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奖项评审工作机制 打造建筑领域品牌奖项

2021-10-08 00:28臧奥奇郭宇龙
学会 2021年7期
关键词:设计奖建筑工作

臧奥奇 郭宇龙

[摘要]中国建筑学会通过构建完整的奖励和表彰评价体系,形成公开透明的评价机制和职责明晰的工作机制,通过科学公正的评选,进一步探索打造建筑领域品牌奖项的有效路径。该文通过回顾2019-2020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评审工作,总结评选工作的成功经验和有效举措,归纳分析管理和业务操作中的问题,对奖项工作的运行提出优化建议。

[关键词]建筑奖项品牌评审机制公信力

[中图分类号]G32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596(2021)070043-05

社会力量奖励和表彰工作是政府奖励和表彰工作的重要补充,在促进学科发展、增进行业进步、激励人才创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学会作为社会力量奖励和表彰工作的设奖主体之一,以其公益性、专业性、公正性在同行评议中具有优势,获得行业认同。

中国建筑学会近年来注重建筑工程领域的奖励和表彰工作,通过完善奖项体系、管理体系、评审体系、监督体系,以建立科学、公正、规范的评奖制度机制,打造建筑领域品牌奖项,提高奖项综合竞争力。

一、中国建筑学会奖励工作体系

(一)奖项体系

中国建筑学会的奖项体系建设,在奖励类别上覆盖人物、工程设计、技术科技创新等方面,在奖励层次上覆盖杰出人物的表彰、拔尖青年科技人才的选拔,经典项目的集萃、示范性技术进步的评选。现设有梁思成建筑奖、建筑设计奖、科技进步奖三个奖项。

1梁思成建筑奖。该奖项旨在表彰在建筑界做出重大成绩和卓越贡献的建筑师、建筑理论家和建筑教育家,设立于2000年,以中国近代著名的建筑师和教育家梁思成先生命名,原由建设部主办,2014年交由中国建筑学会主办[1]。2016年,在国际建筑师协会的大力支持下,梁思成建筑奖评选扩大至国际范围,成为面向世界的重要建筑奖项,是授予中外建筑师和建筑学者的终身荣誉奖。该奖项在激励建筑师发扬创新精神、繁荣建筑创作、树立中国建筑师民族自信、铸造“中国设计”品牌等方面发挥作用。

2建筑设计奖。该奖项旨在贯彻国家城乡建设发展战略,在建筑领域不断激励建筑创作,提升建筑设计水平,推动科技进步,鼓励探索实践,是我国建筑行业领域重要荣誉奖项之一[2]。

3科技进步奖。该奖项旨在奖励在建筑科学研究与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3],于2018年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备案。

(二)管理体系

1搭建奖项工作群。搭建由中国建筑学会秘书处牵头,相关二级组织专人配合奖项工作群,提升奖项活动的组织能力,各专业相关二级组织负责申报材料的形式审查、处理评选工作的日常事务、评审活动的组织实施。

2建立中国建筑学会专家库。奖项的评审专家全部在专家库中依据行业影响、专业匹配、代表性等原则在专家库抽取产生。目前,通过学会二级组织征集推荐,已完成了第一批863人有效专家相关信息采集名单,内容包括专业方向、研究领域、业务专长等。

3线上奖项系统平台的建設。通过建设“建筑设计奖申报及推荐管理系统”和“科技进步奖申报及管理系统”,加强评审管理、便利数据统计,提升办奖的服务能力,实现从申报、初评推荐、审批和管理等全过程的规范化和信息化管理,提高管理人员工作效率,便于申报人员追踪申报状态。

(三)评审体系

1加强评审工作的专业指导。建立独立的奖项评审指导机构,由中国建筑学会理事会竞赛工作委员会负责,其职责主要包括指导奖项的评审工作、制定评选章程、提出奖励指标分配方案,核准专业评审组专家名单,审阅评审方案等。

2优化评审指标。通过细分建筑专业领域的方向,因地制宜地制定科学、规范的评估指标,针对不同类型的成果进行不同的侧重点的评价。XUEHUI学会2021年第7期2021年第7期完善奖项评审工作机制打造建筑领域品牌奖项XUEHUI

(四)监督体系

1深化内控机制建设,加强自我监督。在奖项工作的征集、受理、评选、公示、报批、表彰六个环节中加强自我监督、完善工作机制,明确各环节、各工作机构及人员的职责和分工,建立责任清单,使权力运行环节的相关责任事项具体化,落实到具体事项,明确评选活动中的追责情况,采取多种监督方式防范风险。

2以透明的奖项评审机制,加强社会监管。奖项评选办法及评审细则、评审结果、评审专家等在中国建筑学会网站公开发布,并向学会二级组织、团体会员,各省区市建筑(土木)学会以及行业主管部门等征求意见建议,接受主管部门、业界和社会的监督。

二、2019-2020年建筑设计奖申报和评审概况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原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自1992年设立以来,表彰了一大批优秀的工程项目。2010年,按照中国建筑学会主管单位的要求,建筑教育奖、青年建筑师奖被纳入建筑设计奖的评选序列,并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系统保留的16个评比达标表彰项目之一①,至此,建筑设计奖成为奖励项目成果和人物的综合奖项。

