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乐,鄢超云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四川成都 610066)
“马赛克”在《英汉百科知识词典》中的解释为“用玻璃、石块、瓷砖等各种颜色的小材料拼成图案的装饰工艺,给人以一种强烈而又含蓄的远距离效果”[1]671。马赛克的显著特点是远看是一幅完整的图画,近看则是由不同的小块个体组成,且每一个小块个体均是独立的、各具特色的。马赛克元素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艺术、心理学、文学等领域。“马赛克方法”(the Mosaic Approach),是艾莉森·克拉克(Alison Clark)和彼得·莫斯(Peter Moss)在1999 年开展的“倾听幼儿”研究中提出并应用的,试图解决“倾听言语能力有限、表达方式与成人截然不同的5岁以下幼儿”的难题,其研究成果主要反映在《倾听幼儿:马赛克方法》(《Listening to Young Children:The Mosaic Approach》),后来由其他人把马赛克方法应用到更加广泛的主题上面。二十年来,不断发展的“马赛克方法”在英国、挪威、丹麦、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广泛影响。近年来,马赛克方法在我国也开始逐渐生长起来。国外关于马赛克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早期教育、儿童权利、儿童视角下的研究等方面,其中儿童视角下的研究聚焦于幼儿园游戏空间、户外环境等方面。马赛克方法在日托机构、学前机构、儿童中心的幼童、残疾幼童等群体中均有应用。国内关于马赛克的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马赛克文化[2-4]方面。目前国内关于马赛克的教育研究还存在以下一些不足:第一,研究内容还不太丰富,主要局限在教师马赛克文化。第二,研究视角还不太多元化。具体到学前教育领域,目前有关马赛克方法的研究较少,仅有3 篇论文对马赛克方法的起源、实施步骤[5]、特点、价值[6]进行研究,主要是对马赛克方法的介绍。隐喻是马赛克方法的重要特点,也是揭示《倾听幼儿:马赛克方法》教育研究方法思想的重要线索。梳理《倾听幼儿:马赛克方法》中的隐喻,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马赛克方法。此研究运用隐喻分析的视角对马赛克方法进行深入解读,分析来源域与目标域,探讨隐喻在马赛克方法开发、建构中的功能,进而深刻掌握马赛克方法的特点与实施,并对马赛克方法在学前教育研究中应用前景及局限性进行反思。
首先,系统阅读《倾听幼儿:马赛克方法》,全面把握马赛克方法的研究方法思想,初步感知其隐喻语言。选择《倾听幼儿:马赛克方法》这本书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第一,马赛克方法是艾莉森·克拉克(Alison Clark)和彼得·莫斯(Peter Moss)在1999 年提出并应用的,其研究成果主要反映在《倾听幼儿:马赛克方法》(《Listening to Young Children:The Mosaic Approach》)这本书当中;第二,这本书是第三版,在原有版次基础上吸收了克拉克及其他国家的研究者运用马赛克方法开展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是马赛克方法的集大成之作,囊括了马赛克方法开发、调整与应用的成果,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其次,隐喻识别与整理。识别条件有以下三点。第一,可以超越字面义来理解;第二,字面义源于感知和文化经验领域(来源域);第三,一般被用来理解另一个抽象的领域(目标域)[7]。识别的基础上提取教育隐喻文本并进行整理。
