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夏双刃
一代枭雄张作霖最怕谁?不是袁世凯,不是吴佩孚,也不是俄国人和日本人,据张学良说,他父亲一辈子没怕过什么人,只怕赵尔巽,对其命令从来只有服从,即便后来入主北京,谈到赵尔巽时,敬重之情仍溢出言表。赵尔巽是清朝第三任即最后一任东三省总督,也是张作霖的老上司。这位出身汉军旗的翰林总督,在风云激荡的时代变局中,能以旧瓶装新酒,还能以柔克刚,更能全身而退,沧海横流而不湿身,的确算得上一号人物。
东北为清朝龙兴之地,长期维持八旗旧制,设盛京将军严加看管,不许汉人移民,要为清廷预留一条退路。清末因俄、日觊觎,才默认山东、河北百姓殖民兴农,此即“闯关东”。日俄战争后,清朝才设立东三省并委任督抚,至清帝逊位共有三任总督,即徐世昌、锡良、赵尔巽。民国初年只是总督改称“宣抚使”“巡阅使”,巡抚改称“巡按使”等,名目巧立,实则大体延续了清朝旧制,先后历张锡銮、段芝贵、张作霖三任,张学良则是后话了。
赵尔巽能诗,但没有诗集传世,王揖唐《今传是楼诗话》录其诗两首,其一《高台道中即事》:
颇惮征途苦,今朝待响辰。
河冰凝晓日,霜缬敛微臣。
古堠常惊马,流沙欲陷轮。
未昏临水住,谁信是劳人。
其二是步韵段祺瑞赠他的诗《赋答修慧长老》。段祺瑞虽是军人,但诗亦流畅,只是多为修佛参道之作,有集《正道居集》。此诗云:
过奖怀济急,垂青许结缘。
丹成君已久,应策大罗仙。
不待黄龙见,翻悟释迦禅。
祖师徒后悔,卓识奋先鞭。
四果阿罗汉,自了不无偏。
弥陀佛普渡,泛驾大愿船。
慈悲同信仰,就正有道焉。
华夏如鼎沸,纷扰十四年。
可哀蚩蚩氓,无辜被颠连。
小人何罪戾,怀璧任烹煎。
少壮捐锋镝,威尊徒自怜。
老弱转沟壑,孑遗命苟延。
离散无生趣,闺中泣杜鹃。
旁观犹不忍,况且任仔肩。
自维才德尠,敢曰旋坤乾。
职志久未达,胡以补尤愆。
……横超出三界,放眼遍大千。
赵尔巽步韵诗,对段祺瑞甚为推挹:
古昔大豪杰,世出世多缘。
承愿拯浩劫,其来必佛仙。
潜运金刚力,旁参伏虎禅。
悟道心惟一,那管棒与鞭。
自关钟毓厚,而非造化偏。
苦海浩无际,仗此波若船。
今也其谁居,国亦有人焉。
翳维文忠李,归神将卅年。
中兴炳伟业,名颂高祁连。
晚岁魔障丛,忧时殉焚煎。
柱石忽崩摧,苍生孰矜怜。
灊岳遗灵气,磅礴绝复延。
大泽隐蛰龙,空山泣子鹃。
芝公独崛起,艰巨一身肩。
秉钺奋威震,握镜含仁干。
公理战则胜,交邻寡犹愆。
……华严倏弹指,普照亿万千。
民国首任东三省最高长官张锡銮,虽出身军旅,有“快马张”的美誉,却亦工诗,诗才竟不在进士出身的赵尔巽之下。甲午左宝贵战死平壤,张有诗吊之:
屹屹孤城独守难,祖邦西望客军单。
大同江上中秋月,长照英雄白骨寒。
再如《自团防暮饮归营》:
薄饮村醪趁醉归,长河一带晚烟围。
暮天风紧雪平野,匹马冲寒山欲飞。
《晚泊襄阳》:
襄阳旧是论兵地,回首闲关破阵年。
春草绿封新鬼墓,野云红烧夕阳天。
难得的是张学良也好诗,只是他乃学书学剑俱不成,格律不通,令人读之哑然。他晚年获释后,到美国于凤至墓前,吟诗二句:
平生无遗憾,唯一爱女人。
不久又写一首“七绝”,聊发少年之狂:
自古英雄多好色,未必好色尽英雄。
我虽并非英雄汉,唯有好色似英雄。
不过他诗如其人,看似直截了当,实则虚虚实实,说不清楚。比如获释前为郭冠英题诗,虽仍有小瑕,却中规中矩得多了:
玉炉烟尽嫩寒侵,南雁声声思不禁。
好梦未圆愁夜短,虚名终究误人深。
