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政预算绩效拨款制度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在蓉四川省属本科高校的试点

2021-10-08 02:03李开伟蒲俊梅郭晓燚
关键词:四川省考核指标

郑 珺 ,李开伟,蒲俊梅,骆 艳,朱 静,郭晓燚

1.四川师范大学商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1;2.国家能源局四川监管办,四川 成都 610041;3.四川省教育厅基建后勤处,四川 成都 610041;4.四川省财政厅教科文处,四川 成都 610016;5.四川广播电视大学财务处,四川 成都610073

1 引言

高校优质的教育服务可以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丰富的人才储备,理想的人力资源储备也是吸引企业前来投资建厂的有利条件。而地方政府要想发展好高等教育,重点是要解决好如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问题,其中又以财政资金如何分配和有效管理最为关键。2020 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中专门要求“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这对于深化预算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变革财政支持高校的传统预算拨款模式,改进财政资金分配和管理方式,在公正公平的前提下兼顾特色,充分利用财政资金,有效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和水平,是当前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同时也是本研究要重要关注的课题。

2 高校财政预算绩效拨款的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

高校财政预算是以政府的行政权力取得收入并通过支出方式配置资源到高等教育领域,属于公共服务供给的基本制度[1]。绩效拨款是基于公共支出绩效管理的目标导向的财政预算拨款系统,它将绩效评估结果与财政预算联系在一起[2]。这种事前预算分配机制、事中预算执行监督机制和事后预算考核监督机制的“三位一体”机制着重于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并优化资金使用的方向。

高校绩效是指一定时期内高等学校的投入和产出之比。高校绩效拨款是高等教育领域财政资金分配的专门术语,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按照高等学校的绩效综合评价水平分配高等学校财政经费的制度安排。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外有关绩效预算的理论和实践开始较早,主要研究绩效预算概念的定义、绩效评估技术方法、绩效预算改革效果和系统分析。国外围绕绩效理论的高校经费筹措机制研究也相对成熟。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已经建立了标准化的绩效评估系统,将绩效因素纳入资助公式,并实施了权责发生制。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颁布了绩效拨款法[3]。澳大利亚在1984 年实施了“支出管理改善计划”,其改革措施旨在改进其政府的管理效能和财务水平。美国以1993 年颁布《政府绩效与成果法》为标志,正式启动了政府绩效改革。英国的《迪尔英报告》讨论了科研经费绩效拨款改革建议和政学关系。因此,国外基于绩效理论对高等教育的资助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绩效经费分配管理已经成为世界大学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新趋势。尽管国外研究对我国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我们不能完全照抄照搬,而是应与我国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进行学习和借鉴。

我国预算绩效研究从2000 年开始,起步比较晚。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近年来预算绩效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财政资金运行环境的不断改善、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不断提高,我国的预算绩效管理方兴未艾。特别是自2018 年以来,这一进程进一步加速。通过对国内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汇总,不难发现,我国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研究主要体现在高校预算管理的作用、预算编制的方法、预算管理体制的构建、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四个方面。总体来看,我国研究与国外相比,还缺少充分的制度供给,且较少涉及对现有已实施的制度效果进行检验。目前,我国对如何完善大学绩效拨款模式缺乏系统深入的政策解释,尚未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估体系。地方政府为什么要对高校的财政预算拨款制度进行改革?改革怎样组织和实施?改革具体取得了什么成果?改革仍然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根据参与性观察、访谈和一手文献,笔者拟对在蓉的四川省属公办本科高校绩效拨款改革案例进行描述和分析,深入绩效环节和实施层面,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3 四川省属高校财政预算拨款改革的制度背景

四川省是全国的高等教育大省,现有普通高校132 所,在校学生规模超过160 万人,高等教育规模居全国第五、西部第一。在132 所普通高校中,有公办高校81 所,按财政供给关系分为:中央财政供养的部委属院校6 所、省级财政供养的省属院校46所、市州财政供养的院校25 所、国有企业办学院校4 所。

