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破除拜物教思潮的负面影响,需要重新回到马克思主义,从中发现拜物教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马克思拜物教理论认为,资本主义拜物教的根源在于异化劳动,并说明了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等拜物教的三种表现形式。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则在商品拜物教的基础上提出物化理论,发现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现象。马尔库塞的技术拜物教理论认为,是技术的进步将人的奴役扩大化,使人变成单向度的人。从马克思主义拜物教理论可以得知,当前我国要消除市场经济带来的如金钱拜物教等不良思潮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应继续坚持以人为主体的思想,另一方面应该坚持总体性的辩证观念。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拜物教理论;异化;物化;技术拜物教
中图分类号:B08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7-0134-03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现代化进程发展迅猛。但不容忽视的是,受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等因素的影响,拜物教现象在我国也有一定的体现。要破除拜物教思潮的负面影响,需要重新回到马克思主义,分析拜物教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从而找到应对之策。
一、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
众所周知,资本主义在十九世纪的欧洲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创造出的价值比过去所有的时代都要多得多。然而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工人阶级却仅能分到勉强维持自身生存的那部分财富,大部分财富则落入资产阶级手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导致两者对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为了探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奥秘,将哲学中的“异化”概念引入政治经济学,提出异化劳动理论。异化劳动不可避免地造成资本主义社会普遍的拜物教现象。
(一)异化劳动
异化作为一个哲学概念,人们对它的普遍理解是:客体从主体矛盾运动中发展而来,反而超越了主体的力量,最后束缚并压制主体。这种束缚和压制的过程就被称为异化。马克思发现,异化劳动现象广泛存在于资本主义生产领域范围内。它表现为劳动创造的产品演变成否定劳动的存在,与劳动对立。劳动是人的本质,但在资本主义雇佣条件下,劳动被异化意味着人的本质也被异化。换言之,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分離,即异化的生产关系,带来的必然结果是劳动者生产的全部产品归资本家占有,人好像是为资本家劳动,最终劳动作为人的本质,逐渐与人相分离、相对立。本来是客体的劳动,演变为一种超越主体的力量,反过来占有和支配劳动者。本来是主体支配客体的关系,现在却变成了客体支配主体的颠倒关系。马克思在考察当时诸多社会现实后,发现工人劳动越多,占有和支配的劳动产品却越少,人在异化劳动的过程中越劳动反而越贫困。所以马克思才会说“贫困是从现代劳动本身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1]。
(二)拜物教
异化劳动不仅表现为人们受劳动和他们所生产的劳动产品的支配,而且扩大表现为物对人的支配。拜物教指的正是物反过来支配作为主体的人。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是资本主义社会现存的三种拜物教形式。
异化劳动促使商品拜物教的产生。马克思认识到,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人占有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客观现实。如果没有生产资料的劳动者想要通过劳动实现养活自己的目的,就只能把自己出卖给资本家,为资本家创造劳动产品,进而获得工资。劳动产品必须进行交易,变成商品,才能得到社会承认,最后实现价值。在市场的自发力量下,商品的交换关系变得普遍化,好像没有哪一种劳动不被商品所裹挟,一切皆可变成商品去进行交换。商品的命运支配并决定了人的命运,人人都希望产品变成商品卖出去。其中,尽管不同的是劳动者获得工资,而生产者获得利润,但他们都表现出对商品的疯狂膜拜。原本由人生产出来的产品,却变为支配人的力量。商品之间的交换本来指的是人与人之间交换劳动的关系,但这种社会关系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却被异化成了单纯的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商品拜物教。
商品拜物教进一步发展为货币拜物教。上述提到的商品的交换关系在市场作用下变得越来越常见,那么就需要更多的货币来进行交换。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具有使用价值,会随着商品的流通而流通。这时,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能否转化为货币并获得价值就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命运,人们就会迫切希望自己的商品能够卖出去获得钱币。这样人们被货币支配,只能看到货币关系而看不到货币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货币拜物教由此产生。
