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荻 温军 张森
〔中图分类号〕 F2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1)09-0063-11
公司治理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关乎企业绩效乃至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公司治理效率受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债务期限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债务融资治理效益、风险管控、创新发展等问题。据统计,在2009-2018年我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结构中,短期负债率平均在80%以上,远高于长期负债率。根据债务契约理论,短期债务具有重要的治理功能,能够优化治理结构并降低治理成本。然而,受限于转型期在债权人利益保障、预算约束等方面制度安排上的不完善,弱化了短期债务的治理功能,产生了代理成本走高、效率低下等反向治理问题。高质量审计作为一种外部治理机制,有利于完善现有经济制度的不足,发现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进而缓解代理冲突,提高公司治理水平。鉴于此,为适应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通过引入外部高质量审计来改善企业治理效率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
现有文献表明,对债务期限结构与高质量审计关系的研究结论尚不统一。一些学者认为,短期债务能够依托其治理功能提高公司治理效率,减少了企业对外部高质量审计的需求。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短期债务并未有效发挥其治理功能,过多的短期债务反而会增加代理成本和企业盈余管理程度,导致企业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增加。因此,本文基于2009-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微观数据,以Simunic的审计定价模型为基础,从公司治理视角出发,对短期债务影响高质量审计的内在机理,以及企业异质性对两者关系的调节效应进行了深入探讨。与已有文献相比,本文的贡献主要有三点:第一,虽然有少数文献研究了债务契约与高质量审计的关系,但这些文献都是基于风险导向视角。本文从公司治理视角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发现了我国短期债务治理低效的事实,有助于增进我国金融机构对债务治理模式的认识。同时,分析了高质量审计的外部治理功能,有利于我国审计政策的创新,从而更好地发挥外部审计的作用。第二,已有文献对债务期限结构经济后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投资行为、经营业绩和企业价值等方面,对高质量审计的关注相对匮乏。本文通过对短期债务影响高质量审计作用机理的分析,厘清了短期债务影响高质量审计的具体路径,丰富了债务期限结构经济后果的研究,可为政府制定企业治理政策和规制安排提供有益指导。第三,通过将企业异质性特征纳入研究范畴,发现短期债务与高质量审计的正相关关系在国有企业、低股权集中度企业和大规模企业中更为显著,对债务期限结构影响高质量审计的研究文献形成有益补充。
1.债务期限结构与高质量审计
关于债务期限结构治理效率的研究,国内外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债务融资作为重要的外源筹资方式不仅能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还能通过发挥其治理功能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其中,短期债务频繁的还本付息能够约束管理层对自由现金流的随意使用、降低企业的非效率投资,债权人也可以更加及时地获取企业的财务信息、监督企业管理层的行为,进而提高公司治理效率。Barnea等的研究认为,短期债务的选择或缩短企业债务融资期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管理者机会主义行为。Hart和Moore发现短期债务的治理效能在约束管理层任意使用自由现金流和对企业进行破产清算方面更为明显。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债务治理理论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制度背景下提出的,并不一定适用于研判债务融资对我国公司治理质效的影响。基于我国经济转型期的制度背景,短期债务的治理功能很难得到有效发挥,甚至会给企业带来更为严重的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和更高的代理成本。已有学者的研究佐证了这一论断,他们发现短期债务增加不但没有缓解管理层代理冲突,反而加剧了代理问题,且这种负向治理作用在国有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受限于我国债权人保护机制不健全、债务短借长用和预算软约束等问题,债权人往往无法有效发挥其监督功能,对自由现金流的使用和非效率投资的约束能力也较弱,这使得管理层代理成本上升;第二,短期债务过多会导致企业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管理层为降低债务违约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会产生较强的盈余管理动机,由此对企业的治理效率产生负面影响。
