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赏大理

2021-10-07 06:27李跃平
大理文化 2021年9期
关键词:苍山洱海大理

李跃平

品读无为寺

登大理苍山,无为寺是必须去的。女儿这样一说,更坚定了我的想法。来大理前,我查阅了一下大理历史,特别是那句“看尽了风花雪月,看不尽苍山无为”。有道是:“有为无为,有岸无岸,身居龙渊,心达彼岸。”单从字面上看,就会让我们对大理人的智慧心生敬仰。作为打卡大理相对小众的景点,那宁静淡远的禅韵,像清风一样穿越迷茫的岁月,又像流水一样浸润着思想。

听人们说,大理国时代,曾有10位皇帝在无为寺出家,成为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现象。佛门净地的“清静无为”,无为寺自有它独到的地方。到大理的第二天,我决定先去无为寺,去寻觅那些先人失落的遗梦,去触摸无为寺所蕴藏的风骨,去聆听无为寺的暮鼓晨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境界。我相信,这方佛门净土,承载了无数香客的匆匆步履,人们带着天南地北的脚印与尘土,来到无为寺,留下不同的夙愿与祈祷,然后匆匆离去。

我们从崇圣寺三塔打车前往,出去右转,沿蝴蝶泉方向过去约两公里,再转向苍山方向,路边左侧有标志。仅仅一会儿的工夫,一座富有文明之光的寺庙便呈现在我的眼前。循着空灵悠远的梵音,我们一路来到山门前,门前对视的两只狮子,已经被风雨侵蚀得斑驳淋漓。那一只只大香炉和青铜鼎,横在一条布满青苔的石板路上,向我传递着安静、悠远的禅意。

无为寺始建于唐南诏时期,离大理古城北门十多公里,独自傲立于苍山,视野宽广,是大理历史上一座名声显赫、特色独具的佛教名寺。登高而望,洱海、大理古城尽收眼底。在佛法兴盛的大理地区,无为寺在历史上是大理国的皇家寺院,与崇圣寺、荡山寺、罗荃寺并称南中四大名寺。这方佛门净土,不仅是皇族子弟听经闻法,剃度出家修行和王室子弟习文练舞的圣地,而且收存了无数得道高僧,他们打坐于幽静的禅堂,过着清闲似仙的修行岁月。

穿行在苔迹斑驳的青石路上,又闻得悠扬缥缈的钟声在风中回荡。在無为寺前坪下方的山谷中,只见生长着一棵约1300年历史的香杉树,高约20多米,视觉上很有震撼力。香杉树前大石上的“唐杉”二字,由大画家徐悲鸿亲自题写。这棵树虽然年代久远,树心已空,但那一股股很强烈的仙气,顷刻间让人肃然起敬。听女儿说,它已被列入“中国稀有名贵古树”名录,是无为寺最有气场的镇寺“活宝”。

佛是通灵性的,它会在有意与无意间悄然地暗合你的心境、你的感念。无为寺不仅禅宗武僧高手辈出,而且由于当时特殊的政治历史背景,许多名人贤达和大德高僧,常常汇集于此。据说因《天龙八部》故事而广为人知的段誉就是在无为寺出家的。凭借着皇帝们的光芒,无为寺钟鼓齐鸣,佛音阵阵,在大理国时代狠狠火了一把。

走进香火氤氲的无为寺,让我在历史沧桑、逸世超然的空灵中,感受这座佛门古寺的恢弘博大。无为寺是云南历史上与中原地区的政治文化的聚焦点,演绎出了很多历史故事和佳话。传说唐僧取经路过的“晒经坡”;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大理的“驻跸台”依然还在。我们来到“救疫泉”。每逢瘟疫横行时,僧人就会将香杉树叶用救疫泉水熬煮,救治了无数的大理人。“救疫泉”旁边建有救疫寺,又叫药师佛殿。据说每年大年初三,这里会举办“药师佛”庙会。大理国时期,无为寺曾是大理国的“太医院”,汇聚了大理的名医,浸染了佛的慈悲、禅机和菩提禅心。

