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建设研究

2021-10-04 01:44石凌栋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衔接策略课程体系

石凌栋

摘要:新课标不断深入,中高职课程衔接既是一个热点问题,也是我国职业教育面临核心瓶颈之一。为进一步做好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建设,我国教育局出台相关[2014]6号文,明确指出需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建立创新型课程衔接体系,促进专业课程内容与直接标准匹配,以及推动中高等职业培养目标、专业设置等衔接,形成衔接紧密、动态化调整课程体系,为培养新时期复合型人才奠定良好基础。有效的课程衔接,作为中高职教育衔接核心节点,是提升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基础保障。因此,本文阐述中高职课程衔接现状及问题成因,分析衔接课程体系实际建设,以及与之相匹配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衔接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21)6-079-002

现阶段中高职衔接模式较多,如“3+2”、五年一贯制大专等模式,但中高职衔接问题未从本质予以解决,衔接程度逐渐分离化,造成其因素较多。为促进中高职课程教育体系完美衔接,需根据时代发展潮流,掌握学生认知特征及规律,打造新型衔接课程体系,助力学生可持续发展。基于岗位层次递进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在原有学科知识体系层面,根据后期实际岗位知识需求,对知识体系予以重构,不仅满足现下学生学习需求,而且为后续岗位能力培养做以支撑,该课程体系模式注重学生持续性发展,实施操作性较强。

一、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建设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1.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設现状

首先,培养目标。教育核心目的决定培养目标,与常规培养目标相较,教育目的是国家教育初期点,更是对受教育群体总体质量标准。基于教育目的下,制定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有助于展示办学层次及类型,是衔接协调发展基础保障。中高职院校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需凸显职业素养、实践技能、创新意识等。中高职阶段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尽相同,中职阶段强调劳动者及技能型人才;高职阶段重视技能技术性人才,如何区分培养技术还是技能,以及课程深化达到何种程度作为技能和技术界定,是目前急需解决问题。其次,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对学生认知结构造成影响,按照教育及人才培养原则,学校和企业协同开发职业教育课程是未来主趋。课程内容及结构设置具有合理性,有助于学生依托系统性学习,掌握应具备的知识及技能。实际调查过程中,中高职课程存在重复、基础课程不足等现象。最后,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直接决定课程性质、目标以及实施,并对学生提出基本学习要求,制定科学的课程标准至关重要。调查结果显示,中高职院校开设课程存在相同现象,未呈现层次递进,课程体系衔接程度较低[1]。

2.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建设存在问题原因

根据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建设现状分析,造成其结果因素较多,核心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政府引导方面。政府正确引导为中高职衔接实践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目前针对中高职衔接实践制定策略方针缺位,如教材编写组织、内容版本如何制定,缺乏专项部门进行管控,也是中高职教材内容重复核心因素。同时,对学生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及就业准入制度缺乏有效管控,由于管理及监督不足,导致未具备相应技能的人员获取相关证书。另一方面,学校自身方面。中高职课程衔接缺乏有效性,学校自身具有中重要责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人才培养与时代脱节。部分院校未根据自身实际状况,打造新时期特色院校,仅是相互复制、模仿,无法展示院校内部专业优势。立足高职衔接层面,高等院校并未正确将中职院校作为后备力量及发展基础;中职院校人才培养核心强调学生就业,将教学重点放置于技能操作中,学生理论基础知识薄弱,进入高职院校之后理论知识学习难度大,造成其衔接阻碍。(2)缺乏“双师型”教师。部分职业教师自身专业知识扎实,但由于长期投入教学中,实践能力薄弱,教学难以将理论与实践完美衔接,最终影响职业教育内容衔接[2]。

二、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实际建设

1.构建纵向延伸的文化基础课程体系

1.1文化课程设置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课程设置应展示一定前后序列关系,展示知识持续性纵向扩展延伸,中高职文化基础课程衔接体系,需强调课程目标与内容良好衔接,重视知识和能力的连续性及逻辑性。应针对中高职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英语》等,对其课程标准进行系统性分析,梳理课程大纲及考试大纲,掌握衔接课程薄弱点,采取针对性补强措施。

1.2纵向延伸文化基础课程体系

新时期背景下,需树立“引进来,走出去”学习理念,充分借鉴国内外数学单元分层法,将课程划分为逐个单元模块,可在单元中布设中、高职知识,具体占比需根据实际状况决定,保证具有良好的衔接性,基础与提高相互兼顾,达成中高职课程衔接。在上述基础上,结合未来学生岗位职业素养,对其学习内容进行优化调整,构建完善的中高职文化基础结构体系。

2.构建横向扩展纵向延伸的专业课程体系

一方面,专业课程体系整体化。按照产业实际发展对人才需求,以及学生整体职业生涯规划所需,应准确掌握学生培养目标,不同专业间要求学生掌握素养及职业能力不尽相同,所以需根据企业用人要求,国家人才培养标准等,从整体层面掌握人才培养目标,为后续专业课程实现整体化提供便捷。譬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全面发展,在计算机及通信领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熟练掌握通信基础知识,实践能力较强,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横向扩展纵向延伸的专业课程体系。按照企业岗位对学生职业技能要求,可将岗位划分为多个类别,应准确辨识核心能力,依照不同职业能力培养难度,确定其处于中高职阶段教学内容。针对上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整体化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设计时,中职阶段强调学生基础文化素养培养同时,应注重延伸至专业基础知识;高职阶段人才培养,巩固原有基础文化知识层面,着重培养核心职业能力[3]。