3.1 改革前财政拨款制度的实施情况

2005 年及以前,四川省属公办高校拨款采取“基数+增长”的模式,本质上属于“渐进式”拨款方式。该模式是四川省财政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根据高校的规模及各种日常经费开支的需要,核定一个拨款基数,以后各财政年度的经费开支预算在上年度经费基数基础上,再根据财力状况增加本年度的发展经费(年度经费增长一刀切)[4]。

这种经费预算分配方式简明、易行,能简化决策程序,并且易于配合政府对高等院校的集中财政管理。在高等学校数量较少、结构较单一的情况下,“基数+增长”的方法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但是,这种经费预算分配方式对高等院校以往的经费支出模式和成本行为的正确与否不予关注,因而不利于学校校正先前不当的开支行为。在制定预算的时候,决策机构关于各院校经费需求的唯一参考要素是其上年度的支出规模,这容易使各高校在预算年末突击花钱。这种经费分配方式也不利于在各高等院校之间形成一种公平竞争的机制。同时,随着高校扩招,在校生人数急剧增加,出现了财政拨款增幅滞后于在校生人数增加的情况,使四川省高校生均拨款水平全国排名长期靠后。

为改变四川省公办普通高等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在全国靠后的尴尬局面,确保生均财政拨款随着在校生规模的增加同比例增加,2006年,四川省对省属高校拨款取消“基数+增长”模式,实行生均经费预算拨款制度,拨款总额根据每个高校的在校生人数和当年生均拨款定额确定。从制度实施当年开始,四川省属高校生均拨款大幅提高,尤其是地方公办普通高校首次摆脱了生均拨款水平在全国排名靠后的尴尬局面。

3.2 改革前财政拨款制度存在的问题

2006 年以来实施的单纯的生均拨款制度,增加了公办普通高等学校的教育投入,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经费保障。但是,如果继续按照这种制度对公办学校进行拨款,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是促使高校盲目扩大招生人数。根据现行的资金制度,大学获得的财政资助额主要取决于在校学生的数量。为了增加经费总额,高等学校继续扩大招生计划,一些高校甚至出现了专业设置偏离学校自身的专业特点和领域,盲目招收了大量办学成本低的文管类专业和高学费艺术专业。

二是引发高校举借债务。随着高校入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和生活设施等辅助资源严重不足。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高校产生了借贷需求,通过大量举借债务大幅增加投入。

三是缺乏绩效激励机制。之前按学生数量分配的预算拨款系统是一种投入导向的分配机制,由于尚未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缺乏绩效激励,将影响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

基于上述问题的普遍存在,探索完善四川省属本科高校预算拨款制度显得很有必要。在高校探索预算拨款制度改革,进一步增强预算绩效管理在提高财政资源分配和利用效率中的作用,有利于推动高校树立牢固的绩效理念,促进高校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4 在蓉省属高校预算绩效拨款制度的设计架构与考核结果

从2018 年起,四川省属普通本科高校①省属普通本科高校是指由国家批准独立设置的且办学经费由省级财政供给的全日制普通公办本科高校。预算拨款开始实行基础拨款加绩效拨款的改革试点:通过将平均学生配额乘以学生人数来确定每所学校的基本拨款,然后根据绩效评估指标来计算和确定绩效拨款。为了有利于试点工作的推进,此轮改革的试点单位确定为纳入四川省教育厅部门预算范围的27 所本科高校。为增强研究的针对性,同时考虑到研究样本的代表性,笔者在研究中进一步聚焦地理位置在成都的13 所省属本科高校②鉴于部分高校的校区位于两座城市,故凡是涉及成都市区域校区的高校都被计入在内。。

4.1 绩效预算拨款制度试点方案的主要架构

4.1.1 试点方案的设计思路

Shah 和Shen(2007)根据绩效信息对预算决策的影响,把各国绩效预算管理的实践划分为四种模式[5],如图1 所示。

图1 各国实践中绩效预算管理的模式

从理论上看,决定型绩效预算是最理想的绩效预算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在实践中很难推行。因而实践中常见的是其他三种类型。其中比较成功的是基础型绩效预算,报告型和信息型因为没有对财政资源的分配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并不是典型的绩效预算。我国目前绩效预算的改革者很少采用“绩效预算”这个术语,主要原因就在于此。四川省属普通本科高校现行预算拨款中绩效拨款部分完全是根据绩效考核指标量化后计算确定,属于绩效预算管理中走在前列的改革探索。

