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青先生的别样漫画

2021-10-03 02:05山西史钰
名作欣赏 2021年31期

山西 史钰

李春青是我的老师。由于论文撰写的缘故,我对鲁迅的著作开始了重读与细读,对那篇于中学就已学过的《藤野先生》有了新的领悟,尤其对鲁迅之于其师的深情厚意有了更加真切的共鸣。毕业已久,但老师的教诲如在耳畔,没有丝毫忘却。对于老师的人品学问、道德文章,了解的人都知道,我不想多说。我只想就老师的性情画几幅“漫画”。

速写一:“无趣”

说老师是一个“无趣”的人,是需要很大胆量的。老师所著《趣味的历史——从西周贵族到汉魏文人》早于2014年出版,我又怎敢在此造次。然而老师又确实很无趣。诸君稍安勿躁,请听我言。

对于一个在文学艺术研究领域中硕果累累的学者而言,音乐、绘画、书法、篆刻、舞蹈等艺术门类,老师似乎均与之无缘,不仅没有见他展示过任何才艺,甚至从未听他谈及;作为一位对中国古代士人阶层或文人有着深湛研究的学者,传统文人的雅趣,诸如琴棋书画、松竹梅菊之类似乎亦不在他老人家喜好范围之内。依我一个总将时间浪费在各种无聊琐事上的平凡人观之,真可谓无趣,可以说是少有的无趣之人。不过老师好歹对茶尚有偏爱,因此还没有达到极端无趣的至上境界。

老师爱茶,据老师自言,每日早起,清茶一杯置于桌畔,在茶香与书香中开启一天的工作。所饮之茶除绿茶外,来者不拒,并无偏爱,而对绿茶也并非不爱,只是由于身体原因不能多饮。茶具也极其简单,老式瓷杯一个,若是外出,便捷的运动水壶即可。那些爱好品茶之人所有的茶台、茶宠之类的物件,老师是从来没有的。求学期间,为老师倒水时,有幸观赏过这老式茶杯:一个穿着老旧外罩的十五厘米高的茶杯竟然有近十厘米是茶叶,那被泡开了的茶叶在水中肆意飘摇,猛然看去像是一个微型的水生植物景观,令我总担心那些茶叶要在杯里生根发芽。第二日再见,杯子的洁净与茶叶的清香终于打消了我古怪的念头。

同为爱茶之人,我曾询问过老师对于茶的品鉴,老师直言:“香!”我一时怔住了,竟无法追问:“怎么香?”“有多香?”“何种香?”言简意赅至此,我若追问下去,竟要开启一段“言意之辨”的旅程了。我既已得意,又何必执着于言。若果然追问这“香”字的背后,却必定意义不同:花茶有浓香,绿茶有清香,红茶有幽香,普洱有陈香,此香与彼香虽不同,却又殊途同归。识别的关键则在老师所多次论及之“体”,或曰“体验”“体认”,即一种“最为集中地呈现着中国古人的运思方式的价值与特征”的方法,“核心特点是在‘物’‘我’浑融中呈现‘物’之价值与特性。”老师直言,正是对茶叶、泡茶、茶香、饮茶这一系列相关事物进行了体认后的直感,既没有为我梳理茶应如何分类、如何冲泡的具体操作方法,也没有为我条分缕析品茶的几个步骤,却让我无限沉浸于对茶香的魅力之中。老师的这种境界莫非就是传说中的“寄至味于淡泊”?

速写二:“扎马步”

曾有幸与老师闲谈,我多问及一些陈年旧事与趣事,只求在点滴中对老师多一份了解。老师家乡在北京门头沟,那里并非城区,老师总戏谑地自谦为“山里人”,意为大山里长大的孩子。毕业前我曾专门去门头沟一游,燕山山脉起伏,雄伟壮观,远观似墨,近看如黛,与我熟悉的太行山脉、吕梁山脉不同,但如虹般的气势又颇为相近。京西古道蜿蜒曲折,展现着苍凉与豪横。或许山里的孩子毕竟不同,健身方式也不同,爬山、跑步、打球统统不是老师所好,老师的老家原本民风剽悍,又赶上那个年代,打架斗殴、好勇斗狠是一个男人实现价值的便捷方式,像老师这样积极向上的人自然不肯落于人后。他那时候是自称“洒家”或者“李爷”的。所以老师的健身方式是摔跤和练武术。据说老师曾练过“十二趟谭腿”,基本功是“扎马步”。

