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龙
摘 要:历年田间调查显示,对无为市玉米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发生频次和面积较多的病害有纹枯病、粗缩病以及南方锈病。该文从危害症状、流行规律、防治方法等方面对3种主要病害进行了阐述,以期为无为市玉米病害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病害;防治;无为市
中图分类号 S435.1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8-0094-02
2019年无为市粮食种植面积8.28万hm2,其中玉米0.42万hm2,占粮食种植面积的5%。无为市玉米生产以鲜食为主,是安徽省鲜食玉米主产区之一,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鲜食玉米的规模化种植,并催生了多家从“放种”到“收购”的专业合作社。此外,由于受干热风、赤霉病影响,冬小麦品质差、价格低,农民种植意愿降低,改种春玉米的农户逐渐增加,全市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已连续多年双增长。无为市玉米种植以春玉米为主,夏玉米次之,秋玉米不到10%。玉米病虫害是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科学防治病虫害对提高玉米产量特别是鲜棒的商品性、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1 主要病害
无为市玉米全生育期均有不同程度的病虫害发生,其中病害有玉米粗缩病、纹枯病、小斑病、褐斑病、玉米锈病、南方锈病、玉米瘤黑粉病、丝黑穗病等10余种。历年田间调查显示,对玉米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发生频次和面积较多的病害有纹枯病、粗缩病以及南方锈病。
1.1 玉米纹枯病 玉米纹枯病为土传病害,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叶鞘,也侵害叶片、果穗和苞叶,严重时侵入茎秆。
1.1.1 危害症状 近地面1~2节叶鞘先发病,渐次向上侵染叶片,形成暗绿色水渍状椭圆形病斑,多个病斑相连形成云纹状斑块,逐步扩大直至叶片叶鞘先腐后枯;病害侵入果穗基部,果穗停止发育并迅速扩展至全穗,最后死亡;茎秆受害,病斑褐色,形状不规则,纤维束露出,茎秆质地柔软、植株易倒伏;果穗受害,苞叶上形成云纹状病斑,果穗秃顶,秕粒增多,严重时果穗干腐,穗轴霉变。
1.1.2 流行规律 玉米纹枯病的病原菌主要是立枯丝核菌,可侵染水稻、小麦、大豆、棉花等作物,但对玉米致病力最强。以遗落在田间的菌核越冬,玉米田表土层菌核是主要的初侵染源。越冬菌核在适宜条件下萌发菌丝进行初侵染,病部气生菌丝生长向周边组织扩展,或通过叶片接触进行再侵染,蔓延至健康植株;菌核落入地面,雨水的反溅也可形成再侵染。一般在玉米拔节期开始发病、抽雄期加快、乳熟期减轻、灌浆后期病情趋于稳定,主要危害集中在玉米籽粒形成期至灌浆期。
1.1.3 影响因子 陈斌[1]等认为,温度和湿度是玉米纹枯病发病的主要影响因素,温度25~30℃和湿度90%的环境条件最适宜纹枯病的发生,因此,雨期长、湿度大的年份,该病往往较重发生;而连茬田块由于菌源累积,发病较重,玉米秸秆还田是玉米纹枯病近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此外,氮肥过量施用使玉米生长过旺,田间密不通风,以及低洼田块,或植株倒伏、杂草丛生的种植地,同样因为湿度大而病害重。
1.1.4 防治方法 玉米纹枯病为土传病害,越冬菌核是主要初侵染源,防治应从减少菌源入手,采取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等综合措施。农业措施中,轮作和深翻耕作层可有效减少菌核数量;玉米与大豆等间作,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清除田间遗落玉米残株和田边杂草,及时清除发病叶鞘和叶片,切断病原菌传染链。药剂防治在抽雄期进行效果最佳,能有效保护功能叶片,常用药剂有井冈霉素、嘧菌酯、菌核净等。
1.2 玉米粗缩病 玉米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RBSDV)引起的一种玉米病毒病,在玉米产区普遍发生,不同年份病情严重程度起伏不定。