再次,隐喻统计与归类。统计原则遵循以下三点。第一,相同的来源域表达多个研究方法思想,则计多次。第二,不同的来源域表达相同的研究方法思想,则计多次。第三,与马赛克方法无关的隐喻,则不纳入统计。例如,把环境比作“第三位教师”,这是属于瑞吉欧教育体系中的教育隐喻。根据隐喻的来源域,将其分为自然事物、生活事物、人类行为活动三种类型。结合语境,根据隐喻的目标域,将其分为关于研究方法的隐喻、关于研究资料的隐喻、关于研究过程的隐喻,并进一步细化每类隐喻的主题。
最后,隐喻分析与反思。揭示马赛克方法基于隐喻视角表达的研究方法思想及隐喻在其理论建构中的功能,并总结马赛克方法在学前教育研究中的应用前景与局限性。
通过对《倾听幼儿:马赛克方法》中的隐喻进行梳理,共发现41个教育隐喻,如表1所示。从来源域来看,包括自然事物、生活事物、人类行为活动三种类型。来源域为自然事物的隐喻仅有2个。来源域为生活事物的隐喻占56%,包括“马赛克”、“空白方块”、“万花筒”等。其中,以“马赛克”及相关的“马赛克图案”、“马赛克碎片”等视觉隐喻为主。来源域为人类行为活动的隐喻占39%,包括“缝被子”、“筛沙子”、“跳出新舞蹈”等。其中,借助生活事物类比研究方法思想的教育隐喻是最多的,说明马赛克方法的创立者克拉克主要通过捕捉生活事物与研究过程的相似性来表达研究方法的认识与观点,自然类隐喻使用最少。
表1 《倾听幼儿:马赛克方法》中教育隐喻的来源域
从目标域来看,《倾听幼儿:马赛克方法》中的教育隐喻主要包括研究方法、研究资料、研究过程三种类型,如表2 所示。其中,关于“研究资料”的隐喻最多,占比68%,关于“研究过程”的隐喻最少,仅占10%。下面从教育隐喻的角度、来源域、目标域、隐喻数量和所占百分比五方面对隐喻进行具体分析。
表2 《倾听幼儿:马赛克方法》中教育隐喻的目标域
1.关于研究方法的隐喻
关于研究方法的隐喻,共发现9 个,包括马赛克方法的优点与缺点,如表3 所示。通过“筛沙子”的隐喻,主要指出马赛克方法“高时间成本”的缺点,由于马赛克方法包含多种研究工具,而分析每一种研究工具都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好像“筛沙子”一样,强调马赛克方法的时间成本较高,需要研究者在分析研究资料过程中有极大的耐心。通过一系列的诸如“缝被子”、“为他人代言”、“空白方块”等隐喻建构了马赛克方法的优点。“看得见的倾听”的隐喻,主要论述了儿童制作地图等可视化方法在马赛克方法中的应用,即由儿童参与者创造可视化材料,从而使得难以用言语表达的幼儿也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拓展了儿童研究的研究对象。“缝被子”的隐喻,凸显了马赛克方法“多样性”的优点,主要阐释了马赛克方法是混合多种研究方法的研究方式,和缝制被子有共同之处,正如缝被子是把具有不同纹理、图案的布块缝制到一起,马赛克方法是融多种方法于一体。“回应儿童的声音”的听觉隐喻,主要指出了马赛克方法“实践性”的优点,强调最终目标要促进教育实践的改进,在第三阶段需要根据儿童视角对现状进行调整,即保留儿童认可的,改进儿童不认可的。“为他人代言”的隐喻,主要阐述了马赛克方法“儿童视角”的优点,基于儿童视角搜集研究资料,强调以儿童视角看待儿童世界,而不是以成人视角看待儿童世界。研究者的角色不是为儿童代言,而是为儿童发出自己的声音提供环境与支持。“空白方块”的隐喻,体现了马赛克方法“开放性”的优点。把那些可能被添加进来的研究工具比作“空白方块”,“空白方块”也是马赛克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马赛克方法的研究工具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把新的倾听幼儿以及其他参与者的方式添加进来。研究者能够根据研究情境进行灵活调整,不必受马赛克方法的既定体系的束缚与限制。研究者需要处理好马赛克运用与发展的关系,研究者可能既是马赛克方法的运用者,同时也是马赛克方法的发展者。
表3 《倾听幼儿:马赛克方法》中关于研究方法的隐喻
2.关于研究资料的隐喻