此次改革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五个方面。一是绩效导向,稳步推进。基础拨款保持稳定,绩效拨款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传递清晰的政策和绩效导向。二是科学量化,客观公正。分配考核指标客观公正,能够量化,真实反映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有利于更加科学公正地配置资源。三是突出重点,服务大局。资金分配使用体现中心工作和发展战略。四是放管结合,简政放权。遵循高校办学规律,坚持放管结合,改进管理方式。五是激励进步,特色发展,提高质量。鼓励学校在现有办学条件的基础上争先创优,积极进取,争创一流[6]。

4.1.2 试点方案的基本内容

(1)基础拨款

从2018 年试点年度起,以一届本科生一般的培养时间4 年为一周期,保持周期内每所省属普通本科高校生均定额拨款总额基本稳定。每一周期结束后,按上一周期学生人数、学生层次、专业系数、离退休人员和养老保险负担等因素,重新审核下一个周期各高校的基本拨款总额。在维持高校原有经费水平的基础上,逐步增加绩效经费“蛋糕”,探索和逐步推进改革,以减少改革阻力。同时,利用历年数据分析得到各学科的办学成本大致比例,作为学科拨款差异系数,体现专业办学成本差异;利用历年数据分析得到各层次学生的支出成本大致比例,作为学生拨款差异系数,反映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培养的投入成本差异。由于四川高校之间差距较大,为体现对需特殊照顾高校的倾斜,在基础拨款计算时对民族地区高校、新升本科高校适当给予了倾斜性照顾。

(2)绩效预算拨款

绩效预算拨款是根据绩效考核指标确定考核结果后分配财政资金,因此,应首先建立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绩效考核指标应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等的功能以及办学条件和学校治理工作等方面选择评估因素。根据高校分类改革进展和工作需要,还可对考核指标及分值适时调整。目前,根据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四川省建立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该体系有5 个一级指标、17 个次级指标以及45 个量化点。

每年预算分配前完成对各高校指标执行情况的考核,根据评估结果分层次确定绩效拨款,评估结果也将作为下一年的分配依据。为了减少分数结果的过度强化,四川省创设了层次分配制度:第一层(评估结果为第1 至3 名),将全部绩效拨款的20%均分给每所学校;第二层(评估结果为第4 至9名),将全部绩效拨款的24%均分给每所学校;第三层(评估结果为第10 至21 名),将全部绩效拨款的40%均分给每所学校;第四层(评估结果为第22 至27 名),每所学校均分绩效资金总额的16%。

另外,鉴于四川省高校之间存在差距,为了牢固树立绩效观念并传达清晰的政策和绩效取向,四川省还设置了进步奖励,使用相关指标进行评估并体现“自我比较”。也就是说,根据下一年的评估情况来奖惩大学排名的升降变化,以激励大学追求卓越。如果评估结果的总排名提高1 位,则奖励200万元,若下降则作扣减。

4.2 绩效预算拨款制度试点方案的指标体系

尝试建立统一、权威、相对可比较的高校绩效评估体系,该领域的改革工作是富有探索性的。这需要将直接不可比的条件转化为相对可比的数据,使绩效评估既能兼顾到各所高等学校因为资源禀赋不同的个性差异,也能体现国家对高等学校宏观管理的共性要求;不仅照顾到各高校规模无法比较的限制,而且顾及相对可比绩效的可行度。作为国内大学评价体系中影响力较大的高校排行榜,武书连课题组在2000 年以社会贡献为唯一衡量标准,设计了以人才培养(63.06%)和科学研究(36.94%)为一级指标的大学评价体系[7];艾瑞深中国校友会从消费者角度出发,以人才培养(52.06%)、科学研究(31.85%)和社会影响(16.09%)发布中国大学排名[8]。上述民间机构发布的排名是依据其各不相同的评价目的而设计了各有侧重的指标体系,虽未能达成统一的标准,但这些探索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研究思路。

