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楚华,温鸿源,龙洁珍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中医系康复科,广东 肇庆 526020
老年性皮肤瘙痒是一种发生于无原发性皮疹的老年人中的常见皮肤疾病,患者常感到皮肤表面瘙痒难耐,忍不住抓挠后会产生继发性皮损[1-2]。西医认为本病与体内激素、免疫调节有关,因此常采用抗组胺类、激素类药物治疗。氯雷他定作为一种抗组胺类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应用比较普遍,疗效显著,但是此类西药多刺激性强,容易使患者产生依赖性,一旦停药极易复发[3-4]。相比于西医,中医治疗更为温和。中医认为本病与机体五脏失调、经脉淤堵有关,而且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秋冬风大,气候干燥湿度低,可使老年人身体水分流失,让本就干燥的皮肤更为干燥,若接触一些刺激、致敏因子则会进一步损伤皮肤而促进瘙痒的发生[5-6]。根据这些特点,中医采用多种治疗手段,如针灸、中药汤剂内服或外用,均可取得显著疗效。本研究旨在探讨采用火针+桃红四物汤加味外涂联合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参照《临床皮肤病学》确诊[7]。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者;②符合《临床皮肤病学》中的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诊断标准[7];③皮肤瘙痒,无原发性损害,反复搔抓后出现继发性损害者;④瘙痒部位分布均较为分散,且不同部位程度相当者。排除标准:①伴肝肾疾病、糖尿病、精神疾病、血液疾病、肿瘤等原发疾病者;②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③研究中途失访者者;④对本研究所用治疗方法有禁忌或对治疗药物过敏者;⑤近期经西医激素类、抗组胺类药物治疗者;⑥患有老年痴呆、精神障碍等无法配合研究者。按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 例。研究组中男性38 例,女性22 例;年龄62~85 岁,平均(70.14±5.32)岁;病程6~15 个月,平均(11.31±2.14)个月。对照组中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龄63~85岁,平均(70.46±5.21)岁;病程6~13个月,平均(10.96±2.10)个月。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基础护理,包括健康宣教、观察生命体征及遵医嘱用药等,对照组患者采用氯雷他定治疗,用法:氯雷他定(北京双鹭;国药准字H20060157;5 mg×10 片) 10 mg/次,1 次/d,口服。研究组患者采用火针结合桃红四物汤加味外涂治疗。桃红四物汤加味具体药物(桃仁10 g,红花10 g,熟地黄20 g,当归20 g、白芍20 g、川芎20 g、首乌20 g,刺蒺藜20 g,白鲜皮30 g,百部30 g,皂角刺30 g),1 500 mL水煮成500 mL,待药汁凉后,用开塞露8支加入药汁中,搅匀后装入备好的无菌容器(免洗洗手液瓶洗净消毒)中,使用时,从瓶中挤到医用棉签后涂于患处,3次/d。火针(杨氏美容针,平头)采用散刺法,以阿是穴为主:消毒后,在患处选6~8个点散刺,用火针松散地点刺病灶局部,每针间隔约1.5 cm,隔天一次,1 d一组阿是穴;实验组患者先接受火针治疗,局部消毒,待治疗处干燥再外涂药汁。两组治疗时间均为4周,均随访2年。
1.3 观察指标(1)瘙痒评分:从程度、部位、频率、持续时间以及睡眠等五个方面进行评分,对瘙痒症状进行评估。①瘙痒程度,无感觉为0分,轻度不用抓挠为1分,中度需要搔抓为2分,重度挠抓后仍不缓解,皮肤可见抓痕为3分,重度瘙痒抓挠后皮肤破损为4 分。②瘙痒部位以面积计算标准,头颈部面积为9%,双上肢为18%,躯干为27% (含会阴1%、胸腹前侧13%、背部13%),双下肢(含臂部) 46%,其中瘙痒面积为0计为0分,0<瘙痒面积≤25%计1分,25%<瘙痒面积≤50%计2分,瘙痒面积≥50%计3分;③瘙痒频率,无感觉计0 分,每日1~3 次计1 分,4~6 次计2 分,每日6 次以上计3 分。④瘙痒持续时间,无感觉计0 分,每次持续1~30 min 计1 分,每次持续30~60 min 计2 分,每次持续60 min 以上计3 分。⑤睡眠影响评分,无影响为0 分,痒醒1 次2 分,醒2 次3 分,醒3 次或以上4 分。(2)临床疗效:治疗后评估临床疗效[8],治愈,瘙痒缓解,皮疹全部消退;显效,瘙痒和皮疹明显减轻;有效,瘙痒、皮损减轻;无效,瘙痒、皮损无变化。治愈和显效两项合并为有效率。(3)血清学指标:分别在治疗前后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离心取上清后测定: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2 (IL-2)、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4 (IL-4)、白介素6 (IL-6)、免疫球蛋白E (IgE)抗体水平。(4)远期随访:对患者进行为期两年的随访,记录患者复发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2.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瘙痒症状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瘙痒症状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瘙痒程度、面积、频率、持续时间及睡眠影响五项症状评分均有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瘙痒症状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瘙痒症状评分比较(±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60 60治疗前3.25±0.16 3.23±0.18 0.643 0.521治疗后1.06±0.08a 1.26±0.06a 15.492 0.001治疗前2.35±0.21 2.37±0.23 0.497 0.620治疗后0.96±0.05a 1.12±0.07a 14.407 0.001治疗前2.53±0.15 2.54±0.19 0.320 0.750治疗后0.86±0.14a 1.23±0.10a 16.658 0.001治疗前2.31±0.12 2.32±0.14 0.420 0.675治疗后0.86±0.23a 1.25±0.22a 9.492 0.001治疗前3.45±0.13 3.44±0.14 0.405 0.686治疗后1.06±0.35a 2.15±0.36a 16.816 0.001程度 面积 频率 持续时间 睡眠影响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8.