关于研究资料的隐喻,共发现28 个,包括部分研究资料、整体研究资料、研究资料整合三个方面,如表4所示。通过一系列的诸如“马赛克图案”、“成品”、“碎片”、“马赛克碎片”等隐喻建构了研究资料片段。“碎片”的隐喻,主要论述了每一个研究工具都提供了一个资料片段,成为儿童信息的组成部分。通过“画卷”、“图景”、“图画”等一系列视觉隐喻建构全部研究资料。通过“生动画卷”的隐喻,把儿童生活的全部研究资料比作“生动画卷”,主要揭示了马赛克方法是传统的研究工具与参与性的研究工具的结合,能够很好地揭示儿童生活经验的复杂性。“图景”的隐喻,把儿童的全部研究资料比喻成一个完整的图景的话,那么每一种研究工具所获取的研究资料就成为了“不同颜色的小块玻璃”,这个隐喻主要强调儿童世界的全部研究资料是由不同视角的研究工具建构而成的,指出了马赛克方法的运用会产生大量研究资料。“移动的马赛克”、“万花筒”的隐喻,主要强调研究资料的整合。“移动的马赛克”的隐喻,主要指出马赛克的小方块之间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可以移动的,强调对有关参与者的全部资料片段进行整合分析。“万花筒”的隐喻,主要指出马赛克的动态性。正如万花筒不断地转会出现不同的图案,研究者要重新组织那些不断变化的信息部分的排列方式,即强调对不同研究资料片段的整合。
表4 《倾听幼儿:马赛克方法》中关于研究资料的隐喻
3.关于研究过程的隐喻
关于研究过程的隐喻,共发现4 个,包括交流模式、研究者角色、研究方向三个方面,如表5所示。通过“结晶”的隐喻,主要强调在研究过程中要注重多角度分析儿童世界,形成对儿童世界的全面完整认识,从而揭示儿童生活经验的复杂性。通过“墙上的苍蝇”的隐喻,主要阐述了研究过程中研究者的角色是积极主动的,而非置身事外的旁观者、局外人。马赛克方法应用过程中,研究者并非是不声不响地进行观察的“旁观者”,儿童也并非是“无声的研究对象”,研究者与儿童之间可以积极对话,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交流。“跳出新舞蹈”的隐喻,把计划之外的研究方向比作“跳出新舞蹈”,主要揭示了马赛克方法中运用“即兴教学”获取儿童观点的过程中,由于追随儿童脚步可能会把研究带到意料之外的方向,这也正体现了马赛克方法中儿童积极参与的特点,把幼儿看作他们自己生活的专家和主体。
表5 《倾听幼儿:马赛克方法》中关于研究过程的隐喻
马赛克方法的命名与马赛克图案有关。克拉克在去学校开展研究的过程中参观了英格兰的费舍鲍尔宫(Fishboure Palace)。站在近处,参观者观看马赛克图案可以发现组成图案的大量碎片,而参观者退后才能理解整幅图画。马赛克方法与建筑的马赛克图案有共同之处,因此克拉克将其研究团队开发的研究方法命名为马赛克方法。马赛克方法运用多元方法来获取儿童生活的各种细节,每种方法获得的细节又构成儿童生活的一个片段。将多样的片段汇总到一起,才能勾勒出个人、群体或组织的丰满图像[8]31-32。马赛克方法并非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而是融合了多种研究方法的研究方式,不仅包括传统的研究方法,而且包括参与式的、可视化的方法。正如不同色彩的图片构成了五彩斑斓的马赛克图案,儿童研究的多种方法构成了“方法的马赛克拼盘”,形成对某个儿童观点的“信息的马赛克”。研究者通过自主摄影、儿童之旅、地图制作、图片选择、魔法毯等多种研究工具获取儿童观点,每一种研究工具获取的信息都形成一片“马赛克”,多片“马赛克”放在一起构成了有关儿童及看法的完整图画。
冯志伟认为术语的命名应当符合科学性、理据性、简明性、系统性等原则[9]32-41。其中,理据性是指术语能够做到望文生义、顾名思义。以隐喻方式命名的“马赛克方法”术语能较好地体现这一点。隐喻的创造离不开创造者对“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性的把握[10]58。莱考夫和约翰逊也明确指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一个事物理解和经历另一事物”[11]4-7。克拉克正是认识到了“融多种方法于一体的研究方式”与马赛克图案的相似性,因此基于两者的相似性进行命名。