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潜变,转型

2021-10-07 06:27李念
百花 2021年6期
关键词:审美意蕴

李念

摘 要: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唐山皮影戏在操纵表演、雕刻造型、剧本唱腔等方面独具特色。唐山皮影的文学剧本“影卷”主要为明清时期怀才不遇的落第举子生员等文人阶层创作,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在流传过程中与当地的方言俚曲、民风民俗及其他姊妹艺术相互借鉴融合,经过民间艺人的演绎呈现出亦庄亦谐的艺术特色,唐山皮影戏影卷中传统的十三道大辙和两道小辙因其具有的民间性和生活化特征而展现出自然和谐之美,七字句、十字锦、五字赋、三赶七、楼上楼、大金边、小金边等唐山皮影所独有的唱词格律因程式化及适度夸张处理而独具精巧灵动之姿。对唐山皮影戏影卷进行审美文化分析,深入发掘其作为明清叙事文学形式之一所具有的叙事和情感表达特质以及其作为冀东地区主要民间文艺形式所内蕴的文化基因和艺术特色,对于领悟其创作文学体现出的意识境界和重感悟品格,理解其作为民间文艺的写意野趣和天人相谐的理想寄托,探寻民间文艺和地方文化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唐山皮影戏;影卷;词格;审美意蕴

魏革新在《乐亭皮影》中用根植于乡土、勃兴于金元、晚明盛清大发展概括了唐山皮影戏的流传发展与演变,在论及其发端时主要引用了宋人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中“靖康二年正月二十五日,金人来索御前祗候方脉医生、教坊乐人、内侍官四十五人;杂剧、说话、弄影戏、小说、嘌唱、弄傀儡、打筋斗、弹筝琵琶、吹笛等艺人一百五十余家,令开封府押赴军前……”一段,但金人从汴梁掠皮影艺人北迁的历史,后来的当地百姓和艺人是不得而知的。不过唐山皮影戏在明清之际,尤其是清代中后期的发展,在地方志中是有明确记载的。在《永平府志》(二十四卷-清乾隆三十九年刻本)岁时民俗部分记载有:“上元夕,通街张灯、演剧,或影戏、驱戏之类,观者达曙。”《滦州志》(八卷-清嘉庆十五年刻本)記载有:“正月,至十四、五、六等日,凡城市乡村多筑秋千为嬉;夜则张灯演影戏(用木板筑小高台,后围以布,前置长案作宽格窗,蒙以绵纸,中悬巨灯,乃雕绘薄细驴皮作人物形,提而呈其影于外,戏者各肖所提脚色以奏曲)。”清朝光绪年间的《滦州志》卷八《海阳竹枝词》第三首云:“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影徘徊却逼真,环佩珊珊莲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通过以上几段记述中涉及的唐山皮影戏演出情况和所需用具以及调式发展等内容,足见其在当时的兴盛。

