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三产融合的困境分析及其破解路径

2021-10-04 23:51方堉张欣蓓林家俊朱朝枝
当代农村财经 2021年9期
关键词:三产融合发展路径农业

方堉 张欣蓓 林家俊 朱朝枝

摘要:农村“三产融合”通过调动对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有效了促进产业链内各主体增收,是实现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本文以福建省云霄县下河村杨桃产业为例,研究下河村一二三產业融合发展现状,针对基础设施建设弱、专业人才紧缺、主体地位不明确、产品附加值较低、销售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提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产业融合环境、重视高素质人才引进,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加强市场信息对接,完善产品流通体系等对策,以助力下河村经济发展。

关键词:农业 三产融合 发展路径

*基金项目:2019年福建省政协重点项目(128/K93NAA01A)休闲农业学科发展研究。

自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福建省云霄县下河村依托万亩杨桃基地,积极扶持发展杨桃种植,着力构建优质化、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产销一体化相结合的杨桃产业经营体系。同时,加快杨桃加工产业和杨桃旅游业发展,形成“一产接二连三”格局,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税增长“三丰收”。

一、下河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现状及培育路径

(一)下河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现状

下河村位于云霄县下河乡,下辖下河、长兜、南塘3个自然村,总户籍1035户,常住人口4202人,全村总面积约26平方公里。地形以山地为主,计约2万亩,水面面积50亩,可耕地面积8300亩,自然条件极为适宜动植物养殖,因此主导产业以农业为主,过去主要种植经济果树为金枣,现如今引进杨桃,全村杨桃种植总面积6800亩,年总产量2.5万吨,总产值1.2亿元。“下河杨桃”于2012年获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认证,下河村于2013年获农业农村部认定第三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称号,“下河杨桃示范园”在2017年获评中国十佳绿色生态基地,同年,下河杨桃成为2017厦门金砖峰会指定产品,美誉度、知名度大幅提升。“下河杨桃”中国驰名商标报批工作已经完成,自有的“云下”、“霞河”、“盈漳”三个杨桃商标的影响力正逐渐辐射壮大。

(二)下河村三产融合培养路径

1.把关生产环节,提升产品质量。一是抓好示范推广。聘请相关专家对杨桃品种进行优化改进,最终确定引进以马来西亚香蜜杨桃为主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产品双认证杨桃新品种对本地杨桃进行改良,并在全村推广种植。二是加强技术指导。乡、村两级邀请专家开展杨桃种植、管理技术培训,有效提高农户标准化生产水平,保障杨桃成果的质量。三是优化设施配套。先后向上争取财政支持,硬化杨桃种植区道路2.1公里、机耕路7公里、整理土地790亩、建成水渠5公里、泵站一座,解决了果农种植的交通和灌溉用水问题,有效提升杨桃产量质量。

2.完善组织体系,强化主体协同。一是大力推动“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壮大。截止目前,全村共杨桃种植户有1100余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9家,其中入社农户占到全村杨桃种植农户总数的80%;贫困户可与合作社签订协议,所种植的杨桃由合作社包购包销,并在种植过程中提供技术指导和管理培训,户均年可增收3000元以上。二是协会拉动,成立下河杨桃协会,及时、准确将市场需求、价格走向等信息收集、分析并分享给各家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农户,并主动抱团销售,进一步提升产品的议价能力,保障盈利的最大化。三是龙头企业驱动。引导产销大户、合作社开展农超对接、农企对接,成功同国内知名企业实现产销加工合作。

3.注重品牌培育,拓展产品市场。一是加强品牌建设,对外一致采用统一的“下河杨桃”品牌。下河村已获得“一村一品”示范村称号,“下河杨桃”获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认证,“下河杨桃示范园”获评中国十佳绿色生态基地。“下河杨桃”中国驰名商标报批工作已经完成,自有的“云下”、“霞河”、“盈漳”三个杨桃商标正逐渐发展壮大。二是加大品牌宣传。连续四年举办的杨桃美食节、采摘节等活动,吸引游客超百万人次,带动经济超过800万,加强下河杨桃品牌宣传、推介,扩大其影响力。2017年,下河杨桃首次亮相厦门金砖峰会,进一步提升了下河杨桃影响力与知名度。三是搭建电商平台。实施“互联网+战略”,与多个电商平台及物流平台进行合作签约,积极构建杨桃网络营销体系。

4.延伸产业链,实现一产“接二连三”。一是推进杨桃深加工。目前下河杨桃已形成杨桃鲜果、风干杨桃、杨桃罐头等系列产品,除少部分为村内加工,其余均为本村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省内知名食品加工企业合作生产的杨桃系列产品,投入市场后年销售额达上千万元。二是开发乡村旅游。下河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诉说下河村水路交运与商贸的悠久历史的茶马古道,有寄托着下河村讲信修睦的淳朴民风的百年古杨桃树群,巍然屹立的霞河古城堡、另有霞美庙、古楼宅、烽火台等各处遗址名胜星罗棋布、散落四方。除已有的遗址外,下河村已建成杨桃岛、杨桃大观园、星光大道等景点,并投入使用。