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70,P=0.008<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例)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学指标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IFN-γ、TNF-α、IgE 抗体及IL-2、IL-4、IL-6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上述各项血清学指标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学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学指标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60 60治疗前8.81±0.06 8.82±0.02 1.225 0.223治疗后5.06±0.13a 5.36±0.15a 11.707 0.001治疗前42.22±5.32 43.02±5.14 0.838 0.404治疗后32.15±2.15a 40.20±2.26a 19.990 0.001治疗前1.26±0.63 1.25±0.58 0.090 0.928治疗后0.98±0.32a 1.10±0.21a 2.428 0.017治疗前8.31±1.26 8.33±1.24 0.088 0.930治疗后6.85±1.21a 7.59±1.26a 3.281 0.001治疗前9.53±2.15 9.61±2.20 0.201 0.841治疗后5.36±0.96a 7.26±0.75a 12.081 0.001治疗前9.32±2.45 9.52±2.37 0.454 0.650治疗后6.21±0.52a 7.06±0.54a 8.783 0.001 IFN-γ (μg/L) TNF-α (fmol/mL) IgE抗体(mg/L) IL-2 (μg/L) IL-4 (μg/L) IL-6 (μg/L)
2.4 随访情况经过两年的随访,对照组复发5例(8.33%),观察组复发6例(10.00%),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0,P>0.05)。
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是一种发生在老年人群中的常见皮肤病,患者临床表现为剧烈瘙痒,反复抓挠后可形成瘢痕、结痂等继发性皮损,本病多发于秋冬季节,且容易在夜间低温环境下加重。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我国老龄人口已达2.5亿,老年性皮肤瘙痒的发病人群也在逐年增加[9]。西医认为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是由于激素失调、皮肤老化变得干燥易受周围环境因素刺激诱发所致[10]。西医对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无特效药物,以抗组织胺类、注射类钙剂、阿片受体拮抗剂、性激素等为主[11]。虽然药物治疗有一定疗效,但病情往往反复且难以根治,而且长期用药会引起耐药、依赖性及副作用,总体疗效不佳。
中医理论认为老年性皮肤瘙痒症隶属“风瘙痒”、“痒风”、“痒证”等范畴。《诸病源候论》中有云:“瘙痒,体虚受风,血气相搏,故瘙痒也”,即说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是由于邪气入侵,气血不和,肌肤失养所致[12]。《内经》也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阐述,综合来讲,老年性皮肤瘙痒症与机体脏腑的联系比较紧密。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加,机体各项功能慢慢减退,容易气血虚弱、肝肾阴亏、阴虚血燥而导致皮肤瘙痒。部分老年患者长期缺少家人的陪伴,容易抑郁导致肝失疏泄、气机阻滞[13];且饮食上注重多油腻、多盐,会损伤脾胃,导致运化失常,湿热内生;如此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积郁于皮肤腠理而痒,故瘙痒内起病于脏腑气血亏虚,外因风、燥、湿等侵袭或饮食诱发。根据上述病机理论对症下药,本次研究除了对患者进行基础护理之外,对照组服用氯雷他定治疗,发挥抗组胺类药物的抗过敏作用。而研究组进行火针治疗加外涂桃红四物汤加味,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瘙痒程度、频率、面积、持续时间及睡眠影响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说明治疗后观察组的瘙痒情况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中医火针疗法是指将特制的针具用火烧灼透红之后,以一定的手法迅速刺入人体局部皮肤肌肉或腧穴内起到治疗作用。《灵枢·终始第九》提到:“痒者阳也,宜浅刺也”,后世中医将“火”与“针”结合后发现,止痒起效快且可缩短病程,对慢性顽固性皮肤瘙痒症治疗也有显著疗效。
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可能有体内炎性介质的参与,如组胺、白三烯、乙酞胆碱、白介素2等,这些物质会介导皮肤表面产生瘙痒症状[14-15]。其次与皮肤老化、神经老化及免疫老化也存在相关性。由于免疫功能的下降,有机体正常细胞遭到损伤后不能及时清除,随时间推移而逐渐积累,其导致机体免疫应答能力下降,进而表现为皮肤正常生理机能衰退,神经纤维功能退化,屏障功能减弱,最终引起老年性皮肤瘙痒。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血清IFN-γ、TNF-α、IgE抗体及IL-2、IL-4、IL-6水平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各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火针能调节机体免疫,减轻、缓解痉痒,降低机体异常增高的血清IgE 水平,减弱机体对过敏原的敏感性,抑制过敏介质与炎性因子的释放。
本研究采用的桃红四物汤是活血化瘀的经典方剂,由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组成(桃仁、红花、当归、白芍、熟地黄、川芎等6味中药),具有养血活血、祛瘀生新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此方可改善血液流变学及微循环作用,具有抗缺氧、氧化、衰老、肿瘤和降血脂、增强免疫功能等多种功效[16-17]。桃红四物汤在皮肤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如紫癜、结节、肿块、囊肿、色素沉着等血瘀导致的皮肤疾病。本次研究观察组将方内药物进行煎煮浓缩后外用于皮肤患处,通过皮肤吸收作用达到药物的治疗效果,结果证明其治疗总有效率为88.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与刘永信等[18]、徐晓静等[19]、贾文霞等[20]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火针联合桃红四物汤在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治疗中可缓解患者瘙痒症状,改善睡眠质量,降低血清炎性因子,从而能提供临床治疗效果。经过两年的随访后,对照组复发5 例,研究组复发6 例,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的远期疗效相当。
综上所述,桃红四物汤火针联合桃红四物汤加味外涂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瘙痒情况,改善机体炎症水平,临床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