上述可见,在我国现实背景下,短期债务的治理功能很难得到有效发挥。从策略层面来看,企业通常会设法弥补短期债务治理功能的缺陷。高质量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外部治理机制,当债务融资治理功能低效时,企业可通过高质量审计提高公司治理效率。高质量审计的声誉、独立性和严格的审计程序既能加强对管理层的监督、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缓解代理冲突;也能直接抑制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提高财务舞弊被发现和被报告的概率、增强财务信息的可信度和準确性,降低盈余管理程度。因此,短期债务越多,企业聘用高质量审计的动机就越强。据此可提出假设1:
H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短期债务与高质量审计呈正相关关系。
2.债务期限结构、代理成本与高质量审计
现代公司治理的核心是解决由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而产生的委托代理问题。考虑到目前我国仍处于经济转型期的现实背景,从以下三方面对短期债务与代理成本进行分析:第一,基于债权人“监督效应”。目前,我国银行业在经济发展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2009-2018年间银行平均借款占总负债的31.10%,这说明银行仍是企业重要的外源融资渠道和债权人。然而,我国银行业结构具有较强的垄断性和政府控制特征,商业银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家政策甚至行政命令的影响,导致债权人的监督功能并未得到有效发挥。第二,基于“自由现金流效应”。虽然短期债务频繁的还本付息可减少企业的自由现金流、制约管理层对现金流的随意支配,但我国存在短期债务长期化的情况,短期债务给企业带来的流动性压力和再融资压力较小,管理层仍有可能运用短期资金进行非效率投资,导致短期债务难以发挥现金流约束功能。第三,基于“债务契约效应”。虽然近年来我国银行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革,但预算软约束问题并没有彻底被消除。政府救助和政府干预现象依然存在,对于那些不按期还本付息的企业,债权人无法强制其进行破产清算。当企业不存在破产威胁时,预算约束变软,致使债务契约功能无法得到发挥。根据上述分析,本文认为短期债务不但不能发挥治理功能,反而提高了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代理成本。
外部审计是委托代理下的产物,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外部公司治理机制。高质量的外部审计可以有效抑制管理层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进而降低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公司的代理成本。一般来说,代理冲突的增加会促进企业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即企业高质量审计是其代理成本的增函数。Chow和Rice认为聘请高质量会计师事务所有利于缓解代理冲突,即代理成本越高,企业聘请高质量审计的动机越强。王艳艳等的研究认为高质量审计可通过其外部监督机制降低代理成本、发挥治理功能,因此代理成本高的企业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较大。李海燕和厉夫宁认为外部审计可通过降低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程度来缓解代理问题,也有助于加强债权人的保护。据此可提出假设2:
H2:代理成本在短期债务与高质量审计的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
3.债务期限结构、盈余管理与高质量审计
Watts和Zimmerman最早提出了债务契约假说,认为债务契约中普遍存在着盈余管理行为。在签订债务契约时,债权人通常会在契约中加入一些限制性条款以保护自身利益,而债务人为降低违约风险,则会通过盈余管理行为对企业财务信息进行人为操纵,这无疑会降低会计信息质量、影响公司治理效率的提升。相比于长期债务,短期债务占比过高的企业面临更大的财务风险,管理层为使会计盈余达到债权人的要求,避免债务违约带来的损失,会有更强的盈余管理和粉饰财务报表的动机。李栋栋研究发现,由于短期债务还款期限较短,当企业还款压力较大时则会通过变更会计政策、方法或不完全披露相关信息等方式对会计信息进行盈余管理。刘辰嫣和干胜道实证研究表明,长期负债能够显著地抑制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增加,而短期负债的增加则会促进企业实施更多的盈余管理行为。值得注意的是,以往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应计项目操控提供的经验证据。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资本市场日趋成熟,会计准则更加完善,监督机制不断加强,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开始将注意力转向更具隐蔽性的真实盈余管理活动。真实盈余管理是利用企业真实生产经营活动来进行盈余操纵,与企业真实经营活动难以区分,所以短期内隐蔽性较强。但从长远来看,其会增加利益相关者的会计信息使用风险,对企业价值影响较大。相关研究也指出,企业管理层通过人为虚假构造或调整生产经营活动来影响企业盈余数据,扭曲了企业实际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对企业价值产生了负面影响。