二、下河村一二三产业发展困境分析

(一)基础设施建设弱

推动农村三产的融合发展,如何充分发挥农村资源优势是根本,要努力将农村的绿水青山转变为农民生活美好的金山银山。但是下河村对比城镇地区而言,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较为落后且不健全,配套设施不到位等,导致虽然当地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但却制约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乡要素流动,无法满足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需要,且下河村旅游形象不鲜明,市场知名度较低,旅游路线同质化严重,地方特色凸显不足,无法打造有层次、品味高的旅游资源品牌。以杨桃公园为例,公共服务设施少,无法满足游客需求,且无专职人员负责,导致无法及时为游客提供服务,降低游客的体验感公园内的娱乐设施以及其他基础设施较为单调匮乏,对于年久失修的基础设施未能及时进行修缮,环境整治、游客引导等公共服务相对缺位,无法为游客提供更多优质高效的服务,游客体验感较差,回访兴致不高,导致少有回头客,这将对下河村旅游业的口碑造成不良影响。

(二)专业人才紧缺

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需要大量具有相关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但下河村在这方面的人才紧缺,人才大量外流给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阻碍。本地种植杨桃的农户中,综合素質及文化水平较低的中老年人占据了较大比例,他们多数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往往过分以来多年积累的种植经验,对于“三产融合”这一新概念接受程度较低。且由于农业自身的弱质性,外出求学的年轻一辈在学成之后很少有愿意返乡进行与农业相关的生产活动,缺乏吸引人才的政策体系。此外,政府组织的培训往往缺乏针对性与时效性,难以满足农户在新阶段的实际需求。并且,诸多因素导致相关的专业人员欠缺或缺经验,陈旧的农业经营理念不再适应当前的市场需求,无法契合需要快速发展的产业融合所需,严重制约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三)主体地位不明确

三产融合战略的根本目的在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促进农民增收,其实现路径之一在于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然而,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分散单一的小农经营仍是目前农业农村经济的主要模式。相较于农业龙头企业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而言,处于市场信息博弈弱势地位的小农户往往欠缺议价谈判能力。以下河村为例,除少数几个杨桃种植大户以外,村内杨桃种植者多为散户,村内杨桃的收购与销售均由富达、禾丰等合作社统一安排,杨桃收购价与售价均由合作社主导,农户并无多少话语权。再加上大多数农民文化素质偏低、技能较弱、观念较落后,学习能力不强,尤其在新技术推广时,几千年来延续的传统小农生产方式,使很多农民产生回避风险的意识与本能,阻碍了他们对新技术的吸收,他们依然采用效益低但保险的传统技术。久而久之,大多数小农户难以体会到三产融合参与感,进而逐渐游离于产业融合进程之外,并且,势单力薄的小农户在盲目扩大生产规模、执着追求利润的工商企业面前也容易缺失保障合法利益的手段,最终导致农村三产融合战略的结果与初衷背道而驰。

(四)产品附加值较低

由于农产品是刚性产品,市场拓展能力比较低,难以形成品牌辐射效应,缺少市场竞争力,若想进一步发展特色农业,不能仅仅立足农业发展农业,还需要跳出农业发展农业,因此对产业链进行拓展延伸成为发展的必经之路,由于目前下河村并无大规模的本土加工企业,仅有零散几家小型本土加工企业,本土加工能力滞后,远不能满足加工的需要,但由于建设所需投入成本较大与存在风险等问题,本地大型加工厂建设一直无法推上日程,因此精深加工便主要交由主要由富达、和丰等农民专业合作社交由第三方承包,由于与第三方仅仅是合作关系,因此缺乏对杨桃的深加工的大力研发,导致产业链条短,科技附加值低。且加工产品主要为基本的杨桃鲜果、风干杨桃等粗加工产品,并无对杨桃进行深入研究,对其中所含维生素等进行提炼,从而与其他行业,如美妆、保健品等行业进行合作发展。市场上具下河杨桃属于粗加工农产品,产业链较不完善,产品附加值低,且区域价值品牌知名度不高,缺乏竞争力,无法展现“一二三产融合”带来的发展机遇。

(五)销售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下河村的农产品营销体系在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远远不能满足下河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一是较大规模农产品交易中心的平台尚未建立,由于受到投入成本大、风险较高的影响,农产品交易中心项目推进慢;二是冷链物流发展相对滞后,由于杨桃不耐储存容易腐烂,运输过程中需要注意包装与保鲜等问题,一旦稍有磕碰便会导致杨桃腐烂,存在着诸多不便,运输成本较高,大部分运输车辆是普通货车,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能力落后,运输途中损耗严重;五是受农村电商人才缺乏、农村物流企业进入少,目前虽有顺应时代潮流,实施“互联网+”战略,与多个电商平台及物流平台进行合作,积极构建杨桃网络营销体系,但是受到鲜活农产品保鲜包装能力不足以及人才短缺等问题的影响,下河村电商发育相对滞后。