四川省属高校绩效预算拨款制度试点方案的评价目的,在于通过大学绩效评估为教育财政拨款提供决策支持,这决定了该方案的指标体系设计是着眼于高校综合性的绩效评估。在研究试点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决策部门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座谈,组织专家和评价高校进行了广泛的研讨和论证,设置了一套科学、合理、可行、全面的评价指标。这些指标既相互独立、各有侧重,又相互关联、具有可比性[9]。现行改革方案的指标体系以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为主要基础,兼顾保障性硬件条件和管理治校等软件能力,设计了5 项一级指标,分别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及国际交流合作、办学条件和治理工作。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详见表1。

表1 省属高校绩效预算拨款制度试点方案的指标体系

4.3 绩效预算拨款制度试点方案的评价指标及权重系数

由于四川高校多以教学为主,因此人才培养和办学条件两项指标权重较大。另外,由于高校工作的公益性和社会性较强,同时,考虑到我国高校绩效评估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基础数据量相对不足,在实践中很难根据数据客观分配权重,因此实际运用中采用了主观加权的方法,主要是通过综合专家意见赋予指标的权重[10]。

4.3.1 人才培养

该指标主要考核高校围绕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人才培养的契合度,总评分150 分。人才培养作为大学的核心功能,评分占比较大,由本科生及研究生培养、学生创业就业2 个二级指标组成,分值分别为100 分、50 分。

(1)从本科生及研究生培养来看,主要包括本科教育质量、研究生教育质量、双一流建设等。考核量化点集中在本科应用型示范专业的获准立项个数、省级及以上实践教学项目立项情况、省级及以上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与创新创业示范课程获准立项个数。此外,有些评价指标非常重要但部分高校没有数据的,试点方案将其作为修正指标,设置为加分项。比如,获省级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与其他省级大学生竞赛项目承办权、入选国家或省部级“双一流”项目、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分学科数量都可加分。

(2)从学生创业就业来看,包括毕业生就业率、创业率、学生创业竞赛情况等。其中,就业率总分为30 分,达到或超过四川省对外公布的当年全省毕业生平均就业率的评30 分,低于平均就业率5 个点以内的评25 分,低于5~10 个点的评20 分,低于10 个点以上的评10 分。毕业生创业率总分为20 分,同样也是根据各学校与公布的全省毕业生平均创业率的差异来分别评分,注重学校之间的横向比较。修正指标的补充要点则主要是根据学校是否入围年度国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学校和学生是否获得国家或省级创新创业比赛一等奖而给予加分奖励。

4.3.2 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该指标考核高校围绕前沿科技、“双七双五”①四川的“双七”(即四川七大优势产业、四川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双五”(即四川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四川五大先导型服务业)产业将成为今后投资促进的重点产业。等四川省重大产业发展进行科技创新的成效,总分50 分,包括科学研究创新、文化传承2 个二级指标。

(1)科技创新成效总分为25 分,其中:基础分15 分(艺术、体育、民族类高校基础分为17 分);申报登记的科研经费总量1 亿元(含)以上的高校得10 分。对于1 亿元以下的高校:项目个数或申报登记的科研经费总量较上年增长10%以内(含)的高校得3 分,10%~20%(含)的高校得5 分,超过20%得8 分。最高25 分。这里的量化考核既考虑到四川艺体、民族类高校现有的科研工作基础而给予扶持政策的优待,又鼓励各高校努力“与自己比”而充分肯定纵向进步的科研成绩,极大调动了试点高校的参与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2)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分为15 分,其中:基础分10 分(艺术、体育、民族类高校基础分为12 分),项目个数或申报登记此类型的科研经费总量较上年增长5%以内(含)的高校得1 分,5%~10%(含)的高校得2 分,超过10%的高校得4 分。最高15 分。

(3)科研平台建设及成果获奖总分为10 分。对自科基地而言,国家级平台每个1 分,省部级平台每个0.5 分,市厅级平台每个0.3 分;国家级科技成果奖每项1 分,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每项0.5 分。对社科基地而言,省级平台每个0.5 分,市厅级平台每个0.3 分②目前省属高校中尚无社科领域的国家级科研平台。;省部级社科成果奖,每项0.5 分③现阶段我国未设立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类奖励。。

