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继伟 沈海霞 孙强
摘 要:灌南县食用菌产业历经10余年的发展,虽然在技术积累、品牌意识创建以及文化理念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在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化建设以及配套产业完善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从而极大地制约了地方食用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该文分析了灌南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了促进灌南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为进一步实现灌南县食用产业的大发展提供的参考。
关键词:灌南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Q939.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8-0034-02
灌南县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林木茂盛,特别适宜种植食用菌。经过10余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全国工厂化栽培企业最集中、鲜菇日产量最大的地区之一,享有“蘑菇之乡”的美誉[1]。但近年来,随着全国规模化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的不断涌现,食用菌的市场竞争力大大增加,加之部分企业自身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全县导致许多食用菌企业难以为继,相对于鼎盛时期的50余家企业,现存食用菌企业不足30家。为此,笔者针对灌南县食用菌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对当前灌南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开展了深入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期对灌南县食用产业发展的再次崛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取得的成就
1.1 大中型企业稳健发展 据统计,灌南县食用菌产业经过近10余年的发展,现有省级食用菌龙头企业8家、市级龙头企业10家,发展势头良好。其中,以江苏裕灌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江苏香如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大型公司,由于企业投入大,技术创新能力强,设备升级换代及时,生产体量持续增加,始终保持着高利润、高发展态势,形成了良好的企业发展生态。而江苏丰收菇业有限公司、江苏丽莎菌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中型企业,有的形成了多产品发展模式、有的实施了精细化产业管理及生产新模式等,均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1.2 技术积累初见成效 随着灌南县坚持“科技兴菌”战略目标的实施,依托中国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兴建了中国农科院(灌南)食用菌产业园、南京农业大学(灌南)食用菌产业研究院等产学研科技平台。一方面显著提升了灌南县食用菌产业的科研创新水平;另一方面不断有食用菌生产新成果在生产中得到应用。调研结果表明,双孢菇品种“A15”和杏鲍菇“日引1号”的引进、双孢菇三次发酵技术的应用、杏鲍菇液体菌种的推广等,已将灌南县食用菌产业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层次;与此同时,培养料的制备、分装、灭菌、接种,菇房的水、气、温度、光照控制等工艺,先是通过机械化取代人工,现在已逐步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在食用菌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1.3 品牌意识逐步加强 灌南食用菌企业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已经拥有了较强的品牌意识。灌南县食用菌工厂化企业已累计获得无公害、绿色、有机等“三品”基地认定证书80多个;“灌南金针菇”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香如公司生产的香意牌杏鲍菇先后荣获第十届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中国工厂化食用菌十大品牌等荣誉证书,丰收菇业成功注册“丰收御品”国家商标,在江苏省政府举办的“放心消费,惠民实事”工程评选中,灌南县“放心食用菌之都”工程进入全省30强。
1.4 文化理念初步形成 食用菌除具有良好的食药用价值外,还有着极具特色的观赏价值,因此,建立集食用菌生产、观赏、品尝、宣传于一体的食用菌生态旅游产业园[2],开发利用食用菌新潜能为地方经济服务,已经成为当地开发利用食用菌资源的一个新方向。在灌南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内建设的面积超过700m2的“菇菌、人與社会”为主题的苏北菇菌文化展览馆是一个良好的开始;此外,灌南县常年举办食用菌烹饪大赛以及相关美食节,起到了较好的对内宣传作用;由灌南县人才办牵头举办的“2020年海西菌菇人才高峰论坛”已经完满结束,对外宣传业已启动。可见“生产应用+旅游观光+教育宣传”的地方食用菌文化已经初具雏形,对于提高灌南县在国内外食用菌界的知名度、维持地方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专业人才缺乏,科研意识淡薄 调研中发现,多数中小型食用菌企业存在专业人才缺乏与科研意识淡薄的问题。对这些中小型食用菌企业来说,在发展初期,一方面由于规模小、投资少,很少能引进专业人才,又不注重人才培养,导致有些企业未建立起完善的生产和技术管理团队,只从外地聘用技术人员或由企业老板兼任技术指导,导致自主研发能力弱。另一方面,由于科研意识淡薄,技术积累仅局限于出菇管理及发菌技术,而在菌种保藏、品种选育、退化防治以及菌糠利用等方面基本没有开展研究工作,导致食用菌整个生产体系不完善,更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一旦在生产过程中某一环节出现问题,会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