隐匿在苍山深处的无为寺,相比之下没有山下崇圣寺恢弘的气势,也没有众多游客香客的顶礼膜拜,实在是清净得很。整个寺院里都是静悄悄的,没有嘈杂声和喧闹声,连空气都是安安静静的,那份低调与隐秘,让喜欢热闹的妻子有些失望,却让我感到庆幸,在这每一个人都很急的年代,能秉承佛家之本性,保持如今之风骨,成为一片绿色、自然、安逸之所在,恰好体现了无为即有为的禅宗思想。

无为寺,给人的感觉和那些恢弘气派的大寺不同。虽然寺院不大,没有世俗寺院的富丽堂皇与鼎盛的香火,但这里给人感觉肃穆高洁,茂林修竹,风蚀过的门楣尽显古朴。确实是少有的清修之地。在这里,浮生只是一梦,沧海不过桑田,功名利禄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在中国哲学中,无为就是有为,无为不是消极的遁世,而是一种洗去铅华的超脱,看破红尘的觉悟,对事物不刻意地去追求,反而能修成正果。无为寺,一如千年前,历史的尘烟被这方古刹吸收殆尽,已经掉漆的牌匾,让这寺院的外表显得格外沧桑。这里没有人声鼎沸,没有摩肩接踵,没有车水马龙,能感觉到的,是纯洁的静。

这座被风雨时光冲洗了千年的滇西古刹。无为寺,虽然古旧沧桑,但风骨却不改当年。大彻大悟的禅韵中,古寺的香火在闪烁的光阴中明明灭灭,我在暮鼓晨钟里,感受着被安顿漂泊多年的梦想和鼎盛的香火,去幻想当年的繁华和璀璨的佛光。

清碧溪语

有一种风景,叫大理。在“苍山雪、洱海月”的大理,放下城市的压力和欲望,到清碧溪去聆听溪语,绝对有它处寻找不到的诗意。这次去大理,我决定去清碧溪感受一下流动的大理韵味,好好享受一次久违的旅行时光。

大理苍山地处云贵高原与横断山脉的结合部,层峦叠嶂的苍山,在北起喜洲,南至下关之间,潺潺而来的苍山十八溪像水彩的写意,不仅滋养了大理这座古城,也孕育了大理的文化。苍山的十九峰孕育着十八溪,清碧溪就是其中一条,丰润清碧的溪流,如融于天地与艺术之间,共同组成一幅壮美的自然画卷。

清碧溪位于苍山圣应峰和马龙峰之间,是苍山十八溪中风光最美的溪流之一。去那里可以坐索道前往,这天天气格外的好,我站在清碧溪岸边,向四周一望,只见苍山中,山顶白雪皑皑,山腰花团锦簇,松涛万顷,更有清碧溪清脆悦耳的奔流声。风抚弄着野草,时而把它吹倒,时而让它抬头,大地在有节奏的呼吸。极目远眺,叠翠的山峰,云雾缭绕,为苍山披上了一层神秘的纱衣,仿佛一伸手就能摘下一大把来。特别是清碧溪中奔流的溪水,那些飞溅的溪水顺势而来,或急或徐,在山林中勾勒出飞瀑流白,深潭冷冽,欢歌笑语,展示着一片别样的景观。为心灵寻找一份寄托。有的水流如写意的线条,细细分辨又有着繁复的纹理,精美中透着几分难以捉摸的水纹,就像一幅幅淡淡的白描镌刻在群峰之中。

人们说起大理,会联想到洱海之“大”,而忽略了汇聚成海的那些涓涓细流,正是这流到洱海里的溪水,才赋予了大理不尽的文思。我沿着路行走在清碧溪,那缭绕而至的隐约水声,让眼前的时光变得柔软起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洱海,理解坐落在洱海边的大理,我相信这是十八溪的恩赐。十八溪与十九峰意气相投、相得益彰,是风景,也维护着大理更广阔的风景。

我蹲下近看它水面的波光和溪岸的曲线,随着溪流的韵味一路淙淙,流过苍山。峰与峰之间云起霞移,树木错落有致,郁郁葱葱。水面的涟漪映在溪面上,又如一朵朵白云,飘过苍山与洱海的怀抱,让我们看到,它所承载的并不仅仅是一溪碧水,更有着大理这座古城对未来的向往。