高质量审计作为抑制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最为直接和有效的外部治理手段,一方面通过高质量审计师执业能力的发挥,及时有效地发现并揭露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另一方面,高质量审计通过实施严格的审计程序,能够对企业可能存在的管理层舞弊或盈余管理行为进行识别。若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则说明企业可能存在盈余操纵,企业管理层会出于对审计意见的担忧而对盈余管理行为加以收敛。同时,我国许多真实盈余管理活动都涉及企业间的关联方交易,不容易被发现,这就对审计师的执业水平、审计技能和审计经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随之增加。据此可提出假设3:
H3:盈余管理在短期债务与高质量审计的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
1.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样本数据为沪深A股上市公司2009-2018年的微观数据,数据来源于国泰安CSMAR数据库以及上市公司年报。选择2009年作为样本区间的起始点的原因如下: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使得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萎缩,独立性受损,审计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因此,以2009年作为起始点,样本更具有一般性。同时对数据进行以下处理,以保证结论的有效性:第一,剔除金融与保险类行业;第二,剔除ST及*ST公司;第三,对存在数据缺失或存在极值的公司进行剔除;第四,对全部变量进行上下1010的缩尾处理。
2.变量定义
本文使用的主要变量及定义如表1所示。被解释变量为高质量审计,选择两种指标来衡量,即审计费用总额的自然对数和“(企业财务年报中披露的审计费用/总资产)×100”,以保证结论的稳健性。核心解释变量债务期限结构用短期银行借款占银行借款总额的比率衡量。控制变量分为企业特征变量和行业特征变量,企业特征变量包含公司规模、公司资本结构、企业成长性、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产权性质和股权集中度。行业特征变量包含行业资产报酬率和行业杠杆率。中介变量包含代理成本和真实盈余管理变量,其中,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估计借鉴Cohen和Zarowin的做法得出。
3.模型构建
本文根据Simunic关于审计费用的经典模型,借鉴温忠麟等关于中介效应的检验方法,构建如下模型:
1.描述性统计
表2是关于描述性统计的结果。被解释变量(LnFEE和FA)的最大值分别为18.120和7.051,最小值分别为11.695和0.000,标准差约为0.759和0.088,该数据说明不同企业的审计质量差别较大,这与企业所处的行业性质、区域金融发展程度、业务复杂程度等有关;短期债务(LBD)最小值为0.000,最大为1.000,标准差为0.331,说明债务期限结构在不同企业间存在一定差异,而短期债务 的市场均值达到65.7%,表明大多数企业的债务融资以短期债务为主。
2.基准回归分析
模型(1)是基准回归检验方程,即债务期限结构和高质量审计关系的检验 。为保证结果的稳健性,本文选用混合OLS和面板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注:***、**、*分别表示系数在1%、5%、10%的显著水平下显著,括号内为回归系数的t统计量。下表同。
第(1)列和第(3)列是控制了年份和行业的混合OLS模型回归结果,短期债务(LBD)与高质量审计(Ln-FEE和FA)的系数分别为0.2196和0.0095,且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假设H1一致。这说明短期债务未能有效发挥其治理功能,导致高质量审计对短期债务的低效治理产生了替代作用。另外,为避免由于遗漏某些不随时间变化的变量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将不同企业的个体异质性考虑在内,采用Hausman检验确定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结果表明应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篇幅有限,回归结果未报告)。第(2)列和第(4)列是控制了个体、年份和行业的多维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短期债务(LBD)与高质量审计(LnFEE和FA)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995和0.0093,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这一系列结果表明,以两种不同的指标衡量高质量审计,并运用不同的估计模型,都得到了一致的结果,说明债务期限结构与高质量审计存在显著正向关系这一结论是稳健的。
3.内生性检验