3.构建分阶段多层次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认证体系

3.1分阶段实践教学体系

中高职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应遵循整体设计、相对独立、分阶段实施原则,阶段性及衔接性较为凸显,与学生发展认知特点及规律吻合,满足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同时,不同年龄段学生特征存在差异性,需采取与之相匹配的管理模式,充分展示中高职院校自身优势,有助于实现院校资源利用最大化,获取良好的效益。

3.2多层次职业技能认证体系

职业技能认证作为检验学生实际学习成效,衡量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中高职阶段学生学习内容不同,要求学生掌握技能存在差异性,布设阶段性技能认证体系,利于学生循序渐进掌握知识内容,以及具备较强的探索创新能力,在自身专业领域实现延伸扩展,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4.构建与职业标准相对接课程标准

按照学生发展规律,以及企业岗位用人需求,确定中高职各阶段任务及人员培养目标后,需根据各职业标准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应依托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式,将企业调研作为切入点,准确分析职业岗位人员实际所需职业技能,开展毕业生专题报告会、教师和企业专家头脑风暴会议,明确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完善的阶段性衔接课程体系,促使其更具职业化、实践性。通过上述循序渐进的过程,形成以专业为全生命周期学习体系,分析职业岗位流程,确定工作目标任务,掌握人才需培养的核心能力。

三、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建设保障措施

1.加強组织领导,制定完善的中高职课程制度

完善的中高职课程制度,是做好课程衔接体系建设的良好基础保障,需从两方面着力考量:其一,制定统一的标准目录。专业作为课程单位,课程体系决定专业内容,中高职课程布设出现重复线形,未具备统一的专业目录是核心因素。制定专业目录需进行综合性考量,特别是应基于岗位实际状况层面,以及职业教育发展。并不是每个专业均是逐一对应,部分专业可能在中职教育中体系,部分专业基础起点只能是高职,需依专业实际情况定论。其二,构建全国统一等级考核制度。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如技术证书与学历文凭对等方式。

2.鼓励多方合作,建立多元参与中高职课程衔接平台

新时代背景下,信息共享十分关键,需构建高效的信息共享平台,助力中高职课程衔接顺利完成。首先,成立专业组织机构。以政府为首级,鼓励多方参与成立协调机构,主要是课程衔接协调沟通;打造专家顾问团队,为课程提供住专项咨询服务;衔接委员会,核心承担课程衔接工作;研发小组,主要是积极开发衔接方案主力军,并在不断实践中优化衔接方案。其次,建立企业与院校职教集团,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相互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增强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建设有效性,树立典范院校,不断扩大辐射范围,逐步形成区域内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实践示范院校。

3.根据人才规格培养标准,课程内容开发逐层推进

课程内容划分,需根据学生阶段性掌握能力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课程体系建设相辅相成,并非是单一作用。课程体系建设可助力学生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三观,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均需根据实际状况调整优化,以免衔接中出现脱轨现象。人才培养规格与市场供需关系密切相关,需准确把握市场发展需求,从低至高、从浅入深逐层推进。中高职课程内容衔接,需熟知企业未来所需岗位应具备的能力,根据此类职业能力需开发的课程内容,可按照模块化实施,需做好模块间逻辑衔接为宜。制定合理的中高职课程标准,可避免出现课程内容重复现象,高职阶段应适当提升课程标准目标定位,特别是学生道德素养提升,助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4]。

4.营造优良的职教文化氛围,加快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中高职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范围,但核心定位目标仅为规模化,并非精细化,造成职业教育应有吸引力缺失。譬如职业教育两大利益主体“经济社会”、“学生个体”对职业教育需求存在差异性,决策层面在政策设计上忽视调节学生和家长需求,更多以行政方式促进职业教育规模化发展,长此以往,学生及家长对其存在一定抵触情绪,对职业院校缺乏正确的认识,进而不愿意报考职业院校。再如地方行政部门未整体有效控制职业院校规模,导致其生源整体素质下降,每年将过多精力放置于抢生源层面,做好教育略显无力,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做事是职业教育根,教人是本,需有文化知识沉淀,创设良好知识文化氛围,学生才会具备诚信人格品质,积极职业态度。职业院校应成为持续性向企业输送高质量人才后备战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支撑。

我国于2019年出台文件(国发[2019]4号),明确规定应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加大职业教育创新及改革力度,充分鼓励社会多方支持职业教育,由此显示构建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是目前急需结局问题。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中高职院校课程衔接体系建设存在部分不足,影响学生自身核心素养培养,以及与企业岗位人才需求脱离。因此,需准确掌握不同阶段学生认知特征及规律,结合岗位实际职业能力需求,构建创新型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助力学生循序渐进掌握知识及技能,为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樊超.培养递进式职业能力的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研究——以室内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9(6):64-66

[2]刘岩.汽车电子专业“3+2”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2020(4):26-29

[3]凌双明.智能制造背景下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现状探析[J]机械职业教育,2020(4):23-25

[4]梁迎春、葛圣彦、韩冬梅等.“3+3”联合培养模式下会计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衔接研究[J]会计师,2020,349(22):65-67

猜你喜欢
衔接策略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老年大学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高校财务与责任预算体系的衔接问题
试析做好“小升初”衔接教学
探讨初中、中职新生数学教学衔接的策略
中考命题变革推动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策略的落实
谈中高职英语教学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