程和教材进行建设工作。目前,中华优秀文化教育的专业教材比较少,在2012年发布的唯一的一部专业教材,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文化教育体系更高标准的发展需求。所以,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具有针对性的传统文化教材体系,同时要做到符合每个年龄段学生的需求。在形成系统的教材框架之前,需要对传统教材中增加一定程度的传统优秀文化的内容。与此同时,由于传统文化教材的内容很少,一般情况下都会将其融入到语文和历史课程的内容中,因此,建设有关传统文化的课程是十分有必要的。另一方面,需要建设有关校园文化和师资力量。针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需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力量。高等学校可以借助于师范专业和历史专业以及哲学专业来培养从事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7]。针对当下中小学的历史学科和政治学科以及语文学科的教师作为促进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重点力量,需要加强他们的培训和教育力度,以及建立健全有关的教育机制,这样就可以使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基于学校的情况来说,在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为发展的前提,从而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汲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创建多样化校园文化生活,实现自身文化的可持续发展[8]。

(二)结合社会和家庭以及学校的教育,创造良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氛围

首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当中,还需要加强社会和家庭教育,把社会和学校以及家庭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才能将传统文化在提高全民道德和社会风气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才能创造良好的优秀文化传承氛围。其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以家庭教育作为切入点,同时也是以传统文化教育作为行为准则。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品德,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者。并且还会是孩子一生的教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意义深远。尤其是在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的作用是无法比拟的。经常说父母的行为会对孩子进行言传身教,需要重视家庭教育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作用,就是要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去引导孩子。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中关于德行和守礼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要求家长能够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对孩子进行言传身教。所以,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需要转变固有观念,注重传统文化对孩子培养的重要作用,对孩子传授和培养我国传统文化的守礼知礼和道德品性,以及重视并加强生活习惯和待人处事方式的培养,同时在行为处事和日常生活中起到典范作用,并且把道德和礼仪方面提高到家族和家庭文化的层面上,把家庭营造成传统优秀文化的聚集地,首先,学校作为优良传统文化教育的中心,同时也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知识体系。就家庭教育而言,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肩负着弘扬知识的职责,只有学校弘扬的知识是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才能在教育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这样会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知感,使学生能够增强民族文化的信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自觉创新和传承。学校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树立榜样并发挥带头作用,需要加强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一旦教师出现品行不端行为,是没办法讲授好传统文化的,所以,学校需要重视教师的道德品质。另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构建还包括社会教育,并且它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深化家庭以及学校的教育时,同时社会也要积极传播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比如利用互联网和手机以及电视等载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意识地宣传,依靠多样化的活动以及通过自媒体普及我国传统文化知识。大部分文化俱乐部和文化事业单位以及博物馆都需要尽到对我国传统文化发扬和传播的义务[9]。

四、結语

总的来说,需要按照《纲要》中具体实施内容为着手点,进行传统文化的发扬和继承,并且需要高度重视加强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同时完善和规划我国传统文化的实际教育内容,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义务教育之中,在学校及教师深入教育的过程中,重点关注家庭和社会教育,这样就可以继续发扬和延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社会中使其存在重要性能够得以充分发挥,这样就可以达成我国传统文化振兴的目标,并且使我国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王立颖.微媒体时代背景下中职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策略研究[J].职业,2021(3):36-37.

[2]何浩冉,张茂林.智能化时代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1(1):68-71.

[3]韩祥伟.“四个伟大”理论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研究[J].文存阅刊,2020(34):144-145.

[4]肖影慧,陶廷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代际困境及其消解路径[J].现代教育科学,2020(6):85-90,109.

[5]张铭瑜,童建军.港籍在粤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1-7,27.

[6]郭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现路径探究[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7):175-176.

[7]胡志明,孙哲,秦世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缺位与构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4):117-120.

[8]张峰.农村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J].天津教育(上旬刊),2020(9):104-105.

[9]任少平.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典型经验及改进策略[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1):180-184.

作者简介:张为(1970-),男,甘肃临洮,中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和美育教育。

猜你喜欢
教育内容体系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刍议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农村职业学校学生成绩考核体系的研究
如何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基于高校教育改革的教学实践探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思考
中职学校三结合教育中学校的作用研究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微课程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