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三个关键词

2021-10-08 05:17王立群
传媒 2021年17期
关键词:类节目敬畏河南

王立群

作为一个在河南生活了将近60年的河南人,今年看到河南卫视从春节到端午节四场在传统节日推出来的节目特别受欢迎,非常兴奋。这些节目忠实地贯彻了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做好文化类节目、讲好中国故事的正确导向。7月16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郑州组织召开“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暨文化节目创作座谈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总结推广河南广播电视台创作经验,交流文化节目创新创优成果,部署推进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化节目创作播出工作,就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深入交流。笔者应邀参会并做了交流发言。笔者认为,在新媒体时代,要做好文化类电视节目,必须恪守以下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敬畏。“中国节日”特别是文化类节目中的中国节日,主要是传统农耕文化的节日,比如说四大中国节日都源自中国的农耕文明:春节源自于中国传统的腊祭,在民间又叫过年,是我国古代民间流传已久的风俗;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最初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古人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作为农耕文明遗产的中国节日,在中国文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中国节日,今人的敬畏之心是不可少的,没有敬畏就没有尊重,没有弘扬。这种敬畏之心要发自内心,发自热爱,因为关于中国节日的电视节目,实际上是通过电视产品,艺术地向观众传播传统文化,节目要在展现文化自信的同时,实现与观众的共鸣。没有敬畏之心,是做不好这类节目的。

第二个关键词是视野。做好中国节日类文化节目,需要非常广阔的文化视野。笔者认为这里的文化视野是一种对文化的广泛、深入、深刻的认知。中国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包括但并不限于诗、词、曲、赋、散文、骈文、戏曲、舞蹈、绘画、书法、宗教和数量众多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面蕴含着大量可供我们借鉴和使用的素材,包括拍摄的场景,这为我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创作素材、创作灵感。中国节日类文化节目,并不是只有河南出圈的这几种类型,更多的内容、更多的形式将会在这次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组织的文化节目创作座谈会之后,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我们期待着。

第三个关键词是创新。正如聂辰席局长在文化节目创作座谈会上讲话中所谈,河南广播电视台文化节目的成功靠的是深化改革创新,靠创新激发了精品创作的内生动力。做好文化类节目,特别是传统中国文化离不开创新,创新的过程是艰难的,但创新又是一种快乐,是一种先苦后乐的过程。创新首先是体制的创新,体制的创新赋予了创作极大的动能,创新决定作品的原创性、新颖性,而原创和新颖来源于灵感,灵感取决于对传统文化的熟悉。一幅画,一首诗,一篇赋,一首曲,都可能影响到主创人员的灵感。其中,大家应当重视平时不被关注的传统绘画,其往往能给我们提供最直观的文物、服饰、场景、故事,这是构成一个节目的基本要素。灵感需要融合,融合古今,融合各种艺术表现手法,融合阳刚和阴柔等。

几年前,笔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说过,“推广传统文化,第一要让老百姓喜闻乐见。如果老百姓都不愿意聽,那所有的工作都白做了。第二要注意去掉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只有那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推广起来才有价值。”这两点对如何做好文化类节目尤其重要。文化类节目要想做到老百姓喜闻乐见,要想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文化做现代表达,就应该怀敬畏之心,开阔视野,勇于创新。河南广播电视台的实践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作者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类节目敬畏河南
学习三个敬畏,践行当代民航精神
大相中原
挖掘乡村意象,新疆文化旅游类节目的地方性特色
Jokes Today
敬畏历史 守护良知
缺失
河南广电设立河南广播电视台
不喜欢胖的
敬畏
《时代青年》(原《河南青年》)创刊60周年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