1947年所作的一首五言小诗亦佳:
十载无多病,故人亦未疏。
余生烽火后,唯一愿读书。
他1928年的《军次保阳自遣》,只有两句,却令人惊艳不已:
两字听人呼不肖,半生误我是聪明。
此句若非别人代笔,就是他本有天赋。可惜他从西安事变后被关数十年,虽失去自由,心情郁纡,却衣食无忧,这正是学诗作诗的绝好条件,他居然数十年如一日,于此道绝无寸进。
中国历史上一直有一个梦,即由文人做皇帝。自刘邦建立汉朝以来,开国皇帝多是武人,其继承者无论如何崇文,都不曾经历过文官系统优胜劣汰的选拔,不能以文人目之。尤其是隋唐实行科举制以来,经科考选拔的人才,被公认为是国之翘楚,当仁不让地成为国家的管理者,中国遂形成世界特有的士大夫治国传统。但是,无论皇帝有多无能,士大夫有多优秀,皇帝还是由武夫开国然后代代传承,士大夫只能跪在下面,没法自己当皇帝。因此,士大夫潜意识里的梦想,就是想尝试一下孔子自己当皇帝,状元当皇帝,清流领袖当皇帝。
历史上曾有两个例外,由进士出身的文官当上了皇帝,但那是在“靖康耻”的大乱局中,金人立的傀儡皇帝“大楚皇帝”张邦昌和“大齐皇帝”刘豫。张邦昌是金人以屠城为要挟才被迫称帝的,金人一走就还政宋朝,但还是被宋高宗赐死。他并未对不起宋朝,算是保持了士大夫的操守。刘豫则积极反宋,后因利用价值缩水被废,但得到了善终的运气。有人问刘豫为何如此起劲地反宋,他说张邦昌是前车之鉴。张、刘二伪帝,虽是文人当皇帝,却只是傀儡而已,不能算数。
陈寅恪写汪精卫:“阜昌天子颇能诗,集选中州未肯遗。”是将汪精卫比作刘豫(年号“阜昌”),但汪精卫虽文采过人,科举却只中秀才,后来以职业革命家名世。他曾名义上为国民政府的领袖,以及开张“伪政府”,但严格来看,终究算不上是文人士大夫当“皇帝”。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科举出身的文官精英荣任国家元首,是中华民国七年(1918)徐世昌当选大总统。徐世昌31岁考中进士,在翰林院坐了十年冷板凳,才由少年时的好友袁世凯请到天津小站襄助军务,由此发迹。小站是袁世凯编练新式北洋军的地方,徐世昌在小站虽然只相当于“秘书长”,但他是袁世凯最信任的“军师”,加上他翰林的身份,在军中很有号召力。随着北洋军的崛起,他也随袁世凯这个“北洋之父”,成为北洋诸将的“师叔”,这是他的第一个政治资本。庚子之变,他跋涉千里追随慈禧,开始得到重用,仅七年时间,就由一名四品道台升至一品总督,竟创下有清一代汉臣升迁速度的纪录。
1905年8月,日俄签订《朴资茅茨条约》,开始出现“南满”“北满”的称呼,东北面临被瓜分的危险。清廷经抗议无效后,认为有必要加强对东北的控制,决定在东北设立行省。最初的东三省人选并不是徐世昌,而是庆亲王奕劻的长子载振,先奉命与徐世昌赴东北熟悉情况。不料这个纨绔子弟在回京途中,在天津接受了段芝贵赠送的一个小妾,并约好以黑龙江布政使兼黑龙江巡抚作为交换。不久朝廷果然发布了段芝贵的黑龙江巡抚委任令,言官探知此事进行了弹劾,慈禧十分震怒,怒斥奕劻教子不严,并以徐世昌顶替载振为东三省总督人选。徐世昌忠于职守,从东北考察归来后呈递了《密陈通筹东三省全局折》,对东北的问题分析得很透彻,这是他最终赢得这一要职的重要原因。
