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 林
有树,有草,有我们希望的野果
野果在枝头,迎着我们热烈的仰望
有一点儿酸,有一点儿甜,有一点儿少
而菌子在低处,就在树根周围或茅草丛里
这儿,那儿,菌子一朵,或者一群
星星般闪耀。除此之外,山林里还有
鸟声,鸟在鸟声后藏身;山林里还有
野兽——看那只野兔!灰突突地一溜烟跑过
更多的野兽,只在密林和故事里
但我们知道它们都在,在大片暗影后
一两颗星忽然闪烁,细碎的声音远去
我们立起身子,看见身体里警惕的小兽——
草 坡
是谁说的,从来没看见草生长
——这是不对的。我们看见草
一日一日生长,从星星点点
到绿绿一片,我们看见草生长
但我们看不见,草是怎样
死去的。我们看见草一天一天
缓慢地、逐渐地枯萎。枯萎的
草,一坡一坡。我们知道这些
草,来年还会变绿,还会长高
没人想过,这些草在什么时候
死去。万物皆有死,草亦如此
也许在枯萎之时,也许在浓绿
之日,眼前的草坡上,一棵草
死了,无尽的草坡上,许多草
死了。死和死,相互覆盖遮掩
死和死,滋生一年年生的新绿
李树人家
我总在后院,仰头望那半山坡的小院子
东边、南边、西边三间瓦房。有人进门
有人出门,偶尔看到有人走到院子最北边
挨着高高的挡墙,一棵李树立在那儿
几十年了,这棵李树一直立在那儿
朝挡墙外匍匐身子,一副随时要飞走的样子
几十年了,李树仍没决定要不要飞走
飞走之前,李树都在春天认真开满白花
春光明艳,李花繁密。小院子静悄悄的
有人出门后,再也没能回来。有人偶尔走到
李树底下,抬起头看看。李树攥紧一颗颤抖的心
轻轻地晃动,假装吹过一场微风
一条大河
一条大河,不知从何处来
也不知往何处去——
不时有人探究它的来处
那无名的森林,或神秘的山洞
天晴时,人们在河边走
不经意看一眼,洋草果树影子
和自己的影子,弯曲的薄铁片一般
交错着,在河面静静浮动
落雨时,河面一朵一朵
短暂的水花。远方漂来的枯木
在水面沉降,偶尔也有呼喊
隐约从水雾里刺出闪电
雨后日光鲜亮,河面混浊
翻滚虚幻的红鲤——谁家的铁盆
不小心落入河里,一艘小舟远去了——
人们头一回想象,大河流去的地方
看 月
看月亮在天上,作为屋檐的装饰
或点缀一片远山、一条大河
更多时候,看月亮在一句句
发黄的诗里。平仄之间,月亮
升了又落,圆了又缺。缺的地方
有时候也能看见,只是暗一些
淡淡的轮廓,和明亮的部分
构成虚拟的圆。无论圆缺
月亮高悬,在无数夜晚
让人抬起头来,有个地方安放目光
星星是散的,只有月亮才能
凝聚神思,只有月亮才能
让我们说一些没头没脑的话
(有人涉足过的月亮,更显亲近了)
月亮听着,从不评说一句
多少年过去了,我们看着月亮
(一面反复擦拭的积灰的镜子)
再没什么新鲜的话可以说
月亮仍然高悬,月亮仍然等着
每个抬头望月的人,脸上都布满辉光
雨天的灯
雨天黄昏里一盏电灯
灯光昏黄,藏起一些大词
比如米缸、农具和橱柜
擦亮一些小词,比如
碗筷、茶壶和茶杯
我们暂时的生活,围绕
这些小小的闪光展开
仿佛不知道,灯光外的
暮色和大雨,但雨声
不断渗透进来。一起进来的
还有飞蚂蚁——门窗紧闭
它们是从门楣的孔洞
進来的。每一眼孔洞
都朝外探出光明的触须
作为一种召唤,一种启示——
飞蚂蚁们身材肥硕
膜翅修长,纷纷撞向
电灯的黄昏,抛下自身
携带的一小片暮色
在众人中间的桌面,无数
灼热的死,准时铺开黑夜
作者简介:甫跃辉,1984年生,云南施甸人,现居上海。著有长篇小说《刻舟记》《锦上》,小说集《少年游》《动物园》《万重山》等十余部。2017年起,在《文汇报》笔会副刊开设散文专栏“云边路”,2020年底首度结集出版。2000年初开始写诗,参加《诗刊》社第37届青春诗会,即将出版诗集《去大地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