4.3.3 社会服务及国际交流合作

该指标考核高校服务社会、围绕四川重大产业发展成果转化情况以及高校国际化发展情况,总分为65 分,包括社会服务(40 分)、国际交流合作(25分)2 个二级指标。此项指标的设置在于这两者是教学与科研功能的延展。高校通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实现服务社会、校地共同发展。

以社会服务来讲,考核量化点体现在对口帮扶贫困县的工作考核排名、服务企业项目的经费或个数较上年增长幅度、不同级别的服务企业平台建设成效以及技术转让项目的经费或个数较上年增长情况。国际交流合作的考核量化点则集中于国际学生(学历生)人数占在校生人数的比例、本校赴国(境)外交流学习等中国学生占在校生比例、外籍教师占在校教师比例、中国教师出国(境)学习、工作、访学等经历(3 个月及以上)占在校教师的比例、校际合作项目与涉外办学。

4.3.4 办学条件

该指标着重考核高校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情况与达到或保持《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规定的“监测办学条件指标”,总评分150 分。由教师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努力程度2 个二级指标组成,分值各为100 分、50 分。由于涉及办学水平与条件,故这项指标的评分数值比例与“人才培养”项持平,都属于重要指标。

教师队伍建设的考核点主要围绕生师比、博士学位教师占比、专职辅导员占比、专职思政课教师占比。这些考核点反映的是各高校的师资储备情况,直接影响教学水平与德育培养情况。此外,设置的修正指标加分项主要是国家级或省级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等。

改善办学条件努力程度主要是采取对比上一年度基本办学条件不达标指标数量进行评分:全部条件达标的,计50 分;有未达标指标的学校,不达标指标数量较上年保持不变的,得40 分,不达标项数减少可加分,不达标项数增加要减分①减少1 项加2 分,减少2 项加6 分,减少3 项及以上加10 分;增加1 项减2 分,增加2 项减6 分,增加3 项及以上减10 分。。这种评分机制目的是调动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的积极性,更好地开展教学科研工作。

4.3.5 治理工作

治理工作指标主要考核高校工作管理水平,包含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大学生思想政治管理、依法治校、安全稳定管理、学风师德师风管理、教育综合改革、财务管理、数据质量管理以及招生计划执行等9 个二级指标。该指标主要是对高校的综合管理情况进行考核,评分方式采取负向评分法(除教育综合改革②“教育综合改革”项采取加分制,即:省级(含)以上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经考核获得优秀等次的,每个项目加5 分;改革成果获得国家级领导批示并推广的加10 分,获省部级领导批示并推广的加5 分。和财务管理以外),即当各项考核点出现未达标或责任事故时,会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程度进行大小不等的扣分。这是不同于前四项指标评分方式的。二级指标中的“财务管理”采用评分制,分值85 分,突出高校财务工作中完备的内部控制建设和规范预决算工作执行的重要性。

4.4 绩效预算拨款制度试点方案的考核结果

绩效预算拨款制度的运行情况由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负责考核,于每年11 月前完成对各高校上年指标执行情况的考核,结果作为次年分配依据,据此提出绩效拨款分配初步意见报省级教育主管部门。2018 年属于第一年实行,对2017 年的考核结果是6 月提出初步考核结果。2019 年分配的时候由于2018 年考核结果尚未出来,基本还是沿用初次考核结果。通过递延的方式,从2019 年分配2020 年经费时,考评数据可以每年更新。为了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公平性,评价结果向各高校公示。公示期间,高校如对数据有异议的,可与考核方衔接询问。在公示中,发现部分数据存在偏差,按程序报审后进行了相应的修正。考核结果在考核方和被考核方均认可的基础上进行汇总并进行分配。四川省13 所在蓉省属高校2018 年、2019 年的具体考核结果③本研究聚焦于地理位置在成都的省属本科高校13 所,其具体排名情况是参照纳入13 所本科高校的小范围名次。见表2、表3。