1.2.1 危害症状 玉米粗缩病在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发病,以苗期受害最重。5~6片叶即可显症,开始在心叶基部及中脉两侧产生透明的油浸状褪绿虚线条点,逐渐扩及整个叶片。病苗浓绿,叶片僵直,宽短而厚,心叶不能正常展开,病株生长迟缓、矮化,叶背、叶鞘及苞叶的叶脉上具有粗细不一的条状突起。9~10叶期病株矮化现象更为明显,上部节间短缩粗肿,顶部叶片簇生,病株高度不到健株的1/2,果穗畸型,花丝极少,雄穗退化,雌穗畸形,严重时不能结实[2]。
1.2.2 病原与传播 玉米粗缩病毒主要在小麦、禾本科杂草和灰飞虱体内越冬,通过灰飞虱传播。越冬的灰飞虱第1代成虫在小麦、禾本科杂草上取食后,转迁至玉米嫩叶上取食,将病毒传至健康植株;在玉米生长中后期,灰飞虱迁飞至夏播的禾本科作物上,在杂草上越冬,第2年继续侵染小麦、玉米等,形成周年的侵染循环。研究表明,玉米出苗期与第1代灰飞虱迁飞高峰相遇,则粗缩病发病严重;播种前降雨强度大、频次高,不利灰飞虱迁飞,粗缩病发病轻;田间地头杂草丛生、前茬小麦残茬多,灰飞虱繁殖空间大,容易引发粗缩病[3]。
1.2.3 防治方法 玉米粗缩病主要靠带毒的灰飞虱传播。灰飞虱繁殖快、传播能力强,因此防治核心在于控制毒源、减少虫源、避开危害。4月春玉米、6月夏玉米提早或推迟播种,避开灰飞虱迁飞峰期,减轻危害;应用吡蚜酮、毒氟磷拌种,并在3叶、5叶、7叶期各喷雾1次,防治效果较好;彻底清除田间地头杂草,减少灰飞虱宿存和越冬场所。
1.3 南方锈病 玉米南方锈病为气传病害,在玉米产区广泛发生,近年来在无为市局地暴发,对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威胁。
1.3.1 危害症状 南方锈病由玉米多堆柄锈菌引起,主要危害叶片和叶鞘,严重时也侵入茎秆和苞叶。发病时叶片上初生黄色小斑点,快速发展为黄褐色突起的疱斑(夏孢子堆),夏孢子堆生于叶片正面,数量多,分布密集,很少生于叶片背面,后期叶片上形成黑褐色隆起(冬孢子堆)。病害蔓延迅速,造成植株布满绣粉,早衰枯死。
1.3.2 蔓延流行 玉米南方锈病在南方低纬度区以冬孢子在病株上越冬,夏孢子随气流跨区域远距离传入。病原菌在本地随风雨传播,辗转危害,在1个生长季节发生多次再侵染,使病株率和病叶率不断升高,由点片发生发展到普遍发病,高温高湿条件下严重度剧增,造成较大危害。
1.3.3 防治方法 春播玉米由于避开了7—10月外地菌源传入高峰期,发病较轻。夏玉米发病时,及时摘除病叶,用三唑酮、甲基托布津等喷雾防治,控制发病中心区;合理密植、采用轮作和间种等农业措施,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以有效减轻病害。
2 小结
玉米全生育期都会有病害侵染,但生育前期抵抗危害的能力低于生育后期,嫩叶抗病能力弱于老叶。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病害最有效的方法,生产上应尽量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栽培,但目前并没有真正抗病害的栽培品种,不同玉米品種对某种病害的抗性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一般认为马齿型品种抗病性较强[3,5]。采用种子包衣技术,用三唑酮等拌种,可预防苗期病害;玉米生长早期加强田间观测,防早防小;推广使用自走式高秆作物喷杆喷雾机、植保无人机等新型高效植保机械,联防联治。连作、免耕、秸秆还田等耕作方式会造成菌源叠加、病害发生频繁,应适时耕翻土壤,将玉米秸秆作为饲料或生物能源利用,减少病菌寄主。鲜食玉米更应注重合理密植、平衡施肥、轮作和间作等,注重农业防治,辅以化学防治,防止病害暴发。
参考文献
[1]陈斌,韩海亮,侯俊峰,等.玉米纹枯病研究进展[J].农业科技通讯,2020(12):218-222.
[2]李玉征.玉米粗缩病的危害症状及防治要点[J].农民致富之友,2016(21):35.
[3]刘蔚霞,刘超,张超,等.玉米粗缩病病原及防治对策研究进展[J].农业科技通讯,2017(6):191-193.
[4]董猛,檀根甲,王向阳,等.安徽玉米病害田间调查与病原鉴定[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0,37(3):429-435.
[5]田耀加,赵守光,张晶,等.中国玉米锈病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4):226-231.
(责编:徐世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