徐世昌主政东北两年,于1909年调任邮传部尚书,临去时,奉天已是一座马路、电灯、巡警无不具备,俨然欧式的近代化城市。贝勒载涛出访欧洲返国时路经奉天,见到楼厦壮丽、军乐嘹亮,不禁啧啧称奇,回朝后盛赞徐世昌的施政能力。徐回京任职后不久就发生了辛亥革命,袁世凯乘乱复出,逼清帝退位,与革命党合作建立民国,自己也如愿以偿当选民国第一任正式大总统,但徐世昌一开始并未追随老友做民国的官。直到1914年,袁世凯扩大总统权力,改国务总理为国务卿,徐世昌才应邀出山,没能为清朝守节。
其实徐世昌在晚清政坛,算是个亲洋派,连女儿都送往美国留学,这在那一代官员中并不多见。他在邮传部尚书任上,大量起用归国留学生,如胡贻谷、项骧、王世征、李方、熊崇志、施愚、马德润、郑诚、水钧韶、周启廉、黄为基等都得到他的青睐,而既无出身又无官职的留美工科学生詹天佑更被他破天荒地授予“五品顶戴”。他对革命党和民国的态度也一直很暧昧,在东督任内,曾与孙中山的特使——李鸿藻之子李石曾秘密接触过。至于袁世凯在辛亥革命时的一系列大动作,徐世昌都以内阁协理大臣(副相)的身份,在暗中给予支持。比如,忠于清朝的张勋要反攻南京,正是徐世昌亲自出马,赴徐州游说张勋,使其通电拥护民国。可见,他在北洋军的声望,抵得过十万雄兵。
黎元洪继袁世凯任大总统后,立即陷入与段祺瑞的“府院之争”中,徐世昌成为第一和事佬,但政治家的私欲和野心,并不是他以“师叔”的威望就可以降服的。北洋政府的政局一变再变,每况愈下,由府院之争而引出张勋复辟,再引出冯国璋和段祺瑞兄弟阋墙,全国上下对“武夫当国”深恶痛绝,连洋人都看不下去。诚如孙中山所言:“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北如一丘之貉。”于是,“文人”做总统,成为举国共识,连国务总理段祺瑞也希望由文人组阁,以利于其控制。在这样的大势所趋下,1918年9月国会的大总统选举,与会436人,徐世昌以425票当选,举国为之一振,连大洋彼岸的美国威尔逊总统,也殷勤发来贺电,希望他早日谋求和平统一,以恢复中国的国际地位。
这一回,终于让文人士大夫当上了“皇帝”,效果却又如何?徐世昌从1918年双十节到1922年6月1日任大总统,时间长度仅次于袁世凯,其基本执政思想为“偃武修文”,其中“偃武”是关键,“修文”是补充。当时“武夫当国”,军阀横行,“偃武”就是限制这些武夫军阀,不啻与虎谋皮、火中取栗。因此,这只是一张勇气可嘉的政治宣言,即所谓“以文辖武,废督裁兵”;但后来却蜕变成一种苟存于均势中的求生手段,即所谓“以文制武,保持均势”。在皖、直、奉战争的泥潭中,如此理想化的政治宣言只能沦为泡影,也就是徐世昌的确德高望重,得以全身而退,没有沦为历史的炮灰。
至于“修文”,看似无关紧要,实则比“偃武”精彩。毕竟他是才高八斗的翰林,比起段祺瑞、吴佩孚、张作霖这些粗鲁的武夫或半瓶醋的秀才,当然更懂得文治的厉害。他当大总统,国务总理钱能训、龚心湛、颜惠庆、梁士诒、周自齐全是文人出身,只有靳云鹏是个例外。他大力支持教育,他老家天津的教育经费极为丰裕,新办了很多学校,如南开大学即在他的亲自过问下创办。他还将中国教育输出国门,以每年两万法郎之数在巴黎大学创办了中国学院。当时欧洲因“一战”爆发,一些学者正在反思西方文明的弊病,对东方文化极力褒扬,因此中国学院正得其时,在欧洲引起轰动。他本来计划在所有发达国家的首都都创办中国学院,因过早下台而未能如愿。