唐山皮影戏这样一种大繁荣、大发展最典型的体现就是大量影班的出现,魏力群在《中国皮影艺术史》中论及清代冀东滦州影戏班时指出:“清道光年间,滦州地区皮影戏的兴盛中心乐亭县,由于地主豪绅时兴办起了影班,对于民间影戏班的发展影响很大,到清末民初,乐亭县影班有四十多个,可谓盛极一时。”其中大型影戏班像杨寡妇班、庆丰堂班、崔家大班等在唱法、腔调、演唱剧目、“子弟班”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创新是唐山皮影发展历程中浓墨重彩的书写。大量班社的出现以及各班社之间的竞争不仅促进了唐山皮影戏的宣传和普及,而且带动形成了皮影剧目创作的高潮,现存的有文字的传统影戏剧目,多是在明清时期由一些文人墨客专门为影戏编写的,剧本有唱念的全部文字,俗称“影卷”,即所谓“经卷本”。常见于河北滦州等地,一般是用毛笔手抄的卷本,多为长篇连本卷。其剧情人物复杂、角色行当齐全、唱词结构和韵辙多变,其中有各个角色对白和唱念之词,演员需要在幕后看着卷本唱念,而且卷本中还有人物上、下场等动作的提示等。由于明清时的统治者重视戏曲宣扬教化的作用,传奇剧本创作进入了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阶段。此时地处京畿的滦州,亦有一些不第秀才为娱心劝善或遣心消闲而专门为影戏创作了大量剧本,其作品诗文并重、雅俗共赏,能引人入胜,久演不衰,这对于滦州影戏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演员演唱与最初影卷文本之间的差别生动体现出了艺人的艺术创造,通过对现有典型演出剧目影卷进行分析,得以窥见影戏剧本的文学性向剧目演出生活化过渡的发展过程以及经过艺人再创造的影卷所体现出的民间性与生活化特征。诗有韵,戏有辙。皮影戏影卷中的唱词是非常注重和讲究韵辙的。唐山地区的影戏研究者和皮影艺人根据地区的方言特点将唐山皮影戏唱词中的辙口归纳为包括工生辙、的西辙、天仙辙、堆灰辙、坡喝辙、交稍辙、佳花辙、人臣辙、丢休辙、铁歇辙、扑苏辙、江阳辙、排怀辙在内的十三道大辙,即老艺人们常说的“东西南北坐、俏佳人扭捏出房来”。以上十三道大辙是人们根据当地的语音特点在实践中由诗韵简化而来,自然流畅,悦耳动听。唐山皮影戏里还有两道小辙,即“小人臣”和“小天仙”。所谓小辙就是在唱词中带有“儿化韵”的字为韵脚,儿化韵常常使语言带上一种细小、轻巧、亲昵的感情色彩。多用于花小、花生等风趣人物。因此,在需要造成轻松活泼的气氛以及表现愉快诙谐的唱词中,就可以采用“小辙”。而在表现庄重、激昂的唱词里则不采用。这些例子在唐山皮影戏的影卷中不胜枚举,唐山皮影的影词结构,历来多有分析,魏革新《乐亭皮影》中有详细的分析,张军的《滦州影戏研究》也有相关论述。

除了上述提及的唐山皮影戏影卷韵辙丰富多变外,其影卷中唱词格律同样具有这样的特点,其中许多词格来源于民间说唱文学和当地的民歌俚曲。根据收集到的影卷和研究资料显示,唐山皮影戏的唱词格律有包括诗、赞、数板、硬唱等在内的近二十种之多,其中像三赶七、十字锦、楼上楼、大金边、小金边等唱词格律更是为唐山皮影戏影卷所独有的形式,充分体现出唐山皮影戏唱词格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变化灵巧的特点。以下试举几例以作说明:

(一)七字句

吾今奉旨离京地,去到陈州查分明。

高悬明镜照肝胆,铁面无私要秉公。

(二)十字锦

头层兵 藤排手 速速排队,

二层兵 枪炮手 加上火绳,

三层兵 三股叉 叉挑日月,

四层兵 四棱锏 锏放光明,

五层兵 竹节鞭 鞭打上将,

六层兵 白银枪 枪安红缨,

七层兵 七星剑 杀人不见血,

八层兵 短刀手 刀挂红绒,

九层兵 绊马索 索绊人马,

十层兵 弓箭手 腰挂鹃翎。

(三)三赶七

闻此言,吃一惊。

无头无脑,冤事一宗。

有口也难辩,黄河洗不清。

眼里珠泪滚滚,心中好似油烹。

只恨婆婆设毒计,安心害我狠心胸。

(四)大金边与小金边

大金边:

不表娘儿仨,再表程有义。

骑着驴,顿着辔。

可叹我老程,时运真不济。

自望自己说一句,

把难避,把难避,把难避。

小金边:

敢来接榜文,一定有武艺。

未免不是发狂言,

混吹气,混吹气,混吹气。

老爺奉敬他,酒饭管一顿。

原来这人油嘴多,

小光棍,小光棍,小光棍。

忽见一美人,恍的花了眼。

魂都飞上九重天,

身子软,身子软,身子软。

听我把她夸,句句要淑贤。

不用奉承一直说,

不走板,不走板,不走板。

唐山皮影戏的唱词格律形式众多,上述仅举几例其他地方皮影戏所不具备的独特形式,其余不再赘述。

皮影戏虽作为民间艺术,却不乏一韵一辙的考究。韵辙变换如行云流水,唱词才会朗朗上口、流畅灵动,观众才能喜闻乐见。韵辙里饱含着民间艺人走南闯北一路上的风雨艰辛,凝结着劳动人民日升月落耕耘中的喜怒哀乐。可以说,在韵辙变化之中,能看到一个地域语言文化最精练而自然的表现,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审美意蕴及情感表达。

