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端微,刘耶玲,刘天鹏
(1.南京晓庄学院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2.南通职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首次发布意味着我国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即将迎来一个崭新的阶段,在大健康产业繁荣发展的新趋势下,加强医药制造业科技投入与产出的均衡性,提升技术创新效率,是产业发展的迫切要求。同年,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指明了未来医药卫生领域投资发展的方向。“十四五”期间,医药产业又将迎来新风口,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李克强总理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回顾了抗疫历程,介绍了“十四五”时期的目标任务,其中就包括医药领域的重点工作方向,以“三医联动”为核心的八大方向,将给中国生物医药行业未来走向带来巨大影响。医药制造业与国民健康密切联系且作为高新技术产业之一,未来发展空间庞大。
由图1可以看出,2014—2018年度总体上在国家政策扶持下每年的研发投入都有所增加,研发经费力度的逐年加大也说明了国家对于研发投入水平的重视。创新类药物的研发是我国从医药大国转型为医药强国的必经之路。我国目前以仿制药为主,仿制药占比为95%[1],我国正处于在仿制药基础上进行创新的阶段,与自主创新相差甚远,新药市场几乎被国际公司垄断。因此,我国医药产业面临的最主要的挑战之一是:药品大量仿制,新药研发体系的不完善。由于我国研究研发投入与财务绩效关系相较于国外的研究起步较晚,财务绩效和滞后性的研究并不是非常成熟且未有统一口径的结论。近几年来,高技术产业的认定、优惠政策、扶持计划等的调整以及大众关注度提升都使得医药制造行业的情况发生了变化,所以以往的研究结论会带有一些片面和局限性。
图1 2014—2018年度我国医药制造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综上所述,研发投入于企业经营获利和长期发展而言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在根据当下医疗改革政策密集推出的大背景下,结合医药制造行业所处的实际环境,探求和检验研发投入强度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关联性,并观察其滞后效应,力求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研发投入可以拉开企业之间的差距,创新药品是市场竞争力的核心,能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Darren Filson、Neal Masia、Joseph Golec[2]三人基于价值最大化的研究型制药企业建立计算模型,并利用研发成本、利润分配和候选消耗率的估计对其进行参数化,得出即使盈利能力的小幅降低也会对企业成功和创新产生实质性影响。NandyMithun等[3]研究了四个不同的财务绩效相关变量:销售额周转率、资产收益率、权益收益率和市场资本化对在印度国家证券交易所(NSE)上市的印度医药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研发活动对NSE上市的印度医药企业财务绩效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褚淑贞和都兰娜[4]基于CDM模型进行分析检验,得出在医药企业中创新投入与产出以及产出和绩效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陈晶璞等[5]在融资约束条件的前提下探究研发投入与财务绩效两者的关系,发现融资约束越高,研发投入与财务绩效之间的正相关性越强。段雯[6]以一家医疗公司为例,采用指标分析法和EVA评价法分析发现研发投入促进了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也有少部分学者持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负相关或相关性不显著的观点,李金洲和周敏倩[7]研究医药类上市公司后认为研发投入并未促进企业成长性。段天宇等[8]运用门限模型得出研发投入与财务绩效呈非线性关系,低于门限值时研发投入有较大促进作用,当大于门限值时促进作用大大削弱。陈学锋[9]在研究沪深A股制药、生物科技和生命科学项下的上市公司时发现研发投入强度对托宾Q值的影响最大。宋佳丽[10]从企业盈利角度分析了政府补助、研发投入对绩效的影响,表明医药制造企业获得的政府补助正向调节了研发绩效,研发投入促进了企业绩效。陈昌雄和史录文[11]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探究国家的支持力度与企业创新能力、投入和研发能力之间的关系,其研究表明国家的政策支持确实促进制药企业的创新发展。白沈琼等[12]对我国的生物医药上市公司进行研究时发现研发投入促进了企业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杨佳欣[13]将公司治理指数作为调节变量进行两者关系研究,同样得出企业的研发投入对财务绩效有显著的正相关作用,同时公司治理水平在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中具有调节作用。丁芳[14]运用相关性检测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研发活动的创新能够提高企业收益,同时也得出资本化支出与绩效相关关系弱,进一步说明自主创新程度不高。曹阳和易其其[15]以生物医药制造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主营业务利润率的财务绩效指标切入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研发投入不仅对绩效产生了正影响,同时效果显著。
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提出研究假设1:研发投入对医药企业当期财务绩效有正向影响(H1)。
