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城妍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 100089)
所谓“明看成化,清看雍正”,成化又以斗彩为之最,斗彩葡萄纹杯既是成化斗彩的组成部分又是杰出代表,集成化斗彩所具有的普遍特点于一身。
斗彩之名最早出现在成书于雍正、乾隆年间的《南窑笔记》书中记载:“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先于胚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曰斗彩。填者,青料双钩花鸟人物之类于胚胎,成后复入彩炉填入五色,名曰填彩。其五彩则素瓷纯用彩料画填出者是也。”在此之前的文献中尚无“斗彩”一词,多被称作“五彩”或“青花五彩”。如《博物要览》中记载:“成窑上品,无过五彩葡萄撇口扁肚靶杯……成窑五彩用色浅淡颇有画意。”《敝帚轩剩语》中记载:“本朝窑器用白地青花间装五色,为今古之冠。”斗彩与青花五彩的区别在于斗彩的釉下青花在画面中起主导或骨架作用,在其未施釉上彩的半成品中,所勾勒纹饰是一幅完整的淡描青花图案(参见图1 和图2);而在青花五彩瓷器上,釉下青花主要是作为画面中的一种颜色或元素而存在。
图1 故宫博物院藏成化传世斗彩高士杯
图2 景德镇珠山御窑遗址出土成化斗彩高士杯半成品(修复品)
“斗彩”是一种釉下青花和釉上诸彩相结合的彩瓷装饰工艺,始于宣德,成熟于成化。其做法是:先在已成型的坯体表面以青花双钩图案轮廓线,或在此基础上以青花料描绘图案,施透明釉后经高温(1300 度左右)烧成,再在釉上以填涂或染、点、覆技法,施以红、黄、绿、紫等颜料,完成图案全样后再入炉经低温(800 左右)焙烧而成,最终形成釉下青花与釉上诸彩竞相斗艳的艺术效果。
成化斗彩以小件器皿为主,造型小巧玲珑,纹饰精美,色彩讲究浓淡搭配。其总体风格轻盈秀丽、恬淡雅致。它是在宣德青花五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超越了前朝的艺术成绩,将原来只有局部勾线填彩的工艺方法进一步拓展,成为器物整体纹饰的装饰方法。不但保持了青花幽靓雅致的特色,还增加了更为丰富的釉上色彩,形成了新型的彩瓷品种。
景德镇御窑遗址博物馆藏的两件斗彩葡萄纹杯修复品(图3,图5)出土于景德镇珠山御窑遗址(明代称御器厂,清以后称御窑厂)成化时期的瓷片掩埋坑,在其形制和纹饰上圈足式(图3)与今首都博物馆所藏斗彩折枝葡萄纹杯(图4)基本相同;高足式(图5)与故宫博物院所藏斗彩葡萄纹高足杯(图6)基本相同,此外,从现有器物尺寸数据上看,同类杯型在尺寸上相差仅在0.1 厘米左右。
图3 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成化斗彩折枝葡萄纹杯
图4 首都博物馆藏黑舍里氏墓出土成化斗彩折枝葡萄纹杯
图5 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成化斗彩折枝葡萄纹靶杯
图6 故宫博物院藏成化斗彩葡萄纹高足杯
同款瓷片在成化御窑遗址的出土说明成化斗彩葡萄纹杯可能产自成化御窑。而相差仅为0.1 厘米的尺寸,也说明成化斗彩葡萄纹杯在当时应该有非常严格的生产标准。“从传世品和景德镇珠山明代御器厂遗址出土物可看出,成化瓷器极其注重制作质量,不合格者均被毁弃”,明成化御窑瓷器的生产和使用有着严格的管理方法。生产方面,从生产意图产生到最终成品进入宫中大致会经历以下流程:在生产意图产生后,由宫廷内部专员按照生产意图绘制并发放官样,御器厂照官样生产,生产出的产品经过验收后质量合格者送入宫廷;落选品则在御器厂内进行集中打碎处理,成化斗彩葡萄纹杯作为御用瓷器它的生产自然也不例外。这与成化帝对瓷器烧造的重视有一定关系,《明宪宗实录》卷一九五“(成化十五年十月)戊子”条载:“户科都给事中张海等以灾异上言五事。一、南北直隶河南、山东、陕西、江西、湖广、四川、福建等处水旱频仍,军民饥馑……江西之地,被灾尤甚,所造瓷器宜暂停止……上批答曰:灾重地方追征粮草、颜料,并停俸。官吏所司即为查照斟酌奏闻。烧造瓷器将完,不必停止……”可见江西是瓷器的重要产地,受灾后可停俸也可追加粮草和颜料,但是瓷器烧造不能停。