(一)奖项组别设置情况

2019-2020建筑设计奖共设立20个组别,其中人物奖3个,分别为建筑教育、青年建筑师、青年工程师;项目成果奖17个(包括专项类8个,专业类4个,技术类5个),分别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公共建筑、住宅建筑、工业建筑、乡村建筑、城市设计、园林景观、室内设计、结构专业、给水排水专业、暖通空调专业、电气工程专业、绿色生态技术、智能技术、装配式技术、幕墙技术、新材料应用技术。

(二)申报和组织情况

1申报受理情况。2019-2020年,中国建筑学会奖受理了3296项申报,其中人物类316项,项目类2980项。“建筑设计奖申报及推荐管理系统”统计显示,涉及411家团体会员,12473位个人会员。申报单位及个人在申报前须签署诚信声明。

2组织情况。发挥奖项工作群的作用,由20家中国建筑学会的二级组织作为责任单位,分别负责各个奖项组别的评选活动,共组织343位行业专家参与奖项的评审工作(436人次)。各责任单位向中国建筑学会提交组织工作方案、评审工作方案、评审专家名单,由中国建筑学会审核通过后批准实施。

(三)评审情况

1奖项的评审工作。建筑设计奖的评审分为初评和终评两个阶段。初评阶段,多以线上审阅材料和现场会议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人物奖和部分专项奖采用网络投票,评审专家用手机扫码后独立投票,避免出现相互干扰和跟票的现象,使评价结果更加公正。终评以现场会议形式进行,由评审专家委员会负责。经评议,最终确定建筑设计奖(不含建筑创作综合奖)拟授奖项目共901个、拟授奖人物23位。

2获奖结果统计。根据《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评审结果公告》(建会秘〔2021〕51号),共263家申报单位获奖,获奖数量排序前5个完成单位占总获奖数量的254%,前10个完成单位占389%。其中获奖数量最多的为71项,获奖数量少于5项的完成单位有224个,仅有1项的完成单位有142个,详见表1。

(四)监督情况

通过加强诚信和责任管理,评审专家在评审前签署评审工作承诺书,遵守保密和回避制度,确保在评审过程中公开、公正、公平。

通过在工作中主动向中国建筑学会的主管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报告奖项相关事项的进展情况,并接受不定期的审查,确保奖项在业务运行环节合理有序。

通过创新透明化的评审方式,对评审方式、专家遴选、候选对象产生方式等,接受电话咨询,确保奖项评审透明公开。专项奖中,室内设计组评审已采用现场在线网络直播、现场答辩的形式全程公开。

三、建筑设计奖品牌建设思考

(一)明确品牌定位,凝聚行业共识

中国建筑学会奖励工作作为凝聚广大建筑工程领域从业者的重要媒介,通过明确的品牌定位,展现不同于其他奖项的吸引力,突出三个奖项各自的特点,塑造具有独特魅力的奖项品牌形象,加强行业共识。梁思成建筑奖以高规格、国际化的评奖机制,奖励个人的成果累积,是个人终身成就奖;建筑设计奖包括个人奖和项目成果奖,通过人物奖的评选,表彰对建筑教育做出贡献的教育学者,鼓励在建筑实践中取得突出成绩的青年建筑师,通过项目成果的评选,探讨建筑对社会问题的解决,对人居环境的影响,对设计驾驭技术的问题的要求,不只是狭义的科技奖励,还涉及社会学、美学、技术等方面的评价,涉及建筑价值观、社会价值观的输出,不仅面向专业人士,也对社会其他行业的参与者产生影响;科技进步奖反映建筑工程领域最前沿、最先进的技术水平,注重科技创新原创性,奖励科技项目成果。

(二)发挥导向作用,科学设置奖项

奖项的设置对于学术研究和行业发展具有重要引领和导向作用,因此须考虑奖项的覆盖范围,加强对边缘、新兴、创新方向的关注,适应国家新型城镇建设的发展需要;同时,建筑工程的创新和进步离不开科研人员时间的投入,应通过科学的奖项设置,避免评比活动给科研工作带来不必要的干扰。

1促進行业平衡发展,加强对新兴领域的关注。从2019-2020建筑设计奖授奖结果来看,首先,获奖项目集中在少数单位,且强势获奖单位的优势明显,不同获奖单位间获奖数量差距显著,因此应该完善评审机制,促进各单位的均衡发展;其次,奖项参与主体多为国企大院,而我国建筑市场活跃且开放程度高,参与国家城镇建设主体多样,因此应对体制外建筑设计单位和个人予以关注;最后,部分项目在申报前已经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授奖结果呈现重表彰、轻选拔的状态。建议重点关注探索性、实验性较强的作品。