静谧灵动的清碧溪两岸,高山的景色是唯美的,充实着我每一段珍贵的记忆。溪水晶莹剔透,延续着洱海的纯净与美丽。把灵魂交给时光,这时风吹着,鸟鸣着,深呼吸一口,这时我的心十分宁静。将一卷秀美山水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用心感受着这里的美景,据说清碧溪两岸一年四季鲜花盛开,花团锦簇。今天在碧蓝如洗的天空下,每一条从高处远处而来的溪水,仿佛沁着花瓣的香气,那种醉人的美感,于山花烂漫之中书写着难以复制的惊艳。

溪边野花随风浮荡,如云霭流过。在苍山听溪语,我是沉默的。我沿着清碧溪边走了很久,很多想不明白的事,渐渐会变得明朗和清晰。清碧溪里的每一朵的浪花,不像鲜花那样品种繁多、色彩缤纷、应时盛放,却散发着自己的芬芳,显着自己饱满的生命力。清碧溪最终流向洱海,这种一往无前的精神,又何尝不是一种令人向往的品格呢?

赴约清碧溪,溪的灵性,涤荡着苍洱大地的秀美。静静享受苍山脚下美好禅意的时光,自有一番风情,自有它的道理。我一抬头又看见一道清澈的溪水自山石间飞落,潺潺流下,溅起纯白的水花,被溪水冲击而下白石,无论大的、小的,圆的、扁的,布满河底,如同在溪床上洒满了白玉,润泽闪耀,美轮美奂,那是任何鲜花都比不上的美丽绽放。

每一次旅行都是心灵的一次洗礼,如何珍惜每一朵浪花,就像珍惜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静静地聆听林间的鸟语,安心享受花开的芬芳。清碧溪语,透明纯粹、不惹杂质,那种大大方方固有的通透,对我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书写和表达,更是一种深度的理解与融入。望着无处不入画境的十八溪,那份静美、安然,蓬勃,让我感到它如同一幅写满诗意的美丽画卷,于苍山的雄浑当中,流淌出柔美的味道。

登鸡足山记

因为徐霞客,我知道了鸡足山,然而人们给鸡足山的美誉实在太多,这还有点出乎我的意外。这些年走南闯北,见过的美景多了,但我一直没有放弃对鸡足山的关注,因为它不仅是佛教圣地,也是自然景观胜地,我很早就想去一趟鸡足山的。女儿也没有去过,加上我们到昆明的几天,她特别的忙。她害怕我们不知道怎么走,便安排了车子送我们夫妻俩去宾川。

第二天早晨,天不见亮,司机已经在楼下等我们。我是特别害怕麻烦别人的,赶紧下楼,乘车去鸡足山。一路上,司机很热情,听他介绍:鸡足山雄踞于云贵高原滇西北宾川县境内西北隅,西与大理、洱源毗邻,北与鹤庆相连,因其山势顶耸西北,尾迤东南,前列三支,后伸一岭,形似鸡足而得名。它作为东南亚著名佛教圣地,中国汉传藏传佛教交汇地和世界佛教禅宗发源地,以“四观八景”的奇风异彩名冠于世。

这次去大理,我决定去鸡足山寻找徐霞客的足迹,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来到鸡足山,只见全山由火熔岩地貌构成,自然景观和佛教特色融为一体。听司机说,登临鸡足山,可东观日出,南瞰浮云,西望苍山、洱海,北眺玉龙雪山,有着千百年历史积淀的无穷的文化内涵,是中国“六大佛教名山”之一,能与峨嵋、九华、天台、雁宕山相互媲美。

我们在司机的引领下,穿过“灵山一会”牌坊,然后沿着潺潺流淌的小溪拾级而上,山道两边苍劲的树木越来越茂密。在众多的游人、碧绿高大的松树、调皮的猴子及一路的风景在我们身边一闪而过之后,我们进入鸡足山的第一站祝圣寺。

外出旅游,我多了个留意地图的习惯,我查看了一下地图,鸡足山的天柱峰和我們乐山的峨眉山金顶的高度差不多,奇峰汇聚,石状鬼斧,危岩千仞,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尊。司机说:如果登临绝顶,放目纵览,东日、西海、南云、北雪四大极妙胜景,不仅可以让你领略千岩竞秀、古木参天、百涧争鸣的自然情韵,而且可以感悟“十里松风香雾迷”和“天开佛国云为护”的灵光神韵。

