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荣伟
【摘要】“问题意识”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实践能力,既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更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和提高教学能力。教师创设有效激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踊跃参与、勤奋思考,从而使得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提高政治认同感和科学素养。
【关键词】议题导学;实践;反思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和深入,倡导自主与合作学习,改变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平等、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应创设有效激趣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踊跃参与、勤奋思考,提高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的政治认同感和科学素养。笔者认为,“议题导学”应该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一、创设有效问题,自主课前导学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以任务为本、以活动为源、以自学为主,变“预”为“导”。对课本内容进行课前导学至关重要,但导学不是盲目的,是为了教学目标服务的,也不仅仅是依据原来的学案,简单地完成基本知识学习就完事了。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导学要有要求,“议题导学”重在“议题”,落在如何“导”。教师设置的导学问题要注重实际,不能太难或太易,要做到有的放矢,要求学生在导学的过程中能基本完成任务要求。同時,教师在课前设置的问题要合理,难度适中,要为解决教学问题服务,达到较高的教学目标,进而提高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
课前导学:
教学目标12(通过自主学习,完成以下议题)
议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议题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议题2(疑惑点):________________
二、创设有效问题,合作课中探究
“议题导学”的课前学习是课堂学习的前提,并且将所获得的知识作为课堂学习的重要知识积累,与课堂学习环节紧密结合,而不是将课前导学与课堂学习脱节。所以,“议题导学”模式应该是:议什么——怎么议——议到什么程度——得到什么论点——反思提高。
“议题导学”重在“议题”,难在如何“导”。在课堂学习中,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主线,依据学生客观现状,创设合适情景、适度分层、富有启发性和能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问题,能使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处于“激趣”“疑惑”的心理状况下,激发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内在驱动力,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教师在课堂中的主要工作是创设议题、组织讨论、点拨总结,让课堂回归本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让课堂成为学生与教师互动、思维碰撞下生成知识、解决问题的“大熔炉”,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课中导学:(通过课堂学习,完成以下议题)
案例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议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案例题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议题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议题3(疑惑点):_________________
三、创设有效问题,深化课后反思
真正考验学生学习状态的是学生在课堂之后的学习。课后学习作为课堂学习的延伸,能够把课堂学习的知识巩固,进而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我们学习的落脚点。因此,课后议题延伸的作用不可忽视。课后的导学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通过课后作业、探究问题、撰写学习体验、社会实践等来实现,并通过讨论、质疑、探究等多方式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拓展、提高,深化学习认知,同时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切实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课后导学:(通过课后学习,完成以下议题)
反思议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议题2(疑惑点):_____________
“议题导学”型学本课堂主要是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不再是简单地被动接受,要充分发挥课堂的主体作用,更好地体现“以生为本”的新理念,在课堂上使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都能参与课堂讨论,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主动表达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注意把握好一定的原则,不是简单的为了问而问,把问题抛出来了就万事大吉;也不是天马行空,夸夸其谈,达不到目的。学生疑惑不解,最后问题没解决,也实现不了教学目标。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重视学情,把握好“问”之度
学习过程中,我们通常会采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或吸收新的知识。所以,教师应掌握学生的学情并将此作为我们实施课堂教学的依据,提高所创设问题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其次,教师创设问题要讲究适用性、启发性、有效性,能激发学生参与的能力,激发本能驱动。例如,教师提问题不能只是问:“问题答案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你是怎么知道这个结果的?采用什么方法?还有其它方法可行吗?”最大程度地调动和激发学生探索发现的能力,进而达到更高的教学目的。