与直白的“融多种方法于一体的研究方式”相比,视觉隐喻的“马赛克方法”在表达和视觉上更有冲击力,能够减少教育受众的认知负荷,更容易促进教育受众的认知与记忆,也符合语言使用的效率原则。克拉克巧妙地将隐喻运用于研究方式的命名中,赋予了研究方式更深刻的含义。因此,探讨马赛克方法命名背后的隐喻意义及作用,对理解和把握马赛克方法的研究过程、研究伦理具有重要作用。“马赛克方法”这一隐喻型教育学术语,充分体现了命名者克拉克的思维智慧。其一,从隐喻的角度来看,这种隐喻型命名体现了“马赛克方法”的多样化的特点。其二,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这种隐喻型命名,不仅有利于拓展马赛克方法的传播范围,而且易于提升马赛克方法的传播速度,还有利于儿童研究工作者等传播主体进行宣传推广。借助隐喻的命名功能对某一理论进行概括提炼,不仅存在于西方学者的视域中,而且也存在于我国学者视域。比如,阎嘉将“走向21 世纪的西方文学理论”命名为“马赛克主义”,也是借助了隐喻的命名功能。在他看来,21 世纪的西方文学理论对同样问题的看法是多元化的,呈现出“拼贴”的感觉,呈现出五花八门的“马赛克”面貌[12]4。
隐喻作为认识教育的基本方式,在教育理论与著作中广泛存在。西方对隐喻的研究历史悠久,从亚里士多德开始至今已有两千多年。柏拉图的“洞穴隐喻”[13]、夸美纽斯的“种子隐喻”[14]、杜威的“生长隐喻”[15],在他们教育理论建构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其教育学理论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隐喻在马赛克方法的认识和理解中也发挥着重要认知功能,大大降低了儿童研究工作者的认知成本。形象生动的隐喻,体现了马赛克方法思想的鲜活性与感染力。克拉克通过马赛克图案来理解和体验“融多种方法于一体的研究方式”。马赛克图案是欧洲人民所熟悉常见的建筑装饰艺术,运用马赛克图案这一具体、熟悉、常见的事物来阐述“融多种方法于一体的研究方式”这一抽象、不太熟悉的事物,从而实现来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其一,隐喻有利于促进我们对“融多种方法于一体的研究方式”的理解,进而促使儿童研究工作者把握实施要点与注意事项。“马赛克”及相关的“空白方块”、“马赛克碎片”等一系列隐喻对研究资料、研究工具、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研究者角色等问题进行系统论述,拓展了我们对马赛克方法的认识,推动了研究方法理论的发展。其二,隐喻有助于我们理解马赛克方法的开发与生成。“空白方块”的隐喻,充分体现了马赛克方法研究工具的开放性。方法旨趣与形态方面的“马赛克”局面,可能不仅仅是当下儿童研究方法的实际状况,大概也是今后相当长的时间段里理论演进的基本趋势。其三,隐喻体现了马赛克方法背后所蕴含的儿童观。儿童是独立、独特的主体,应当倾听儿童的声音,重视儿童的看法和经验,从而打破儿童在儿童研究、早期儿童服务领域的“失语”状态[16]4。促使儿童在关乎自身事务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并使不同年龄儿童的声音都有机会得到聆听和回应。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有密切关系。语言能映射一个民族的文化,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的根据[17]185。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往往能够反映其言说者的文化背景。“马赛克”一词源于建筑学术语,克拉克创立的马赛克方法中隐喻正深刻反映了风靡欧洲的镶嵌艺术。西方镶嵌工艺历史悠久,从古希腊到古罗马,马赛克应用非常普遍。拜占庭帝国时期的马赛克艺术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19世纪末20 世纪初,西班牙的著名建筑师高迪将马赛克镶嵌工艺大量地运用到建筑中,从而开启了现代镶嵌艺术的新篇章[18]。