这时阵阵凉风吹送着鸟语花香,使我们感到已经进入一种幽深的境界。我一边走一边思,鸡足山,岩日流丹、云海晴光、洞闷灵奇,是世尊座下迦叶尊者的道场。大自然的美,赋予了鸡足山超凡脱俗的品质,塑造出了它玄妙绝伦的气概,这里危崖陡壁、石洞石门和层复一层的山峦叠嶂,以雄、险、奇、秀、幽著称。“天开佛国”“灵山佛都”是鸡足山的别称,这里历代高僧辈出。作为世界级的佛教圣地,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大弟子饮光迦叶守衣入定鸡足山华首门,宗派分界,交会于此,多元文化,融合于斯,奠定了它在佛教界的崇高地位。

当我们走过洗心桥,到了大士阁时,我们实在是有些体力不支,妻子建议休息。趁着休息,我又想起佛经上的记载,鸡足山是世人心里的一座圣山,禅宗初祖迦叶尊者在这里入定。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中有“迦叶承旨主持正法,结集既已,至第二十年,厌世无常,将入寂灭,乃往鸡足山。”的记载,但书中的描写并不能让我明了玄奘笔下的鸡足山是云南的,还是印度的。我们知道,印度也有鸡足山,那是印度著名的山峰之一。据考证,“两个鸡足山都有迦叶尊者在入定啊”,但中国人相信它是云南的。

离开昆明之前,女儿曾告诉我,鸡足山有大小寺宇百余座,著名的是明代增建的悉檀寺。“悉檀”是梵语,义译为“成就”或“遍施众生”。也许是因缘聚合,在冥冥之中我们被指引到鸡足山悉檀寺。据史料记载,鸡足山悉檀寺“栋宇穹窿,金碧丹题,莫不精缮,游者若置身琼楼云阁中”,“宏丽精整,遂为一山之冠”。悉檀寺是鸡足山重要的文化地标,作为《徐霞客游记》的终篇之地,承载着近现代众多学者艺术家的文化信息。

天突然下起雨来,我不得不来悉檀寺躲雨,一个年轻的和尚抬出几个小凳子,招呼我们在他禅堂前的台阶上躲雨小坐。我想,历史和现实从来就不曾被割断,今天我们前来寻找徐霞客的足迹,眼下观望鸡足山星罗棋布的佛教名刹带着灵山的瑞气,遍于林海,雄伟壮观。记得我们刚到达鸡足山时,云雾缭绕中,只见“芙蓉万仞削中天,抟皖乾坤面面悬”的峭壁上,怪石峥嵘,台危洞幽,藤萝披拂,视野所及,是以编柏为栏、绿苔铺绒、杏浅桃红的五彩斑斓。这对于朝圣者而言,更像一位进入永恒寂静的觉悟者。

妻子说,去金顶吧,看看它和我们峨眉山是否一样,因为要走一段山路的,陡而险,我们有点气喘吁吁,但我们来到了鸡足山的最高峰天柱峰,金顶就在天柱峰,一空心方形密檐砖塔——楞严塔映入眼帘,这倒让我想起徐霞客胜赞“器观尽收今古胜”的赞誉。

徐霞客的游记我是读过的,作为徐霞客“万里遐征”的重要目的地,在他游览鸡足山之后,我们看到“云门剑壁”的峡谷,“飞魂濯魄”的瀑布,“折梅花浸其间”的山泉,向世人展示了一幅幅通俗人文历史画卷。难怪徐霞客赞曰“日海云雪四观,海内得其一,已为奇绝,而况乎全备者耶?此不特首鸡足山,实首海内矣”。

每个人心中对名山的感觉都不相同。眼前置身在鸡足山仙境,感受着圣山的灵秀,四周繁多的奇花古树、崖壑泉涧纵贯其中,幽深秀美的景观,令人目不暇接。当我再次顺着沿途飘拂的经幡返回的时候,曲径通幽,我的思想也遁入了隔世的通灵之地。望着万顷松风袅袅、泉水淙淙的鸡足山,拂却横生的杂念,将心中的祈祷和布满沧桑的目光寄托给圣山上那飘舞的五彩经幡,一股不可思议的清静力量,让我心中的期盼随风飘扬。