(一)韵辙因民间性和生活化特征独具自然和谐之美

唐山皮影戏作为一种起源于民间的艺术形式,针对的观众群体主要是当地百姓,所以通俗易懂、生活化表达是其最基本的要求和特点。这样一种用地域方言演出的古老艺术形式“老呔儿影”,其质朴中透着俏皮的方言念白,长于抒情的唱腔曲调,配合着上下翻飞舞动的影人,美不胜收。韵辙之美源于冀东山河,寓于水土情义。唐山皮影戏的演唱本身就是丰富语言形式的一种,而语言的产生在于人与自然的不断融合适应,体现这一过程的途径便是冀东人民丰富的生产生活实践与艺术创造。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冀东山河的形与神,经过人们的观察和实践,都自然而然地融入当地的语言特色当中。这样的融汇过程便构建了审美的基础,因而韵辙中饱含了山河之美、自然之美。或者可以说,皮影卷本唱词的韵辙是十分贴合自然的,因此当其通过一定的表演形式展现出来的时候,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流畅和谐、蕴含自然生活真趣的美。单单只是流畅和谐的语句是缺乏神魂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说着一方话,一方话含着一方情。韵辙流美,显出的是一方水土滋润养育这一方人的恩深义重,更显出的是这一方民众对生长于斯的水脉山梁的情深意长。情义涵于韵辙,韵辙彰显情义。情义寓于人情,人情源于水土。有情带义,赋予韵辙以骨肉之上的神魂,这样产生的也恰恰就是百姓所期冀和热爱的文艺作品。

语言的发展经历了历史长河的洗礼和锤炼,承载着厚重而绵长的历史记忆,展现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历史传统。而韵辙就继承了这种语言的历史美感,无论是方言化韵脚的融合与应用,如《全家福》中佛保和薛建功对唱“中原也是人世界,谁还敢摘脑袋瓜。说罢回身就要走,薛建功断叱把话发。幼子无知贪玩耍,不务正事想蹭滑”,还是俗语的押韵与合辙,如《陈巧云讨封》中陈巧云和司马兴对唱“天生仪表多贵相,往下溜憋不住的咳。这么个人儿脚儿大,莫非穿的是套鞋。又见她坦然说话不发憷,侍立床头俏又乖。……为何修头不修脚,两只脚可不赖呆……十二岁两脚生疮青又肿,就将脚带秃噜开”,都是历史变迁中一点一滴积攒的文化内涵。韵辙历史的美感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它总是能在不同的情境中引发人们别样的情感体验。

十三道大辙和两道小辙口的灵活运用,使得唐山皮影戏演出剧目在剧情展开上更加跌宕起伏。不断变化着的韵辙配合着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层层推进,引人入胜。意涵丰富的一段段唱词配合着皮影艺人饱含深情的唱腔与念白,将剧中人物的悲喜沉浮和盘托出,使得观者也随着剧情展开而将自己的人生际遇和情感经历与之勾连,在欢笑与泪水中为之动容。情节变化中,韵辙转换间,走近那些熟悉又陌生的皮影剧目,了解身处命运洪流之中艰难抉择的剧中人物及他们所处的时代,你会发现那些欢喜、振奋、焦虑、痛苦、无奈,古今相通。剧中那跨越千年的时光如东逝之水,但它的气息、风韵、血脉、理念已凝聚成浩浩荡荡、滚滚向前、无可阻挡的河流。它从历史中来,配合着韵辙的展现带给我们深深的感动。如《莲花庵》中嵇广仁“头发涨,心迷糊。天旋地转,看不清楚。体如筛糠战,眼直不错珠。忽然哈哈大笑,复又放声痛哭”一段唱将人物内心的悔恨、悲痛等复杂心理配合着表演传达给观众,使观者顿觉人我两难分,自己也随之走进了剧中,感动落泪,受到了心理和生理上的双重触动。皮影艺术的美突破了演唱形式的界限,流淌在人们各个感官之间,直接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使得人们感同身受,日后忆起骤然如在目前。当这种朴实的情感伴着一种具象的形式展现出来的时候,美也就自然地产生了。

