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燕
王荣生教授从教学内容角度开发了评价一堂语文课的9级累进标准,这9级标准给了我明确的方向;冯善亮老师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教评一体化实践,“学什么”立足于学习目标,“如何学”体现于学习任务,“如何教”来源于教学策略,“如何评”依仗于评价方案。由此,我收获了一个全新的观课角度——目标·活动·生成。
学生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学生通过什么活动来达到学习目标?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是否匹配学习目标?我尝试用这样的观课角度来审视自己本学期的公开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一、学习目标
1.寻游踪,理脉络,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
2.赏语言,重感悟,感受雪山的奇美,体会作者的独特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设情境,明目标
蔚蓝的,那是天空;危耸的,那是雪峰;晶莹的,那是冰河……
千山之巅,历经日月的沧桑;万水之源,淘尽如烟的过往……
这就是神秘的西藏!
今天我将和同学们一起沿着马丽华的足迹,叩响雪域风情的神秘之门,慢慢地靠近她,细细地阅读她,深深地感受她。
(二)寻游踪,理脉络
走近文章离不开阅读,大家习惯用什么方式读课文呢?
学生自由回答阅读的方法:速读、精读、朗读、圈画、批注等。
大家掌握的阅读方法真多,首先我们要用到的是速读、圈画的方法。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圈画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完成游览示意图。
投影学生完成的示意图,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解说。其他同学在文中圈画并完善游览示意图。
根据学生的解说板演游踪。
师结合板演小结:作者先在草坝子上安营扎寨,远眺各拉丹冬;然后驻足砾石堆处四面张望,近看各拉丹冬;再靠近冰山,细看冰塔林、冰窟,每至一处都描绘了不同的景致,这是一种什么写法呢?
明确:移步换景
(三)赏语言,重感悟
我们找清楚了作者的游踪,接下来我们聚焦作者在此次各拉丹冬之行看到了怎样的景致。现在请大家再次走进课文,细读文本,画出作者所见景色的句子;选择一个让你印象最深的画面,仿照如下形式与大家分享。
在_____________,我看见(听见或感受)到 (结合具体语句内容分析)_____________,这就是_____________的各拉丹冬。
首先我们一起分析第1段。
(学生齐读)
教师示范画句子、圈词语、写批注的方法。
并分享教师圈画批注后的感悟:
在草坝子上,我看见“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将各拉丹冬雪山比作“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赋予雪山以生命,“变化多端”写出了自然环境严酷,这就是高峻雄壮的各拉丹冬。
大家都明晰如何细读文中写景的句子了吗?
接下来我们分组细读:第一组(4—5段);第二组(6—9段);第三组(10—11段);第四组(12—15段)。
教师巡视学生圈画评注情况。
大家都已经圈画批注完了,我们把细读后的感受与同组的小伙伴交流一下,仿照示例形式,以口头分享的方式,说说自己圈画的语句及感悟。
学生分享圈画的语句及感悟。分享学生先说出圈画的句子,其他同学边读边画。全班齐读后,该生继续分享。
教师聆听学生的分享,并结合学生的分享与学生一起细品语句。
小结:结合学生品析的内容,明确在各个地点作者所见之景的主要特点。
(四)拟采访,透心境
我们不难发现,文章多次写到了“我”的身体状况。请大家现在与老师合作一场模拟采访。请一位同学读出记者的语句。其他同学与老师一起板演马丽华,说说当时“我”的身体状况。读到空格的地方,教师随机抽问同学。
记者:请您为我们分享一下1987年3月上旬,您与摄制组探访各拉丹冬时的心路历程。
马丽华:这是一次让我毕生难忘的探险。当我们走向各拉丹冬,在草坝子上安营扎寨后,我_____________;
当我们接近冰山、冰塔林时:我_____________;
第二天,再次随大部队进入冰塔林时,我_____________。
这些身体的难受让我更真切地感受到_____________。
(五)链群文,撰荐语
经历这么多的艰辛,作者为什么还要探源长江,走进各拉丹冬呢?
知人论世,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马丽华。
1976—2003年在西藏工作,她把全部的精力和热情用来书写西藏,她所创作的关于西藏题材的一系列散文作品,是对其“做西藏的歌者”的最好诠释。
我们通过视频来看看作者看到的西藏与各拉丹冬是什么样子的。
这真是一个神奇美好的地方,我们人类从未停歇过探索的脚步。即使有不少人为此壮烈献身。
1986年长江漂流探险,三支漂流探险队,一共有10名队员遇难。
2020年12月20日西藏冒险王王相军在西藏伊嘎冰川瀑布不幸遇难。
这个地方有什么值得我们人类奋不顾身?结合阅读课文的感受以及学案中的材料,从文章主旨的角度为马丽华的《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补充完下列推荐语。
教师小结:
蔚蓝的,那是天空;危耸的,那是雪峰;晶莹的,那是冰河……
千山之巅,历经日月的沧桑,孕育着中华之灵;万水之源,淘尽如烟的过往,演绎着长江之魂……
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走上一遭,值得你细细地阅读她的美,深深地感受自然的伟力和人类的坚韧。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推荐语
反思目标:
本单元的主题是江山如此多娇,随文遨游世界,获得美的享受。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熟悉游记的多种写法;2.感知游记所写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理解作者的思考和感悟;3.揣摩品味课文的语言,欣赏、积累文中的精妙语句,领会游记多样化的语言风格。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属于本单元的第二篇教读课文,通过《壶口瀑布》的学习,学生对游记有一个大致认知,第二篇文章应该既强调游记的共性特点,又要突出对这篇游记的个性化解读。所以,我设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1.寻游踪,理脉络,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2.赏语言,重感悟,感受雪山的奇美,体会作者的独特情感。这节课的目标设定符合课标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也体现了游记单元的教学目标。
反思活动:
这节课设计的活动有4个,第一个活动是寻游踪,理脉络;第二个活动是赏语言,重感悟;第三个活动是拟采访,透心境;第四个活动是链群文,撰荐语。第一个活动指向游记的典型特点,解决第一个学习目标,第二、三、四个活动是为了突破第二个学习目标,也是本课要重点解决的目标,其中第二个活动是本课的主体,关注学生深入文本后的感受。这节课的活动设计是比较多的,所以第三、四个活动基本上是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
关注生成:
这节课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够深入,这与教师的引導有直接关系,是要改进之处。先带学生进入文本,再带学生从更宏观的视角感受文章的主旨,是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学生学习到了读懂文章一定要扣住文章的特点品味文章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还是需要学生通过不断的阅读体验去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