我不是练家子,但也多少晓得扎马步的重要性,求稳求实乃其关键所在,如山之岿然不动,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老师练到何种程度,我无从知晓,但从他昂首阔步、走路带风的气势与速度上推断,扎马步至少起到了一定的健身效果。

扎马步乃习武之根基,我虽不懂其练习要领与目标,但想象中其效果应如山一般坚实厚重,外力摧之亦不动不摇,方谈得上其他门派技法的学习,故此老师格外看重扎马步这样的基础本领是否踏实。求学期间,老师谈及治学之道,曾言:“做学问绝无捷径可走,多读书,将基础打牢,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关键中的关键。”为了给我们夯实基础,老师每学期都会选择一部或二三部原典,让我们逐字逐句阅读后提出问题供大家讨论,每周一次,每次2—3个小时。其实以这样的读书会的形式来学习思考司空见惯,但难得的是,三年时间,从未间断。且从老师偶尔谈及某年在读书会上所读何书,讨论何事,方知李门读书会正如大山般厚重坚实、绵延不断。这样的学习思考方式于我受益匪浅,终身难忘,“扎马步式”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更是让我获益终生。

速写三:“尚友”

曾听老师讲述过自己当年博士论文答辩的趣闻,在谈及魏晋士人时,老师言语对当年在西南联大听过冯友兰、汤用彤等先生的课,对魏晋风流心向往之的答辩主席颇有冒犯,原话我不记得了,但大意是说魏晋六朝士人缺乏先秦士人那种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士人主体精神最为萎靡,蜕变为一种精神贵族。此论一出,答辩主席当即提出批评,认为其言有失偏颇,有阶级论倾向。老师作为答辩人居然出言反拨,答辩气氛也瞬间紧张起来。不过好在有导师童庆炳老师居间调停,此事有惊无险,并没有影响答辩的顺利通过。对于先秦士人之偏爱,其实在老师的言谈与文章中多有迹可循,尤其在论及孟子之时,整个精神都为之一振,眸子迥然有神采,兴奋之余还会将五个指头捏在一处举至目前,声音也仿佛被这手指用力一捏,越发激昂壮大,使人总觉孟子所养之气此刻都汇聚于那手掌心中,被手指紧紧攥住。

老师曾在书中与课上多次探讨孟子所持诗论,其中对“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论述最为深入。每每论及“知人论世”时,总会花费较多笔墨叙述世人的误解,要想“知其人”自当“论其世”,自然无错,但孟子所言绝非就此止步,实为一种“尚友”精神,即“将古人看成是与自己平等的精神主体”,“既不仰视古人,对之亦步亦趋,也不鄙视古人,对之妄加褒贬”。“尚友”精神实乃老师最为赞赏之孟子风神:与王者论,而不失独立,敢言他人不能言、不敢言,舍生取义,傲视天下。老师从心底里服膺孟子那种无所畏惧的大丈夫精神。据我的观察,老师读书做学问时如此,与人交往同样如此,从来都既不仰视强者,亦不俯视弱者,总是平等相待,无论对方是什么身份,一概如此。这大概就是孟子的“尚友”精神了,对学生亦有深远影响。读书会上,老师对学生所论新视角、新观点的欣赏之意时时流露,对与自己持不同见解的学生更是赞叹有加,称赞其深入思考之功,极大地促进了普通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发声的能力与胆识。

老师年轻时曾在唐山某中学教书,分管年级的“头疼”班。老师管理严格又血气方刚,难免与正处于叛逆期的少年发生冲突。夜深人静,挑灯看书之时,竟有学生将老师宿舍的窗户砸碎。风波过后,老师并未追责,以宽广的胸襟、坚毅的力量、丰厚的学养将“头疼”班管理为优秀班,着实令人钦佩。此事倘若处理稍有不慎,师生关系、学生前程恐毁于一旦,然老师却妥善处理,以身作则,凭借一己之人格魅力为学生树立榜样,真可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之表率。

2012年底,曾与郭超师弟商议做一个“李门相册”的台历,送给老师作新年礼物,以在校学生为主,老师做封面,学生们每人一月。这珍贵的台历至今仍被我置于书桌前最显眼处,封面上的照片是老师淡然地立于一棵巨大的银杏树前,深秋时节,黄叶满地,美不胜收。每每坐于桌前,被老师亲切地监督着,鼓励着,是我长久以来的动力源泉与精神支撑,老师为人为学的精神也将被李门每一位学生传承下去。

①李春青:《趣味的历史——从两周贵族到汉魏文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14年版,第437页。

②李春青:《诗与意识形态——西周至两汉诗歌功能的演变与中国诗学观念的生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