2明确奖项分组依据,限制授奖人数。建筑设计奖中,项目成果奖分布在17个不同组别中,各责任单位组织水平参差不齐,且部分组别彼此间分类标准模糊、边界不清、材料要求雷同,同一项目同份材料可向多个组别申报“排队”,影响奖项整体的质量,浪费评审专家的时间和精力。同时,项目完成人员未限制申报人数,存在搭便车情况。因此应明确各分组的受理范围,适当控制授奖人数。

(三)规范奖项管理,推进奖项工作

1工作机构建设。奖项管理工作中,应建立专门的奖励工作机构负责奖项品牌的策划和推进工作,与相关奖励领导部门进行对接和沟通,落实学会领导和竞赛工作委员会部署的各项工作。同时推广奖项品牌,及时发布有效信息、主动发声。改变在奖项事务的处理上内部被动、默默无闻的工作方式。

2统筹规划奖项活动。在每一个奖励活动周期开展前,应做好规划,保障奖励有序进行,加强系统性的管理和指导,规范管理工作,避免运行环节出现随意性、自主性、低效的工作行为。

3扩大奖项经费来源。奖项品牌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目前奖项运营资金来源渠道狭窄,主要由中国建筑学会自筹,以会员费为补充,缺少保障和持续性。应探索其他资金筹措的方式,如设立基金会等。

(四)加强奖项评审和监督,提升奖项公信力

公信力是奖项品牌建设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评审工作,其评价是否充分、操作是否规范、依据是否合理。

1进一步发挥评审指导机构的作用。定期组织召开中国建筑学会理事会竞赛工作委员会工作会议,对奖项的评审工作提出要求。同时,提高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加强对奖励和表彰相关政策理论的研究,对平行奖项的了解,必要时组织培训和专题学习。

2量化评审指标、科学客观评审。少数类别建筑设计奖的评审标准和依据仍不清晰,部分奖项的特征不明显,如技术奖中的幕墙技术、绿色生态技术更偏向于建筑方案设计的探讨,技术性的特征不明显。对此,有必要研究量化指标。

3增加奖项评审的透明度。目前奖项评选的形式审查和部门类别的初评程序过于简单。为建立社会化、透明化的评奖制度机制,可在评审结束后适当公布评审工作情况、获奖项目情况(包括获奖项目简介,专家评价意见等),以直播形式公开答疑,对部分项目落选原因进行说明,使申报者信服,提高申报项目的质量。

(五)加强奖后服务,提升获奖人的荣誉感

奖后服务直接关系到奖项的社会认可度和建筑工程从业人员的申报意愿,是奖项品牌建设的重要基础。

1积极争取和参与政府奖励的推荐。推荐项目获得国家奖的比例越大,说明该奖项的评选水平越高,社会影响力越大[4]。科技进步奖可通过中国科协向国家科技进步奖推荐,建筑设计奖无法参与国家科技奖励的推荐,但可通过积极争取和参与国际相关奖项、地方政府设立的建筑奖励、平行学(协)会相关奖项的推荐。

2搭建学术交流平台。通过组织学术活动、相关展览等方式、为获奖人提供学术交流和展示平台,促进获奖人的事业发展。

3加强奖项宣传,提升获奖人的荣誉感。可邀请院士、知名专家、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人士出席颁奖活动。通过学会官网、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新浪微博等多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提升获奖人的社会知名度;推介在评奖过程中积累的科技人才和技术成果信息。

四、结束语

与政府科技奖励相比,由于學会奖励缺乏国家层面的政策性认定,用人单位在获奖人员晋升和福利待遇等方面没有统一和可操作的政策依据[5]。社会通常以设奖单位的行政级别来判断奖项的价值。学会奖励和表彰工作在奖后派生待遇、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尚不能与政府科技奖励媲美,但可发挥自身在同行评议中的优势,建立品牌化的发展战略,加强自身奖项的积累积淀。

中国建筑学会奖项品牌建设目前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部分问题。为此,应在坚持公益性、注重原创性的前提下,从提升公信力、社会美誉度、给予获奖人学术荣誉着手,从顶层规划、奖项体系设计、实践研究等方面提高学会奖励和表彰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完善奖项评审工作机制,持之以恒打造建筑工程领域的品牌奖项。

注释

①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保留的16个评比达标表彰项目包括:中国人居环境奖,全国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建筑奖和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项目,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中国建筑工程装饰奖,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广厦奖,梁思成建筑奖,建筑设计奖,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和城市科学研究奖,工程勘察/建筑设计行业和市政公用工程优秀勘察设计奖,中国安装之星,中国钢结构金奖。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学会梁思成建筑奖评选办法[Z].

[2]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评选办法[Z].

[3]中国建筑学会科技进步奖评选办法[Z].

[4]边全乐,孙建鸿.中国科技社团社会奖励工作基本状况、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农学学报,2012,2(12):69-78.

[5]毛可佳,李晓燕,李鸣,等.社会力量科技奖励促进我国海洋工程科技创新的机制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20,37(4)

猜你喜欢
设计奖建筑工作
C-IDEA设计奖入围作品选登
C-IDEA设计奖入围作品选登
C-IDEA设计奖入围作品选登
C-IDEA设计奖入围作品选登
不工作,爽飞了?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选工作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