对徐世昌个人而言,既然以“文治总统”自命,便当领风气之先。他本好著述,诗词、书画、学术、政事等方面都著论宏富,而尤足珍视的,则是他以《欧战后之中国》一书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他出任总统后,李石曾赴法国访学,向法国当局盛赞中国总统是饱学之士、“文治总统”,法国人心向往之,欲授以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但是受学位必须有著作,他于是决定写作《欧战后之中国》一书。鉴于总统府恣议黄郛熟悉各国情况,因此委托他代笔,每写一篇,徐世昌都会同学者加以讨论,随处增益中国史实和儒家道理,不到半载,书已写成。因此这是一部集体著作,但徐世昌作为历次讨论的主持人,说有定稿之功也不算勉强。该书印有中、英、法三种文字版本,由朱启钤为接受学位专使,携带此书分访世界各国,最后到巴黎受博士学位而归。当时世界享此殊荣者,只有美国的威尔逊总统和徐世昌二人而已。他十分高兴,特地资助黄郛出国游历,以表奖励。不料黄郛到纽约后,竟公开宣扬该文是自己的著作,后来竟又衍写了《欧战后之新世界》一书,将上稿包罗在内。居然有这样的“秘书”,可见“文人总统”有多不容易,换了武人领导,他敢吗?所以,文人士大夫想当皇帝,从来就只是一个梦而已。
民国诗坛盟主,一般认为是陈衍、郑孝胥、陈三立,但这是因为作为诗的流派来讲,“同光体”独成气候,其他优秀的诗人如梁鼎芬、易顺鼎、杨云史、郁达夫、晚年陈寅恪等都是单兵作战,不足以或不屑于与之做门户之争。然而要说能登高一呼,应者云集,共赴诗坛风云之会者,徐世昌足以当得起诗坛盟主的荣誉。无论大总统任内,还是下野隐居天津之时,结社盟诗始终是他生命的重要部分。一代名士林琴南、易顺鼎、严范孙(严修)、赵湘帆、樊增祥、柯劭忞、华世奎、王式通、高阆仙、吴廷燮等都簇拥在他的周围,组成了一个晚晴籎诗社,连吴佩孚、段祺瑞、徐树铮都曾被他邀请入社,这可能也是他“以文制武”的羁縻之术吧。他有《寄晚晴簃诗社诸友》:
三百年来史,苍茫读到今。
图书藜阁迥,云月草堂深。
一代存元气,千秋见此心。
春明寻旧梦,慷慨发高吟。
在他的主持下,诗社同仁历时十年之久,诠选了《清诗汇》二百卷,后人称为《晚晴簃诗汇》,选诗原则是既要“因诗存人”,也要“因人存诗”,意为诗好而人无名的要收,诗不好而人有名的也要收。此书的板子现仍保存完好,中国书店曾重刷过一次,刷量很少,毕竟保护板子要紧。
徐世昌本人工诗,从技巧上看,可谓“弓马娴熟”,事典语典,无不潇洒自如,别人下数十年苦功夫也未必能达此境界。如《咏古》:
邱陇何从问汉唐,侧身东望感苍茫。
衣冠赍恨填沧海,钟鼓无情怨北邙。
潦水寒云惊过雁,颓垣古阜又飞蝗。
干戈满地无人戢,万里长城接大荒。
再如《登楼感兴》:
蒹葭苍翠满汀洲,人立天涯百尺楼。
野寺钟声沈远渡,夕阳山影落中流。
六朝烟月成新史,万里风沙感旧游。
江上故人如问讯,诗成又复酒新篘。再如《海上感事》:
晓日曈昽瞰九州,海天人语最高楼。
山川寥落千年梦,禾黍迷离十代秋。
往事不堪重到眼,幽怀谁与说从头。
人间治乱无穷感,付与江河日夜流。
亦有可混迹《唐诗三百首》的极品七绝,如《春半》:
一春强半莽风沙,海上春寒未见花。
十万垂杨都近水,不知春思在谁家。
不过徐世昌是政坛不倒翁,他总结为官之道八字诀——“圆通”“沉稳”“柔韧”“机警”,奉行不辍,遂得了个“水晶狐狸”的绰号,这样的人,就算有皮里阳秋,也不会公然指点江山、臧否人物。张作霖等骂他是“渔人”,讥讽他渔人得利;他则自号“菊人”,只管淡泊明志。若了解他的为人,他的诗也就可想而知了。如《闲吟》:
种瓜种芋一闲身,野水荒芦大海滨。
白发闭门穷画理,青山老我作诗人。
世间花月情无尽,天上星辰辨未真。
欲向成都求市隐,君平秒术本通神。