在使用方面,进入官窑的瓷器须按照当时瓷器的使用等级制度进行分发,据《钦定宫中现行则例》卷三“铺宫”中对瓷器分发使用的记载,绘制出瓷器使用等级规定图(图7)
图7 作者据《钦定宫中现行则例》卷三·铺宫绘制
从图中可看出,御用瓷器在使用数量、器形、色彩上都有明确的制度管理,成化斗彩葡萄纹杯作为御窑瓷杯类器物,主要供用于皇帝、皇后和皇太后。因此,如非其赏赐,他人不得拥有或使用,否则,则属于僭越行为,在当时是要被处以重刑甚至牵连家族的。此外,瓷器在使用过程中若有打碎或损坏也要将瓷片进行集中掩埋处理,考古学家曾在明皇宫遗址中发现过集中的瓷片掩埋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统治者对瓷器的喜爱和重视,希望它有好的归处;更重要的是保障御用瓷器所代表的皇权的威严与垄断性。
明成化御窑瓷器的生产和使用有着严格的管理条例,御用瓷器从官样发放到生产制作,再到合格产品入宫及其损坏后集中掩埋,展现出了完备的生产和管理体系,成化斗彩葡萄纹杯从生产到合格成品形成直至使用废弃形成了一种较为封闭且完善的体系,也正是在这样等级森严的制度和体系下,今天人们所看到的成化斗彩葡萄纹杯的同款尺寸才可能只相差0.1 厘米。这种相对完善的生产和使用体系,在当时,本质上凸显出御窑瓷器的御用性,对外有着彰显皇权的功能,对内则是对皇室的一种等级规范;而在今天看来,成化斗彩葡萄纹杯折射出的是当时瓷器的生产水平和自身的稀有性,承载着明代成化时期的一段皇权专制历史。
正如上文所述,成化斗彩葡萄纹杯由于受到当时严格的生产管理制度影响,所以其器型、纹饰、布局等都需参照官样制作,所以整体呈现出较为规范的特点。虽手艺人并无自由发挥的空间,但却很好地体现了成化时期皇室的审美趣味,整体呈现出小而精致、色泽莹润、线条直中带曲、艺术性大于实用性的特色。并且从葡萄纹这一外来纹饰的应用上也体现出舶来品与中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1.器型及款识。从现有器物看,成化斗彩葡萄纹杯器型及其对应的款识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高足杯式(图8),线条曲直辉映,造型玲珑奇秀。其底部款识“大明成化年制”从右至左呈单排横列(图9);孙瀛洲先生曾将此类款识的特征编成歌诀:“大字尖头圆非高,成字撇硬直倒腰。化字人七平微透,字衣横少越刀。明日窄平年肥胖,成字一点头肩腰。”
图8 故宫博物院藏成化斗彩折枝葡萄纹高足杯
图9 高足式葡萄纹杯底部款识
另一种是圈足式,其中又有呈握杯状(图10)和撇口肥肚状的(11),线条曲中带直,给人以柔婉秀雅之感。底部款识均为双行双线框楷书六字款(图12),该款识的体例为成化年首创。成化斗彩葡萄纹杯款识皆以青花料署,字体为楷书,不见篆书。
图10 故宫博物院藏
图11 首都博物馆藏
图12 圈足式葡萄纹杯杯底部款识
2.纹饰及布局。高足杯皆以折枝葡萄纹饰于器物腹部,杯口外部和足部通常会有两道青花弦纹作为辅助纹样(如图8)。青花线条在其中起到调和统一的作用,体现出和谐优美的韵味;圈足式杯中,除了与高足杯相同的纹饰外,还有一种成化时期独有的葡萄纹饰,首都博物馆王鸿雁在对其馆藏成化斗彩葡萄纹杯的考述中称其为“满架葡萄纹”(图11),该纹饰主纹饰是葡萄与竹子,次纹饰的是桑葚或金铃子(又称癞葡萄或癞瓜),关于次纹饰的果实究竟为何物或定名为何,综合以往器物定名和学者王鸿雁在其文章中的论述看来,目前尚未形成定论。满架葡萄纹底部会加入坡石、花草等自然物象,营造出现实生活的写实氛围且天然不造作。
纹饰布局在杯子腹部,杯口外部和足部通常会有两道青花弦纹作为辅助纹样,其余部分均作留白处理。这样大量的留白处理和纹饰本身构图的疏密有致,与中国绘画中的留白和虚实相托有异曲同工之妙,呈现出丰富而不失主次的特点。
3.设色。成化斗彩葡萄纹杯釉下青花钴料为国产平等青(也称坡塘青),由于钴和铁的含量适中,烧制后呈色清新淡雅、流畅纯净。加之成化帝对瓷器烧造的重视以及严格的生产制度,所以在选料和提纯方法上都非常讲究,最终也使得斗彩葡萄纹杯的釉下青花呈色是其他时代难以企及的。釉上彩在成化之前种类较少,到了成化时期已经非常丰富(据学者江小民对珠山御窑遗址出土成化斗彩瓷器统计出5 类11 种颜色),成化斗彩葡萄纹杯汇集了当时条件下所能有的大部分色彩于一身,主要有4 类8 种,绘制图表如下(图13)。
图13 成化斗彩葡萄纹杯釉上彩种类