三、下河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优化路径选择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应坚持做到:一是坚持立足农业,惠及农村,依托农民,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促进“三农”稳定发展。二是坚持因地制宜,示范带动,对国内一些较为成功的地区进行学习,将其中适用于本村的方式方法运用于实践之中。三是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市场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之一,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建立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之上,但是,在市场失灵的诸多方面,政府的合理引导就显得十分必要,着重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破解市场信息不对称难题,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加强基层领导组织体系构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推动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产业融合环境

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缺乏公共服务供给支撑,农村产业融合也无法保持稳定态势。因此,要加强下河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乡镇物流运输体系的建设,融入农村产业物联网,构建县、镇、村三级网络联动,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奠定稳固基础。同时,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产品销售、乡村文化宣传、剩余劳动力安置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产业优势,且旅游业发展也需大量资金投入,除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固定资产的投资外,还包括旅游文化挖掘、旅游资源规划等无形资产投入。因此政府需要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预算支出,可采用招商引资等方式,吸引外来企业对下河村进行合理开发,合理的对下河村进行规划,对有限的场地进行充分开发与利用,争取效益最大化。

(二)重视高素质人才引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除却对硬件设施的强化以外,也应推进“软件”的提升,针对下河村三产融合发展需求,加快引进相关人才。完善人才推荐机制,发挥高校、科研机构人才孵化功能,为农村产业融合引进相关领域的高素质人才,提升对三产融合服务水平。扶持大学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增强农民的合作意识、市场意识和风险意识,引导农民合理利用自身农业资源发展新型农业,切实助力农村三产融合创新发展。同时,政府应重视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和基层意愿表达,建立相关教育基地开展专题培训,提高村民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鼓励村民主动投身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建设。通过开展各类的宣传讲座,提升农民主人翁意识,农民是农业经营主体,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当中,出台农村三产融合本土产业保护政策,对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各个经营主体进行严格监管,保障本土产业主体的合法权益,保证其不受非法侵害。如若发现他们在发展过程当中侵犯农户利益,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其作出严厉的惩罚,提高农民参与感与积极性。

(三)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

下河村并无大规模的本土加工企业,仅有零散几家小型本土加工企业,主要加工还是由本地合作社同外地企业合作,这就导致双方无法对杨桃的精深加工进行深入研究。因此,合作社应与外地企业进行更为深入的合作,在本土建造大型的食品加工厂,这样不仅可以节省下运往外地企业加工时的运输费用,也可为本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外出务工的村民返乡就业,同时可解决劳动力紧缺的问题。拥有本土加工企业,对产业链的延伸有着巨大帮助,可以推进产业深加工,引入先进技术提升生产线加工能力,拓展产品加工品种,提升产品加工利用率,研发具有更高经济效益的精深加工产品。同时立足下河村优势特色资源,开发有市场潜力的产品,把农业资源与产品开发融入到新业态中,推动农业与休闲旅游、文化传承、健康养生等产业的嫁接融合,开发新品种,培育新业态,实现特色化、品牌化发展。

(四)加强市场信息对接,完善产品流通体系

建设大型农产品交易平台,配套完善的设施,在下河村内建立足够的冷藏保鲜库。同时可与外资合作,共同建设设施完善、功能齐全、货流量大、覆盖面广的农产品物流中心,形成大市场、大流通的新格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优先掌握市场信息,就能掌握市场的主动权,农民迫切需要通过信息网络了解新的农业科学知识以及市场的需求、价格等信息,因此需要充分利用现代营销策略和信息技术,帮助农民及时掌握市场供求信息,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促使下河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快速发展。同时,应与高校以及研究机构深入合作,有效解决杨桃的保鲜与运输问题,减少运输中的损耗。加大下河杨桃品牌的宣传、推介,突出下河村的资源优势,融入村容村貌、民风民俗,提升下河杨桃在国内的知名度。在“互联网+”的时代趋势下,电商是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方面,下河杨桃产业应在电商平台成立专属的品牌旗舰店,防止客户购入劣质或假冒产品,保证产品质量,提高顾客回购率,有效提高下河杨桃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稳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昕坤.产业融合——农业产业化的新内涵[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 28(3): 303-306, 321.

[2]张勇.提高认识,找准定位,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17(2): 4-8.

[3]邵法焕.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创新与发展趋势[J].农村经济, 2005,(9):104-107.

[4]劉海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案例研究[J].经济纵横,2016(10): 88-91.

[5]蒋辉.武陵山片区特色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效率与实现路径研究[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6: 90-93

[6]刘海洋.文化变迁视角下的民族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以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为例[J].满族研究,2015(2):93-98.

[7]姜长云.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和着力点[J].中州学刊,2016(5):43-49.

[8]郭荣军.农民组织化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7(4):35—37.

[9]王文龙.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反思及其政策调整建议——以日韩乡村建设为参照[J].农业经济问题,2016(10): 83-90.

[10]刘松涛,王毅鹏,王林萍.日本农业六次产业化对破解我国农村三产融合困境的启示[J].农业经济2018(4): 3-5.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李政

猜你喜欢
三产融合发展路径农业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诸城:工业强县的“三产融合”之路
基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理念的农业园区规划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小岗村三产融合续写新篇章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农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