再如《自嘲》:
老与渔樵结比邻,种瓜种芋海西滨。
日餐三饱身犹壮,时饮一尊气自春。
别有会心观画史,还将余事作诗人。
年来病目昏花甚,人是人非看不真。
徐世昌的第一诗友是柯劭忞,与徐同为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因用三十年私修《新元史》闻名于世。徐在大总统任内,明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合成“二十五史”之数。后人的“二十五史”,多加入《清史稿》,而剔除了《新元史》。其实《新元史》修正了《元史》的诸多不足,确为一代良史,足以如《新唐书》《新五代史》那样列入正史,后人不识货也。徐世昌虽为大总统,却与柯劭忞做布衣之交,曾寄诗云:
胶西柯夫子,四海一诗豪。
春水津沽远,晴云碣石高。
早通延寿术,不惮著书劳。
何日长安市,高楼醉浊醪。
柯劭忞有《简徐菊人同年》,不知是否为上面这首徐诗的回复之作:
积雪满中园,寒林暧欲昏。
檐晴乌啄瓦,巷晚客敲门。
甑为生尘溉,书因伐蠹翻。
莫嫌疏懒甚,开径伫高轩。
徐世昌又是一代通儒,著有《清儒学案》,他敬仰清儒颜元、李塨力学致知,习事见理的“存性”“存学”“存治”“存人”四存学说,在北京太仆寺养马场创办四存中学,聘请齐树楷为校长。他有赠齐之诗:
尘世茫茫不可知,东风吹上好花枝。
幽燕老将登坛日,湖海名流入座时。
自有文章消患气,要令英俊出华姿。
他年梁栋遴材会,应见楩柟大厦支。
他被直奉逼迫离任大总统时,著名报人邵飘萍则作了两首七绝嘲笑他,一时传遍国内。诗云:
昔日恩情安在哉,花冠不整下堂来。
临行还顾镜中语,且照新人笑脸开。
姬姜憔悴了残年,水竹村中独自怜。
常在君边遭厌弃,后来莫谩再如前。
诗中所指“新人”,自然是指黎元洪了。无论徐世昌还是黎元洪,都无非是受制于军阀的“虚君”而已。但是邵飘萍过于刻薄,因为不仅徐世昌有过“偃武修文”的努力,就是“新人”黎元洪后来也有“废督裁兵”的愿望,只不过“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而已。五年后,邵飘萍因文罹祸,死在了张作霖手里,不知他临死前,会不会觉得相比之下,徐世昌才是个宽厚君子呢?
他下野后,大部分时间居于天津租界。不过豫东北太行山下的辉县水竹村,也曾是他隐居之地。此处风景之美,冠于中原。在此处退耕还读,最可涤荡心胸,看开世事,大有“悠然见南山”的况味。他有一首《重修百泉诸名胜》诗云:
唤起山灵问水滨,池台竹树几经春。
楼迟贤哲空怀古,护惜山川要有人。
云月未教今古易,嵩条递送雨风频。
疏泉移石劳收拾,曳杖重来垫角巾。
另有《闲吟》一首,以遗民自居,不知写于何地:
独卧闲堂又早春,梅花社酒逐年新。
烟云缥缈承平梦,花月迷离冷淡人。
自有轶闻存野史,莫将往事证前因。
人间觅得清闲境,浩浩乾坤一逸民。
他的八十寿典上,当时他还是一个“八十老翁顽似铁,三更风雨采菱归”的矍健老人,著名外交家颜惠庆发表讲话,认为在历任总统中,以徐外交眼光最为深邃,重大决策最为正确,领导水平最令人折服。抗战间,他因屡拒日方拉拢,心情郁结,练气功不得法致病逝世,墓碑所镌不是“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之墓”,而是“水竹村人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