在俗与雅之间,唐山皮影戏给观众以强烈的代入感,使观众得以舒畅地达臻一种和谐自然的意境。正是因为韵辙汲取了方言俗语韵脚美感的精髓,代表了当地百姓千百年来的劳动智慧,韵辙才实现了皮影艺术由俗到雅的华丽转身。韵辙的产生和应用,使得皮影演唱自然动听,富于音韵美和节奏感。誊抄在影卷本上那些寂然不动的文字因而获得前所未有的生命呈现。生动的故事情节,人物的悲喜命运,随着阵阵或动人心魄或牵引柔肠的声腔,伴着投射在影窗上或吉祥瑞清或华丽厚重的翻飞浮动的影人传递到观众眼中和心头,这样唐山皮影戏所展现的故事便得到了美的延伸。人们在清朗夜空下,伴着阵阵微风,间有三两声草虫鸣,合着灵动的韵辙,深深沉浸在剧情之中。家长里短富有农人意趣,史海钩沉展现别样人生,唱到欢欣时深觉鸣虫亦与同喜,诉到悲情处只觉清风亦是悲风。在押韵合辙的作用下,词句也似乎变得有了生命,带给人们无限感动,这词句背后,有燕赵义士的慷慨之风、唐山人民的浴血拼争、冀东儿女的青春灵性。

(二)词格因程式化及适度夸张处理具精巧灵动之美

词格的存在使得影戏的表达有了规制,但并非限制住了皮影演唱的手脚。在唐山皮影戏中,词格亦是丰富多彩,灵活多样,意趣盎然,颇有韵味。如上所述,唐山皮影戏的词格包括十字锦、五字赋、三赶七、楼上楼、大金边、小金边等多种形式,也正是有了词格的存在,剧中人物的情感才能得以表现出来。一些词格错落有致,如花生、花小使用的大金边和小金边唱词格式,这样一种“五三五来七加三”的文武场伴随数唱表演形式,旋律轻飘,曲调自然。又如因在七字句韵脚后边出现不规则辙口句产生韵句重叠而形成的楼上楼,在演唱时通过艺人的处理,能够将情绪表达推向高潮,表达感情丰富而强烈,常常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些词格对仗工整,如七字句、十字锦、五字赋等,格律整齐,适合大段铺陈叙事等应用,艺人们往往为了板头巧、活泼灵动而加入衬字,如《青云剑》中王月英“自從遇见贼郎虎,识破行藏漏真名。反叛拿住我娘俩,打入囚车去献功。命不该绝遇解救,最可怜母子分离各西东。高山住了好几载,到处寻找小潜龙。上年得了真实信,他在那泗水关内聚英雄”一段唱。唐山皮影戏的唱词格律形式众多,各具特色,适用广泛,精巧灵活。正因如此,整体演出剧目及剧中各色人物所表现出的情感和意蕴才能够具有丰富多彩的呈现形式和表现方法。这种多样化的表达便是把一种民间的审美诉求通过具象形式展现出来,也就构成了唐山皮影戏影卷词格的审美意蕴。

这些词格的产生主要源于人们平时的语言习惯,这就意味着,冀东影戏的影卷唱词不是脱离日常生活的高高在上的文字游戏,也并非文人雅士的专属文娱,而是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而又融入生活的独特艺术形式。唐山皮影戏的词格中蕴含了升斗之民的情感诉求,表现出一种平实的美、一种多样的美、一种动态的美。无论是家庭伦理爱情婚姻的恩怨缠绵还是英雄儿女硝烟滚滚的保卫家园,抑或古圣先贤的除恶劝善,名士隐者的冲淡闲远,侠义之士慷慨悲歌的无畏向前,它们无一不表达着冀东百姓对于一种理想秩序和生活状态的美好愿望,而这种愿望也深深地以乡土韵味的形式镌刻在词格之中,这便是词格所蕴含的理想之美。