变量的内生性往往源于遗漏变量、互为因果等原因,在研究债务期限结构与高质量审计的关系时,内生性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为了避免内生性对研究结论的影响,本文运用工具变量法中的两阶段最小二乘法(Ⅵ-2SLS)进一步进行检验。参考沈维成的做法,选取内生变量的滞后一期(Lag_LBD)和同年度、同行业的短期债务均值( Average_LBD)作为工具变量。首先,对工具变量进行弱工具变量和过度识别检验。弱工具变量检验的F值均大于10,显著地拒绝了弱工具变量的原假设,过度识别检验的P值均大于0.1,说明工具变量与残差项不相关,即工具变量是外生变量。以上结果表明,本文选取的工具变量是合适的。其次,在控制其他控制变量的情况下,得出Ⅳ-2SLS的估计结果(见表4)。在第一阶段,以短期债务(LBD)作为被解释变量,工具变量(Lag_LBD和Average_LBD)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得出滞后一期的短期债务和短期债务行业均值与被解释变量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然后将第一阶段的预测值代人第二阶段进行回归,结果表明短期债务与高质量审计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前文结论一致,即短期债务导致企业高质量审计的增加,再次验证了假设1成立。
注:Ⅳ-2SLS第一阶段使用Adj R2,第二阶段使用 R2。
4.中介效应检验
为进一步分析债务期限结构与高质量审计的内在影响机理,根据温忠麟等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三步法,在模型(1)的基础上,构建模型(2)和模型(3),综合分析代理成本和盈余管理的中介效应。篇幅有限,表5仅报告了对LnFEE的回归结果。表5的第(1)列和第(4)列结果表明,短期债务在1%的水平上显著促进了企业高质量审计的增加,通过了中介效应检验的第一步。第(2)列和第(5)列是短期债务与中介变量关系的检验,以短期债务为解释变量,代理成本和盈余管理为被解释变量,短期债务与中介变量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短期债务的增加导致代理成本和盈余管理程度的上升,通过了中介效应的第二步检验。在第(3)列和第(6)列中,短期债务与高质量审计显著正相关,且代理成本和盈余管理在两者的关系中均发挥部分中介作用,通过了中介效应检验的第三步。该结果验证了假设H2和H3。这说明在我国经济转型期制度背景下,短期债务未能有效发挥其治理功能,导致代理成本和盈余管理程度增加,企业则会有更强的动机聘请高质量审计来缓解代理冲突,抑制盈余管理,弥补短期债务治理功能的不足,从而提高公司治理效率。
1.企业产权性质的影响
对于不同所有制结构的企业,短期债务对高质量审计的影响可能会存在差异。由于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具有产权“同源性”的特点,这种政治上的关联导致债务契约机制对国有企业的约束力较小,银行信贷预算软约束问题也更加严重。国有企业不但不存在破产威胁,反而会因为政府的“隐形担保人”身份而获取更多的信贷资源。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作为企业的债权人,积极参与公司治理的动力就会减弱,对企业管理层行为的监督也会降低,最终导致债务契约没有发挥其治理功能。因此,当债务水平提高时,国有企業有更强的意愿聘请高质量的审计服务,从而提高其治理效率。对非国有企业而言,普遍遭受商业银行的“信贷歧视”行为,即银行在为非国有企业提供贷款的过程中,对非国有企业资质的审核更加严格,对其债务履约行为的监督力度也更大,债务融资更能发挥其对非国有企业的治理功能。因此,随着短期债务的增加,非国有企业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要低于国有企业。实证结果如表6所示,不管是产权性质与短期债务的交互项,还是在分样本回归中,都说明在国有企业中,短期债务与高质量审计的正向关系更加显著,符合上述基于产权性质的分析。
2.企业股权集中度的影响
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代理问题会随着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的变化而变化,即“监督假说”和“掏空假说”。企业在选择审计服务质量时,也存在“监督假说”和“掏空假说”。“监督假说”认为,随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上升,大股东自身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趋于一致,此时大股东有较强的积极性去监督管理层行为,大股东的存在成为缓和股东与管理层之间利益冲突的一种有效方式。因此,在股权集中度高的企业中,大股东对管理层行为具有更强的监督作用,代理问题得到缓解,企业对高质量审计服务的需求不高。“掏空假说”则认为,随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上升,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程度增加,控股股东可能会通过盈余管理、关联方交易或大股东占款等方式来谋取控制权私利。高质量审计能降低信息的不对称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这种“掏空”行为,因此在“掏空假说”下,股权集中度越高,企业对高质量审计服务的需求越大。本文根据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中位数(33.1%),将全样本分为高股权集中度和低股权集中度两组,以此来验证股权集中度对短期债务与高质量审计关系的影响。结果如表7所示,股权集中度的增加会削弱短期债务与高质量审计的正相关关系。这一结论支持第一大股东持股的“监督假说”,即股权集中度越高,大股东有能力也有意愿去约束和监督管理者,从而降低了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代理冲突,对外部高质量审计的需求也相对较低。当股权相对分散时,股东对管理者的“弱监督”导致严重的内部人控制行为,代理成本上升,因此企业会选择通过高质量审计来缓解代理冲突,提高公司治理效率。
3.企业规模的影响