纹饰中用色丰富并尽可能还原自然的色彩,叶子施以不同的绿,叶尖泛不同的黄,万物在勾勒平涂中更加生动并起到衬托了果实颜色的作用。这种追求自然和写实的审美趣味应该有受到传统书画理论中“以形写形,以色貌色”“随类赋彩”的影响,“由于成化皇帝爱好书法、擅长丹青,又有较高的艺术修养,使得成化时的御用瓷器也颇具文人气息”。这种对于自然景物和画面意境的追求在成化时期俨然成为审美趋势,在同期其他瓷器中也有体现,如三秋杯、鸡缸杯、高士杯等等。
此外,部分器物中葡萄果实带有的“姹紫”(也称“差紫”)为成化时期彩瓷独有,姹紫色泽很像成熟的葡萄,透明中散发着黑紫色,用它来表现葡萄果实,可以达到十分逼真的效果。耿宝昌先生曾对其评述:“至于独具特色的姹紫,色如赤铁,表面干涩无光”。关于“差紫”的成因,中国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认为当时它原是烧造时的差异色疵,所以称为差紫。而英国大英博物馆研究实验室的科技人员曾利用X 荧光衍射分析仪对藏在该馆的成化斗彩高足杯上的“差紫”进行过无损成分分析,认为“差紫”是1923 年发生在紫禁城建福宫中的火灾造成的损伤。究竟“差紫”的形成原因还会不会有其他尚待考证。无疑的是“姹紫”在成化斗彩葡萄纹杯中体现尤为突出,独具时代特色。
葡萄纹样作为承载人类文明的植物纹样之一,流传历史悠久。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在《艺术发展史》中写道:“早在汉代,就有一些装饰艺术母题从欧洲传入中国,特别是葡萄叶纹及葡萄饰,还有莲花纹。这些花卉漩涡纹已被中国工匠改造后用在了银器和陶器上。”葡萄纹在中国艺术作品中应用可追溯至汉代,历代不乏将其提炼成纹饰应用于金银器、织绣、陶瓷等各个门类,或被视为象征吉祥富贵之物,或被视为多子多福的象征,又或在书画中被作为表达参禅悟道的载体,反映出人们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心理,也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舶来品在中国文化土壤上的融合与新生,在不同的背景下有其独特的寓意。
“自元明以来,画葡萄和在葡萄画上题诗颇为流行。与宋代画家所描绘的葡萄相比,此时的葡萄俨然成为画家托物言志、借物喻情的题材。”明代擅长画葡萄的画家众多,其中岳正(1418—1472)不但擅画葡萄并在他的《画葡萄说》一书中对葡萄寓意作了一些总结:“予尝论其(葡萄)干癯者,廉也;节坚者,刚也;枝弱者,谦也;叶多荫者,仁也;蔓而不附者,和也;实中果可啖者,才也;味甘平无毒入药力胜者,用也;屈伸以时者,道也。其德之全有如此者,宜与菊、兰、梅、竹并驰而争先可也……”他以葡萄的干、节、枝、叶、蔓、果、味、屈伸等方面的特性来比附君子做人、为官应有的品德。自从岳正的“葡萄说”之后,葡萄成了“正人君子”的代表形象,在明代社会中影响巨大。一方面,由于成化帝本人喜好书画,对明代宫廷书画艺术的发展起到过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对当时文人士大夫赋予葡萄纹的寓意自是了解,将其应用在主要供奉给皇后、皇太后的杯上,应有恪尽职守,为人表率的寓意。另一方面,成化斗彩葡萄纹杯上的葡萄果实丰硕、瑰丽多姿,有传统的“吉祥瑞果”之意。
通过整理雅昌拍卖图录得到成化斗彩葡萄纹杯2006—2019 年拍卖数据图(图14),可以看出成化斗彩葡萄纹杯近十年以来的拍卖呈现出以下四个特征。
图14 成化斗彩葡萄纹杯2006-2019 拍卖数据图
1.上拍量和成交量小。上拍量小主要是由于成化斗彩葡萄纹杯存世量少,从图7 可看出,斗彩葡萄纹杯主要供奉给皇后、皇太后,且数量小,历经数百年能流传至今的器物也大多藏于各大文博机构,最终流向市场的更是稀少。成交量小的原因应该与藏家难以鉴定真伪有关,因为斗彩葡萄纹杯历来很少有人能接触到,加之目前相关研究较少,因此增加了鉴定的难度,这使藏家对该器物的购藏态度更加谨慎甚至望而却步,从而导致成交率低下。
2.成交价较高,且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万历野获篇》曾有记载:“至于窑器最贵成化……成窑酒杯每对至博银百金,予为吐舌不能下……”由此可见成化斗彩葡萄纹杯的价格在明代时就已经很昂贵,如今影响它价格的因素除存世量稀少外还有其用料的独特性,成化斗彩瓷器使用的是景德镇的麻仓土烧成,其胎体形成了一种特有的牙黄色,但这种烧制瓷器的原料到明代的弘治年就已用绝;此外,前文所提到的釉下青花钴料平等青,呈色也是其他时代不能及的。这些难以复制的特点以及做工精湛都是促成它价格高昂的主要原因。
