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民
教育信息化十年回眸
一、教育信息化建设十年发展概述
2006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其中指出:要推进社会信息化,加快教育科研信息化步伐;提升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持续推进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发展多层次、交互式网络教育培训体系,方便公民自主学习,建立并完善全国教育与科研基础条件网络平台,提高教育与科研设备网络化利用水平,推动教育与科研资源的共享。
随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单独一章列出,突出其重要性。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教育部发文组建了教育部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并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教育部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成立,结束了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工作长期以来没有专人和专门机构负责的历史,在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改革进程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有力促进了全国教育战线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改革,形成了权责明确、统筹有力、有效促进信息化与教育融合发展的全国教育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保障了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协调、深入、科学发展。
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概述
1.总体目标
《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面完成《教育规划纲要》所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目标任务,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充分显现。
2.总体要求
(1)教育信息化要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基础支撑环境。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突破时空限制,推动教育体制、思想观念、内容、方法、模式等方面的深刻变革,探索并推广以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协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为特征的新型信息化教育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有机整合,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提供基础支撑环境。
(2)教育信息化要为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创新能力提供条件保障。加快科研环境的信息化建设,实现数据、资料、仪器设备等各种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应用系统的互通操作,营造深层次共享的基础条件平台,提高师生和科研人员获取科技信息的速度和质量,提高网上科研协作水平,提高科研质量和水平,从而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条件保障。
3.数据指标
《规划》指出,到2020年,全国高校实现校园网络全覆盖,所有教室装配智能终端教学设备;全国高校建成网络教学平台,80%的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60%的高校建立数字化科研协作支撑平台,大学数字图书馆和数字博物馆建设进一步深入;全国高校建立各类教育管理基础信息数据和电子校务平台,搭建面向学校生活和社会服务的信息化环境,成立学校信息化管理部门,信息化支撑技术队伍规模达到教职工总数的4%以上。
4.重点关注
《规划》重点关注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宽带全接入,终端全覆盖;资源方面要求极大丰富,质量明显提升;管理信息化方面要求业务全覆盖,部分流程再造;应用方面要求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保障措施方面要求保障体系与机制发展成熟。经过十年的发展,部分要求已经实现。
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我国的教育发展就是不平衡不充分的,“互联网+教育”面临着很多问题和矛盾。在线教育今后该如何发展?我们首先要知道中国教育面临的三大外部矛盾。
第一,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而教育管理却是计划经济管理思路。与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体现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的供求、价格、竞争等机制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的体制。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脚步坚定不移,并一步一步走向深入,但教育发展还是计划经济的模式,如高考招生还是按照计划经济的逻辑和思维进行;公立学校学费收入只占20%,远远低于培养学生的成本;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入学,本质是为方便学生学习生活,節约时间精力,却也带来了学区房的问题;等等。
第二,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阶段,全社会还是精英教育思想。从政府部门、教育界到社会公众,不少人的教育观还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由此导致高等教育的结构和质量与社会需求脱节,高等教育大众化并没有缓解全社会的教育焦虑。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不只是表现为高等教育规模和数量的变化,还需要有与普及化相适应的新教育观,也要注重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
第三,互联网正在推动人类文明迈上新台阶,人类正在进入信息社会,教育管理者、参与者的思想观念却仍停留在工业社会甚至是农业社会。
互联网的本质属性
人类生存的三大要素是物质、能量和信息,人类物质文明的几千年发展解决了物质和能量的问题,而互联网从本质上颠覆了信息传播的基本规律,对人类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在物质和能量主导社会发展时,信息的传播是中央复杂、末端简单。到了信息时代,信息的传播变成了末端复杂、中央简单,甚至没有中央。末端复杂、中央简单,从本质上来讲便是互联网颠覆了信息传播的基本规律。
互联网精神本质是合作共赢、共建共享,规律是无穷大、无穷小,特征是开放、海量、天量。互联网不仅仅改变行业形态,还将给人类带来全新的生活方式。文学进入无经典的时代,艺术进入雅俗共赏的时代,教育进入互为师生的时代,学术也将迎来开放存取的时代。
互联网正在推动人类文明迈上新台阶,人类正在进入信息社会。互联网存在四大发展阶段,即信息互联阶段、消费互联阶段、生产互联阶段和智慧互联阶段。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四个阶段是并行发生的。
“互联网+”时代,智能终端迅速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在全球范围内流行,人们越来越习惯于使用屏幕进行沟通、购物、娱乐乃至学习、办公。随着用户行为的改变,行业、时间、渠道等也正趋向于纯数字化、移动化、碎片化发展。互联网颠覆了信息传播的基本规律。
我国在线教育问题反思
信息技术创新突飞猛进,教育技术不断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很好很强大的工具,观念也随之转变。在线教育的发展要考虑人的需求,从人做事的四大动机出发,即有价值、有意义、有兴趣、有压力。“互联网+教育”、在线教育等新教育业态价值和意义不容怀疑,关键是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价值,让更多的人有兴趣,让一些人有压力。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线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我们也应认识到,我国在线教育发展仍存在许多待突破的问题。以MOOC为例,根据Class Central数据,2020年全球MOOC学员总数为1.8亿,世界各地的许多国家都推出了本国特定的MOOC平台,全球共有13种不同类型的1180个基于MOOC的微凭证。
然而,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在线教育领域用户使用率平均仅有4.6%,手机在线教育课程用户使用率平均仅有34.6%。以上数据说明两个问题:首先,在线教育在中国处于“外热内冷”的状态,近两年来,虽然在线教育用户规模一直呈上升状态,然而在使用率上却没有很大的突破和上扬。其次,中国在线教育学习者热情不高,多数人或许出于好奇和新鲜感注册了账号,但仅仅是匆匆进行浏览后离开,即便开始课程学习,完成率也非常低。同时,基于网络教学的MOOC通常可以为学习者颁发课程证书或者身份认证的课程证书,但这些学习成绩却并未得到权威机构和传统大学的认证,学分授予仍然面临较大困难。数据显示,在MOOC学习注册数量排名前30的国家中,中国位居18名;在获得证书数量排名前30的国家中,没有中国,这是我国目前在MOOC学习领域的情况。中国人更加重视学历结果,简单的课程学习、微学习及在线学习没有得到国家和社会的认可,这是我国MOOC学习积极性不够高的主要原因。
因此,我国在线教育的发展需要突破学分、学历、诚信等方面的瓶颈,需要考虑如何利用碎片化学习使知识系统化、将在线教育成果纳入考核等一系列问题。
未来,所有的教育要素都将集中在网络平台上。教育的实施将以个人选择为主,个人可以进行个性化的选择,真正实现个性化学习,继而实现教育公平。知识和信息将不再被壟断,平台规模进一步扩大,更加灵活化、个性化。此外,学校将成为“绘画”,网络平台则成为“照相机”,有了照相机,绘画会变成高雅艺术,学校也将不再是“正规教育”的唯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