当企业规模不同时,短期债务对外部高质量审计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一方面,规模越大的企业组织结构越复杂,管理层级越多,信息不对称程度越高,导致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代理冲突更加严重,代理成本也较高;另一方面,企业规模越大,管理层掌握的资源越多,面临的选择也更多,此时管理层就有更强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以实现自身利益。因此,对于大规模企业,考虑到短期债务治理功能低效的情况,企业更倾向于通过引入高质量审计来缓解代理冲突.并对可能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起到抑制作用。本文以企业规模自然对数的中位数( 22. 518)为界将样本分为大规模企业和小规模企业两组,以此来验证企业规模在短期债务与高质量审计中的调节作用。表8的实证结果显示,企业规模加强了短期债务与高质量审计的正相关关系,说明企业规模越大,代理成本和盈余管理程度也会越高。为提高公司治理效率,企业对外部高质量审计的需求有所增加。
通过对我国2009-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考察了短期债务对高质量审计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效果以及企业异质性特征对这种效果的調节效应。研究发现:(1)短期债务与高质量审计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2)代理成本和盈余管理在短期债务与高质量审计的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一方面,短期债务增加使代理成本上升,而高质量审计能够缓解代理冲突,因此企业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短期债务占比的上升增强了管理层的盈余管理动机,高质量审计能够通过发挥其外部治理机制抑制盈余管理行为,因而企业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也会增加。(3)对企业异质性特征的检验结果表明:第一,国有企业短期债务与高质量审计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更加显著。这主要是因为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的产权“同源性”导致短期债务的治理功能在国有企业中更弱,因此国有企业更需要通过外部高质量审计来提高其治理效率;第二,在股权相对分散的情况下,短期债务占比越高,对高质量审计服务的需求越高,即验证了第一大股东持股的“监督假说”;第三,在大规模企业中,短期债务与高质量审计的正向关系更加显著。这是因为在大规模企业中,代理成本和盈余管理程度相对较高,企业希望通过聘请高质量审计来缓解代理冲突并抑制盈余管理行为,从而提高公司治理效率。
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创新综合监管模式,以高质量审计促进高质量发展。当企业短期债务治理功能低效时,高质量审计是一种能够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重要选择。通过优化企业制度环境,准确把握企业高质量发展与外部审计的内在联系,加强对高质量审计服务的选择,以高质量审计为核心,构建“内部治理+外部监督”的综合监管模式,积极发挥高质量审计的外部治理机制,提高财务信息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对称,缓解企业的代理冲突,抑制盈余管理行为。(2)健全债务履行机制,提高债务治理效率。银行预算软约束使得企业面临较低的债务违约风险,特别是在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问题更加严重,导致债务治理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因此完善债务履行机制是保证债务治理功能得以有效发挥的决定性因素。对债务契约合同的履行情况要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持续关注,减少由于预算软约束等问题产生的债务违约情况,加强银行债务硬约束作用,充分发挥债务的治理功能。(3)创新公司治理框架,建立债权人参与机制。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是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重要方式,但由于我国债权人保护机制不健全,导致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不高。因此,监管机构应不断完善债权人权益保护的相关规定,提高法律执行力,结合我国制度背景与法律体系,构建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的基本模式,将其引入传统公司治理体系中,发挥债权人的监督功能,提升企业治理效率。(4)改善债务结构,防范债务风险。目前,我国规模以上企业流动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依然处于高位,流动负债占比过高意味着企业经营运作将承受更大的流动性风险,面临更加严重的财务危机。而中长期债务有利于稳定企业经营运作的资产规模,缓解企业的流动性风险。因此,应继续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去杠杆”降低实体企业的流动性负债比例,提高中长期债务占比,调整债务期限结构。但同时要注意,“去杠杆”的含义不在于使实体企业的负债率降低为零,而应是把杠杆率降低到有效防范风险的阈值内,以避免因杠杆率过高引致财务风险集中发生。
责任编辑:韩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