钱云波[16]对上市医药企业进行研究后发现研发投入对净资产收益率和净利润增长率并无明显的滞后影响。张靓等[17]研究发现研发投入对当期财务绩效影响并不明显,滞后期通常在一到两年左右。邓智文[18]在研究影响的滞后性、累积性时发现医药制造业研发活动对绩效产生的滞后效应较为显著,滞后四期时对企业绩效的正影响最大,其次是滞后三期、滞后一期、滞后两期,当期的投入带来的影响最微弱。李琪[19]从成长性角度切入,观察分析研发投入和研发强度对企业绩效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研发投入对其经营绩效产生了递延性的相关。常晓萤[20]研究我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对企业业绩的推动作用以及滞后性时发现两者呈正相关的同时对企业业绩产生的推动作用滞后三期。吴闻慧[21]、叶莲[22]等人均运用了主成分分析法对研发投入和成长性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研发投入与当期成长性显著正相关;研发投入在滞后两期时产生的促进效果最显著;同时对成长性有累积效应和边际效应。刘萍和毛宁[23]选取医药行业中技术创新力较强的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创新投入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联性,得出研发投人在当期以及滞后一、二期内对财务绩效产生负向作用;远期则具有正影响,长期看来,对滞后三期的财务绩效起正向作用。通过文献整理可以发现,较多学者认为研发投入与财务绩效之间呈正相关,少数学者认为两者之间呈负相关或相关性不明显。对于滞后效应的研究结论没有统一口径,因此关于滞后性的研究是有很大必要的,研发是一种长效行为,研发活动对企业产生的效益影响不是即时的,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影响可能存在一些滞后现象。纵观上述分析,本文提出研究假设2:研发投入对医药上市公司长期绩效有明显影响(H2)。
我国自2007年开始实施新会计准则,并且自2007年起,证监会强制上市企业披露研发数据,参考2012年证监会修订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作为行业划分依据,因此本文的原始样本为2007-2018年医药类上市公司的数据。为了保证样本数据的真实可靠和具有代表性,进行了以下处理:(1)剔除了未披露研发投入费用和研发创新费用为零的公司;(2)剔除了营业利润小于0的观测值(营业利润小于0会使税负值失效);(3)剔除了数据缺失的样本观测值。本文最终样本包括246家医药上市公司,初始筛选出2070个“公司-年度”观测值,研发投入由于缺失值较多,仅有1115个作为研究样本,本文所有数据均来源于CSMAR数据库。
研发费用投入强度(Rdi)。企业的研发投入主要以研发资金和研发人员体现,考虑到企业对于研发人员的投入最终也会以研发投入的形式反映出来,另外不同规模的企业之间的营业收入和研发投入的资金之间差距非常大,为保证最终结论的准确性,本文选取相对指标研发费用投入的强度作为解释变量(见附表1)。
附表1 变量定义表
参照已有文献,本文设计模型(1)检验医药上市公司研发投入与绩效之间的关系。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本文主要考察β1的系数,若为正代表有正向影响,并考察其显著性,并根据上述分析,除了分析当期情况还会分析滞后期间的情况。
借鉴已有研究,将替换业绩指标为ROE,用于稳健性检验,见模型(2)。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附表2。从ROA和ROE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来看,公司之间的业绩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并经相关性检验,研发投入(Rdi)与ROA和ROE正相关,初步验证了假设1。
附表2 描述性统计
根据模型(1),并经huasman检验,本文采用混合多元回归,考察了当期、滞后一期以及滞后四期、五期的情况(回归结果见附表3)。
附表3 回归结果
第(1)列考察了研发投入对当期绩效的影响,发现不存在明显的关系,假设1没有得到验证;第(2)列考察了研发投入对下期绩效的影响,也不存在明显的关系。而第(3)列考察了医药公司研发投入对第四期(即第四年)的影响,发现Rdi的系数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正,说明研发投入对远期绩效有利;第(4)列考察了医药公司研发投入对第五期的影响,发现也是显著为正(10%的水平下),也能说明研发投入对远期绩效有利。这验证了假设2。(二)稳健性检验
采用模型(2)进行稳健性检验,回归结果见附表4。选择同样的业绩衡量期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研发投入与绩效的关系。
附表4 稳健性检验
以 ROE 为盈利指标,(1)和(2)中 Rdi的系数不显著,(3)列中Rdi的系数在5%的水平下显著为正,(4)列中Rdi的系数在10%的水平下显著为正,同样说明了研发投入对当期及近期绩效不显著,但有利于长期绩效,说明上述研究结论是稳健的。
本文主要采用2007—2018年中国沪深A股的246家医药类上市公司,以研发费用强度为解释变量,以资产回报率、净资产收益率为被解释变量对研发投入与公司财务绩效关系进行回归分析,最后研究其对财务绩效产生的滞后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研发费用强度对当期财务绩效的影响不显著;第二,研发投入指标对企业的财务绩效的正向影响具有滞后性,对远期绩效影响显著。
根据以上结论本文针对医药类上市公司给出以下几条建议:第一,重视自主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创新研发的投入对企业长期盈利和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拥有自主创新的能力并掌握核心技术是企业竞争力的保证。较多企业还停留重视销售,忽略研发的状态,在鼓励创新的大趋势下,仅靠仿制药很难在行业中立足,研发能力弱的中小医药企业也很容易面临倒闭和兼并的风险。只有重视自主创新,加大研发力度才能在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
第二,企业之间密切合作,降低研发压力。过去中小企业靠仿制药仍然能维持盈利,今后在政策的推动下,医药行业将会淘汰低效率企业。研发新产品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短期内形成的财务负担很重,对经营情况也会有所影响。规模不大的企业可以发挥自身优势,抱团取暖,利用彼此之间的资源相互合作共同研发,这样不仅可以聚合研发资源,也能缓解企业研发带来的财务压力。
第三,提高研发效率,缩短研发周期。从结论可以看出研发投入的滞后期是较长的,滞后4年才出现正影响,滞后5年的影响才较为显著;从前文的研究中也可以得出普遍新产品研发都在8—10年的一个长周期内,因而效率应当作为企业关注的重点,不光是研发进程中的效率,新药申请获批过程中的效率同样重要,提升了研发成果的转化效率,就能延长企业盈利周期。
第四,合理规划资源,建立长效机制。研发投入的回馈短期内是无法实现的,长期内才更有成效,这就要求企业应站在长期发展的角度进行决策。企业最主要的研发资源来自三方面:资金、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物力资源如研发的机器设备等建立在资金之上,人力资源则依赖于企业长效机制的建立。资金方面要求企业对研发投入资金有一个长期性的安排,科学规划、合理控制以免引起资金过度紧张带来的资金链断裂。研发人员是重要资源,企业应当重视技术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挖掘人才、聘用人才,同时建立激励政策留住人才。
总之,医药企业可以根据上述结论在重视研发的基础上建立长效机制,合理规划资源,同时可以采取取长补短、合作共赢的研发方式提高研发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