唐山皮影戏影卷词格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结构上的别具匠心。有的错落有致,长短之间,像山中洒落的清泉;有的工工整整,出落得像标致俊美的少女;有的似整非整,似散非散,像远方绵延的山峦,隐现在云雾之间。词格的不同形式给人以公正、大方、固执、刚劲、柔和、流畅、轻婉、优美、安定、平稳、倾危、动荡、不安、完满等不同的感觉,不同的结构展现了词格不同的美感,换种说法,即格与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便是词格的结构之美。

如同韵辙一样,词格也没有脱离滋养它的冀东乡土而独立存在,这也造就了唐山皮影戏自己独特的风格。唐山皮影戏影卷的唱词格律承载着冀东地区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对于皮影的演唱技巧、声腔的情感表达方式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首先在词格的形式上,它因袭了方言土语的表达习惯,融合了冀东方言中的发音方式,因而形成了不同的词格。这种独特性造就了唐山皮影戏影卷词格的独特价值,这种价值便是唱词格律所独具的地域属性和文化品质。其次,在词格的区分上,多样的分类形成了不同的演唱方法,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表达。一些词格对情感的表达直击心灵,情感在文字间流淌,展现得淋漓尽致,十分动人;一些词格对情感的表达辗转腾挪,逐步深入,颇具几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味,让人后知后觉,恍然大悟时发人深思,抑或莞尔一笑抑或潸然泪下。这种情感的传递,使得词格自身不再局限于结构美的范畴,继而延展到情感美的意境。

韵辙和词格为唐山皮影戏烙上了独具风格的印记,成为唐山皮影戏审美区别于其他地区皮影戏的显著特征。韵辙和词格之间,承载着地方的方言习语,蕴含着地方的风土人情,表达了地方百姓的美好生活愿望,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地方审美意趣最直接而具象的表达方式。但现实情况正如宋薇在《冀皮影戏影卷的审美文化分析》一文中指出的那样:“中国叙事文学在明清时期步入成熟期。就文学理念、文学体式和文学表现而言,明清小说将叙事文学推向了极致,也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最后的辉煌。但影卷作为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及明清文学中的最后一部分,并没有像明清小说那样步入成熟期后走向辉煌。在民间,影戏虽然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人们节假日和庆祝祭祀中不可或缺的文化享受,但其文字的魅力和意蕴并没有被充分重视和挖掘,而是以逐渐衰微的态势在民间演艺活动中自然地保留或遗失了。”

因此,搜集散落在民间的传统唐山皮影戏剧目的影卷,对其进行韵辙和词格的审美意蕴分析,对于重新挖掘唐山皮影戏的审美价值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娱乐方式逐渐多样化,皮影等传统戏剧形式正在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影卷韵辙和词格的独特作用也趋于消弭殆尽。然而这种独特性和通俗性却不会因为时代的变化而走向消亡。韵辙和词格使得剧目内容通俗易懂,简洁明了,脍炙人口。由于有着独具特色的方言基础,无论是传统剧目还是现代剧目,都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为这种独具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的传唱和继承打下了坚实基础。

唐山皮影戏作为一种融合了操纵技巧、精美的雕刻工艺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而形成的综合艺术,在明清之际的发展和清末民初的繁盛过程中对于当时的各种文化艺术养分进行了可以称之为集成式的继承。魏力群在《中国皮影艺术史》中论及清代冀东滦州影戏时指出:“滦州影戏自创始至清代道光年间,虽然经过了三百多年的实践,但发展一直比较缓慢。先是手敲木鱼诵唱影经宝卷,间杂吸收弋腔。到雍正末年,才接触昆曲,乾隆末年添加四弦琴,乐器增多,韵调动听。”通过这段论述可以看出皮影艺术在佛教文化活动影响的基质上通过不断吸收其他唱腔曲式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结合唐山皮影戏的艺术整体我们更能发现其在演化发展过程中的继承与借鉴。