表2 2018 年预算绩效拨款分配情况

表3 2019年预算绩效拨款分配情况

从考核结果来看,按照考核指标打分量化情况,四川省财政安排2018 年绩效拨款专项资金3 亿元。根据评分结果,第一档有3 家高校(考核结果为第1至3 名),每家获得资金支持2 000 万元;第二档有6 家高校(考核结果为第4 至9 名),每家获得资金支持1 200 万元;第三档有12 家高校(考核结果为第10 至21 名),每家获得资金支持1 000 万元;第四档有6 家高校(考核结果为第22 至27 名),每家获得资金支持800 万元。由于省属本科院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国家对大学的分类管理和分类考核没有出台明确的实施方法。为了支持和指引大学的合理定位,从2019 年开始,四川省决定对排名提高的高校予以奖励,让排名靠后的学校可以在排名进步时获得额外奖励资金。

2019 年,根据考核结果和《四川省财政厅、四川省教育厅关于改革完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预算拨款制度的通知》规定的档次及奖励标准,四川省的绩效拨款情况为:第一档共3 所高校,每所获得资金支持6 000 万元;第二档共6 所高校,每所获得资金支持4 090 万元;第三档共12 所高校,每所获得资金支持3 410 万元;第四档共6 所高校,每所获得资金支持2 730 万元。同时,为了支持和指引大学合理定位,从2019 年开始,四川省将高校排名进退情况纳入绩效拨款制度中,即排名每进步1 名增加200 万元(奖励上限为1 000 万元),每退1 名扣减100 万元。2019 年,12 所高校获得名次提升奖励共5 400 万元,10 所高校因名次下降扣减经费共2 700万元。

5 完善在蓉省属高校预算绩效拨款制度的几点思考

四川省推行高校预算拨款制度改革,成为全国实施绩效拨款改革走在前列的省份之一,拉开了高校实施全面绩效管理的序幕,初步实现引领高校办学的理念从外延式扩招转变为内涵式发展。该项制度尚需进一步修正和完善,今后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推进:

第一,做大拨款总额“蛋糕”。优化完善高等教育拨款政策,通过“托底”帮助排名中后的高校缩短由“初级发展阶段”到“中级发展阶段”过渡的周期,通过“拔优”尽快提升少数高校在国内甚至国际上的竞争力。具体而言,就是增加每名学生的资助总额,协调好总体提升和重点推进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指引作用,强化高校发展的内驱动力。

第二,强化资金投入效益。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和产出的效率。在增加高等教育的财政总投入时,要注意引导和鼓励高校根据自身的发展定位,利用增加的教育经费强化内涵建设,致力于提高投入产出效益。同时,要在既体现公平又兼顾效率的基础上,避免同质化发展。根据教学成本数据进一步调整专业系数,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系数动态调整模式,加大社会发展短缺专业与高校优势专业的分配系数,减少盲目设置、特色不鲜明、低效益专业的拨款系数。加大对办学质量的考核,结合高等学校的五大功能,强化对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产出质量的考核力度。强化对效益指标的利用,将学校办学排名以及排名变动情况纳入考核,促进高校自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自身内涵发展。

第三,推动“放管服”相结合。汇聚整合现有高等教育专项资金,协调中央奖励和补贴资金、省级财政用于支持高校发展。同时给予高校充分的经费自主权,在具体资金安排上,财政和教育主管部门不宜管得过细过死。只要在满足刚性支出的需要后,财政资金主要用于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发展和产学研结合等核心业务,其具体使用都可以交给高校自主安排。

6 结语

改革和完善高校绩效预算拨款制度,是新时期财政管理方式的重大变化。这是指引高等院校转变发展模式的重要制度设计,是鼓励高校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道路的重要政策措施,得到了各高校的积极响应。财政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实施情况在以后适时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与权重分数,进一步提高考核指标与高等教育发展实际的贴合度,促使各高校在各自的层次和领域中探索自身办学特点,力争在各自领域创造出一流业绩,促进高等教育实现进一步的发展。

猜你喜欢
四川省考核指标
速读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表里不一”如何识别——富平增强考核洞察力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中共四川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常委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