2.2 大小企业发展不平衡 灌南县既拥有裕灌、香如等日产量超百吨的投资大、生产技术水平高的大型企业,也拥有鲜菇日产量只维持在10t左右的相对生产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的中小型企业,呈现出严重的发展不平衡问题。这种大小规模差异巨大、产品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无法使企业之间形成良性竞争,同时企业之间技术交流少,形不成地方产业合力,从长远角度来说不利于当地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3 配套产业不完善,资源整合有待加强 当前,灌南县食用菌企业多以生产鲜菇为主,而与之配套的相关产业如食用菌深加工、食用菌生产相关技术研发、食用菌配套设备生产等尚不健全。这种现象的存在,一是影响食用菌产业的长远良性发展;二是导致地方政府税收减少,出口创汇能力整体较弱。此外,食用菌产业资源整合方面存在较大问题,以灌南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食用菌企业为例,虽然在热蒸汽利用方面已经形成了统一的供气进行集约化管理,但在其他资源方面如生产场地、原料采购、菌康利用等方面缺乏统一的集约化管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地方食用产业的发展。
2.4 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不到位 我国食用菌生产的趋势基本上呈从传统的单家独户生产向标准化、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转变[3],只有切实推进标准化生产,产业才能不断提升。当前,灌南县部分大型企业的食用菌主要生产步骤均已实施标准化技术,包括原料的处理、菌种制作、接种步骤、发菌过程以及菇房管理等工艺,如江苏裕灌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双孢菇生产、江苏香如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杏鲍菇生产,均已形成地方甚至国家技术标准。但部分小型企业由于技术量力较薄弱,仍在原料处理、菌种制作等方面远未达到标准化,如有企业在杏鲍菇生产中仍采用枝条菌种导致只有应用人工接种方式,甚至有大型企业在菌糠处理方面也尚未形成标准统一的处理技术。
3 发展对策
3.1 大力扶持,推进标准化发展 通过优化引导机制、帮扶机制和对接机制对食用菌生产企业进行大力扶持,积极培育一大批优秀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制定行业技术标准,辐射带动当地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小型企业进行标准化生产,加强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争创绿色食品、有机产品、江苏名牌等品牌,不断提高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3.2 科学规划,引进配套产业 食用菌产业优势区域要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彰显特色的发展要求,瞄准现实和潜在市场,明确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重点区域,提高产业区域化、集约化和标准化引领水平。为促进地方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全方面进行科学规划,一方面,优化食用菌产品结构,加快品种更新和产品研发,不断丰富大众消费需求的食用菌产品;另一方面,加强食用菌干品、深加工产品、菌物药等的研发,丰富食用菌保健食品和菌物药的选择与供给,提高食用菌产品的附加值。
3.3 实施集约化管理,合理利用各类资源 强化食用菌产业联合,充分发挥食用菌产业协会职能,促进生产企业在原料及配套产品采购、产品销售等方面加强沟通和协作,做强灌南食用菌地方品牌,增强市场话语权、定价权。如成立原料采购及加工区,形成规模或批量采购,既可降低采购成本又可解决食用菌企业辅材库存问题,实现就近日用日配;成立物流仓储中心和销售中心,对食用菌产品进行集中存储、管理,在此基础上对产品进行统一销售,结合网络技术及电子商务平台等现代化营销模式,建立专用食用菌物流体系,提升市场销售竞争力和销售能力。
3.4 实施技术人才引进与培育機制,提升从业人员技能 一方面,在政府层面上引导鼓励企业与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引进食用菌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优化当地专业技术人才引进与培育机制,对能力强、敢担当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优先提拔任用,稳定高层次专业人才。此外,对食用菌生产企业普通员工进行集中定期食用菌生产技术知识的培训,形成从上到下整体从业人员专业技能的提升。
3.5 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地方优势特色 积极主办、承办和组织参加各类宣传推介活动,借助活动平台,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扩大影响;积极开展品牌创立、商标注册和产品追溯,探索食用菌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创建与培育壮大,做强一批“苏菇”品牌,提高江苏食用菌产品的市场整体认知度和影响力;加大对食用菌文化的挖掘和整理,让菌菇文化、产品落地生根接地气;加强食用菌文化的产业创意,通过深入挖掘食用菌产业文化,发展食用菌相关特色文旅产业,进一步丰富产业内涵和外延功能。
参考文献
[1]王伟霞,仝乐涛,安贤惠,等.灌南县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技术发展现状[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14):35-38.
[2]王科,杨亚芹,刘丹丹.乡村生态旅游产业与食用菌产业融合发展[J].中国食用菌,2020,39(08):175-177,181.
[3]袁霄飞.西峡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研究[D].郑州:河南工业大学,2019.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