因此,在参观以马赛克图案著称的英格兰的费舍鲍尔宫时,马赛克图案的丰富意象给予克拉克灵感与启发,从而为“融多种方法于一体的研究方式”的概念化、理论化提供了原型。基于马赛克意象的再想象,觉察到了二者的相似性,在马赛克图案与“融多种方法于一体的研究方式”之间建立联结,他借助熟悉的文化元素进行儿童研究方法的理论建构与阐述。马赛克隐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克拉克作为言说者在欧洲文化背景下对内心精神世界的独特表达。“马赛克”、“马赛克图案”、“空白方块”等隐喻词汇,作为心灵感受的直接表达,不仅传达了语词概念以外的文化信息,而且体现了克拉克个人深厚的文化素养,还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欧洲文化的特色。这表明隐喻在宣传欧洲当地文化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此外,马赛克方法中隐喻的使用是以欧洲文化背景为前提的,有利于听众和读者能够理解它[19]172,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马赛克方法在英国、挪威、丹麦等欧洲国家的广泛传播。
基于隐喻分析的方法,此研究对马赛克方法中的隐喻作了系统梳理。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隐喻所表征的是马赛克方法的主要特点,但不是其特点的全部。隐喻在凸显马赛克方法的一部分特点的同时,也遮蔽了其他特点。对马赛克方法的隐喻进行分析时,需要结合其产生背景及发展、实践应用、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诠释,从而深刻揭示马赛克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价值及应用。重视跨文化信息的了解,培养对跨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也有助于提升对跨文化隐喻的理解[20]。另外,隐喻识别是隐喻分析的重要前提。此研究主要对马赛克方法著作中的隐喻进行梳理与分析,未来可以对有关马赛克方法的学术论文、学术报告中的隐喻进行研究。最后,可以将研究者对教育研究方法理论中隐喻的分析结果应用到教师教育中。借助隐喻来传播教育研究方法思想,有利于增进教育受众对教育研究方法与方法论的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马赛克方法的应用,给学前教育研究也带来一些启发。第一,从研究理念角度来看,强调儿童视角的多渠道倾听,为儿童参与教育研究提供了可能。促使研究者关注儿童视角、儿童立场与儿童观点,从而还原出生动、有能力的儿童形象。第二,从研究方式来看,马赛克方法融合了多种研究方法。一方面,为幼儿表达自己观点提供了多种途径。另一方面,为研究者了解儿童世界提供了便利,有利于整全性地把握儿童教育问题。第三,从研究资料获取的角度来看,促使研究者获取了丰富的研究数据与资料。通过多种研究工具获取的不同信息,都分别构成了马赛克信息拼盘中的一块,为刻画儿童生活世界提供丰富素材。与此同时,马赛克方法在学前教育研究中的应用也应关注其局限性。第一,马赛克方法的运用对研究者的要求较高。由于马赛克方法是多元化的方法,需要研究者熟练掌握多种研究方法及其适用范围。马赛克方法在不同国别、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运用,需要研究者对马赛克方法进行发展与调整以适应特定背景下的研究,而不能单纯以研究者的知识框架对其进行切割,避免意义解读中的“中心—边缘”权力结构。第二,马赛克方法的运用需注意遵循儿童研究伦理,伦理问题贯穿于研究的整个过程。不仅存在于研究的准备和实施阶段,而且也存在于研究过程中的选择里。第三,运用马赛克方法的时间成本较高,研究周期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