3.地域分布不均,大陆地区市场有待开拓。海外以新加坡为主,成交率较高;国内则集中在港澳台地区,北京曾有上拍过,但暂无成交记录。海外地区除新加坡外,其他地区几乎无缘问津成化斗彩葡萄纹杯,这应与它出生时的“皇室”血统密不可分,高贵皇室血统致使它既不流通于商路贸易,也不用于外来友国间的互赠。至于为何新加坡例外,或许与近现代以来众多华人华侨移居新加坡有一定关系,他们对中国文化给予热切的关注,甚至他们当中有些本就是拥有高尖艺术藏品的藏家。大陆地区,2006 年和2008 年曾在北京上拍过的两件作品,均以流拍而告终。这也反映出大众对它的认知度还有所欠缺,但随着近年来相关学术研究和展览的面世,期待未来市场会有所改观。
4.2016 年以前流拍率高,之后大幅度减小。回顾这个时间段前后,2014 年对景德镇珠山御窑厂成化地层进行考古发掘,2016 年故宫博物院与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联合举办考古新成果展,且鉴于成化御窑瓷器的重要性,故宫博物院单独举办了成化御窑传世品与出土品的对比展,两次大展中成化彩瓷占比较大,斗彩葡萄纹杯作为该时期的典型器物,无疑为众多学者和收藏爱好者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再度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反观相关学术研究趋势也在相应地上升(图15)。这不仅反映出近年来人们对该时期御窑瓷器的关注上升,同时也体现出艺术市场与学术研究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影响和互动关系。
图15 斗彩葡萄纹杯近10 年学术研究趋势图(数据源于超星学术)
由于成化斗彩葡萄纹杯存世量的不可逆性,市场的上拍量仍会较小,价格高则是必然的,且目前的市场价格与其价值还不完全匹配。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博物要览》中有“成窑上品,无过五彩葡萄撇口扁肚把杯,式较宣杯妙甚,次若草虫可口子母鸡劝杯”。书中把五彩葡萄撇口扁肚把杯(如图4)中的葡萄纹杯列为成化瓷器“上品”居于首位;书中的“草虫可口子母鸡劝杯”即为如今大名鼎鼎的鸡缸杯,将它列为第二,说明成化斗彩葡萄纹杯的制作工艺和审美价值是不亚于鸡缸杯的。其二,成化斗彩葡萄纹杯在用料和呈色上都有它的不可复制性(文章第二部分已有论述,在此不再赘述)且杯中有乾坤,它所承载的是一段独具时代特色的历史,所以,它值得拥有更好的市场。流拍率方面,介于瓷器市场中斗彩持续不减的热度,加之与斗彩葡萄纹杯相关的学术研究和展览的逐渐面世,人们对斗彩葡萄纹杯的认识增加后,有购藏能力的藏家不会一直对其望而止步,因此,流拍率应该会有所减小。
成化斗彩葡萄纹杯的诞生,离不开当时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前朝制瓷技术的支撑,以及统治者的重视和投入。其与生俱来的“皇室血统”是促使它在工艺上到达极致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导致它在器型与纹饰上非常“规范”的原因。当然,这种“规范”也可能有别的种说法,比如单一、程式化,但这些说法在其独具时代特色的艺术造诣面前都不足道矣。
市场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多以高价出现在拍卖场上,且流拍率较高。主要是由于成化斗彩葡萄纹杯当时久居深宫,导致民间对它的真容存在不少想象因素,加之其存世量稀少,能了解到它的人有限。这种状况持续了数百年,哪怕是在今天仍有很多人对它的了解也仅限于一些零星记载,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购藏者的态度。好在在考古工作者和相关研究人员的努力下,逐渐有更多的人走近它。随着人们对成化斗彩葡萄纹杯认识的加深,未来市场呈现升温趋势的可能性比较大,但由于其存世量少且现有的成交价基数较高,所以,在流拍率上的波动应该会比成交量和成交价更为明显。