学情不仅包括学生情况,更应该包括教学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师要有自知之明,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道德修养,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教学目标是我们的主线,学生既有能力要求更有升学压力,所以,教学目标就是我们的指导方针,要实现“心中有纲,目中有生”。“心中有纲”,即要以课程大纲为本,以教材为载体,确定学生“达到什么目标”;“目中有生”即心中要了解学情,怎样“引导学生学”,采用什么方法指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拨动“问”之弦
笔者发现,当学生处于不同的教学情境时,学生往往就会有不同表现,或激情高昂,或萎靡不振。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有趣、有效的教学情境。在有趣活泼的教学情境中,学生能调动学习热情。学生心中有了求知欲望,参与的主动性也就更高,常常会不停地追问。而教师应该主动把课堂交还给学生,力抓创设问题、组织讨论、归纳总结的课堂中心任务,使课堂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的点拨下解决问题、生成知识的过程。
1.以问题为牵引,围绕重点求突破
“议题导学”重在“议题”,难在如何“导”。“导”的重点主要围绕教学大纲。教学重难点就是学生理解、解决问题时所遇到的困惑或障碍。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围绕教学重难点,创设符合学生实际而又循序渐进的议题,同时创设灵活多变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教会学生从感性材料入手,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实现由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转变。例如,讲授《经济生活》中的“货币”时,笔者创设了如下问题:(1)商品交换过程是怎样演变的?有什么弊端?用什么样的方法解决?(2)货币有什么作用?(3)货币是谁发行的?能否任意发行?这些问题都是围绕弄清“货币”这个中心议题而展开并循序渐进地提出的。
2.鼓励学生质疑,在“碰撞”中解惑
学科的理论与现实之间存在一定差距,若脱离了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甚至对社会现状的“惑”解不了,那么,課堂的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教师要结合时政热点素材,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敢质疑、会质疑、能质疑,巧借学生的“惑”变为提高课堂效率的“助推器”,引导学生对问题深入思考讨论,以达到纠正认识误区,加深理解,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并坚定正确的价值观导向的目的。同时,教师也需要作一个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一些抽象、生涩的问题如在课堂中没能解决的,可留到课后继续讨论,甚至可以作为研究性课题,借助更多的资源,对其加以讨论。
3.不失时机追问,循序渐进促提高
“话题引导”灵活多样。面对不同的教学情景,需要设置不同的问题,教师不能局限于简答教学模式,而是应根据教学实际的变化对一些有疑惑的问题进行变式追问。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和理论来分析一些变化了的现实现象或事件,使所学的知识成为一种不断获得新知识的基础,并在新的要求下中得到巩固和升华。例如,在讲授作业时,主要内容:(1)根据材料,运用“……”的相关知识,为提高创新发展能力提出合理化措施。在这一试题中,限定了知识范围,学生从材料发掘答案相对容易些,但为了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的全面性,笔者重新设置了问题:(1)根据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为提高创新发展能力提出合理化措施。设问一改,要求更高了,难度增加,但对学生拓展知识和思维能力提高却是大有裨益。
课堂追问要尽可能地切合学生和课堂实际,但也要适可而止。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简单地为了追问而不答疑,而是要以课标为中心,以学生为根本,力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参与课堂的机会和能力。
(三)适时进行激励,引发提问内需
学生知识和年龄的不断增长,提问题的次数反而变少,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提问得更少。笔者在与学生交流中发现,自尊心的增强、怕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而被别人笑话、教师态度不太友好等,是学生不愿主动提问的重要影响因素。而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总是乐见于学生正确的回答,忽略了学生的错误回答或离题问题,认为那是捣乱教学秩序;甚至怕学生的一个意外问题会打断原本流畅的教学过程,导致不能按进度完成教学任务。所以,部分教师不愿意去理会这“意外之问”。这也是导致学生不敢提问的重要因素之一。
每个人天生就有自我表现的本性,也都有想得到别人肯定的需要。而这种探索和表现欲望往往被学校、课堂的“组织调控”抹杀掉。学生的内在需要得不到释放,往往会形成有疑不问的被动接受。久而久之,学生没了动力和个性,更没了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对个人和社会都是不利的。
实践证明,“问题意识”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实践能力,既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更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和提高教学能力。经过在执教班级的不断实践和改进,学生的学习氛围发生了显著变化,学生热情得到提高,所提出的问题既能从自身学习出发,又有一定深度,甚至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也呈现出多样化。通过“追问”,从发现——思考——思辨——生成到应用,课堂学习的触角延伸到了课外,学习过程的质疑、释疑已成为学生日常的活动,不但提高了教学效果,也使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
如何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首先,教师要具备宽阔的胸怀和创新的学习能力;要善于启疑,创设利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改变单一评价方式,对学生敢于质疑的品质给予充分的肯定;要集思广益,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理性思考,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议题导学”型课堂模式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我们仍需不断改变教学观念,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自身素质等,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
责任编辑 陈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