吃喜洲粑粑

说起大理的风味特色小吃,要有喜洲粑粑的一席之地。去喜洲古镇,品食喜洲粑粑是我大理之行的重要议题,怀揣着多年来对云南美食的期盼,到大理之后,我决定去喜洲。我相信那风味独特的喜洲粑粑,一定会为我大理之行增添无穷的乐趣。

我第一次来喜洲。早晨,太阳还没有完全睡醒,但粑粑之味,早已在我心里泛起一阵阵涟漪。女儿带我们去的是一户白族人家。主人并不是本地人,而是石鼓镇人,她以民宿和美食对外迎客。这家民宿兼具古朴与时尚,在当地享有盛名,如果不预约,是无法接待的。

年前女儿曾采访过她,算是熟人了。我们来时,只见眼前的两层小楼内外,处处体现着古朴的艺术感。主人自然十分热情,招呼我们进入茶室,并为我们泡上了白族喜筵上招待贵客的“三道茶”。

喜洲的肌理实在是神秘,千年的文化与自然融于一体的巧妙结合,本身就是不可再现的风景。我想要亲近这里,通过一条河流、一棵古树、一块城砖、一条深巷,抑或是一口古井。我望了一眼窗外清一色的青瓦灰墙,斑驳陆离的四合院落,老宅的黑瓦木屋里,铺着一块块未经打磨的木板。走在上面,木板“吱呀”地随着脚步吟唱,吟唱这里美丽的景色与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主人一边向我介绍她的家世和创业的奇闻异事,一边安排手下为我们烤制喜洲粑粑。作为一种烤饼类食品,喜洲粑粑是最受欢迎的喜洲白族民族特色小吃之一。对于喜洲粑粑,其传承有诸多说法,且说法不一,而且传承缺乏史书记载,这更增加了我深入了解的兴趣。

喜洲志上有关记载,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听主人讲,喜洲粑粑又名破酥粑粑,是一种色、香、味均佳的麦面烤饼,主要原料為面粉。它不仅色美味香,而且价廉实惠,向来一直作为日常生活中的方便食品,让人感受到温暖和踏实。

女儿来大理的时候多,对喜洲粑粑也能说出个子丑寅卯。为我们烤制粑粑的大妈说,喜洲粑粑是白族民间面点艺人发明的,发面相当讲究,要加适量上碱,揉透,其口味有甜、咸两种,主要有豆沙糖、混糖、葱花肉末、椒盐等破酥品种。到清朝光绪年间,受前人工艺的启示,白族人首创用炉底炉盖烤制粑粑的技术,这样烤制的粑粑,口感独特,闻名遐迩,经久不衰,成了绝技。

我们开始观摩烤制粑粑,一次做6个,先回卷成一长条状,然后分成剂子,擀成圆饼,咸甜各半,整齐地摆在一块圆形砧板上,在做好的面胚上抹一层熟油之后入锅烘焙,在烤制时皆用上下两层炭火,上层炭火为猛火,下层炭火为文火,使饼受热均匀,烤至六成熟,再经过繁复刷几次油脂,烤香直至烤酥。趁着温度,一阵香味已经让我忍不住大口吃下,喜洲粑粑外皮香酥,但咀嚼起来内在绵软,且层次分明,实为美色可餐,怪不得倍受游人喜爱。

喜洲是个令人向往又耐人寻味的地方。古老却不失活力。当我们离开喜洲时,天下着绵绵细雨,雨雾蒙蒙之中,苍山如黛、洱海如镜,熙熙攘攘的游人往来穿梭。听着路两边传来了络绎不绝的小摊贩的叫卖声,我真渴望雨再下大一些,留住我的脚步,从而感受喜洲古镇的居民淳朴而安逸的生活,感受这安好的当下和生动的未来。这绝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我行走喜洲之后的渴望。在喜洲停留的时间虽然短暂,但主人亮堂的脸庞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以及喜洲粑粑作为真正不变的能够穿越时空的传统美味,成为我喜洲之行难忘的美食记忆。

猜你喜欢
苍山洱海大理
大理:梦游理想国
开学第一课《洱海保护》教学设计
大理好风吹
苍山
苍山脚下
走到洱海
请叫我党员
诗意洱海
洱海太湖石
解读“风花雪月”唯大理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