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山东省农科院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所厉广辉博士肩负打造乡村振兴科技支撑型齐鲁样板的使命,脱产挂职郓城县李集镇第一镇长。
他收拾好简单的行囊,不惧简陋生活条件,满腔服务“三农”的热情,报到当天,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配合下,深入全镇农业企业、合作社和特色村,摸清芦笋是滩区主要种植的经济作物农业家底,找准了水肥管理粗放、病虫草害严重、用工量大、机械化程度低、产品加工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成熟的突出问题,筹划打造沿黄芦笋大健康全产业链,带动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立志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写在“小芦笋、大产业”的田野里。
找准了问题,干起来也有了方向和目标。厉博士扑下身子,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甩开膀子,扎根黄河滩区,心无旁骛做调研,聚精会神写方案。长期风吹日晒,皮肤黝黑,脸色通红,肩膀晒掉了皮。“西藏地区人民的肤色是高原红,厉博士的脸是黄河红”,山东农科院郓城工作组组长张文君常常这样打趣。
厉广辉主笔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提交到山东省人大,邀请了全国相关专家召开芦笋产业发展座谈会,牵头成立芦笋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山东农科院科研力量,解决芦笋全产业链关键“卡脖子”技术问题。
他研发了芦笋标准化栽培模式,推广应用了芦笋水肥一体化技术,可节水60%,节肥50%,产量提高15%以上,每亩节约成本600元左右。邀请山东农科院植保所、农药研究院等团队开展科研攻关,落地实施了芦笋有害生物安全控制技术,解决芦笋茎枯病、根腐病等主要病害及杂草问题。会同农业机械研究院研发了芦笋采后精选初加工机械,实现了清洗、分级、裁切、扎捆全程机械化,较人工操作效率增加几十倍。以科技支撑在黄河滩区建立1000余亩标准化芦笋种植基地,亩种植效益增加1800元以上,实现节本增效和轻简化种植。对接东苑村35个日光温室大棚开展设施芦笋反季节种植,亩种植收益达2万元以上。山东郓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常化星动情地说:“厉博士为黄河滩区芦笋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科技源泉,山东农科院的技术推广点亮了黄河滩区芦笋产业发展的星星之火。”
为了解决芦笋销路,他多次奔赴济南、日照和曹县,对接鲜销芦笋批发市场;为了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联系山东康多宝生物技术公司和山东锦绣川制药有限公司,联合研发了芦笋复合乳酸菌发酵系列饮品和芦笋胶囊,并生产了国家准字号药品复方芦笋合剂,经济效益提升了6?10倍。同时,在郓城工作组的协调下,与郓城县人民政府和中國工商银行郓城支行达成共识,顶层设计了“产业+科技+政府+金融”的模式,解决了政策、技术、资金、市场等一系列问题,在郓城沿黄地区大力推广芦笋种植。引进心族(上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来郓城投资建设种养加循环芦笋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利用心族农业的市场资源,延长产业链,实现芦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厉博士结婚12年,两地分居9年,“三个突破”挂职以来,潍坊、济南、郓城三地跑,家庭聚少离多,为了工作,经常几个星期不能回家。家里的老大基本由爱人独立带大,孩子特别依赖妈妈。偶尔回家的他,想亲近孩子,领着散散步,陪着上辅导班,都被孩子拒之门外。老二刚刚到了牙牙学语的年纪,也只能每天通过视频,在手机里看着孩子一天天的成长,孩子用他稚嫩的小手,指着屏幕说:“手机里的爸爸,手机里的爸爸”。郓城农业局副局长常圣奇看到这一幕,瞬间潸然泪下,深情地说:“厉博士真是太不容易了,在老大看来,他是电脑里的爸爸,在老二看来,他是手机里的爸爸”。其实我们都知道,他多么希望每天都能在孩子身边,陪着学习,一起玩耍,可是田地里的芦笋苗,也是他亲手呵护的孩子呀,让他牵肠挂肚,割舍不下。
经过一年的科技帮扶,厉广辉博士联合山东省农科院科研团队突破了制约芦笋产业发展的关键“卡脖子”技术问题,带动了郓城黄河滩区芦笋产业振兴,把“小芦笋”做成了“大产业”,已经成为郓城黄河滩区脱贫攻坚的优势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