拜物教的最高表现形式是资本拜物教。资本则是能够使价值增值的价值,即是一种能够累积的劳动。储蓄的货币是死物,而流通中的资本会增值。那么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又是什么?马克思告诉人们是雇佣劳动。劳动者在受雇于资本家时,可以创造出剩余价值。资本家将剩余价值积累形成的资本的大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企图获得更多资本。在这一过程中,本来是劳动者创造资本并占有资本,但现实是资本家雇佣劳动者去创造剩余价值,劳动者的命运被资本所支配。资本的运行方式就这样被掩盖,表现出神秘色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异化在历史社会中变成“一个着了魔的、颠倒的、倒立着的世界”[2]。
马克思研究了异化劳动,考察了拜物教的三种表现形式,觉察到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隐藏在物的关系背后。人的社会属性被物的属性取代了,人创造商品、货币和资本这些物,这些物却反过来支配和控制着人。人的主体性被客体的物所摆布。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人的异化劳动问题,而且还深入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三种拜物教。
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二十世纪初,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部分欧洲国家相继爆发无产阶级革命,结果都失败了。因此,部分西方学者开始在马克思原有理论的基础上试图总结革命失败的原因,发展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其中,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的卢卡奇因革命失败而流亡维也纳,此期间他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物化理论。
(一)物化概念
卢卡奇提出,物化现象普遍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商品经济非常发达,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表现出商品关系的虚假形式。简言之,人的社会关系被物化了。在这个普遍都是商品的世界里,必然产生普遍的物化现象,人在这样充满异己的世界里,很难逃脱物化现象对自己主观意识的侵蚀,不得不压抑着自己。在卢卡奇看来,正是在资本主义普遍物化的基础上产生了商品拜物教。
(二)物化的具体表现
卢卡奇围绕物化概念,阐释了物化的具体表现。他认为物化具体表现有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社会生产领域内的普遍物化。它对人们进行严格的分工,把全部社会生活分解成一块块碎片。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人从农业和手工业中解放出来,转而投入到机械化大生产中。由于分工和贸易的需要,人被安排到机器运转的一个个专门环节。在这里,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失去了存在的客观基础,作为生产主体的人只能服从和被动接受机器的运作方式。其二,社会生活领域内的普遍物化。一方面,分工使得人们变得越来越专业,像单个原子一样待在自己的生存岗位上,生活的范围越来越小,因此人们的注意力也只能集中在周围环境,人们失去总体性意识,即全面看问题的意识。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商品生产和消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们对商品的追求和膜拜使得他们只在意眼前的生活,进而导致他们无法将眼前发生的事情放到历史长河中去观察。他们看不到资本主义经济的危机根源这一社会历史现实,而只能看到眼前一个个孤立的物和事实。也就是说,人们太过关注眼前的利益和事物,而无法去思考前途和未来。
(三)物化意识
物化意识指的是物化在人们观念中的反映。卢卡奇认为,物化正是通过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得以渗透到人们的精神世界,成為物化意识。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总是被分工到各个生产环节,进行重复且单一的机械化运动。工人被迫从属于机器并成为机器操作的一部分。如同人的肉体被资本主义社会组织和分工一样,人的意识活动也可被组织和支配,人的主体意识的重要性不复存在,进而人的主体性会消失,最后沦为机器这一物的附庸,“它既不依赖于‘所有者的人格,也不依赖于被处理的各种对象的客观—具体的本质。”[3]物化意识带来的必然结果是,人们将失去革命性,不会主动思考着如何去进行社会革命以寻求现状的改变,而是要么相信奇迹出现会改变一切,要么在资本主义法则下,个体无意识地随波逐流。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中所指的异化概念有许多相似之处,对于深入认识和批判资本主义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拜物教理论。它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精神压迫,而且有助于唤起无产阶级的主体意识,发现了通往人类解放的新途径。与马克思不同的是,卢卡奇并没有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继续寻求物化的根源所在。
三、马尔库塞的技术拜物教理论
二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科技飞速发展。马尔库塞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已经意识到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巨大作用。他认为,技术的积极作用在于增加社会财富,其负面效应则是使人的奴役程度不断加深。人逐渐变成单向度的人。要想了解马尔库塞所论述的技术拜物教理论,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解释和分析。