第一,在延续以往“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的基础上,借鉴民间剪纸技艺、戏曲脸谱等其他艺术形式,在人物雕刻上虚实结合、真假相济,通过夸张变形、饰以丽彩等手法弥补了影人喜怒难形于色的缺憾与不足。同时在雕刻彩帘子景片和场面道具时,吸收民间吉庆用语和典型民俗图案,通过各种生活物象如花瓶、牡丹花、蝙蝠等将玉堂富贵、福寿双全、平安如意等吉庆内容谐音双关表现出来,不仅具有极强的装饰性,且达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传统民俗寓意要求。雕镂精细的皮影饰以象征五行的五色,表达出民众天人相谐的美好祈愿,地方韵味十足。

第二,在唱腔曲调上,唐山皮影戏在木鱼唱诵经卷的简单演唱形式基础上,吸收弋腔和昆曲等其他声腔,结合地方的民歌小调、锣鼓杂戏、评剧梆子腔、鼓词评话等姊妹艺术,发展出了掐嗓演唱的富于变化、长于抒情、韵味十足的皮影声腔,再结合上不断吸收容纳进来的笛子、二胡等伴奏乐器的配合,使得这一民间艺术形式更具艺术美感。

第三,从唐山皮影戏的文学剧本影卷创作上来看,怀才不遇的落第生员举子们创作的影卷,内容上吸收借鉴了佛教经卷故事、明清传奇小说中的优秀成分和诗词曲赋等中国传统士人文化内容,在演绎过程中又间杂以艺人自身的艺术创造,使得影卷讲述的自上古殷周、历战国秦汉、魏晋、隋唐直至宋元明清的一系列无论是忠孝节义主题还是儿女情长的动人故事内蕴着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和人文关怀。

上述的无论是雕刻技艺、造型美学还是唱腔曲调、文学剧本层面的集成式继承,使得唐山皮影戏这一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民间艺术形式经过渗化式的潜变实现了跨越式的转型。唐山皮影戏的影卷韵辙、词格、传统唱腔曲调,是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这块土地上先民看待世界的一种独特表达方式,冀东地区民众对于皮影戏的钟情,正是爱其有一种清新之气,自由之气,欣欣向荣之气。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能够体会到的悲欢离合有限,所以要看戏。戏剧可以开启我们的人生,开启我们情感的面向,有时情感上没有共同的体验,我们则需要一个媒介来起兴,皮影戏就是这样一个载体。

唐山皮影戲在今天还有着一种深层次的历史意义,无论你是否自觉,我们总是借助过往的经验来理解当下并判断未来,然而这一切并不是历史之于我们的全部意义。我们的国家是一个缺少宗教关怀的国家,然而在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里面,有一种类似于宗教的东西,它不是别的,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文化基因,尤其是艺术记忆,这其中有我们的童年欢笑、家族印记等等。正如李修建在《中国艺术的农耕特色》一文中所说:“中国人强烈的家族意识,使其注重现世幸福和家族绵延,儒释道三教,以及一切有助于此旨趣者,皆可为我所用,兼容并包,体现出浓郁的实用理性和现世精神。”唐山皮影戏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正是如此,对于唐山人民来说,皮影戏就是他们独特的文化基因和艺术记忆。这古老的傀儡叙事,这令人眼花缭乱的翻飞舞动的影人,这曲调悠扬的唱腔,文辞优美的唱词,为我们唤醒的不应仅是关于一方舞台的浮华记忆。唐山皮影戏艺术质朴和纯真的表演形式,影卷的独特叙事和情感表达方式保存了古老的民俗风情,更成为研究传统哲学、美学、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语言学等的重要途径,被学术界视为“活文物”,有着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从审美生活的横向视阈与历史文化的纵向思路去考察唐山皮影戏影卷的美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从诗学和史学两个维度分析其背后的美学精神与审美意蕴以及综合整体所体现出的文化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

猜你喜欢
审美意蕴
陶渊明诗歌中“琴”意象的审美意蕴
解析李清照花意象的自喻特征
战国楚漆器凤鸟纹饰之审美意蕴探析
浅谈中国古典舞作品《粉·墨》的文化传承
论明代文人茶画中的审美意蕴
《大鱼》的意象叙事及审美意蕴
试论朝鲜朝文人李廷龟的中国山水游记创作
化妆品外包装设计中中国元素的审美意蕴
舞台朗诵艺术的审美意蕴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