第一,从技术理性的角度出发,他从两个层面来说明人如何转变成单向度的人。首先,技术发展的迷幻性。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带来生产力的提高,同时还促进社会劳动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和物质的极大丰富。一方面,人们会提高生活质量,并逐渐摆脱贫困,这意味着人们拥有更多的物质财富,甚至可以和富裕阶层拥有同样的生活方式,给人带来一种阶级消失的错觉。另一方面,基于过度生产的产品需要被消费出去的需求,科技的作用就此展现。为了将整个社会的消费需求转变为个人的需求,人们的“虚假需求”被科技制造出来;技术在其中的深层作用是会让人误以为物质(商品)需求是人最重要且最真实的需求,使人沉溺于消费带来的虚假自由或快乐。其次,资本主义社会运行的科学组织原则。资本主义社会用发达的技术将生活的方方面面纳入到自己的体系之中,这个体系看起来是如此合理、理性和科学,以致于人民不相信自由、民主等理想观念已经变为现实。人满足于这种组织带来的“虚假快乐”,人拜倒在技术这一物面前,只肯定资本主义,人也就此失去了批判性,变为单向度的人。
第二,马尔库塞批判了技术拜物教。他认同科学技术在社会历史变迁中的种种积极作用,如将人从封建制度中解放出来。无法否认的是,技术一开始是中立的,但是进入到发达的工业社会即极权社会之后,由于极权社会排斥一切反对当权的声音,一旦技术被纳入了该社会,就形成了技术社会。这个社会依靠技术去发挥着政治统治作用,而技术的中立性消失了,变为统治社会的工具[4]。科学技术利用各种宣传手段,主要是潜移默化的各种文化传播方式,不断影响人的意识活动。人们疯狂崇拜科学技术,丧失批判性,技术就反过来控制和奴役人们。
马尔库塞从技术理性出发,揭示资本主义社会拜物教的根源在于技术作为政治统治的强大影响力,这对于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和实现人类解放具有重要意义,一定程度上也开辟了拜物教理论的新视角。但是,他只关注人的精神活动,用精神学方法——心理分析来代替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而忽略了资本主义经济领域中出现的根源问题。
四、马克思主义拜物教理论的当代启示
我国目前进入了新时代新的发展阶段,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需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去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人容易被眼前的商品世界、货币世界、资本世界、技术世界所蒙蔽,加上消费主义浪潮的影响,会滋生如商品拜物教、金钱拜物教等不良思潮。从个人的意识层面来看,部分人会无意识地陷入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的陷阱,精神世界空虚,越发沉溺于眼前的虚假自由和快乐之中。那么如何在当今社会的拜物教思潮中坚定人们的主体意识?前文概述和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拜物教理论可以为我们提供以下两方面的启示。
第一,坚持以人为主体的思想。既然拜物教是将主体地位的人从属于客体的商品、货币、资本、技术,那么从党和国家层面来看,就要继续坚持科学的唯物史观,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观点要求党和国家将人民当作历史的主体,以人为本,为人民着想、为人民谋幸福。实现人民的主体地位,可以激发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就能激发社会发展的活力。当前脱贫攻坚的胜利恰好体现了党始终将人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不是片面扶贫,而是通过发展人的各种可能性即全面性,从而让群众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因此,在有活力、有创造性的人全面发展自身的过程中,拜物教思潮就失去了存在的主观基础。
第二,坚持总体性的辩证观念。卢卡奇认为人被物化以后,看不见社会历史发展的整体过程,而将社会历史看成是一个个孤立的事实,只看得见眼前的事物。坚持总体性的辩证观念,就是要求人们将社会历史看成是一个整体的动态发展过程,从中发现并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主动参与社会历史的发展,实现主体与客体、理论活动与实践活动的统一。从马尔库塞的技术拜物教角度来看,人应该积极意识到科技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学会分清真实需求和虚假需求,不被物质利益所蒙蔽,找到自我。
五、结语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拜物教理论不仅揭示了拜物教的根源,而且展现了资本主义社会拜物教的各种表现形式——商品、货币、资本、技术。它还分析了拜物教下人的物化、异化现象,这也为当代破除拜物教的负面效应提供了思路,有利于我们在新时代新的发展阶段在精神层面上坚定主体意识,从而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走向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3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40.
[3]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69.
[4]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7.
作者简介:汪单玲(1994—),女,汉族,湖北天门人,单位为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责任编辑:马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